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導學設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導學設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導學設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導學設計,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能讓你黯然銷魂的,只有離別。那麼離別是什麼呢?有人說離別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愁損辭鄉去國人的綿綿情懷;有人說離別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的哀哀回憶;還有人說離別是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人去也的切切思念。

  在古代,由於交通工具和通訊技術都不發達,人們往往一別數年便再難相見,因此古人很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不僅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要作詩話別,所以“離別”也就自然成為我國古典詩歌中歌詠的重要內容。

  從先秦《詩經》到兩漢的樂府,從唐代詩歌到宋元詞曲以至明清的詩文,離別之情唱之不盡。特別是唐代,由於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更使得“送別詩”成為唐代詩歌中的重頭戲。

  下面同學們就動腦思考一下,在我們背誦過的詩詞中,哪些是講述離愁別緒的。

  大家知道這麼多送別詩,那麼誰能來說一說,這些送別詩在情感上有沒有一些共同點呢?

  (悲涼,傷感,惆悵)

  的確,文人天生多愁善感,面對離別,就會更加顯得失魂落魄。大多數離別詩,都是表現了“黯然銷魂”的情感,帶上了淒涼哀婉纏綿之情。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送別詩都如此的淒涼哀婉纏綿呢?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來體會一種別樣的送別情懷。(板書題目作者)

  之前我已經佈置了預習作業,下面我就來檢查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關於作者王勃,你所瞭解的都有哪些情況呢?

  1、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唐朝初年的著名詩人。

  2、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一起,被稱為“初唐四傑”。

  3、曾遊覽南昌有名的勝地滕王閣,寫下了震撼古今的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

  4、他擅長駢文,現流傳下來文20多篇,詩90多首。明人集為《王子安集》。

  5、26歲時往交趾(今越南)看望父親,渡海溺水受驚而死。

  在留傳下來的《王子安集》裡,文比較多,詩不足百首,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給他這首詩。那麼這位博學多才卻英年早逝的詩人, 究竟在這首詩中訴說了一種怎樣的離別之情呢?我們一起來看這首詩。

  首先我們來觀察一下這首詩,從結構形式上來看,這首詩屬於什麼詩呢?

  (五言律詩。)

  我們之前學習過律詩的特點,現在我們就來回顧一下,誰能來說一說?

  1、律詩多為五言或者七言,五律規定每句五字,七律規定每句七字。

  2、律詩每兩句為一聯,依次叫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3,限定用平聲韻,而且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

  4,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規定。

  5,每首中間兩聯必須用對仗。

  那麼我們來看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很明顯,這首詩的首聯對仗,但是頷聯卻並不對仗,所以,這是初唐時期律詩尚未定型的產物,後人評論這首詩歌時,把它稱為唐朝律詩的開山祖,可見,它在律詩的形成和發展上所具有的開創性作用。現在,我們就來一起領略一下這首詩的藝術魅力。

  首先,由老師給大家範讀一下這首詩,在老師範讀的過程中,大家要注意一下個別字詞的讀音和每句詩的斷句。

  老師就讀到這裡,下面,我每組找一名同學,來給我們分享一下你的朗讀。

  同學們把握得都不錯,現在大家把書立起來,齊讀一下這首詩。

  詩就讀到這裡,下面我們來具體的分析一下這首詩。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解釋:少府;之;任

  送別的的情景究竟是怎樣的呢?我們來看詩的首聯。

  二、(讀)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板書:首聯)

  解釋:城闕;輔;三秦;五津

  (1)誰能來說一說首聯交代了什麼?

  詩人與友人分別的地點及友人要去的地方。

  當時,詩人是在長安供職,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現今四川省,州府在崇慶縣。

  (2)分別和要去的地方各有什麼特點?從哪個詞能看出來這樣的特點?

  長安:莊嚴壯麗的長安宮城,被地勢險要的“三秦”環護著,氣象宏偉。(輔)

  蜀州:千里迢迢,蒼茫一片。風煙迷茫、路途遙遠。(烽煙)

  (3)詩人身在長安,連三秦之地也難以一眼望盡,至於遠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見的。“望”的用意?

  1、為詩歌營造出開闊的意境。

  2、表現了詩人對朋友的戀戀不捨及對其今後生活的關心。

  首聯不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長安是詩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宮闕,氣象雄偉,歷歷在目。杜少府離開這裡,自然是戀戀不捨。而將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風煙渺渺,極目望去不免產生幾分惆悵。這兩句透過一近一遠兩處景物的對照,襯托出行者、送行者雙方依依惜別的感情。在作者心中,他對朋友的這份情感似乎能夠使他看到朋友一路的風霜以及朋友日後的生活,所以,即便遠在千里,也並非遠別。(板書:非遠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