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理解> 燈籠閱讀理解

燈籠閱讀理解

燈籠閱讀理解

燈籠閱讀理解1

  開在夜晚的燈籠花

  〔日〕川端康成

  前方河堤的盡頭,一簇簇可愛的五彩燈籠的火光在搖曳,好像寂靜的村莊在慶祝五穀神節。不到近處,也可以明白那是孩子們在河堤的草叢中捕捉蟲子,足有二十個燈籠。一個個燈籠,不僅放出紅黃藍綠紫的光彩,而且每個燈籠都可以放出五光十色。有些小巧的紅燈籠,像是在商店裡買來的。但是,更多的可愛的四方燈籠都是孩子們自己精心設計,親手製作的。二十個孩子聚集在這靜悄悄的河堤上,搖晃著美麗的燈籠。此情此景,多麼像一篇童話啊!

  原來,一天夜裡,鎮上一個男孩在河堤上聽見了蟲聲,第二天晚上,他買了一個燈籠,打著它去尋覓鳴蟲的所在。第三天,就來了兩個孩子。新來的孩子買不起燈籠,找來個小紙盒,將前後剪掉,糊上薄紙,在盒底立了一根蠟燭,頂上繫上一根繩子,自制了一個“燈籠”。孩子增至五人,後來又增至七人。他們學會了在剪好的紙盒上糊上採光薄紙,畫了絢麗多彩的畫。這些聰穎的小美術家們還在紙盒上開了許多小洞,有圓的、三角的、菱形的,還有樹葉形的。一個個不同形狀的小亮洞,塗上了不同的顏色。還有的孩子在同一個燈籠上裝飾了圓的、菱形的、紅的、綠的花樣。

  買燈籠的孩子扔掉了店裡可以買到的沒有特色的燈籠,提著自制燈籠的孩子也扔掉了設計簡單的燈籠。昨晚提過的燈籠是透亮的花樣,第二天孩子們就不滿足了。白天他們又找來紙盒、紙、畫筆、剪刀、小刀和漿糊,一心創作日新月異的燈籠。大概他們心中在想:我的燈籠啊,做得最珍奇、最美麗的!

  四方燈籠剪成古代燈籠的式樣。不僅剪出花樣,而且在上面刻上諸如“吉彥”、“綾子”等製作者的名字。這與在紅燈籠上畫畫不一樣,它是把厚紙盒挖了小洞,然後貼上薄紙,燭光只能透過這些挖開的花樣小洞照射出來,造成花樣的色彩和形狀。這二十個燈籠,照亮了草叢。

  1、詞句摘抄:

  (1)請從文中摘抄兩個描摹燈籠的四字短語。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從文中摘抄一個能夠表現孩子們好強心理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用兩個四字短語概括文中孩子們的特點。

  這是一些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3、假如你也是這群孩子中的一員,你製作的燈籠是怎樣的?請用一段優美的文字加以描摹。(不少於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五光十色 絢麗多彩 日新月異 (答出任意兩個詞語即可。)

  (2)第三段的四個句子任選一句即可。

  2、示例:聰明活潑、心靈手巧、積極進取、熱愛自然等。(符合文意即可。)

  3、示例:我們的燈籠是竹篾扎的架子,外表糊著採光薄紙,薄紙上貼著我設計的剪紙。一面是隻憨態可掬的兔子,另一面則是一匹昂首嘶鳴的駿馬。裡面點上蠟燭,格外美麗。(符合要求即可。)

燈籠閱讀理解2

  燈籠紅

  牛漢

  我們家鄉有一種香瓜叫做“燈籠紅”。這瓜熟透了以後,瓤兒紅得像點亮的燈籠。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燈籠紅。她面孔黧黑,佈滿老樹皮般的皺紋,可是心靈卻如瓜瓤那麼又紅又甜。我的童年時期見過不少這樣的老人,他們經歷了艱難的一生,最後在生命的內部釀出並積起雋永而仁慈的美好性靈。

  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歲以上,我四歲那年,她無疾而終。我跟她在一盤大炕上挨著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鋪好,像往常那樣,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動地盤腿坐在上面,為的是把被窩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鑽進被窩,曾祖母隔著被子撫拍我好半天,直到我入睡為止。那時正是嚴寒的冬天。當我在溫暖的被窩裡做著夢的時候,曾祖母在我身邊平靜地向人生告別了。

  我睡得死,醒來時天大亮。平時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裡跟祖母說話,今天為甚仍穩睡著?側臉一瞧,一雙繡花的新鞋露在普祖母的被頭外面,不是過大年,為甚穿新鞋?還有,她怎麼頭朝裡睡?我愣怔地坐起來,看見姐姐立在門口嚶嚶地哭泣,屋裡有幾個大人靠躺櫃立著。我坐起來,剛喊了聲“老孃娘”(家鄉對曾祖母這麼叫,第一個“娘”讀入聲),就被一雙有力的手臂連被窩一塊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裡。我哭著,我並不晚得曾祖母已死,喊著“老孃娘……”這時我才聽見的幾個姐妹也都哭喊著“老孃娘”。

  我家的大門口平放著一扇廢棄的石磨,夏日黃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從遠遠的街角一露面,她就要扯著嗓門喊我:“漢子,漢子,快過來!”我們家鄉女人把丈夫才叫“漢子”。曾祖母“漢子漢子”的叫我,引得過路的人狂笑不止。這個細節我一直沒有忘記。我跑到她身邊,她牽著我的手走進大門。一進大門,有一間堆放麥秸的沒門沒窗的房子,麥秸經過碌碡壓過以後很柔軟,我們叫“麥滑”。當年的麥秸都有股濃馥的太陽味兒,我自小覺得凡太陽曬過的東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在收割季節的莊稼葉子上能聞到,在地裡的土坷垃上能聞到,而熟透的“燈籠紅”香瓜散發出的太陽味兒最濃。

  曾祖母叮嚀我:“你看著,不要讓人來。”我心裡全明白,假裝著懵懵懂懂,隔著麥秸,我早聞到誘人的燈籠紅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麥秸上,雙手往裡掏,掏得很深,半個身子幾乎埋進麥秸裡,麥秸裡沉聚的芬芳的太陽味兒被揚了起來,刺得鼻孔直癢癢。她終於掏出三五個“燈籠紅”,逐個聞一聞,挑出其中最熟的一個遞給我,把剩下那幾個又深深地寄在麥秸裡面。家鄉話中“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麥秸裡兩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釀得全熟,濃濃的香味溢位瓜皮。香味正如同燈放射出的光芒,只不過不像燈光能看得見。其實跟看得見也差不多,一聞到香味就等於看見了紅爍爍的瓜瓤了。我們回到大門口磨盤上坐著,曾祖母眼瞅著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我連曾祖母的姓氏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給我的只有上面說的一些夢一般的事蹟。隱約地記得她個子很矮小,穿的襖肥而長,寬大的袖口捲起半尺來高,裡面總寄放些小東西,她會從裡面給我掏出幾顆醉棗或麥芽糖。對曾祖母的手我還有記憶。她總用乾澀的手撫摸我的面孔,餐上當我鑽進被窩,她的手伸進被窩久久地緩慢地撫摸著我,從胸口直撫摸到腳心,口裡念念有辭:“長啊,長啊!”我現在仍能隱隱感觸到她的手微微顫動著,在我的生命的裡裡外外……別的,關於她,我什麼也記不得了。她早已隱沒進了無法憶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歷史的內腔之中了。

  聽說曾祖母年輕時性子很剛烈,說一不二,村裡有個姓王的武舉人(是全縣有名的摔跤場的評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卻異常的溫厚,像收完了莊稼的一快田地,安靜地等著大雪深深地封蓋住它。她從人間隱沒了,回到生養她的渾然無覺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們(無以數計)生命的靈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22.本文是一篇感人的回憶性散文,表現了祖孫之情,文章主要回憶曾祖母的哪些小事?請分條概括。(6分)

  23.結合上下文,解釋文末畫線的兩句話在文中的含義(6分)

  (1)她從人世間隱沒了,回到生養她的渾然無覺的大自然。

  (2)大自然因他們(無以數計)生命的靈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能力。

  24.結合全文,歸納出曾祖母的性格特徵。(4分)

  25.本文的主要內容是回憶曾祖母對自己的愛,而題目卻取作“燈籠紅”,有何含義與作用?

  (6分)

  【參考答案】

  22.為了表現“我”和曾祖母之間的感情,作者主要寫到了三件事:(1)曾祖母無疾而終;(2)曾祖母叫“我”“漢子”,給我掏寄藏的香瓜吃;(3)曾祖母用乾澀的手撫我入睡。(答對一件事給2分,共6分)

  23.(1)這句話含蓄地表現了曾祖母的去逝,同時表明正是大自然滋養了曾祖母的樸實、平凡,並讓她寧靜而安詳地走完了她一生,了無遺憾與掛礙。(意近即可,3分)

  (2)曾祖母像“燈籠紅”香瓜一樣,經過時間的歷練,擁有靈秀而美好的心靈,而世界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這樣“又紅又甜”的美好心靈而變得富有生機與活力,並且生生不息。這句話讚美了和曾祖母一樣平凡而偉大的勞動人民,世界因他們而精彩。(意近即可,3分)

  24.①歷盡艱難,心靈卻“又紅又甜”。

  ②對晚輩充滿了無限的慈愛。

  ③平凡淳樸善良。

  ④年輕時剛烈,晚年卻異常溫厚、仁慈、安靜。(意近即可,答對一點給1分,共4分)

  25.因為“燈籠紅”香瓜和曾祖母有共同的特點:“燈籠紅”香瓜外表粗糙,可瓜瓤經歷一段時間後會被釀得又紅又甜,同樣,曾祖母外表黧黑蒼老,可經歷艱難的她卻擁有雋永而仁慈的美好性靈。文章以此為題,是以物喻人,借“燈籠紅”象徵曾祖母美好的心靈。(答到“燈籠紅”香瓜與曾祖母的相似點給4分,揭示出題目的象徵義給2分,共6分)

燈籠閱讀理解3

  雖不像撲燈蛾,愛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歡火,喜歡亮光,卻彷彿是天性。放在暗屋子裡就哭的寶兒,點亮了燈哭聲就止住了。歲梢寒夜,玩火玩燈,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裡少有例外的事。儘管大人們怕火火燭燭的危險,要說“玩火黑夜溺炕”那種跡近恐嚇的話,但偷偷還要在神龕裡點起燭來。

  連活活的太陽算著,一切亮光之中,我愛皎潔的月華,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來挑著照路的燈籠。提起燈籠,就會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頭呵狗的聲音;就會想起龐大的晃盪著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嚕嚕的私語;想起祖父雪白的鬍鬚,同洪亮大方的談吐;坡野裡想起跳跳的磷火,村邊社戲臺下想起鬧嚷嚷的觀眾,花生籃,冰糖葫蘆;臺上的小丑,花臉,《司馬懿探山》。真的,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裡擠著的就都是。

  記得,作著公正鄉紳的祖父,晚年來每每被邀去五里遙的城裡說事,一去一整天。回家總是很晚的。湊巧若是沒有月亮的夜,長工李五和我便須應差去接。伴著我們的除了李老五的敘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燈籠。那時自己對人情世故還不懂,好聽點說,心還畫素絲樣純潔,什麼爭訟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識領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輕易不提斡旋著的情事,倒是一路數著牽牛織女星談些進京趕考的掌故——雪夜馳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遠近。村犬遙遙向燈籠吠了,認得了是主人,近前來卻又大搖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時分。不是夜飯吃完,燈籠還在院子裡亮著嗎?那種熙熙然庭院的靜穆,是一輩子思慕著的。

  “路上黑,打了燈籠去吧。”自從遠離鄉井,為了生活在外面孤單的掙扎之後,像這樣慈母口中吩咐的話也很久聽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時候在村裡上燈學,要挑了燈籠走去、挑了燈籠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悵惘。母親給留著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親手接過了燈籠去後遞給自己的。為自己特別預備的那支小的紗燈,樣子也還清清楚楚記在心裡。雖然人已經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親的頭髮也全白了。

  鄉俗還願,唱戲、掛神袍而外,常在村頭高挑一掛紅燈。彷彿燈柱上還照例有些松柏枝葉作點綴。掛紅燈,自然同盛伏舍茶、臘八施粥一樣,有著行好的意思;松柏枝葉的點綴,用意卻不甚瞭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虛驚的時候,忽然發現星天下紅燈高照,總會以去村不遠而默默高興起來的吧。

  唐明皇在東宮結繪彩為高五十尺的燈樓,遍懸珠玉金銀而風至鏘然的那種盛事太古遠了,恨無緣觀賞。金吾不禁的那元宵節張燈結綵,卻曾於太平豐年在幾處山城小縣裡湊過熱鬧:跟了一條龍燈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覺疲乏是什麼,還要去看慶豐酒店的跑馬燈,猜源亨油坊出的燈謎。家來睡,不是還將一掛小燈懸在床頭嗎?夢都隨了蠟火開花。

  想起來,族姊遠嫁,大送大迎,曾聽過徹夜的鼓吹,看滿街的燈火;轎前轎後雖不像《宋史?儀衛志》載,準有打燈籠子親事官八十人,但輝煌景象已夠華貴了。那時姊家彷彿還是什麼京官,於今是破落戶了。進士第的官銜燈該還有吧,垂珠聯瓏的朱門卻早已褪色了。

  用硃紅在紗燈上描宋體字,從前很引起過自己的喜悅;現在想,當時該並不是傳統思想,或羨慕什麼富貴榮華,而是根本就愛那種玩藝,如同黑漆大門上過年貼丹紅春聯一樣。自然,若是紗紅上的字是“尚書府”或“某某縣正堂”之類,懂得了意思,也會覺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純德堂的家用燈籠,可也未始勾不起愛好來。

  宮燈,還沒見過;總該有翠羽流蘇的妝飾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宮南內有人在趁了燈光調綠嘴鸚鵡,也有人在鞦韆索下緩步尋一脈幽悄,意味應是深長的。雖然,“……好一似揚子江,駕小舟,風狂浪大,浪大風狂”的漢獻帝也許有燈籠作伴,但那時人的處境可憫,蠟淚就怕數不著長了。

  最壯是塞外點兵,吹角連營,夜深星闌時候,將軍在挑燈看劍,那燈籠上你不希望寫的幾個斗方大字是霍驃姚,是漢將李廣,是唐朝裴公嗎?雪夜入蔡,與胡人不敢南下牧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樣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聽,正蕭蕭斑馬鳴也,我願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

  唉,壯,於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

  (本文寫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

  [注]霍驃姚,指漢朝霍去病,曾多次率軍大破匈奴;裴公,指唐朝裴行儉,曾率軍打敗突厥;雪夜入蔡,指唐朝李想雪夜襲取蔡州擒獲吳元濟之役。

  文字二:

  那時不自量力,曾妄想創一種文體:小說的生活題材,詩的.語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結構。內容是主要的,故事,人物,山水原野以至鳥獸蟲魚;感情粗獷、豪放也好,婉約,沖淡也好,總要有回甘餘韻。

  (選自吳伯簫《無花果——我和散文》

  6.下列對文字一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孩喜歡火與亮光,彷彿天性,因為火光關涉著溫暖的守護、遊戲的快樂、節日的氣氛等美好的元素,而這些都是人們從小眷戀的。

  B.暗夜歸途中的燈籠,見證了聽故事的孩子和講故事的祖父之間的親密關係;深夜院子裡亮著的燈籠,營造出家人相聚時祥和寧靜的氛圍。

  C.“進士第的官銜燈”暗示姊家曾有的顯赫地位,“垂珠聯瓏的朱門卻早已褪色了”與之形成反差,暗示時過境遷,昔日的華貴不復存在。

  D.相比有“尚書府”“某某縣正堂”字樣的紗燈,“普普通通一家純德堂的家用燈籠”才是作者所愛,一貶一褒,突出作者對親情的重視。

  7.下列對文字一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從多個角度描繪記憶,如“月華”“繁星”屬視覺,“犬吠”“談吐”屬聽覺,夜行人的“私語”寫靜,“鬧嚷嚷的觀眾”寫動。

  B.“路上黑,打了燈籠去吧”起到過渡作用,引出母親送作者上學的情景,以多年來離鄉飄泊的遊子的視角來追憶,更增添惆悵的意味。

  C.對宮燈的描寫,使文章由對現實世界的關注轉入對歷史情境的想象,華麗的宮燈代表著現實中缺失的詩意生活,讓作者心生嚮往之情。

  D.文章語言凝練而典雅,例如“如沸的繁星”以“沸”字表現繁星灼亮,“遍懸珠玉金銀而風至鏘然……”等語句則化用古典詩文語彙。

  8.《燈籠》最後兩段在內容和主旨上起到怎樣的作用?請簡要分析。(4分)

  9.吳伯簫的《燈籠》將小說的題材、詩的感情、散文的結構融合在一起,請結合文字一和文字二簡要分析。(6分)

  燈籠閱讀理解答案

  6.D

  7.C

  8.參考答案:(1)豐富內容,以“燈籠”引出古代將領保家衛國的事蹟,情感豪邁。(2)昇華主旨,表達自己報效國家的願望,歌頌參加抗戰等帶來光明的力量。(言之成理,酌情給分)

  9.參考答案:①小說的題材:文章圍繞“燈籠”,寫到親人的離合、家族的變故、飄泊的悲歡等題材,故事性強。②詩的感情:“燈籠”在文中寄寓了作者豐富而深厚的內心情感;圍繞燈籠的人事也都充滿感情,如“母親的頭髮也全白了”

  等表達,善於借意象抒發深情,留下回甘餘韻。③散文的結構:文章以“燈籠”為主線串連人事,貫穿古今,使文章形散而神聚。(言之成理,酌情給分)

燈籠閱讀理解4

  雨夜的紅燈籠

  林決定下來了,要走。

  林望了望那兩間又低又矮的教室,心中便一片愴然。夕陽斜下,屋子中磚頭支著木板的桌子,以及那塊發白的黑板,在餘輝中發散著金燦的昏光。

  村支書老黑叔更是愴然。“林老師,你真的要走?”“走!”林咬咬牙,重重地從喉腔吐出,似乎用盡了全身的力量。五天前,林接到了師大同學的來信。同學在廣州是一家IT公司的老總,準備在北京設立分公司,力邀林出山。

  山風悄悄地吹了起來,涼涼地直往領子裡撲。天上的雲彩也不知什麼時候聚起了厚厚的一層,黑壓壓的把夕陽西下僅有的一點餘輝,遮了個精光。黑暗中,老黑叔靜靜的蹲在地上,只有那長長的煙槍在一明一暗中才能映出他那張沉默的臉。

  “要走,你就走吧!”老黑叔使勁吐了口煙,屋內的煙霧更濃了。“林老師,難為你待了這麼長的時間。幾年來,苦了你呀!鄉親們都看在眼裡,痛在心上,誰讓咱窮哇!”老黑叔一跺腳,臉別在了一邊。“林老師,你想走就走吧,不能在咱這山旮旯裡耽誤了你的前程。這些娃娃識上幾個字,將來到了城裡,莫走錯廁所也就夠了。”

  林靜靜地站在低矮的講臺上,競不知該如何勸慰這位忠厚的莊稼人了。唉,還有什麼可說的呢?一會兒,同學的轎車就要來了,也就要告別這個小山村,告別這個昔日的三尺講臺了。

  一道閃電劃過,窗外瀝瀝地下起了細雨,一滴一滴地下著,似乎也下在了林的心上,使他的心一痛一痛的。“嘀嘀.嘀嘀”同學的轎車駛進了村邊這個只有兩間房舍的小學,向林發出了到來的資訊。

  林終於坐在了轎車上,對雨中的老黑叔揮揮手說:“黑叔,您回吧!下著雨,小心著涼了。”老黑叔點點頭,指指村口的小路說:“林老師,你看鄉親們送你來了!”只見村口整個小路上佈滿了人群,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們手中都提著一盞盞紅紅的燈籠,默默地站在那條泥濘的小路上。一股溼熱的液體在林的臉龐悄然滑落,使他分不清究竟哪是雨水哪是淚水了。

  林突然有了種悲壯的感覺,猶如一名即將奔赴沙場,身有使命的將士!不成功便成仁!終有一天我還會回來的。林咬咬牙暗暗對自己說。

  終於,三年後的山村小學聳立起了三幢嶄新的教學大樓,這在山村有史以來還是第一次。林坐著轎車帶來了十幾個和他當年一樣援教的年輕老師。孩子們終於又坐在了寬敞明亮的教室裡,村口又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

  開學典禮上,老黑叔拉住小學名譽校長林說:“這回你還走嗎?林老師?!”

  林點點頭又搖搖頭嚅嚅著:“別的地方,還有更多的孩子沒上學啊!如果,當初我沒走的話……”望著遠方巍峨而又貧瘠的大山,他眼前彷彿又浮現出那兩間破舊的教室,又浮現出那雨夜中鮮紅動人的紅燈籠。

  1、你怎樣理解文章最後“林點點頭又搖搖頭”這句話?(4分)

  2、文中的“林”主要的形象特徵是什麼?請簡要分析(5分)

  3、本文是寫山區教育的,但不以“山區教育”為標題,而以“雨夜的紅燈籠”為標題,為什麼?請說明理由。(6分)

  參考答案

  1.(4分)他點點頭,表明他還要離開這裡,(1分)去找更多的資金及更多的老師來促進山村教育。(1分)他搖搖頭,表明他人雖然離開了這裡,(1分)但是他的心會一直留在這裡。(1分)

  2.(5分)林是一位援教老師,他在艱苦的環境裡教書已經好幾年了。(1分)他給這所山村小學捐建了三幢教學樓,並帶來了十幾位老師。(1分)他還把眼光投向“別的地方”,要幫助更多的孩子上學。(1分)說明他的心一直撲在山村教育事業上,具有無私奉獻精神。(2分)

  3.(6分)“雨夜的紅燈籠”有引人前行、照明道路的作用,(1分)還象徵了鄉親們的熱情和希望,意蘊豐富。(2分)正是鄉親們在雨夜打著紅燈籠來送他,使他受到感動,終於在三年後回來了。(1分)如果以“山區教育”為標題,則缺少文學色彩,太直太露。(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