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春節民俗民風作文四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節民俗民風作文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春節民俗民風作文 篇1
包餃子是中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取“更歲交子”之意,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佳餚。趁著放假,我也體驗了一把包餃子的樂趣。
早上,我和媽媽來到小菜場,採購了餃子皮、香菇、胡蘿蔔、鴨蛋、豬肉這些原材料,回到家先加工餡料。我當媽媽的助手,先把豬肉打成肉糜,香菇切成小顆粒,胡蘿蔔弄成蒜泥狀,再把它們倒在一起,放上鹽、味精、薑末、醬油、水等調料,最後打上一個蛋。我心有疑惑,媽媽一看便知,笑言:“加上一個蛋可對下鍋後餃子皮起凝固作用喲!”哦,我恍然大悟,看來生活中處處皆學問啊!
擺好盤子,上面放好紗布,我就迫不及待地包起來。照著媽媽說的先把中間的邊壓緊,再把兩邊往中間一捏。哎,餡不聽話地露出來,沒辦法,只好把這爛攤子交給媽媽補救。重新拿起一隻,我少取了些餡擺在皮子中央,對摺,小心翼翼地這裡一捏,那裡一壓,哈哈,總算裹好了,可放到盤子中間時,它又像一個醉翁到了過去。媽媽仍在一邊鼓勵我,我包得越發起勁,一個比一個站得穩。
過了一會兒,我把餃子放進鍋裡,用沸騰的水煮著,不一會兒,餃子就像一個個活潑的孩童,漲溢著臉,我把它們撈出鍋,迫切的心情使我吃它的腳步加快了,啊,真是香在嘴裡,甜在心間!
包餃子,練技藝,過大年,樂甜甜!
春節民俗民風作文 篇2
我的家鄉位於準葛爾盆地邊緣的小縣城,因為這裡是江格爾的故鄉,而成吉思汗又在這裡停留過較長的時間,所以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這裡,為此,我們這個縣取名為“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關於蒙古族的民風民俗。
蒙古族發祥於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 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除蒙古國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一千萬人,語言為蒙古語。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
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 中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在我國少數民族人口裡排名第六。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餘散佈於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雲南等地。
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現以農耕為主。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主要樂器是馬頭琴。喜愛摔跤運動。蒙古包和勒勒車是他們遊牧生活的伴侶。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科爾沁四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範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膳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在蒙古族有一種風俗叫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的時候,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和讚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摺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的時候,賓客應微向前躬,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脖子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向
獻哈達者表示謝意。來蒙古族還有許多風俗,比如:敬神、骨肉進餐。帶你一起唱歌:蒙古族的勸酒往往透過情真意切的表達出來。唱歌與對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幹杯。怎麼樣?聽了我的介紹,你們是不是和我一樣開始喜歡蒙古族了呢?
春節民俗民風作文 篇3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我家鄉也不例外。我家鄉在德慶縣舊院村。那裡山清水秀,風景迷人,鳥語花香,綠樹成蔭,連過年的'習俗也別有一番風味。
年三十那天,早上一起床洗漱完畢就得忙開了。首先要去柴房拜灶神。灶神是天地之間的一個神,每到今天,他就會告訴上帝這家人一年的喜憂,所以人們買來麥芽糖,先上他幾株香,以示尊敬,然後放一碗麥芽糖,拜三拜,讓他只報喜,不報憂,這樣上帝以為我們過得非常好,就能夠讓莊稼風調雨順。
拜完灶神,大概9點左右就開始做午飯了,午飯幾乎就是年夜飯的“彩排”,因為只是有些人現在來不了。
菜也有講規矩哦!必須有兩碟青菜,意思就是莊稼在夏天可以長得蔥蔥綠綠的,保證秋天好收成。接著是一大碗水煮蛋,只能夠是孕婦吃或者還沒生的吃,除此之外,就只有小孩可以吃了。接著是一碟公雞肉,意頭是在人們滿山頭叫牲畜的時候不傷害到嗓子。再來1碟紅鯉魚,必須有兩隻,意頭紅紅火火,年年有餘(魚)。
吃完午飯,在平時,應該是每日一次的午後休閒時光,但是今天不是,2點左右就要為年夜飯開始動手了,這個切菜,那個砍排骨,這個生火,那個加柴。大約4點半有多的時候,更為熱鬧,新屋舊屋的柴房一共8個灶洞都塞滿了柴。年夜飯得在7點前開臺,必須要有三個人邊吃飯,邊守柴房,因為這時灶神君嘴上的麥芽糖已經快沒了,沒了的話,就會向上帝報憂了,不過,在家人面前,他是不會這樣做的,七點半上帝就回去休息了,守到七點半就OK了。
到了8點30,人們守歲肚子餓了不能再吃年夜飯的了,只能夠吃甜食糕點,因為今後三天,是全村的休息日,吃光了就不能夠做了。12點00開始了“鞭炮交響曲”,全村都放超長鞭炮,不過是有節奏的哦,這邊剛燒完,那邊正在燒,比年夜飯和製作過程更加熱鬧了!
這是我家鄉的習俗,你的呢?
春節民俗民風作文 篇4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內容最豐富的的傳統節日,普天同慶;春節又稱“過年”,最早的含義是人們用來慶祝一年的收穫並祝福來年有個好收成;節日的形成,源遠流長。古代春節,叫做元旦,元,始也;旦,晨也,即一年之始,也叫三元,歲之元,日之元,月之元。最早定春節為新年在漢武帝初元年。
過年之前,我們要“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黴運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地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還有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除夕守歲是重要的年俗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在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歲,象徵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趕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代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些春節民俗便是我們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