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民俗> 關於小學民風民俗作文4篇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關於小學民風民俗作文4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民風民俗作文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1

  清明時節人們最重要的民風民俗主要是兩種,一為掃墓,二為踏青。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在我國有二千五百多年的長久歷史。 “孔子曾經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說,國家的大事,在於祭祀和戰鬥這兩件事。由此可見祭祀的主要性。”

  在古代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所以在寫清明的詩中常湧現“寒食”,因兩節相近,民間逐步將兩節合二而一,清明節承載了原寒食節弔唁介子推“割股充飢”構成掃墓祭祖的習俗,始終連續至今。

  然而人們對“清明”的器重更在農事之外,能夠從一些古詩詞中領會到。

  自20xx年國務院宣佈《對於更改〈全國年節及留念日放假措施〉的決議》後,清明節和端午、中秋等這些民族傳統節日都被定為法定假日,可見清明節在國人心中的地位。

  “青餅”還有“青餅”稱“麻餈”之分。實在“青餅”和“麻餈”原料一樣,做法也一樣,只是形狀有差別。做“青餅”和“麻餈”原料都是經由浸泡蒸熟的糯米,和一種叫做“青”的艾草嫩芽、葉在一起搗,充足混和後做成不同的外形,青餅為圓形小孩手掌大小,青餅因而也叫“艾餅”、“艾青餅”;“麻餈”只是把原料攤成一釐米厚的薄片後,用刀切成菱形而已,餈個別都是用糯米制作的糕點,還說得從前,而“麻”應該指芝麻,原料中不芝麻何來“麻餈”名稱,想起小時候是青餅麻餈一起喊的,還有同類的青糰子,青年糕的食品,我料想可能是青餅做成了麻餈樣子罷了,是後來把“青餅”兩字省略了。“青餅”普通沒有餡,也可以有餡,而“麻餈”是沒有餡的。艾草野生在山坡地上,小時候常去採摘。“艾青”存在抗菌、抗病毒和加強免疫力等保健功能,應當屬於綠色保健食物。在洋溢著艾青特有幽香的製造青餅的'處所,老是圍著一大群孩子、白叟、婦女,熱烈而溫馨。

  杜牧在《清明》首句 即刻畫了春雨綿延的清明時令特色,襯托回鄉祭掃逝去先祖、親人的行人紛紛壓制的心情,接著直言行人祭祀懷念親人的心境,“欲斷魂”寥寥三字,掃墓人對故去親人的哀痛愁緒躍然紙面。“何以解愁,唯有杜康”,行人想到借酒澆愁,於是呈現行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有趣的一幕,平添無窮識詩趣和遐思。

  南宋後期詩人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寫出了清明時節的另一面:“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為不辜負梨花清風,“惜春長怕花開早”(辛棄疾《摸魚兒》)。所以人們尤其年青人趁著清明時節春景明媚傾城結伴遠足踏青,縱情消遣遊樂,“日暮笙歌收拾去”才捨得讓“萬株楊柳屬流鶯”。

  在咱們故鄉――浙江東部沿海一帶,清明節除跟各地一樣要掃墓、踏青外,還有一些奇特的風俗。

  清明節這一天,過去家門口也插枝柳條,但不知為什麼。有人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神農氏;有人說企求吉利,因為柳枝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用它揮拂清水播福四方的吉祥物;最有可能和已經湮逝的“寒食節”有關,是紀念介子推的。唐代大詩人杜牧在他的千古絕唱《清明》詩中寫道:

  清明季節雨紛紜,路上行人慾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由於“青”諧了“親”的音,祭祀,掃墓都在思念逝去的親人,所以“青餅”或“麻餈”,無論是清明祭奠俗稱清明羹飯,仍是外出掃墓都是必備的供品。掃墓俗稱上墳,掃墓時要為祖墳墳頭插上白色長條紙錢讓它在風中飄曳,不是燒的一種,而後焚香、掃除、除草,培土,這一天是可以動土的,平時日子“太歲頭上不能動土”。傳下來打掃完了還在墳頭撒一些拌了米飯的螺絲,當初想起來,可能有向先人期求五穀豐收的意思,也是用“螺”諧“籮”,意思是籮裝米飯,吃用不盡。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2

  1. …特寫鏡頭別開生面情趣盎然全文充滿童心童趣讀來倍感親切

  2. 這篇文章充滿了激情從字裡行間能體會到小作者對…的喜愛之情全文層次清晰語句流暢

  3. 事例敘述生動具體趣味性強且與前面的比喻…一脈相承最後作者用寥寥數語表現出了自已對…的情感令人感動

  4. 文章語言清新活潑描寫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篇幅短小精悍值得一讀

  5. 內容緊貼現代生活,新穎別緻,把握時代脈搏,盡現時代氣息。

  6. 脈絡分明,層次感強,敘氣說井然有序,纖毫不亂。

  7. 詳略得當,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細揀,素材似為主題量身定製。

  8. 敘述詳細具體,細節描寫生動逼真,人物個性鮮明突出,形象豐滿,躍然紙上。

  9. 以環境烘托人物的心情,情景交融,情現景中,景隨景現。

  10. 想像豐富,構思奇特且不脫離生活的真實,扎跟於生活的聯想,拓寬了讀者的思維,讓人覺得生動有趣。

  11. 景物描寫傳神逼真,遣詞造句貼切得體,景隨情生,情景交融,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恰似一幅生動傳情的寫生畫。

  12. 想像奇妙,既源於生活,不失生活的真實,又高於生活,開闊讀者的視野,充滿了藝術魅力。

  13. 事件過程描述詳細具體,內容雖多但顯得有條不紊井然有序,體現了作者清晰的思路與謀篇佈局的能力。

  14. 外貌描寫生動形象,人物容顏逼真穿著恰當合體,宛如反映人物性格的一面鏡子,真是所謂“相由人生”。

  15. 環境描寫客觀真實,環境為人物的性格服務,更好地解釋了人物性格形成過程中的來龍去脈。

  16. 神態描寫生動傳神,寥寥數語,將人物的性格特點勾勒得一覽無遺,人物的言談舉止具有了鮮明獨特的個性。

  17. 前後內容關聯不夠緊密,部分內容過於孤立,與文章主體聯絡不夠密切。

  18. 敘述簡略粗糙,唯有框架式結構,人物缺乏鮮明的個性特徵。

  19. 詳略安排不當,主次不夠分明。

  20. 內容多為線條式勾勒,缺乏點式的細描。與時代氣息不符,內容過於陳舊老化。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3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國的傳統習俗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今天,就讓我帶著你走進我的家鄉,領略一下那歷史悠久而傳統的習俗——搗年糕。

  年糕,年年“糕”升。在象山,年糕是家家戶戶過春節時必吃的食物。搗年糕雖然看起來簡單,可是真正做起來卻是費時費力。

  村裡的男人,先把米一升一斗地從米缸裡取出來,浸泡在水裡,等到米粒充分吸收了水分,徹底溼透以後,再把米撈起來過濾掉水分,晾一晾,然後才把這些米送到磨坊裡磨成米粉。接著把磨好的米粉倒進一個特製的桶裡,放到鍋裡蒸,待到廚房裡的蒸氣瀰漫著米香時,米粉已經被蒸熟了。大力男人端起木桶快步走到木槽前,把一桶的米粉倒進木槽裡,用木杵用力地搗,使木槽裡的米粉變成膏狀,再用力,使那些膏狀物從一個方形的小口裡擠出來,鑽出長條,像是一條巨大的蠶從蛹裡爬了出來。邊上的婦女手裡握了一把刀,刀上沾一些水,切成了一段段,再放到室外的竹板上晾起來,期間還要給它不斷地翻身,等年糕完全變硬之後,就可以裝入袋子裡儲存起來了。

  家鄉吃年糕也是一大特色。在年糕剛成型時,還冒著熱氣,黏黏的,撒上一些紅糖,白糖,芝麻和桂花,年糕一下子變得又甜又糯,是我最喜歡的吃法。也有人喜歡吃鹹的,放入榨菜絲包起來,這樣吃甜絲絲,鹹滋滋。

  搗年糕是我們家鄉的一種傳統習俗,也是一種生活藝術。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4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過年。這年味可在四處飄溢,風俗自然也是少不了。中國的傳統風俗可是一樣也少不了,那自然而然地就會一脈相承,聲聲不息。

  年俗NO.1 除舊迎新

  在過年前,人們總是會把家裡的一些舊物品扔掉,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把沒用的舊物換作新的,以迎接年的到來,使新年變得更加有韻味。

  不僅要把物品換作新的,新年還需要有新氣象。每個人的精神面貌自然也需要有所改變,也要有所進步。

  年俗NO.2 年夜飯

  除夕夜,人們最忘卻不了的自然就是年夜飯了,在除夕夜的晚飯中,全家人會聚在一起,一起享用一頓豐盛的晚餐。這頓飯象徵著團圓,是一種對信念的美好向往。

  自然,我的肚子這回可是也有福氣了。這頓飯,足以讓它叫好了!

  年俗NO。3 拜年

  大年初一這一天,人們最缺少不了的就是拜年這個風俗了。人們到自己的親朋好友家中閒聊一番自然是再好不過的選擇了。去喝些茶,互相送去一聲聲祝福與問候,來年自然大吉又大利。

  自然我們這些小朋友趁著大人們聊天的時候,更加少不了一段嬉戲玩耍。把衣服玩髒了,可能還會遭到大人們的無止境的一大堆嘮叨。

  年俗NO.4 燃放煙花爆竹

  燃放煙花的實際最好不過於除夕夜了,吃完一頓豐盛的年夜飯之後,來到樓下。看著一道道絢麗的煙花接連在天空中綻放,我似乎看見了我新一年幸運的記號。我們的新年就要來到了,怎麼能不為此而歡呼呢?

  我們的拜年風俗中蘊含著濃濃的年味,新的一年要來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