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勸學》教學的思考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勸學,就是鼓勵學習。本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前一部分(第一段),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後一部分(第二、三段),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
古文《勸學》教學的思考
摘要:本文作者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目的性、修養的啟發性、學習的終身性、榜樣的激勵性、學法的多樣性共六個方面,闡述了自己對《勸學》教學的深刻思考。
關鍵詞:荀子 勸學 思考
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後一位大師,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著作《荀子》中,《勸學》為開篇之作,是我國教育史上開個人著述的先河,是荀子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它全面、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荀子所說的“學”是包括知識的獲得與道德的養成兩方面的,把學問道德聯成了一體。本文試從幾個方面闡述《勸學》教學的思考。
一、學習的重要性
荀子認為:“幹、越、夷、貉之子, 生而同聲,長而異俗, 教使之然也。”不同民族的人最初降生時啼哭聲都是相同的,而長大以後習俗卻各不相同,其原因在於教育,由此得出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讓學生看到學習的重要性才是學生能積極學習的動力,只有讓學生明白學生的年代就是長知識的好時期,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第一級階梯,這樣才能透過我們老師的培養使學生在將來長大後成為一個事業有成的人。
二、學習的目的性
荀子在《勸學》中說道:“學惡乎始?惡乎終?日: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學習時的準則就是從學做有知識修養的人開始,一直到了成為聖人才結束。“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 以美其身; 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荀子把學習視之為個人自己的事情,其目的是為了“美其身”。
縱觀當今社會學習的目的僅僅是學習專業知識,博覽群書,最後是學富五車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人,讓別人羨慕自己而到處炫耀;或者是為了將來當個大官,光宗耀祖,都是帶有各種各樣功利性的學習。應該讓學生明白,正確的'學習目的應該是:透過刻苦的學習,提升自身的修養和能力,素質為先。從而更好地回報社會,在回報的過程中得到社會的認可,成為社會有用的人。
三、修養的啟發性
荀在《勸學》中提到“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同類事物的興起,一定有它的根源;榮耀和屈辱的到來,一定和人的思想品德相關。“為善不積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強調的是“自省” 、“慎獨”的要求。
荀子這些思想對於當今在校學生加強道德修養都是非常有啟發的。讓學生嚴於律己,加強自身的修養,養成良好的言行習慣,不但可以修身養性,更能為自己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四、學習的終身性
荀子《勸學》中提出“學不可以已”的學習態度,認為學習是不可能停止的。“青之所以青於藍,冰之所以寒於水,木之所以為輪,金之所以利”,同樣都是由於“不可以已”之故。其中,荀子提出的“學至乎沒而後止也”終生學習要求,只不過是今人所說“活到老,學到老”的現代詮釋。
然而,反觀我們教育行業裡有的教師,學識並不見得有多麼淵博,對日新月異韻教育改革卻報以一種“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態度,不是學無止境、與時俱進,而是墨守成規、同步自封,一本教案用到老的機械式教學模式仍是有其市場的。我們認為,教師首先應該是個永不言休的學習者,做到 “給學生一碗水, 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我們的時代、社會與受教育者都在不斷地變化著、進步著,這就要求身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們更應該自覺做到“學不可以已”了。
五、榜樣的激勵性
荀子指出.“學之徑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認為學習最迅速、最有效的途徑莫過於喜好那些賢能的人。因為對賢人的熱愛、喜歡、崇拜可促使人向他們學習,不斷向他們靠近,從而提高學習活動效率。荀子還主張愛好學習,他說:“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睬,心利之有天下。 等到對學習愛好到極點的時候,就象眼睛愛看五色,耳朵愛聽五聲,口舌愛嘗五睬,心裡關懷天下大利一樣。
君子的學習是為了完善自己的品德學問,正因為學習目的是成為聖人,所以君子在此激勵之下,才會熱愛學習,喜好賢人,完善自身。荀子所講的君子、聖人是德才兼備的人。
荀子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學習目的對學習熱情的影響,其對學習心理的認識很符合現代心理學。學生有了對學習的熱情才會增強自身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教師透過引導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
六、學法的多樣性
荀子在《勸學》篇中談到的四種學習方法:善假於物,積漸全盡,鍥而不捨,用心專一,對於教師向學生講解學習方法時也很有幫助。
善假於物,就是要善於利用客觀條件。這是學業成敗。甚至是事業成敗的關鍵會利用客觀條件。就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聞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善“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那麼,一個學生可以利用的客觀條件都有哪些呢?
首先是使學生明白要善於向教師請教,不懂就問,要善於與同學切磋,取長補短。
其次,使學生明白善於利用學校提供的學習條件,如圖書館、閱覽室、微機室。經常駐足於書海之中.遨遊於知識之林。
再次,是善於利用社會條件來學習,趕書店,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無一不是學習。就看你是不是有心之人。積漸全盡,就是不斷積累。“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成江海。”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可以以此來教育學生的不要學“熊瞎子掰玉米―― 掰一棒丟一棒”,而要學蜘蛛織網和蜜蜂採密。怎麼樣積累?最方便的辦法是記筆記和記卡片。特別是記卡片。一天記幾張,一學期便是幾千張。等到假期.回到家中,坐在床上,把積累的卡片分門別類,裝在不同的檔案夾中和小書櫥中。這便是你自己的電腦,是你自己的知識庫。
參考文獻: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2]王松泉.王柏勳.王靜義.中國語文教育史簡編[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