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會的徵文範文
第一次將承載著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使命的綜合性世博會帶到發展中國家,結束了它歷來是“發達國家專利”的歷史;第一次以城市為主題,探求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時代方向;第一次設立實踐區,開啟博覽之餘的實踐先河——在159年的世博歷史上,在人類追求科學發展的不歇征程上,上海世博會,正在樹立起新的座標。
跨越國度、民族、文化的空前聚會
5月1日,隨著神奇的“磁懸浮”金鑰匙轉動,世博會歷史上參展成員最多的文明盛會,正式啟幕。在隨後的180多天裡,浦江兩岸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園內42個自建館、11個聯合館正式開門迎客。
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188場國家館日和29個國際組織榮譽日、預計7000萬人次以上的海內外參觀者……上海世博會將歷史性地成為一場跨越國度、民族、文化的空前聚會,一次人類對未來城市美好生活的集體暢想。
開園第一天,法國館外人頭攢動。熱情的參觀者為了一睹以“感性城市”為主題的法蘭西魅力,早早排隊等候。館內,印象派繪畫大師的傳世名作集體亮相——塞尚的《咖啡壺邊的婦女》、博納爾的《化妝間》、梵·高的《阿爾的舞廳》、米勒的《晚鐘》、馬奈的《陽臺》、高更的《餐點》,還有羅丹享譽世界的雕塑作品《青銅時代》,靜候品鑑。
七件“國寶”同時出國展出,在法國曆史上是非常罕見的,其中有5件單品的保險金額都在1億歐元以上。上海世博會法國館館長弗蘭克·賽拉諾說,能與之相比的,只有近半個世紀前,戴高樂將軍曾特別批准將《蒙娜麗莎的微笑》送到美國展出。而法國《費加羅報》稱:“全法國都為世博會出動。”
正在世博園參觀的復旦大學英國留學生尚斐驚歎:簡直不敢想象,還有什麼展會能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何止是法國,上海世博會上,很多國家都拿出國寶級珍品和凝聚文明結晶的案例示人。丹麥“小美人魚”、塞席爾國寶亞達伯拉象龜、紐西蘭銀厥、日本新概念車、俄羅斯月球車……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總策劃師、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介紹,確定在本屆世博會博物館和城市足跡館展出的頂級珍寶就達330件,“這在世界現代歷史上稱得上絕無僅有” 。
外形宛如太空堡壘的“紫蠶島”——日本館一開館就遊人如織。這個覆有太陽能發電裝置膜結構“會呼吸”的展館,透過融合傳統與現代、傳承與創新、歷史與未來的精彩展示,來啟迪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對21世紀新型的城市生活形態的思索。
俄羅斯首次在世博會上設立自建館,德國建造了其參展博覽會以來最大的展館……“未來的種子”、“夢想的力量”、“文化的傳承”、“城鄉的互動”……美妙絕倫的未來畫卷在黃浦江畔開啟,異彩紛呈的文明之旅從此啟程,心靈交融的暢想曲在此奏響——跨越鴻溝的'全球文明,匯聚在世博園。
“無論是規模、資金,無論是資源、智慧,迄今為止,各國對其在上海世博會上的展館投入之多前所未有。”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副主任周漢民說:“這是一次空前的文明大聚會。”
世博會從這裡開啟新境界
159年前,第一屆世博會在英國倫敦水晶宮舉辦,盛極一時。水晶宮內萬國彩旗飄揚,參觀人流摩肩接踵,20多個國家參展,600多萬人次參觀,展區面積達9.6萬平方米,展品逾1.4萬件。但進入21世紀後,世博的光華似有趨淡之勢,甚至出現了“世博過時論”。
今天,159歲的世博會在中國、在上海煥發出新的青春。上海世博會對世界的奉獻遠不止於一個盛典、一屆盛會,更在於從這裡開啟了新的境界。
從傳統的產品展示拓展到創新理念和經驗的交流、從現實成果的陳列延伸到對未來的展望和暢想,是上海世博會的一大特色,也是世博會的一次歷史性變革。在世博園浦西園區一個約15公頃的展區內,“宜居家園”、“可持續的城市化”、“歷史遺產保護和利用”、“建成環境的科技創新”四大領域的“活”案例,像磁鐵般吸引了一撥又一撥參觀者驚奇的目光。從別出心裁的大竹屋到“零碳社群”,從上海的“滬上生態家”到臺灣的垃圾零掩埋,從建築新構造到新能源利用,一個個令人歎為觀止的案例,探尋著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路徑的種種可能。
而上海世博會首創的“城市最佳實踐區”,更是開創了世博會“實踐未來”的先河。“城市最佳實踐區”集中展示各種“代表性城市”的生動現實和前景。“開啟未來城市的大門,引領新的生活方式,促進人與城市、自然相和諧,推動建設平安、文明、幸福的城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對此大為讚賞,表示以後每一屆世博會都要展示“最佳實踐”,世博會的“實踐征程”將從上海起步。
誕生於蒸汽機轟鳴聲中的世博會首次進入中國,也第一次讓發展中國家與世博會結了緣。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吳建民說,上海世博會翻開了世博歷史的新篇章,讓世博會走進了發展中國家,真正讓世博會成為人類大團圓的盛會。
愛神實際上是愛人,是愛世界,愛國的表現,“愛神之島”塞普勒斯更期待和平美好,也期待大愛無韁。只要人人心中都有愛,世界也會變得更加和平;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社會也會變得更加美麗;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博也會變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