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安石> 王安石文言文《傷仲永》教學反思

王安石文言文《傷仲永》教學反思

王安石文言文《傷仲永》教學反思

  《傷仲永》王安石教學反思

  一、徹底放棄文言譯的講解

  暑假裡上華師大的教育士,鄭桂華說了這樣一句:“如果華師大培養的老師還搞文言文譯的串講,只能說真的很可悲”。鄭桂華進一步強調,文言字詞的掌握,重點在課後的背誦練習。我過去的方式是將“文”與“言”結合起來講,配以相同的權重,屬於兩條腿走路。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方面,我主要嘗試完全放棄文言文的課堂譯,除個重點別字詞句的隨文講解外不再做其他的譯教學,主要將落實譯的過程放到課後練習上,從而騰出更多的課堂教學用於指導學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在教學上產生的副作用是,對於基礎薄弱的同學,把握文章內容的難度加大,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推進有一定的難度,但隨著反覆的朗讀和教學的深入,語言障礙造成的閱讀困難會自然而然的被稀釋掉。

  希望這樣的課堂模式能夠讓有能力的學生獲得更多的挑戰自己的機會,並在課堂上思考更多有價值的問題,也希望透過加大聽課難度促使學生更加重視自己的預習,變被動為主動。

  二、密不透風、疏可走馬

  在文章的教學上,設計的核心是分文章第一小節、第二小節的'寫作手法的“疏”“密”之別。這個唸對於初一學生,尤其是語文底子薄的同學來說,可能是有些過於抽象了。有些悟性好的同學馬上就能得其要領,有些悟性差的同學則是雲裡霧裡了。

  三、課堂生成中的驚喜

  這節課教學上比較出彩的是對於隱含人物——方仲永父親的分。可以說真正是走進了方仲永父親的內心:世隸耕、稍稍賓客其父暗點出了方仲永父親在方仲永成名之前低下的社會地位,方仲永才華的展現使得方仲永的父親在鄉里獲得了從來未有的尊重,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這對於方仲永的父親來說絕對是新鮮、美妙、夢寐以求的體驗。理解這一點,加之方仲永父親世隸耕的家教背景,也就決定了方仲永的父親必然會作出“不使學”的決定,而這一決定受環境因素的制約,幾乎成為了必然,這樣的父親必然作出這樣的選擇,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跟不能將耽誤孩子的板子簡單地打到方仲永父親的身上。在此基礎上,文章的悲劇意義就更加濃厚了,這是一種命運的、必然的悲劇,從這一深度理解方仲永的個人悲劇,對於學生理解“傷仲永”這三個詞背後豐富的情感,似乎是更深刻了。

  《傷仲永》教學反思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如何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質量,這是我們做教師工作的亙古不變的探究話題。

  王安石的《傷仲永》,記述了金溪民方仲永從神童到“泯然眾人矣”的過程。“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方仲永真乃神童,天資絕頂聰明,“邑人求之”,“以錢幣乞之”,可見其詩影響之大,而“父利其然”,“不使學”,真乃短視!天才的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矣”,究其原因,“不使學”。方仲永的事例告訴我們,即使天賦極高的人也需要在艱苦的學習訓練中培養出來。

  對《傷仲永》一課的講授是我一直期待的,因為我班有不少聰明的學生,令人痛心的是:他們上課不認真聽課,下課惹事生非和高年級學生走得很近。基於這樣的班情和現在新課標的要求,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討論、師生互動和合作探究,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聰明與勤奮之間的關係——業精與勤荒與嬉。

  課前,我要求學生對課文題目、作者作品文學常識、課下注釋、課文進行了全方位的預習。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內容,這些環節進行得很順利。為理解文章的主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設計對比駱賓王七歲能做詩,後來成為“初唐四傑”之一,世隸耕的仲永五歲就能書詩四句,可最終落個江郎才盡,泯然眾人的下場。這兩個人同樣都是幼年天資過人,可結局卻有如此大的反差呢?話剛說完,班上的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興奮激烈地討論起來,很快就達成了共識:父利其然也,曰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我又進一步引導,從仲永個人情況來看這的確是他蛻作眾人的原因。可是作者上升到理論高度又是什麼原因呢?我觀察到學生面露難色,便組織學生進行組內研討,最終也完成了學生任務。針對學生特點,我又趁熱打鐵讓學生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結合自己的立場。談談體會,達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本節課,我透過討論、互動、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學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天資再聰明的人,也要經過刻苦的學習才能成才,天資不聰明的人,更要勤奮,有理想,有追求!當然,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由於時間關係,一些字詞的譯我只好佈置給學生課下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歸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