說話和作文都是人們的成長需要
葉聖陶先生如是說:
倘若沒有什麼想要表白,沒有什麼發生感興,就不感到必要與歡喜,就不用寫什麼文字。一定要有所寫才寫。若不是為著必要和歡喜,而勉強去寫,這就是一種無聊又無益的事。
摘自《論》(1924年4月)
操觚令抒發,二事有可雲,多方善誘導,厥績將無倫。
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況復生今世,交流特紛紜。
二使樂其業,為文非苦辛,立誠最為貴,推敲寧厭頻。
摘自《語文教學二十韻》(1962年)
“需之切”就是迫切的需要。“需要”屬於一種心理活動傾向,需要是人類行為的動力源泉,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葉先生的的話如此深刻!
作文和說話一樣,是每一個人自身存在和發展的需要,是人際交往、傾吐表達的'需要。自己感到有話要說,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於是就說出來或者寫出來。說出來的是說話,寫出來的就是作文。說話和作文都是人們重要的成長需要,“需之切”是小學生學習作文的動力之本。培養小學生的作文需要,從根本上解決“為什麼作文”,也就是 “我要寫”的問題,這是比培養作文能力更重要的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的“學段目標和內容”規定:第一學段“對寫話有興趣”,第二學段“樂於書面表達”,第三學段“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有興趣——樂寫 ——懂得,這三個層次都是內在寫作需要的體現,都為的是“需之切”。認真紮實地落實這三個層次的目標,“多方善誘導,厥績將無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