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勸學> 《孫權勸學》教案(通用15篇)

《孫權勸學》教案

《孫權勸學》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孫權勸學》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孫權勸學》教案1

  教學建議

  一、謀篇立意

  本文寫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的故事。可分兩層:先寫,呂蒙“乃始就學”;再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

  全文抓住和魯肅“與蒙論議”來寫,即先寫出事情的起因,緊接著就寫出結果,而不寫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怎樣長進的。寫事情的結果,也不是直接寫呂蒙怎樣學而有成,而是透過魯肅、呂蒙的對話生動地表現出來。寫,著重表現孫權的善勸,而完全略去呂蒙的對話,僅以“蒙辭以軍中多務”一句寫呂蒙的反應,並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寫呂蒙接受了勸說。寫魯肅“與蒙論議”,著重以二人的一問一答,來表現呂蒙才略長進之快之大,至於魯肅與呂蒙“結友”,這最後的一筆,是魯肅“與蒙論議”併為其才略所折服的餘韻。

  二、以對話表現人物的寫法

  課文著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味。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善於勸說,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讚歎,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的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目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讚歎的巧妙接應,可見呂蒙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現自己的才略長避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兩人的話則有調侃意味,二者的情調不同。

  三、側面烘托及對比手法的運用

  課文除正面記言外,對呂蒙這一形象還運用了側面烘托及對比的手法。“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魯肅正是一個跳出廬山的旁觀者,呂蒙讀書的功效是透過他的話從側面展現出來的,他的驚歎襯托出了呂蒙今非昔比的事實。而話中的“吳下阿蒙"又將呂蒙的過去與現在進行了一個縱向的對比,得出了"變"的結論,而呂蒙之"變"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四、精當的詳略安排

  文章材料取捨精當,詳略安排得當。課文以對話為主,其他內容均一帶而過,或簡說,或不說。如對呂蒙的學習情況,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加以概括,至於他讀了哪些書,又如何用功的隻字未提。後文中呂蒙二人的談話,只用一句"與蒙論議"來交代,兩人談論的是什麼話題,呂蒙的哪些見解讓魯肅起敬的都略去不寫。

  五、精煉的語言與緊湊的情節

  人物的語言簡潔而傳神,極富表現力,毫無冗繁之處。其中的"吳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簡意豐而流傳運用至今。除對話外的其他語言也非常簡省而意賅。情節發展上,孫權的刻意勸學終使呂蒙就學,他就學後的淵博學識又使魯肅驚歎,呂蒙又緊承其嘆發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語,上下文銜接自然,前因後果,井然有序。

  六、引導學生自讀的教學建議

  本文是課內自讀課文。篇幅短小,含意深刻。要讓學生藉助註釋閱讀理解,有些生字生詞,由學生自查工具書解決。

  要引導學生根據本文以對話為主的特點,透過反覆朗讀,體會課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並當堂背熟全文。魯肅、呂蒙的對話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可抓住關鍵詞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來理解二人對話的內容,並細心體會這段對話的情味。教學本課,可採用一些靈活的方式,如讓學生討論本文對自己有什麼啟發,進行快速背誦競賽,用現代漢語複述課文,等等。

  教學設計示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開卷有益”這個成語是說讀書對人們大有益處。本文講了一個有關讀書的故事。三國時,孫權手下的名將呂蒙大字不識幾個。孫權勸他,你現在當權,不可以不讀書。呂蒙聽了孫權的勸告,開始學習,後來果然大有長進。

  二、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資治通鑑》,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來政治家,史學家。

  三、閱讀分析

  1.朗讀課文(老師範讀或聽錄音後,學生朗讀)

  2.請學生翻譯。(一人譯一句)

  3.課文註釋補充。

  謂……曰:對……說。掌事:掌管國家大事。但:只不過。多務:事情多。孰若:與……相比如何。遂:於是

  4.再次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完成目標1)

  (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鄧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反問句,強調並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經典,當專享經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

  (3)“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條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要選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5.提問:孫權如何以現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討論並歸納:“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6.提問:呂蒙讀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透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討論並歸納:“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透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

  7.提問:為什麼“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討論並歸納: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問:請解釋“吳下阿蒙”並造句。(目標3)

  討論並歸納:“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例句)你還不知道嗎?小黃已貴為經理,可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9.提問:請解釋“刮目相待”並造句。(目標3)

  討論並歸納:“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例句)聽了少管所的“現身說法”報告後,小明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你對他可要刮目相待。

  10.當場背誦全文。

  四、教師小結

  本文透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五、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一、二、三。

  2.背誦全文。

  3.寫寫這篇文章給你的啟示。

《孫權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2.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教學重點: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教學難點: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教學時間:兩課時

  課前預習

  閱讀課文,查字典,看註釋試翻譯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三分鐘(課外閱讀讀後感)

  二、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開卷有益"這個成語是說讀書對人們大有益處。本文講了一個有關讀書的故事。三國時,孫權手下的名將呂蒙大字不識幾個。孫權勸他,你現在當權,不可以不讀書。呂蒙聽了孫權的勸告,開始學習,後來果然大有長進。

  1.教師或請學生進行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資治通鑑》,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來政治家,史學家。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範讀或聽錄音後,學生朗讀)

  2請學生翻譯。(一人譯一句)

  3.課文註釋補充。

  謂……曰:對……說。掌事:掌管國家大事。但:只不過。多務:事情多。孰若:與……相比如何。遂:於是

  4.再次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完成目標1)

  (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鄧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反問句,強調並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經典,當專享經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

  (3)"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條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要選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5.提問:孫權如何以現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討論並歸納:"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6.提問:呂蒙讀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透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討論並歸納:"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透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

  7.提問:為什麼"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討論並歸納: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問:請解釋"吳下阿蒙"並造句。(目標3)

  討論並歸納:"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例句)你還不知道嗎?小黃已貴為經理,可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9.提問:請解釋"刮目相待"並造句。(目標3)

  討論並歸納:"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例句)聽了少管所的"現身說法"報告後,小明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你對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課時

  一、試背誦全文。

  二、複述課文(學生講講文章的內容和背景)

  三、情節表演(分男女兩組,每組三給人,分扮演三個角色)

  四、教師小結(目標4)

  本文透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五、佈置作業

  A.課後練習一、二、三。

  B、背誦全文。

  C、寫寫這篇文章給你的啟示。

  六、說課精要:解決本課重難點要注意講練結合,使學生更好的掌握。

  (附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國家大事,不能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多推辭。孫權說:"我哪裡要你攻讀經書成為博士呢!只不過應當刎覽一些書籍,瞭解過去的歷史。你說事多,比我如何?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大有補益。"呂蒙從此開始讀書。等到適逢魯肅到尋陽,跟呂蒙議論事情,大吃了一驚說:"你現在的才略,不是過去的吳下阿蒙啊!"呂蒙說:"士人離別三天,就應當去掉老眼光來看待,你怎麼發現情況這麼近呢?"魯肅於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成朋友才告別。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認識到讀書學習的重要性。

  2掌握文中的實詞、虛詞,能正確翻譯全文。

  3透過人物的對話,瞭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重點: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難點: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教學步驟:

一、看導語、註釋1(作者、作品簡介)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正音

  卿邪孰遂

  2、朗讀課文

  三、看書下注釋,瞭解全文大意

  1、通假字

  2、古今異義

  3、一字多義

  四、閱讀課文概括情節

  勸學——就學——議論——結友

  五、課文在材料的安排、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六、分析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1、孫權:嚴格要求殷切期望

  以身作則現身說法

  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2、呂蒙:知錯就改虛心好學

  才幹謀略大有長進

  七、找出文中成語並解釋

  1、吳下阿蒙

  2、刮目相看

《孫權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2.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難點: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教學課時:1課時

  學型別:自讀課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帶出“吳下阿蒙”和“刮目相待”兩個成語,進而帶出兩個成語的出處——該段文字。吸引學生注意力,匯入新課的同時也讓學生懂得兩個成語的運用。

  同學們,上課之前來作一個聽力小訓練,我來說一段話,要求是你們用心聽,並找出我這段話裡的兩個成語。

  話說我初中的時候有個同學小劉,這人特別不愛學習,成天髒兮兮掛著兩條鼻涕,被同學戲稱為“鼻涕蟲”。鼻涕蟲是那種老師一提就搖頭嘆息,也沒有什麼夥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憑久完事的。畢業以後我們就再沒有見面。多年後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學搞了個小聚會。大家很久沒見面,個個都覺得特別新鮮興奮,大家聊得特別高興。這時候有人高喊:快看!我們一瞧,原來來了一輛亮銀色寶馬,車門一開,從車上下來一個穿著西裝,戴著眼鏡,特瀟灑一“款哥”。所有女同學都“哇”了一聲,紛紛議論這帥哥是誰呀,這時候一同學說了:“他就是當年那個‘鼻涕蟲’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後就像變了個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後來考上了一名牌大學。人家現在已非‘吳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張得大大的,因為實在沒辦法把鼻涕蟲跟眼前這個帥哥聯絡起來。一同學不禁搖頭嘆了一句:“唉,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啊……”

  好,這段話就講到這裡,同學們能不能找出我剛才這段話裡的兩個成語呢?(如示)對了,這兩個成語出自我國一部著名的史學著作,大家知道是什麼嗎?——《資治通鑑》

  2、簡介《資治通鑑》及作者司馬光資治通鑑,由司馬光支援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三國到五代1362年的歷史。

  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二、整體感知

  1、聽配樂範讀,整體感知全文。

  2、對照註釋,自讀理清課文情節。(顯示問題,允許討論)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辭學——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的效果的?(透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後,有何舉動?(大驚——結友)

  (板書)

  孫權勸學

  呂蒙辭學——就學

  魯肅大驚——結友

  3、請學生看板書,分角色用自己的話複述故事(一組一個同學,由同學推選,一個復旁白部分,一個複述孫權的話,一個複述呂蒙的話,一個複述魯肅的話)

  4、小黑板顯示重要字詞,疏導理解。

  三、品味語言

  1、思考:課文以什麼方式展開故事情節?(人物對話)

  2、請同學們和你的同桌分別扮演孫權與呂蒙,模擬人物的語氣進行對話,討論孫權究竟為什麼要說這些話,該以什麼神態、語氣說。

  3、請三個同學分別談談他們對三句話的理解,主要說說應該運用什麼語調,語速,讀出什麼情感來,以符合人物身份,能達到規勸目的,談完試讀。(板書顯示三句話)

  ①“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表現了怎樣的心理?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容推辭,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又可見關心、厚望。

  ②“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表達了怎樣的心態?

  “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絡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③“卿言多勞,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這樣說有何作用?

  現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說明:這番勸言,表現出孫權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斑然可見。

  4、教師範讀,學生跟讀

  5、孫權勸學,語重心長,循循善誘。呂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學,效果如何?(全班分成兩組同學分角色朗讀,看誰的語氣語調揣摩得更準。)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麼?

  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值不自禁地發出讚歎。這句話從側面反映目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

  7、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別嗎?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係;蒙、肅皆為同僚,對話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四、說話訓練

  談談你學了這篇課文後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語言表達要清楚,有條理。

  五、總結

  本文透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六、擴充套件訓練

  1.在課堂練習本上解釋“吳下阿蒙”“刮目相待”並造句。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2.當堂交流評點。

  七、佈置作業

  根據下面情境寫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學,學習非常刻苦,成績也很優異,但她不愛體育鍛煉,身體狀況不好;身為同學的你為她感到著急。今天,你準備用你的語言藝術來規勸她。聯絡你從《孫權勸學》中學到的規勸技巧,寫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八、板書設計

  不可不學(必要性)

  孫權:勸學涉獵、見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讀書(現身說法)

  呂蒙:辭學——就學

  論議輕鬆調侃

  魯肅:大驚——結友

  教學建議:利用複述和分角色朗讀,充分調動學生自學理解課文。

  教學反思:

《孫權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能理解課文內容大意,並背誦全文。

  2、在感知語句大意的基礎上,揣摩重點詞語的含義。

  3、品味人物對話並說出透過對話表現人物特點的作用。

  4、領悟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重點】

  品味對話並說出其中表現人物形象特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

  1、匯入:

  同學們喜歡看《三國演義》嗎?知道孫權、呂蒙、魯肅是怎樣的人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資治通鑑》裡的一則關於品蒙讀書的故事。(板書課題)

  2、學生自讀題解,畫出其中介紹《資治通鑑》和司馬光的文字。

  3、翻譯課文:

  ⑴ 齊讀課文。

  ⑵ 對照註解,自行翻譯課文。

  ⑶ 根據你對下列詞語所處的上下文內容大意(語境)的理解,揣摩其含義(板書)。

  初 謂 豈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組討論,然後全班交流。

  ② 全班討論翻譯課文

  5、分角色朗讀:

  ① 先同桌練習

  ② 再請三位同學朗讀

  ③ 討論

  孫權: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親心、期望,語重心長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魯肅:情不自禁的讚歎,十分驚奇的神態。

  呂蒙:頗為自得的神態,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

  6、小結: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呂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他們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係,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7、質疑問難

  8、鞏固拓展:

  ① 試背課文(比賽)

  ② 呂蒙讀書迅速長進對你有什麼啟示?

  全班討論

  9、作業

《孫權勸學》教案5

  第一課時:學習目標:

  1熟讀全文

  2掌握詞語

  3、疏通文意

  一、匯入:有個成語是說讀書對人們大有益處,它能夠概括本文的內容,試問是哪個成語?

  二、瞭解作者、作品: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撰。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

  三 瞭解主要人物: 孫權:字仲謀,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呂蒙:字子明,三國時孫權的大將。魯肅:字子敬,三國時孫權的謀士。

  四 查字典,弄清下列字讀音

  五 朗讀要求。朗讀文章可分為三步:第一步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第二步讀出句意,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第三步結合內容,自由朗讀,力爭表演 .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注意:斷句 讀音 語氣讀 1、權謂呂蒙曰2、卿今當塗掌事3、蒙辭以軍中多務4、自以為大有所益5、 蒙乃始就學6、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六 齊讀課文,在疑難字詞上做記號

  七 關鍵詞語: 當塗:當道,當權 豈 :難道

  邪 :相當於“耶”表反問語氣 “嗎” 但 :只

  見 :知道 涉獵:瀏覽群書,不作深入研究 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幹或謀略

  成語 吳下阿蒙: 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後泛指缺少學識、文才的人,比喻才識尚淺。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八 關鍵語句

  1、蒙辭以軍中多務倒裝:蒙以軍中多務辭

  2、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我難道想讓你研究經書當博士嗎!”

  3、“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 士別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多麼晚啊!”

  九 考考你:

  1、初,權謂呂蒙曰

  今當塗掌事

  蒙辭以軍中多務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但當涉獵

  見往事耳

  孰若孤

  自以為大有所益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古今義。

  a、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

  博士: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b、但當涉獵

  但: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c、見往事耳

  見: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d、既更刮目相待

  更: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3說說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所表示的語氣: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十 結合註釋,分組討論把課文譯成白話文

《孫權勸學》教案6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作者及《資治通鑑》的有關知識。

  2.透過預習、解釋重點詞語,把握文章基本內容。

  3.透過不同方式的朗讀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學生閱讀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過程與方法運用:

  學生預習、教師重點講解;問答法;以朗讀貫穿全文教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學習領會勸說的藝術。

  2、認識學習對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認識開卷有益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1、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並能讀出人物不同的語氣語調。

  2、理解魯肅贊學與孫權勸學之間有何關係。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1、 播放《刮目相待》動畫影片。

  2、 出示課題。

  3、 補充介紹作品、作者。

  二、 初讀課文,瞭解內容。

  1、 朗讀欣賞(聽準字音和停頓)。

  2、 齊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停頓)。

  3、 預習彙報:解釋部分沒有註釋的詞語。

  4、 學生自由讀課文、質疑,師生共同解決疑問。

  5、 結合圖片,概括本文內容要點。

  三、 研讀課文,朗讀加深體會。

  1、 分析第一層:(1)一勸:揣摩:“不可不學! ”句式有何特點?寫出了怎樣的語氣?表現了孫權對呂蒙怎樣的心理?

  (2)二勸:思考:說“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這句話的用意是什麼?

  想一想孫權說此話時的神態?

  揣摩:“卿言多務,孰若孤?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這樣勸說好嗎?為什麼?

  (3)小結第一層,探討朗讀技巧,指導朗讀。

  2、分析第二層:(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

  這與孫權勸學有什麼關係?

  (2)揣摩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思考:為什麼“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總結全文對話為主的特點,回顧體會人物對話語氣,分角色朗讀。

  4、談談學習本文的感悟:明白什麼道理或得到什麼啟迪;欣賞讀書的名人名言。

  四、作業設計。

  1、找出文中兩個成語,分別解釋並各造一個句子。

  2、蒐集三國故事中的成語、熟語、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個(條)。成語、熟語請查明並寫出意義,典故請簡要寫出事情。

  3、假如你的好朋友上課經常違反紀律,學習沒有上進心,你打算怎麼勸說他?

  以上就是語文網小編分享的《孫權勸學》教學設計的全部內容。

《孫權勸學》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司馬光及《資治通鑑》;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成語。

  2、過程與方法:運用多種方式讀課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說話時的語氣,想象人物的神態和心理活動,進而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絡生活,讓學生領悟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語;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三、教學難點:聯絡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四、教學方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五、課型:自讀課

  六、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看過《三國演義》嗎?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話說三國鼎立之時,吳王孫權獨霸一方,他手下有員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曾隨周瑜、程普大破曹操於赤壁,後又襲破關羽,佔領荊州,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勸他多學知識,可呂蒙每次都推三阻四,還自以為一介武夫,讀書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如何呢?讓我們來看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瞭解作者、作品

  學生讀註釋(1),勾劃重點。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即為統治

  階級提供政治借鑑。

  (三)一讀,讀準字音讀出停頓

  1、師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讀,提示注意生字的讀音

  3、強調重點字的讀音

  卿(qīng)孰(shú)涉獵(shè)為博士(wéi)遂(suì)更(gēng)邪(yé)

  4、指名學生讀

  5、學生齊讀

  (四)二讀,讀懂文意

  (1)學生結合註釋,邊讀邊翻譯,劃出不懂的詞句,小組討論

  (2)學生推舉代表翻譯課文,師糾正學生翻譯的不準確的地方。

  (3)師強調重點文言字詞:

  但當涉獵:只,只是。孰若孤:誰,哪個。乃始就學:於是,就……

  及魯肅過尋陽:到了?的時候。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何:怎麼;之:無意義……

  (4)請學生找出出自本課的成語並學習

  吳下阿蒙: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吳國大將呂蒙。後泛指缺少學識才乾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五)三讀,讀出語氣。揣摩人物說話時的神態心理,進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1、孫權是如何勸學的?(學生齊讀孫權的話)

  A、師引導學生體會孫權說話時的語氣神態心理:

  “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

  語重心長,諄諄告誡,嚴厲中又可見對呂蒙的關心、厚望。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用反問句式,可見孫權對呂蒙的推脫有一絲不悅和責備。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B、學生表情朗讀孫權的話並試背。

  C、引導學生從對孫權語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點

  關愛部下好學善勸

  2、這次呂蒙欣然接受孫權的建議,開始學習,課文是如何表現呂蒙學有長進的?(生答:透過呂蒙於魯肅的論議。學生齊讀二人的對話)

  A、師引導學生體會魯肅說話時的神態語氣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這是情不自禁的讚歎,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簡直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同學們要知道,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

  (學生表情朗讀魯肅的話並試背)

  B、引導學生體會呂蒙應答時的神態語氣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可見呂蒙頗為自豪自得的神態。

  (學生表情朗讀呂蒙的話並試背)

  C、聯絡“結友”一句,概括魯肅和呂蒙的性格特點

  魯肅:敬才愛才呂蒙:聽勸好學

  (六)總結課文內容,指導學生背誦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歎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先寫孫權勸學,呂蒙就學;後寫魯肅“與蒙論議” ———贊學,“結友而別”。

  (七)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在孫權的勸說下,呂蒙透過學習由一介武夫成為學識淵博的人,並且贏得了魯肅的誇讚,他的變化對你有什麼啟示?(學生答)古今中外有很多關於讀書的名言: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希望同學們要多讀書,讀好書,用豐富的知識武裝自己,幾年之後,當我們再見面時,同學們都不再是當年那個吳下阿蒙了,你們的進步一定會讓老師刮目相待。

  作業:寫一篇小短文,談談呂蒙的變化給你的啟示。

  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資治通鑑》

《孫權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及重要的文學常識,積累成語,翻譯課文。

  2、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背誦課文。

  3、反覆朗讀課文,揣摩文中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味的對話描寫,體會人物各自說話時語氣、神態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徵。

  4、明白後天學習的重要性,重視學習,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識記重點字詞,理解文章內容。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教學難點]

  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徵。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成語匯入,激引興趣

  提問“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意思,那麼同學們知道這個成語是最早描述的是哪個人物?(呂蒙),那麼咱們今天就來學習《孫權勸學》一文,看看呂蒙是怎樣做到了“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二、題目、作家作品簡介

  (一)這篇文章選自《資治通鑑》,由同學來介紹一下相關資料。[課本P112頁註釋]

  1、《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人們可以從這本書所記載的豐富史料中,瞭解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狀況,得到寶貴的經驗,宋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即為統治階級提供政治借鑑。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就是為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

  2、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二)文中的幾個人物:孫權,字仲謀,三國時期吳國的國君。呂蒙,字子明,三國時期吳國的名將、魯肅,三國時吳國名將。字子敬,臨淮東城人。

  (三)寫作背景:在的赤壁之戰前後,孫權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劉備鳩佔鵲巢,所以在招攬人才、鞏固勢力的同時,勸勉臣下讀書明理,提高自身素質。孫權勸呂蒙注意學習的故事就發生在此時。

  (四)題目解說:《孫權勸學》寫的就是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多讀史書、兵書,其才略很快就有了驚人的長進,令魯肅歎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

  那麼,孫權究竟是怎樣勸呂蒙的呢?我們先來聽一聽錄音,初步瞭解一下文章的內容;注意聽的時候要掌握字、詞的讀音,注意重音、停頓等朗讀技巧。

  三、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一)讀一讀

  1、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同學們聽是不是讀準了字音、讀清了句讀。學生評議後,強調易錯字音、難讀語句。

  字音:卿(qīng)邪(yé)涉(shè)孰(shú)即更(gēng)刮目相待

  幾種句式的朗讀:

  主謂句中主語與謂語之間要停頓,如“權/謂呂蒙曰”,“蒙/辭以軍中多務”,“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動賓短語中動詞與賓語之間要停頓,如“見/往事耳”;

  四、字句

  2、節奏,如“但當/涉獵”,“與蒙/論議”,“士別/三日”,“結友/而別”,總之,朗讀時要以不讀破句為前提。

  3、給課文畫上朗讀提示符號。(見課本記號)

  4、齊讀課文,熟悉內容。

  (二)譯一譯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讀文章,疏通文意,有疑問的劃出來。

  1、文中出現的幾個古今異義詞

  ①博士古義:古代研究經學的官職名稱今義:學位的一級

  ②但古義:只,僅僅今義:轉折連詞,但是

  ③見古義:瞭解今義:看見

  ④及古義:到了??的時候今義:以及

  ⑤過古義:到今義:經過

  ⑥更gēng古義:重新今義:更改、更正

  (或gèng更加)

  2、重點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倒裝句)

  理解:“蒙以軍中多務辭”,呂蒙用軍中事務多來推辭。以:拿,用,介詞。

②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理解:不過是要你廣泛瀏覽群書,瞭解往事罷了。

  ③卿言多務,孰若孤?

  理解:你說事務多,誰能像我(有那麼多事務)?

  ④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理解:(從)你如今的才幹和謀略(看),(你)不再是(當初)吳下的那個學識尚淺的阿蒙了!

  ⑤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理解:一個人跟你幾天不見面,(你)就要去掉老眼光重新看待他。

  ⑥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理解:兄長怎麼認識事物(或明白事理)這麼晚啊!何:怎麼,為何。

  (三)說一說

  請學生理一理文章的寫作思路,概括文章的故事情節。

  本文主要講了孫權勸呂蒙學習,呂蒙聽勸開始學習,學業大有長進的故事。全文緊緊圍繞一個“學”字來展開故事情節:、

  孫權勸學(詳寫)——呂蒙就學(略寫)——魯肅贊學並與蒙結友(側面描寫)。學生根據這一思路再次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四)議一議

  整篇文章故事情節的展開都是透過人物對話來展現的,孫權為什麼“勸”,是怎麼“勸”的,“勸”的結果怎樣?那麼請大家把人物對話部分先挑出來,然後體會一下人物各自說話時的語氣、神態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徵。

  1、請找出孫權“勸”呂蒙學習的語句。

  (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揭示學習的必要性)

  “不可不學!”應該是怎樣的口氣?表現了怎樣的心理?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孫權勸學》教案決,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朗讀時應體現語重心長,諄諄告誡的口吻,“不可不學”應重讀強調。)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揭示學習的目的、方法)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表達了人物怎樣的心態?

  (“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強調並不是要呂蒙研究儒家經典,當專管經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見往事耳”應重讀強調。同時聯絡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略帶責備的意味。朗讀時應注意體現這一點。)

  (3)卿言多務,孰若孤? (委婉批評,揭示學習的可能性)這是一個反問句,對呂蒙辭以多務的理由加以徹底否定。同時,運用對比、反問,“孰若孤”要重讀強調,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現身說法,談讀書好處意在鼓勵呂蒙求學,)

  (五)演一演

  請三位同學分角色扮演孫權、呂蒙與魯肅,然後進行對話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說話時人物的心境,演完後學生作點評。

  【小結】

  五、課外延伸,體驗反思

《孫權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

  1、知識目標:再讀課文,理清故事發展脈絡

  2、技能目標:合作探究文中語言,體會人物形象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學習文中呂蒙刻苦學習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

  教學重點:

  1、合作探究文中語言,體會人物特點

  2、學習文中呂蒙刻苦學習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

  教學難點 :

  合作探究文中語言,體會人物特點。

  學情分析 :

  學生掌握文句的基礎上,深入探究課文內容。

  教學準備:

  翻譯課文,課件。

  教學過程:

  結合學科特點,體現單元組教學環節,學習內容,時間預測,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自主學習設計,問題探究,單元組合作,同層競爭,人人參與,精講足練,聯絡實際,點撥昇華, 集體備課 個人備課

  一、匯入新課,抽層檢測。(5分鐘)

  二、出示目標,自主學習。(8分鐘)

  三、共同探究,構建知識體系。

  (一)複習回顧:(3分鐘)(大螢幕出示重點)

  根據小組課前展示情況,用3分鐘複習上節課學習要點。

  (二)再讀課文,根據下列小問題,理清文章發展脈絡(5分鐘)

  a.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b.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c. 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後,有何舉動?

  學法指導:再細讀課文後完成。

  總結:文章圍繞學展開,出現的三個人物分別是:孫權 學--呂蒙 學—魯肅 學

  (三)細讀課文,合作探究(10分鐘)

  1、文章主要是透過什麼方式來進行人物的表達的?

  2、孫權的話表現了對呂蒙的什麼態度?從文中找出,仔細分析

  3.呂蒙讀書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透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4.結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猜一猜呂蒙說這話時,是什麼語氣和心情?

  5.透過上面的分析,你能總結一下人物形象嗎?

  (四)拓展延伸:(6分鐘)

  與方仲永的變化相比,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麼樣的啟示?

  (五)、當堂檢測(5分鐘)

  (六)、作業設定:(3分鐘)

  必做:同步一、二、能力遷移一;

  選作:能力遷移:二

  小結: 學科知識構建與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資治通鑑》的文學常識。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

  學情分析

  同學們讀過《三國演義》嗎?話說三國鼎立之時,孫權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員名將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曾隨周瑜、程普大破曹操與赤壁,後又襲破關羽,佔領荊州,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但是,呂蒙年青的時候不喜歡學習,他斗大的字不識幾個, 怎麼會後來立下如此赫赫戰功呢?他的成長離不開孫權的勸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孫權勸學》一文,看孫權是如何勸的,呂蒙又是怎麼做的?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並能讀出人物不同的語氣語調。

  2、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教學難點

  聯絡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方法:誦讀法、講授法、練習法、歸納法。

  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匯入】孫權勸學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讀過《三國演義》嗎?話說三國鼎立之時,孫權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員名將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曾隨周瑜、程普大破曹操與赤壁,後又襲破關羽,佔領荊州,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但是,呂蒙年青的時候不喜歡學習,他斗大的字不識幾個, 怎麼會後來立下如此赫赫戰功呢?他的成長離不開孫權的勸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孫權勸學》一文,看孫權是如何勸的,呂蒙又是怎麼做的?

  (出示《孫權勸學》幻燈篇)。

  二.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出示幻燈片)

  1、《孫權勸學》選自《 資治通鑑 》 , 是 主持編纂的一部 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歷史。

  2、司馬光,字君實,北宋 家、 家。卒諡文正,追封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

  3、生難字:卿( ) 豈( ) 邪( ) 孰( )遂( ) 即更( )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朗讀指導

  1、自由朗讀(兩遍)

  2、聽示範朗讀

  3、全班齊讀

  (二)請同學複述課文:文中寫了哪些人物?圍繞他們發生了哪些事?(師生歸納,出示幻燈片)

  四、請學生結合註解,翻譯全文,積累文言詞彙。

  1、出示幻燈片提示學生積累。

  2、學生再讀課,邊讀邊翻譯課文。

  五.歸納內容(學生歸納完成後,出示幻燈片)

  1、通假字歸納

  邪:同“耶”表反問語氣。

  塗:同“途”即道。

  2、古時稱謂歸納

  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孤:古代王侯的自稱。

  3、古今意義歸納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

  博士:古義_當時專管經學傳授的學官_今義_求學的最高學位_

  (2)、見往事耳

  往事:古義_歷史 今義__過去的事情_

  4、成語歸納

  吳下阿蒙 :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現在演化成一個成語,泛指缺少文才,學識的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再次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一)生小組朗讀,暢談朗讀感受。

  (二)師生討論總結

  (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不可不學!”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2)卿言多務,孰若孤?(現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這番勸言,表現出孫權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斑然可見。

  (3)鄧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絡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麼?(感嘆句,一句可見魯肅當時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使魯肅既吃驚,又不自禁地發出讚歎。這句話從側面反映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三)小組討論:“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明確:“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乎”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是呂蒙對魯肅讚歎的巧妙接應,並不是埋怨魯肅,而是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

  七.拓展延伸,明白道理。

  1、歸納道理:

  昔日的吳下阿蒙,經過發奮努力,讓同僚刮目相待,說到這,我們不禁想起前面學的一篇文章《傷仲永》,讀罷這兩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引導學生明白要重視後天的學習,開卷有益的道理)

  2、拓展積累:

  積累關於讀書的名言警句: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書到用時方恨少。”

  “窮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

  八.小結本課學習內容

  本文的學習,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希望同學們多讀書,讀好書,讓好書伴大家健康快樂的成長。本課上到這兒,相信每個人都收穫不小,願這些美麗的收穫,伴隨著你走過青春歲月,讓你的青春年華一路美麗!

  七、作業佈置:

  1.背誦課文。

  2、背誦相關文學常識。

  3.我們學過《方仲永》,大家一定還記得那個天才少年,方仲永與呂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學,毫無所成,一是年長好學,學有所成,請同學們大膽設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呂蒙,他們會演繹出怎樣的一段故事呢?請以《方仲永巧遇呂蒙》為題,展開想象,寫篇作文,文體、字數不限。

  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資治通鑑》

  孫權――――勸學

  呂蒙――――就學

  魯肅――――贊學

  讀書好 好讀書 讀好書

  15 *孫權勸學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15 *孫權勸學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匯入】孫權勸學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讀過《三國演義》嗎?話說三國鼎立之時,孫權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員名將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曾隨周瑜、程普大破曹操與赤壁,後又襲破關羽,佔領荊州,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但是,呂蒙年青的時候不喜歡學習,他斗大的字不識幾個, 怎麼會後來立下如此赫赫戰功呢?他的成長離不開孫權的勸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孫權勸學》一文,看孫權是如何勸的,呂蒙又是怎麼做的?

  (出示《孫權勸學》幻燈篇)。

  二.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出示幻燈片)

  1、《孫權勸學》選自《 資治通鑑 》 , 是 主持編纂的一部 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歷史。

  2、司馬光,字君實,北宋 家、 家。卒諡文正,追封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

  3、生難字:卿( ) 豈( ) 邪( ) 孰( )遂( ) 即更( )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朗讀指導

  1、自由朗讀(兩遍)

  2、聽示範朗讀

  3、全班齊讀

  (二)請同學複述課文:文中寫了哪些人物?圍繞他們發生了哪些事?(師生歸納,出示幻燈片)

  四、請學生結合註解,翻譯全文,積累文言詞彙。

  1、出示幻燈片提示學生積累。

  2、學生再讀課,邊讀邊翻譯課文。

  五.歸納內容(學生歸納完成後,出示幻燈片)

  1、通假字歸納

  邪:同“耶”表反問語氣。

  塗:同“途”即道。

  2、古時稱謂歸納

  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孤:古代王侯的自稱。

  3、古今意義歸納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

  博士:古義_當時專管經學傳授的學官_今義_求學的最高學位_

  (2)、見往事耳

  往事:古義_歷史 今義__過去的事情_

  4、成語歸納

  吳下阿蒙 :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現在演化成一個成語,泛指缺少文才,學識的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再次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一)生小組朗讀,暢談朗讀感受。

  (二)師生討論總結

  (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不可不學!”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2)卿言多務,孰若孤?(現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這番勸言,表現出孫權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斑然可見。

  (3)鄧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絡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麼?(感嘆句,一句可見魯肅當時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使魯肅既吃驚,又不自禁地發出讚歎。這句話從側面反映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三)小組討論:“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明確:“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乎”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是呂蒙對魯肅讚歎的巧妙接應,並不是埋怨魯肅,而是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

  七.拓展延伸,明白道理。

  1、歸納道理:

  昔日的吳下阿蒙,經過發奮努力,讓同僚刮目相待,說到這,我們不禁想起前面學的一篇文章《傷仲永》,讀罷這兩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引導學生明白要重視後天的學習,開卷有益的道理)

  2、拓展積累:

  積累關於讀書的名言警句: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書到用時方恨少。”

  “窮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

  八.小結本課學習內容

  本文的學習,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希望同學們多讀書,讀好書,讓好書伴大家健康快樂的成長。本課上到這兒,相信每個人都收穫不小,願這些美麗的收穫,伴隨著你走過青春歲月,讓你的青春年華一路美麗!

  七、作業佈置:

  1.背誦課文。

  2、背誦相關文學常識。

  3.我們學過《方仲永》,大家一定還記得那個天才少年,方仲永與呂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學,毫無所成,一是年長好學,學有所成,請同學們大膽設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呂蒙,他們會演繹出怎樣的一段故事呢?請以《方仲永巧遇呂蒙》為題,展開想象,寫篇作文,文體、字數不限。

  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資治通鑑》

  孫權――――勸學

  呂蒙――――就學

  魯肅――――贊學

  讀書好 好讀書 讀好書

《孫權勸學》教案11

  一、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揣摩文中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味對話描寫。

  2、體會人物各自說話時語氣、神態和心理,研討人物的性格特徵。

  3、學生懂得“善勸”“好學”的重要性。

  3、學習刻苦治學的態度,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重視學習,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二、學習重點難點: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的意思。

  (2)體會人物各自說話時語氣、神態和心理,研討人物的性格特徵。

  三、教法學法設計:

  1、朗讀法。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可聽讀、齊讀、思讀、分角色讀等。

  2、表演法。領會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再現人物形象。

  3、討論法。研討“善勸”“好學”的重要性。

  4、競賽法。進行快速背誦競賽,激發學生的比學趕超意識。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傷仲永》寫方仲永從幼年聰慧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泯然眾人”。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有關古人年長始學,學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孫權勸學》。 (板書題目)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話說三國鼎立之時,吳王孫權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員名將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曾隨周瑜、程普大破曹操於赤壁,後又襲破關羽,佔領荊州,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他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三國故事中有“劉備借荊州,有借不還”的故事,想來大家都很熟悉。後來,孫權、魯肅都想要奪回荊州,終不能如願。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劉備令守荊州的關羽率主力攻樊城,孫權一看機會來了,一面用計迷惑關羽,一面命一個人為大都督,率兵襲取荊州。這個人把精兵隱藏在大船艙內,命搖櫓士兵穿白衣,偽裝商人西進,然後出其不意急襲荊州、關羽率軍回救荊州失敗,走麥城,中埋伏被俘殺。這就是歷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計。這個奪荊州擒關羽厲害人物是誰呢?他就是呂蒙。(《三國演義》第75回“關雲長刮骨療毒,呂子明白衣渡江”)

  呂蒙,字子明三國吳國名將,初不習文,怎麼會變得這麼厲害呢?今天要學的《孫權勸學》會告訴我們這個原因的。)

  這篇文章選自《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哪位同學來介紹一下相關資料?

  說到司馬光,我們對他少年時《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們一起來認識司馬光(介紹司馬光)。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

  (文中故事發生時間大約是漢獻帝建安15年,即公元210年。這一年吳國大將周瑜在伐蜀途中突然病逝,此時的孫權可以說是失去了一支臂膀,以後更要倚重呂蒙,所以對他真誠地提出了學習的要求,寄予了厚望。)

  (二)、初讀熟讀課文

  1、範讀。教師範讀了解一下文章,聽的時候注意掌握字、詞的讀音,注意重音、停頓等朗讀技巧。

  2、齊讀課文,熟悉內容。

  (1)理解下列列詞語的意思

  當途:當道,當權辭:推辭治經:研究儒家經典涉獵:瀏覽群書,不作深入研究見往事:瞭解歷史。

  (2)理解下列成語並學會運用。

  吳下阿蒙:吳下,指吳縣,現江蘇蘇州;阿蒙,指呂蒙;比喻人學識尚淺。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變舊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3)理解下列重點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倒裝句)

  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呂蒙用軍中事務多來推辭。以:拿,用,介詞。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怎麼知道這件事這麼晚啊!何:怎麼,為何。

  (三)、精讀疏通文意(競賽法)

  翻譯課文,標出問題,小組探討,理清結構。

  概括情節:孫權勸學(詳寫)——呂蒙就學(略寫)——魯肅贊學(側面描寫)。

  (四)、研讀賞析文章

  1、分析語言(分組表演閱讀)

  ①“不可不學!”應該是怎樣的口氣?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②“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應該怎樣表達?

  “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略帶責備的意味。

  ③“卿言多勞,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應該怎樣表達?

  反問句,語重心長,言辭懇切、鼓勵呂蒙求學。

  總結:孫權的這番勸言,先揭示學習的必要性,再說學習的目的、方法,然後揭示學習的可能性,委婉的批評,最後現身說法,讀書的益處,表現出他的善勸。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得、自豪,並不是埋怨魯肅,“乎”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

  2、人物形象(研討法)

  孫權:善權,從自身出發。呂蒙:善學,虛心。魯肅:尊重有學識的

  3、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本文透過寫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令魯肅歎服並與之“結友”的故事,強調了讀書學習對增長才略的重要作用。

  (五)、積累詞句。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蒙辭以軍中多務( )

  2、但當涉獵( )

  3、見往事耳( )

  4、即更刮目相待( )

  (二)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夏吳下阿蒙!

  2、土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六、佈置作業

《孫權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翻譯課文。

  2.熟練的朗讀課文,最好達到背誦。

  3.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教學重難點: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4.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教學方法:朗讀法,教授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同學們,平時你不學習或不做作業時,你家人都會怎麼做呢?(學生回答)你們家裡人都會苦口婆心的勸你們“還不趕緊做作業啊”,“作業不做,學習不學將來就沒有好工作”。而在三國時期,也有這麼一位大將,他曾經追隨周瑜打破曹操於赤壁,曾經為孫權立下赫赫戰功,他就是呂蒙。孫權十分的信任他,可他有一壞毛病,就是不愛學習。今天孫權又來勸說他學習了,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是怎麼勸說的,勸成功了沒有。

  二、整體感知

  1.大聲朗讀課文,概述故事情節。

  故事情節: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終於學有所成,得到魯肅的賞識。

  2.簡要概括這篇課文的發展。

  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

  三、研讀課文

  1.孫權勸學。

  ①要求學生找出來文中的句子。

  孫權一勸——“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孫權二勸——“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②請同學朗讀,對照註解翻譯重點字詞與整個句子。

  你現在當權掌事,不可以不學習!”

  “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傳授經學的學官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瞭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忙,比得上我嗎?我常常讀書,自認為很有好處。”治經:研究儒家經典;博士:專掌傳授經學的學官;涉獵:粗略的閱讀;往事:歷史。

  ③揣摩孫權勸說的語氣。

  一勸:語重心長的,威嚴的。

  二勸:語重心長,但又有點生氣,卻還是委婉。

  ④勸學的結果。

  蒙辭以軍中多務——蒙乃始就學

  2.魯肅贊學。

  ①呂蒙學成了嗎?你是從哪知道的?

  魯肅——“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你如今的才幹謀略,不再是過去吳縣的阿蒙了!)

  呂蒙——“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對於有抱負的人,分別了數日後,就應當用新的眼光看待,長兄為什麼認清事物這麼晚呢!)

  ②你怎麼理解魯肅“遂拜蒙母”的行為?

  一是側面烘托呂蒙學有所成,二也表現了魯肅惜才、愛才。

  ③學習成語。

  吳下阿蒙:即當年在吳縣時的阿蒙,或說是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後泛指缺少學識和文才的人。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指別人已有顯著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來看待。

  3.分角色朗讀。

  ①全班試分角色朗讀。

  ②模仿表演。

  請四位同學分角色扮演孫權、呂蒙與魯肅,旁白。然後進行對話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說話時人物的心境。

  ③師生點評。

  ④以四個小組為單位分角色朗讀。

  四、拓展延伸

  1.呂蒙從不學到學的這個過程,給了你什麼樣的啟發?(結合課文內容多角度理解)

  從孫權:當你勸說別人的時候要有耐心

  從呂蒙:讀書的重要性,要虛心的接受別人的好意見,懂得不斷改變自己進步

  從魯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別人,要有禮貌重視朋友。

  2.比較《孫權勸學》和《傷仲永》,談談兩文內容、寫法上的異同。

  從內容上看,都與學習有關,卻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長好學,學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學,毫無所成,從不同方面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呂蒙接受孫權勸說“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有了驚人的長進,使魯肅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聰慧過人,卻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學”,而“泯然眾人”。

  從寫法上看,《孫權勸學》一文,以對話為主,言簡意豐。《傷仲永》敘議結合,借事說理。

  五、作業

  1.結合頁下注釋,鞏固背誦重要文言實詞和虛詞。

  2.背誦全文。

  六、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資治通鑑》

  孫權一勸又勸

  呂蒙辭學就學

  魯肅大驚結友

《孫權勸學》教案13

  《孫權勸學》節選自《資治通鑑》,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歎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以下《孫權勸學》語文教案,歡迎也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子停頓。

  (2)、利用課文註釋讀懂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3)、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

  (4)、瞭解有關《資治通鑑》的文學常識

  2、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文章開卷有益的主旨,培養學生主動求知的興趣,讓每位學生都能成為“樂知者”。

  重點與難點

  (1)、理解、運用文中的成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4)、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自讀質疑、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入課文

  (利用多媒體)

  1、播放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2、播放動畫故事《司馬光砸缸》

  3、顯示春秋時代的一個故事: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根據以上三則資料,提問:(多媒體顯示)

  (1)、由這首歌你想到了什麼?

  學生回答:這首歌是《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我們能想到有關三國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對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麼,誰知道司馬光是怎樣的一個人?

  (指名同學介紹)

  (3)、請哪位同學用現代漢語說說這則故事的意思?這則小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這是師曠勸晉平公學習的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中的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活到老,學到老。人生學無止境,任何時候都應該抓緊學習。同時也說明,開卷有益的道理。

  導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確,亂世出英豪。三國,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湧現了一大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曹操、劉備、孫權,三足鼎立,可謂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對手曹操的稱讚。對於孫權,也許我們更多的是瞭解他當帝王的一面,今天我們就透過學習《孫權勸學》,來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多媒體顯示課題)《孫權勸學》

  ――《資治通鑑》

  二、作家、作品、人物簡介(多媒體顯示)(提醒學生注意劃線部分)

  1、司馬光(1019――1086),北宋傑出的史學家和散文家,字君實,陝州夏縣涑(sù)水鄉(今山西運城安邑鎮東北)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嗜學,尤喜《左氏春秋》;及長,學識更為淵博。仁宗(趙禎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寶元(1038—— 1040)初中進士,英宗(趙曙1064—— 1067)繼位前任諫議大夫,神宗(趙頊,1068——1085)熙寧(1068—— 1077)初拜翰林學士(唐時始設此官,相當於皇帝的秘書兼顧問,參予機要,宋代以後權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於週期,東漢以後專司彈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頑固地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因而曾自請任西京御史臺(御史府長官),退居洛陽十五年,專門從事《資治通鑑》的編撰。哲宗繼位後任尚書左僕射(yè)(秦始設,後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後立即廢除新法,數月後,卒。追贈太師,溫國公,諡(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馬文正公集》中

  2、《資治通鑑》簡介

  《資治通鑑》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北宋司馬光撰。294卷,又考異、目錄各30卷。司馬光初成戰國至秦二世八卷,名為《通志》,進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設書局繼續編撰,至神宗元豐七年(1084)完成,歷時19年。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全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傳狀、文集、譜錄等222種。幫助編撰者有劉攽、劉恕、範祖禹等,各就所長,分段負責,先排比材料為“叢目”,再編成“長編”,然後由司馬光總其成,刪訂定稿。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略於經濟、文化。全書貫1362 年史事,有“考異”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錄”以備查閱之用,為歷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較系統而完備的資料。註釋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資治通鑑音注》。清初嚴衍著《資治通鑑補正》,為《通鑑》拾遺補缺,刊正錯誤,也做了一些工作。

  3、關於呂蒙

  呂蒙(178――219),三國汝南富陵(現在安徽省阜南縣東南)人,字子明。少依孫策部將鄧當,當死,代領其部屬。從孫權攻戰各地,任橫野中郞將,後隨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於赤壁。初不習文,後聽從孫權勸告,多讀史書、兵書,魯肅稱其“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魯肅卒,代領其軍,襲破蜀將關羽,佔領荊州。不久病死。

  三、正課

  (一)、讀一讀

  1、老師範讀或多媒體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朗讀停頓,準確斷句。

  3、學生再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如:(1)、“卿今塗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

  (2)、“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驚訝的語氣)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二)、譯一譯

  1、參考註釋,根據平時的積累,疏通文義,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1)、重點字詞:[初]當初。[謂……曰]對……說。[掌事]掌管國家大家。[孰若]與……相比如何。[遂]於是,就。[但]只不過。

  (2)理解下面句子含義。

  a、蒙辭以軍中多務。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這是一個狀語後置的句子。以:拿,用,介詞。

  b、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應理解為: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這麼晚啊!何:怎麼,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根據學生翻譯情況教師進行修正補充。

  (三)議一議

  1、呂蒙是怎樣從“吳下阿蒙” 而變為讓人“刮目相待”的?

  (聽從了孫權的勸告,“就學”。)

  2、孫權又是怎樣勸學的?體會他的語氣、神態和心理。

  (1)、“卿今塗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既嚴要求,又充滿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 (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後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心、愛護。

  (3)、“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3、魯肅為什麼會對呂蒙 “刮目相待”?

  (因為他從與呂蒙的談話中,發現呂蒙才略大增,與先前的“吳下阿蒙”判若兩人。)

  4、呂蒙學有所成,課文直接表現這一點沒有?是怎樣表明的?

  (沒有直接表現呂蒙的才學大增,學有所成,而是從魯肅的言語中側面表明的。)

  5、為什麼“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 “刮目相待”後,魯肅有何舉動?說明了什麼?

  (與呂蒙結友,說明魯肅對呂蒙的賞識、認可。)

  7、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別嗎?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係;蒙、肅皆為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四)練一練

  1、解釋“吳下阿蒙”、“刮目相待”並造句。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也作“刮目相看”。刮:擦。

  (造句隨堂提問)

  2、讀了本文你有什麼感受呢?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作為肩負建設祖國重任的中學生來說,知識對我們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今天的學習生活呢。聯絡課文,把自己的感想寫出來。

  四、課堂小結

  本文透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寫作上以對話為主,言簡意賅,生動傳神,富於情味。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希望同學們多讀書,不斷完善自己。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

  六、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資治通鑑》

  勸學 就學 贊學

  孫權 ——→ 呂蒙 ←—— 魯肅

  (善勸) (肯學) (愛才)

  吳下阿蒙 ————→ 刮目相待

  啟示:肯學、勤學

  附原文與翻譯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 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語氣詞,通“耶”)!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lù)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的理由來推託。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傳授經書的學官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瞭解歷史罷了。你說軍中事務繁多,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經常讀書,(我)自認為(讀書對我)有很大的好處。”呂蒙於是就開始學習。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論議國家大事,(魯肅)驚訝地說:“你現在的才幹和謀略,不再是以前那個吳縣的阿蒙了!”呂蒙說:“和有抱負的人分開一段時間後,就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長兄怎麼認清事物這麼晚啊!”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分別。

  朗讀節奏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孫權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⑴瞭解有關《資治通鑑》的文學常識。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

  ⑵透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測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徵。

  3、情感目標

  同學能夠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於人的完善和發展。

  【教學重點、難點】

  1、揣測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徵。

  2、聯絡生活,讓同學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故事匯入,激趣引讀

  1、故事匯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身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教師講故事,出示課題、作者並板書孫權勸學)

  2、作品、作者介紹

  師提問學生,師生齊說,《孫權勸學》選自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題目是編者加的。

  誰能說一下《資治通鑑》是一部什麼書?司馬光是一個什麼人?(提問學生)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教師介紹《資治通鑑》的命名由來並出示。當年宋神宗之所以給這本書命名為《資治通鑑》,有“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為統治階級提供政治借鑑。希望同學們透過孫權勸學這個小故事,也能有所收穫。

  學習這篇文章的主要目標是:出示課件,生齊讀明確。

  ①朗讀課文,能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讀懂文意;

  ②透過誦讀揣摩人物說話時的語氣,體會人物形象;

  ③透過閱讀、體驗、感悟,懂得開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讀課文,品味語言

  教師出示多層次朗讀要求,講讀明確。

  (一)讀準字音,讀出停頓

  1、下面請大家大聲自由朗讀課文,要做到讀準字音、停頓,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後面的合作朗讀中與大家討論解決。(教師口述)

  2、全體起立,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朗讀。先交流自己畫出的字詞,互相質疑答疑,再小組集體朗讀課文。(師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讀)

  3、小組展示朗讀成果。(兩個小組)

  4、出示全文,教師強調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讀音和停頓不當之處。

  5、全班齊讀課文

  (二)讀懂文意,理解內容

  1、小組合作,通譯全文。(起立)

  2、二人小組合作,讀譯全文。

  3、學法點撥

  透過我們對文意的疏通,我們知道,我們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譯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就是,讓生說(留替調補刪)並出示。明確文言文翻譯五字法翻譯課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讀出語氣,品味語言

  透過讀譯課文,相信大家對本文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現在你能用一個詞語或一句話說出文章的內容或寫法嗎?(先小組討論,後自主發言)

  課文主要講了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並得到魯肅讚揚的故事,從而告訴我們,告訴我們學有益於人的完善和發展的道理,正所謂開卷有益。(板書:孫權勸呂蒙學魯肅贊開卷有益)

  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文中孫權為什麼“勸”,是怎麼“勸”的,“勸”的結果怎樣?請仔細揣測文章中人物對話的語氣來談。(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品析)

  ⑴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既嚴要求,又充溢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⑵“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後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心、保護。)

  ⑶“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從自身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既感到十分驚訝,又由衷為呂蒙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讚許之態呼之慾見。)

  ⑸“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示感嘆語氣,並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示出呂蒙對自身才略出息後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體驗反思

  1、聽錄音

  2、分角色朗讀。誰能比他讀得更好呢?一位同學朗讀作者話,另三位上臺分別扮演孫權、呂蒙與魯肅,然後進行對話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說話時人物的心境,演完後同學作點評。

  3、談感悟

  剛才我們分角色朗讀了課文,想一想孫權三勸的魅力、呂蒙乃始就學後的變化,魯肅的愛才、敬才,你有什麼收穫或感想呢?下面我們先小組討論,再自由發言。(起立)

  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做人不能太驕傲,要謙虛。我們不能總用老眼光來看待別人,人都是在不斷地變化著的不能因為事情繁忙就放棄學習,堅持讀書是有益的。

  四、學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變化與呂蒙的變化有何不同,對你有什麼啟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努力讀書,開卷有益。)

  2、隔空對話

  假如仲永和呂蒙穿越時空相遇了,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哪兩位同學能既興表演一下。

  3、現場勸學

  學與不學,使呂蒙和仲永的結束髮生了很大變化。縱觀我們周圍,也有些同學上課常開小差,課後時常完不成作業,成績總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勸導他努力學習呢?

  五、總結、作業

  課堂小結

  本文透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出息而得到魯肅讚揚並與之結友的故事,告訴我們讀書是有用的。最後老師把宋代蘇軾的一句話送給大家,我們一起共勉。它就是: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作業

  1、背誦全文:勸學——就學——論議——結友

  2、收集與讀書、學習有關的名句、格言,寫在摘抄本上。

  《孫權勸學》知識點

  (一)課文字詞詳解

  【字詞】①初,權②謂呂蒙曰:“卿③今④當塗⑤掌事,不可不學!”蒙⑥辭⑦以軍中多⑧務。

  【詳解】①初:當初,這裡是追述往事的習慣用詞。②謂:告訴,對……說,常與“曰”連用。③今:現在。④當塗:當道,當權。塗,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辭:推託。⑦以:用。⑧務:事務。

  【字詞】權曰:“①孤②豈欲③卿④治經⑤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當⑩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

  【詳解】①孤:古時王侯的自稱。②豈:難道。③卿:古代君對臣的愛稱。朋友、夫婦間也以“卿”為愛稱。④治經:研究儒家經典。經,指《易》《書》《詩》《禮》《春秋》等書。⑤為:成為。⑥博士: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⑦邪:語氣詞,後寫作“耶”。⑧但:只,只是。⑨當:應當。⑩涉獵:粗略地閱讀。見:瞭解。往事:指歷史。耳:表示限止語氣,可譯為“罷了”。孰:誰。若:比得上。

  【字詞】孤常讀書,自①以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學。

  【詳解】①以為:認為。②益:好處。③乃:於是,就。④始:開始。⑤就:從事。

  【字詞】①及魯肅②過尋陽,與蒙③論議,大④驚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復吳下阿蒙!”

  【詳解】①及:到,等到。②過:經過。③論議:討論,評議。④驚:驚奇。⑤才略:才幹和謀略。⑥非復:不再是。復,再。

  【字詞】蒙曰:“①士別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見事之晚⑧乎!”肅⑨遂⑩拜蒙母,結友而?別。

  【詳解】①士別三日:有抱負的人分別幾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為什麼。⑦見事:知曉事情。⑧乎: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⑨遂:於是,就。⑩拜:拜訪,拜見。別:告別。

  (二)重點句子翻譯

  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你現在當權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學習!

  2、卿言多務,孰若孤?

  你說(你)事務繁忙,誰比得上我(的事務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你現在的才幹和謀略,不再是當年吳縣的那個阿蒙了!

  4、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嗎?

  5、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或:瀏覽群書),瞭解歷史罷了。

  6、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負的人分別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為什麼知曉事情這麼晚啊!

  8、蒙辭以軍中多務。

  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託。

  (三)揣摩語言

  1、“不可不學!”表現了孫權怎樣的心理?

  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表達了孫權怎樣的心態?

  聯絡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3、“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這樣說有何作用?

  孫權現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麼?

  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情不自禁地發出讚歎。__這句話從側面反映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並不是埋怨魯肅。

  (四)課文分析

  1、《孫權勸學》選自《資治通鑑》,該書是北宋(朝代)司馬光(人名)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

  2、孫權勸學的原因是“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孫權勸學的學習方法是“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孫權勸學勸的語言是“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孫權勸學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以上均填課文原句)

  3、魯肅的話表現了他驚訝、敬佩的情感,也從側面寫出了呂蒙學有所獲;文末的“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進一步闡明瞭這一點。

  4、寫出出自本文的成語: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刮目相待、開卷有益。

  5、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勸學。

  6、孫權是用什麼方法勸呂蒙學習的?

  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所表示的語氣。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問語氣,相當於“嗎”。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耳:表限止語氣,可譯為“罷了”。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乎: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

  8、本文告訴我們的道理有哪些?

  (1)透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

  (2)我們不要以一成不變的態度看待他人,要以開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為事情繁忙就放棄學習,堅持讀書是有益的。

  (4)要善於聽取他人的建議或意見。

  (5)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廣泛涉獵總會學有所成。

  9、本文雖短,但透過人物的對話描寫,刻畫了鮮明的人物性格。請概括他們的性格特點。

  孫權:豁達、大度,待人坦誠、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關心部下,對部下要求嚴格,善勸。

  呂蒙:樂於接受勸告,勤奮好學;機敏精幹、虎虎有生氣的將才。

  魯肅:直爽、敬才、愛才;忠厚的長者。

  10、找出魯肅讚揚呂蒙的語句,並指出這裡是什麼描寫。其作用是什麼?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這裡是側面描寫。__作用:突出表現呂蒙學有所成。

  11、孫權的哪些主張和行動值得我們重視和效仿?

  孫權認為廣泛地學習很有益處,不能因為事務多、時間少就不學習。

  12、魯肅為什麼與呂蒙“結友”?

  文章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結尾。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志同道合。這最後的一筆,是魯肅“與蒙論議”的餘韻,進一步從側面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13。表明呂蒙自己治學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語句是哪句?

  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14、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內容,你知道是什麼嗎?結合我們已掌握的寫作知識,談談這樣寫的好處。

  省略的內容:呂蒙的學習過程。__好處:這一部分與中心內容無關,可以省略,這樣既節省筆墨,又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達到一箭雙鵰的效果。

《孫權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掌握並能運用文中的成語。

  2、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做到能當堂背誦。

  3、品味人物對話的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明確呂蒙接受勸告後發生的巨大變化,從而體會學習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做到能當堂背誦;

  2、明確呂蒙接受勸告後發生的巨大變化,從而體會學習的重要性.

  難點:

  品味人物對話的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渲染氣氛

  三國時期,孫權手下有一大將軍叫呂蒙,英勇善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因此孫權十分器重,但他才疏學淺,還不愛學習,每次孫權勸他學習,他都推三阻四,這不今天孫權又來勸說他了,那麼我們一起走進《孫權勸學》去看看他是如何勸呂蒙學習的。

  (二)、資料助讀,瞭解作品

  讓學生課前蒐集有關司馬光及《資治通鑑》的資料。教師補充資料,多媒體顯示如下:

  司馬光(1019-1086)

  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陝州夏縣(現山西夏縣)人。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即為統治階級提供政治借鑑。

  (三)、讀準字音,注意句讀

  1、教師配樂示範朗讀的方式,讓學生聽清讀音,注意句讀。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句讀。

  3、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指出讀音和句讀方面的錯誤。

  4、展示標有正確讀音的大螢幕,以學生齊讀的方式讀準字音。

  5、展示標有正確讀音和句讀的大螢幕,以學生齊讀的方式讀準句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同桌之間互相討論,疏通文意,

  2、全班以分五大組的形式每組探討兩句話的翻譯,小組之間開展競賽,合作共同完成課文的翻譯工作。

  3、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提出師生共同解決。教師大螢幕展示重點字詞的翻譯。

  (五)、再現故事,品析人物

  師:文章主要人物有哪些?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下面就請同學們找出你感興趣的人物的語言自由練讀。

  孫權:

  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不悅、責備。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魯肅: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驚奇、讚歎

  呂蒙:“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透過指讀、齊讀、對比讀、師生合作朗讀、分角色朗讀的形式體會人物的語言,從而總結出人物性格特點。最後讓學生脫本進行人物對話,為背誦課文打下基礎。

  孫權:平易近人、關心下屬、王者權威、重才、善勸

  呂蒙:虛心聽勸、胸懷坦蕩、幽默

  魯肅:真誠、敬才、愛才、講禮節

  歸納成語:吳下阿蒙 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現在演化成一個成語,泛指缺少文才,學識的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拓展遷移,比較閱讀

  我們學過《傷仲永》,你認為方仲永與呂蒙有何不同?與方仲永的變化相比,你覺得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麼啟示?

  (七)、吟誦課文、結束本課

  學生能背則背,不能背就讀,課堂在課文的吟誦聲中結束。

  (八)、作業設計

  文中有多處省略,請同學們發揮想象,擴寫《孫權勸學》,完善人物形象。語言可用文言,可用白話,也可文白夾雜,字數不限。

  文中有多處空白,為學生的創造性閱讀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蒙辭以軍中多務”,一句話省略了許多未說的內容;“蒙乃始就學”,如何學,本文沒說,儘可以讓學生去想象;“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呂蒙究竟談了些什麼讓魯肅大驚?這些內容儘可以讓學生去想象、去補充。學生在補充時可文言可白話,可文白夾雜,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對文字的個性化解讀

  (九)、板書設計

  呂蒙 虛心 聽勸

  魯肅 真誠 敬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