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擁擠的水鎮
江南多水,多的水竟流到了街上。人就順著水邊築屋,屋基是青石,往上便是青磚,磚上立木柱木樑和木的牆,有雕樑畫柱的木飾,有古色古香的圖案,再往上便是屋頂,有飛簷又層層遞進,叫做歇山式結構。最集中的地方,是屋的尖頂,翹首穹蒼,能感覺出一種利劍沖天的氣勢,轉角處卻很委婉,有著半圓形的弧線,又見剛中存柔。這是江南人的建築,建於明清時代。
這房屋很擁擠,幾乎沒有空出的餘地,有了便是小街,是里弄,是青石板的小路,是青石的小橋。房上常有閣樓,能住人、能開鋪又開餐館。都有牌匾,叫閣、坊、鋪的具多,餐館最誘人的,正是門前廊下的鐵鍋,那裡總是咕嘟著一鍋的醬汁,煮肉煮蛋,肉是用繩兒栓著十字形,在醬汁中紅油油的噴著香氣,雞蛋也紅亮亮的可愛。有人要了肉,主家便叫挑撿,再放到碗裡,剪開繩子,肉便油花花的流汁,吃到口中,嫩如豆花,香溢四桌,這肉叫東坡肉,味甜而不膩,是當地的一道名菜。
在這青石板上行走,人心裡就很乾淨,很清明。那石板永遠都有著水氣,因為石邊就是水街,水色是青綠的,綠的很深,卻透不到底,明亮亮的水面上就有著美麗的倒影,那是樹的影,房的影和橋的影。橋下正有一隻烏篷船,船伕蕩著槳,船兒在水中搖,搖晃著一條街的水都跳起光閃閃的綠波。那波漾在青石上,青石就鋪滿了綠的苔,石有磨痕,那是歲月留下的,是日月風雨雕蝕的,它讓這兒變得古樸又滄桑,保留著古鎮的那種味道。
這水街不寬,能並行兩隻船,人在岸上住,屋後總有石階伸到水裡,有人便在那兒汲水洗物。屋有抻出水面的,屋下就見石柱支撐,似橋且人在橋上住。好在這水兒無聲,總是靜靜地流,除非船兒蕩波,波在石間拍得啪啪響。這聲音很柔潤,像水中的青波,一次又一次地潤著人心。人都坐在水邊的長廊裡,享受著小橋流水般的詩意生活。
如果說這兒不再有外來者的湧入,那這詩意般的日子便是仙遊之地。可如今它成了江南古鎮的代表,成了旅遊之勝地,它依然是小橋和流水,人家卻成了另一種概念,那便是擁擠的人流如潮水,從此不見人家在。古鎮的人家都忙在了店鋪中,餐館裡,忙著招徠客人,滿街就都是生意的吆喝聲。遊人滿鎮子亂轉看熱鬧,吃著喝著遊著還留著各式各樣的念想在手機裡,在相機裡,可以說每一張照片都少不了陌生的面孔,因為根本就尋不到清靜的地方。
這烏篷船是要坐的,坐船就得排隊,從入了水鎮的門,就站隊等船,坐上了,便從那不寬的水面上往前蕩,蕩過一道灣,兩岸就有了房屋,有了石階,有了水沿上的青苔。能看到屋裡人家,卻是遊人在那裡下榻,這人家住的到哪裡去了!卻將水街的房屋搞成旅館,供遊人住宿。遊人在這裡體會著古鎮人的生活,而古鎮人卻體會著生意帶來的富有。難道這是一種交換!一種生活方式的交換,一種生活追求的交換。這種交換可以讓人滿足,也能讓人失卻,常常是滿足後的失卻。正如人開始富裕,有了錢甚至做了土豪,那時的他,又開始嚮往田園生活,追求有詩意的日子。人就是在這種矛盾中走過來的。
這小鎮的街是逛不得的,人擠著人,人擋著人,往前看是一個又一個的後腦勺,往後瞧又是一張張陌生的面孔。不逛肯定後悔,逛了也會後悔,都後悔在人的擁擠上。就想在江南這塊土地上,最寬泛最鬆弛的便是那廣袤無垠的土地,是那土地上流動著的江河,河水流成了網狀,人便在這些網裡築屋修橋。人是離不開水的,就在水邊建了鎮子,築了一個一個的小屋,這屋就蓋的擁擠。人是群居的,就喜歡在一起生活,然而這擁擠的房屋都有著鬆弛的水在平衡著她們,她們日作夜息,靜靜地走在石板街上,寒暄拉家常,或是立在小橋上與烏篷船的'夥計吆喝著生意,這是一種田園樣的景緻,從那水街邊的長廊上那一條條木質的座椅裡,能想象出小鎮人家平日悠閒生活的一種心境。
如今又是怎麼樣的呢!我在網間查尋過,僅2014年春節烏鎮的日接待人流量高達三萬人次,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從新聞照片中可以看出,在那窄狹的古鎮街上,原本青石的街面已成了人的河流,這河流不再是一種美麗,而成了一種災難,一種人滿為患的災難。在這樣的環境中,你能看到什麼!是水鎮的古風!是明清的建築!還是小橋流水和人家?你是什麼都感知不了的。
一趟水鎮之旅,我知道了水鎮是在江南的什麼地方,水街又是個什麼樣子的村落,看到那裡的水那裡的建築那裡的小橋和水上搖晃著的烏篷船,再就是石橋上站滿的人,石街里人擠著人,就連公共衛生間也得排出個隊伍來。我知道古鎮的管理者已經採取了限制措施,但古鎮要得到長遠發展和保護,就要有科學的管理才行,否則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這種保護就常常流於形式了。
我不知道古鎮人家該在哪裡能討得安寧,她們的生活除了經商旅遊外,是否還能獲得遊人不遠千里來探尋的江南水鄉中飽含詩意的生活呢!我想,在這擁擠的水鎮裡,是難得討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