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處活著就好散文隨筆
村上是一個很懂得生活的人,你看他的小儀式就知道了。這種小儀式被他稱作:“小確幸”,大約是確定可以得到的幸福。一邊聽勃拉姆斯的室內樂一邊凝視秋日午後的陽光,一邊在白色的紙糊拉窗上描繪出樹葉的影子;聞剛買回來的“布魯斯兄弟”棉質襯衫的氣味和體驗它的手感。這些生活中無聊的小事,可以帶給你活在此處的情境感。他筆下的人物,都能夠在自己的世界中游刃有餘,就像他所說的:“恰到好處,活著就好。”
恰到好處的活著,不需要太多。
就像一篇流行的網文所說:小窩不用太大,溫馨就好;工資不求多高,夠開銷就好;存款不用太多,父母老了,負擔得起就好。
更簡單一點的,忙碌的生活中,只要一餐好飯就好。早餐交代在路上,午餐交代在單位,只需要自己給自己一頓喜歡的晚餐,放鬆地坐在家人的對面,吃著從小到大都習慣的味道。僅此而已。
這麼簡單的境界,卻要人到中年才能體會,是不是有點晚了?很多人和我一樣,認為孩子小的時候,要遷就著孩子,把培養孩子放在第一位,這種觀點,在獨生子女的時代尤其盛行。所以只有盼著孩子快快長大,以為孩子長大了,自己就可以輕鬆了,就可以海闊天空任我行。
海依然遼闊,天空依然深遠,卻有點走不動了。習慣在家的日子,看著人潮洶湧會心生膽怯。想學點東西吧,你的同學都是比你小几十歲的'娃娃,置身其中,有點怪異。所以只剩下練瑜伽,打太極,或者是廣場舞了。
其實當你經濟獨立的那一刻,就得明白恰到好處,活著就好。手上的事每天都得做,一邊趕路的時候,也得有停下來看風景的時刻。大好韶華,轉眼即逝。
即使有了孩子,也可以帶著孩子去享受生活,讓孩子去發現和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他才會更加愛這個世界。或者可以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大人去做大人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在興趣班的門口扎堆。
陪伴孩子很重要,你自己也很重要。
為了多賺錢,沒時間陪孩子,是頭號傻瓜。為了孩子,而放棄自己的願望,也相去不遠。可惜做了一輩子的二號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