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晏殊> 北宋詞作家晏殊的故事

北宋詞作家晏殊的故事

北宋詞作家晏殊的故事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我相信,這首調寄《浣溪紗》的小令,對於許多朋友來說,都不陌生。尤其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兩句,令人們千古傳誦,百讀不厭。

  這首小令的作者是北宋前期重要的詞作家晏殊。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晏殊生於撫州臨川(今屬江西省撫州市)。他從小就是一個既聰慧又誠實的孩子。七歲的時候,他已經認識好幾千字,還能寫出通順流暢的文章。

  北宋真宗景德初年(1004),江南地區鬧旱災,朝廷派遣兩位官員分路巡視安撫江南。其中有一位官員叫張知白,他到江西撫州視察時,聽說臨川有一位叫晏殊的“神童”。北宋的都城在現今的河南開封,當時稱“東京”。臨川距離東京很遙遠,屬於窮鄉僻壤。臨川會有神童,張知白將信將疑,召來一試,果然名不虛傳。他回京覆命時,順便報請朝廷特許晏殊不經過地方考試,直接進京參加會試。

  景德二年(1005)五月的一天,年僅十四歲的晏殊來到東京,參加會試。他看到都城裡街道縱橫,沿街店鋪鱗次櫛比,街道上車水馬龍,來往行人,摩肩接踵,一派繁榮景象,打心眼裡高興。他白天遊大相國寺,晚間逛州橋夜市,連日來遍遊京師,興奮極了。而那些從全國各地進京趕考的成年舉子,不是投親靠友,就是租賃寺廟閒房,整日焚膏繼晷,溫書備考。

  開考那天,從全國各地趕到京師參加會試的舉人,熙熙攘攘,有一千幾百號。晏殊按時趕到考場。他仔細觀察著,在這些舉人當中,絕大多數都是成年人,也有少數長出花白鬍子的老年人,只有一個跟自己年齡相仿的少年,是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縣)舉子姜蓋。但跟這些大人們一起比試,他一點害怕的感覺也沒有。他那張充滿稚氣的臉上,仍舊跟往常一樣,帶著可愛的笑容。監考官一聲令下,試卷迅速發下來。晏殊接過試卷,先仔細地審題,然後凝神思考了片刻,便提起筆來沙沙沙地寫了起來。他答完試卷,又檢查一遍,就交上去。在他離開考場的時候,絕大多數考生還在那裡用手託著下巴,冥思苦想哩。

  考試結果,晏殊和姜蓋兩位少年舉子成績都很優秀。尤其是晏殊,援筆立成,意蘊豐富,詞藻優美。宋真宗非常賞識晏殊。可是,丞相寇準卻認為,晏殊是偏遠的江南人,想抑制晏殊,推薦姜蓋。宋真宗不贊成丞相寇準的意見,反駁說:“朝廷開科考試,只憑才能取士。四海本是一家,豈能以舉子生長地的遠近加以限制?唐朝張九齡是韶州曲江(今屬廣東省)人,朝廷並沒有因為他生長在邊遠的窮鄉僻壤而拋棄不用嘛!”於是,賜晏殊進士出身。晏殊初試順利通過了。

  但是,初試錄取只是考取功名的`第一步。按照規定,兩天以後還要進行更嚴格的殿試。所謂“殿試”,要在朝堂上舉行,是由皇帝親自出題、親自主持的考試。初試錄取的舉子們來到朝堂上,看見威嚴無比的皇帝,不少人緊張得直冒汗。可是,別看晏殊年齡小,他卻不緊張,神態自若,一如平常。輪到皇帝給晏殊出題了,皇帝讓晏殊寫一篇《長江賦》。晏殊一聽題目,心裡暗暗發笑。原來他在家裡時寫過《長江賦》,老師還給他做過詳細的點評。這時候,他想:“如果做這個題目,肯定比較容易,而且一定能寫得很好,但是這不能反映自己的真實水平。再說,對跟自己同時參加考試的舉子來說,有些不公平。應當怎麼辦呢?”他那烏黑明亮的眼珠滴溜溜轉了幾下,很快拿定主意,如實地報告皇帝。他對皇帝說:“陛下,這個題目我已在下面做過了,您能不能重新為我再出一個題目?”晏殊的話,讓皇帝和在場的所有人都大吃一驚。考進士,是當時讀書人走上仕途的主要途徑。考中進士就取得了做官的資格,榮華富貴一下子全都到手;考不上進士就得回家繼續做平民百姓。當時,讀書人都把考進士看做是決定自己一生命運的關鍵,誰都想走好運,碰上個容易的題目,好一舉高中。有的人為了能考取進士,不惜重金賄賂考官竊取試題,也有的人千方百計取巧作弊。可像晏殊這樣,碰巧遇到自己練習過的題目,卻主動要求更易,這種事人們從來都沒見過,甚至也從來都沒聽說過。這就難怪皇帝跟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啦。

  皇帝仔細端詳著這個誠實可愛的少年,打心眼裡感到喜歡。他跟幾位陪考的大臣商量了一下,為晏殊重新命了題。新題目有詩、賦、論三道,晏殊依然很快答完交卷。皇帝接過晏殊的答卷,一邊看一邊連聲稱讚:“好,很好!真是品學兼優,難得,太難得!”

  晏殊當官後,沒有辜負皇帝的期望,始終保持淸亷正直的作風。他官至宰相,注重興學,獎掖後進,范仲淹、歐陽修、韓琦等都受到過他的提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