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像山那樣思考》讀後感

《像山那樣思考》讀後感

《像山那樣思考》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像山那樣思考》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像山那樣思考》讀後感1

  近代環保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的《像山那樣思考》帶有明顯的生態憂患意識,帶有很多理性的思考。教學本文,應該透過狼的嗥叫,聽到利奧波德的大聲疾呼,從而震撼學生的靈魂,讓學生學會像山那樣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使思考有山一樣的厚重感。因此我在設計此文教學時,著重考慮了兩個目標:一是知識目標,一是情感目標。作為一篇閱讀文章,學生應該學會文字研習的方法,也就是說學生應該達到“篩選資訊、整合資訊、聯絡語境理解文中語句、歸納主旨”這一知識目標。同時,又要透過對文中重點語句的理解和主旨的概括,來理解作者在文中體現的生態倫理觀念,並透過聯絡實際生活中相關的生態破壞或保護生態的事例來實現情感目標――加強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培養學生建立起和諧的人與自然關係的意識。

  為此,我設計了以文言匯入,以文言作結語。以兩千年前莊子和惠子智辯的對話匯入,引出“像魚那樣思考”,以引導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像山那樣思考”這一詩意的表述的內涵。並以《淮南子》中一寓言作結,目的是強調觀念的改變才是保護生態的關鍵。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我以主旨的歸納為重點,以篩選關鍵語句、理解關鍵語詞作鋪墊,同時讓學生聯想有關“狼”的成語熟語,既可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積累又可與文中的“狼”形成比照來彰顯主旨。並以類似仿寫的形式讓學生學會簡練地概括主旨。

  當然,在具體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不足和遺憾。比如,作為一篇理性色彩較濃的文章,在學生沒有預習的前提下,這麼多的內容(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無法在一堂課45分鐘的時間裡完成,整堂課的內容含量過大使得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體悟涵泳。同時,對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估計過高,致使在第一環節中花去了較多時間,因而後面的“拓展延伸”環節不得不忍痛割愛。這些都需在今後的備課中努力改進。

《像山那樣思考》讀後感2

  人類不愧地球的主宰,萬物之靈長。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似乎都是人類的俘虜。有人曾叫囂: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地上爬的老子什麼都敢吃。聽,多麼勇敢的傢伙。是啊,請看人類的食譜:不是動物的,就是植物的,那一樣不是有生命的。那些慈悲為懷的和尚、尼姑,主張吃素,但素菜不也是生物嗎?而有些野和尚更是為自己的野性辯護:說什麼酒肉穿腸過,佛祖心頭留……但反過來,人如果不吃葷的,也不吃素的,還能吃什麼?有時我在想,人類除了消耗能源,破壞環境以外,還能給這個地球帶來什麼?

  難道不是嗎?自從人類在這個藍色星球上出現以後,其他動物似乎已經停止了進化。由於人類過於追求近期目標與眼前利益,一味的向地球索取資源,原本這顆宇宙中美麗的藍色星球已經變得千瘡百孔,不堪重負。過度的捕殺野生動物,特別是肉食類動物,導致大自然中食物鏈被破壞,食草類小動物大量繁衍,於是導致大批草原的消失,土地沙漠化,沙塵暴、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氾濫。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鳥語花香、遼闊的草原、清澈的湖水成了夢中家園。隨著現代化程序的不斷髮展,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全球氣候變暖,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如果再不加以控制,不久的將來,人類將招來滅頂之災。有人曾作過預測,到本世紀中葉,全球將有2億人將因為海平面升高、洪澇或乾旱而不得不背井離鄉。同時環境汙染也日趨嚴重,大氣、噪音、水質等幾大汙染已經、並且還將嚴重損害人類自身的'健康。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如果人類再不停止對環境的破壞,人類必將毀滅自己。

  原野上,狼那聲“深沉的、驕傲的”在我聽來更有些淒厲的嗥叫,應該引發我們每一個人“像山那樣思考”。

《像山那樣思考》讀後感3

  大自然的美,不在於山有多高,水有多深。我認為在於大自然創造了一條食物鏈,彙集成食物圈。

  狼的嗥叫被群山所理解,卻被其他所無視。那聲聲嗥叫,獵人認為狼牙與子彈的較量,羊群認為是死亡的訊息。只有山在思考……

  山,孤僻,神秘,深邃,危險……在這文中,山成了智者,他與每一晚的嗥叫,槍聲相伴,他看破紅塵,卻無力改變。狼應聲倒地,狼牙仍露在凌風中,眼裡泛著綠光。山不知是在心痛還是在擔憂,我發現山在諷刺,山在嘲笑,山在鄙視。人類的無知,無知的人類。

  在那泛著綠光的眼睛裡,那位獵人看到了未來,看到山再荒蕪,鹿再死去,樹再倒下,變成了沙漠,沒有綠洲,只有沙子,沙塵暴來了,無知的人類仍在捕殺動物。那位獵人學會了像山那樣思考,知道了山在思考些什麼,他懂得了狼的一聲聲嗥叫。

  “沒有狼的地方意味著獵人的天堂”年輕的獵人追求這樣,但他的無知讓他親眼看到一隻只鹿的倒下,綠色再荒蕪,山在報復。

  “太多的安全可能會產生長遠的危險”老獵人對年輕的獵人說。

  在一座山中,聽不到狼的嗥叫,意味著這座山已瀕危了,無可否認這是無知的人類所索取的後果。他們並不知道山一直在思考什麼,或許已經知道了,卻為了利益……一座山,是一條食物圈,狼沒了,羊就多了,草就少了,山就荒蕪了,人類就滅亡了。山是智者,他懂得該放幾隻狼,多少羊,人是愚者,他只在乎自己的利益。

  生態平衡,再熟悉不過的話題了,可是在中國,有多少人學會了像山那樣思考。政府官員吃著國家的飯,拿著國家的錢,拉出來的屎卻好無用處。

  如今中國,環保是騙人的,政府更加是騙人的,國家養他們是幹什麼吃的,整天打飛機啊!

  像山那樣思考,我認為在如今不僅僅是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更為重要。

  狼於羊的故事會啟示著無知的人類,像山那樣思考,學會聆聽狼的嗥叫。

《像山那樣思考》讀後感4

  《像山那樣思考》是《沙鄉年鑑》收錄的一則隨筆。文章第一段是對一聲狼嗥的特寫。文筆簡潔傳神,攜裹著作者深深的憂慮意識——他把詩意的敘寫和深刻的生態憂慮雜糅在這聲狼嗥中,給人以靈魂的震撼。接下來的一段記寫了鹿、郊狼、牧羊人、獵人對這聲狼嗥的反應。作者進而指出,在淺層的希望和恐懼之後,還有更深刻的、只有這座山能聽懂的含義。作者將一種深刻的生態倫理問題以極其形象而富有詩意的語言表述出來,引起讀者的關注與思考。

  第四至九段在講述狼被獵殺的命運以及狼被消滅以後留下的生態惡果。這些平實的記敘之後,人們漸漸能夠意識到,狼的嗥叫聲中所飽含的生態價值和生命意義。狼的消失,意味著為某種生存現狀吹響了告別的號角,意味著我們的後代失去了一種可貴的生存的經驗——人類對動物的捕殺已經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無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類,付出生態環境惡化的代價換取了所謂物質文明的進步,卻留下了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利奧波德在文中的悲憫和憂慮讓讀者看到了一顆高貴而敏感的心靈,讀過此文,應該能夠聽到利奧彼德的大聲疾呼了。

  像山那樣思考,是作者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處理方式的良好建議,是這種建議的詩的表達方式。人並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倫理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們與自然萬物的關係,和一座山同自然萬物的關係並無二致。

  文章文筆簡潔洗練,從中可以體驗到哲人的深刻,又可以領略到詩人的激情和想像。這一切,構成了文章顯明的詩意美和思辨色彩。科學的事實和詩的描述合拍合轍,讓讀者首先沉浸在一種詩的氛圍之中,然後開始評論和思考。最後,迴歸於心靈的頓悟和思想的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