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沁園春> 沁園春長沙獲獎教案

沁園春長沙獲獎教案

沁園春長沙獲獎教案

  教學目的

  一、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壯闊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養詩詞鑑賞能力,‘教案’教案:沁園春長沙。

  二、背誦全詞。

  教學設想

  一、教時:1課時。

  二、重點與難點:詩詞欣賞與評價。

  三、學法指導:誦讀入境,欣賞詩意;聯想比較,鑑賞評價。

  四、教具準備:

  1.投影片

  2.錄音帶:範讀帶、配樂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談起中國詩歌傳統,人們總是喜歡把詩經楚辭漢賦相提,唐詩宋詞元曲並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20世紀的中國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獨領一代風騷的大詩人--毛澤東。

  毛澤東用古典詩詞形式寫現代精神。他的詩詞,記錄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歷程,反映了中國革命各個時期的現實生活,是一部中國革命的英雄史詩。他生前同意並公開發表的詩詞有39首,其中,以"沁園春"為詞牌的長調(91字以上)只有兩首。初中我們學習了《雪》,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是《長沙》。

  (板書課題)

  2、簡介詞的知識:詞,又稱長短句。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後來逐漸跟音樂分離,成為詩的一種,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餘"。詞有詞牌,又稱詞調。詞牌,是詞的格式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其段數、句數、韻律,每句的字數、句式、聲律,都有不同的規定。因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寫詞叫"填詞",即按照詞牌的格式把詞填進去。今天學習的課文"沁園春"是詞牌名,"長沙"是題目。沁園春:相傳東漢明帝女兒沁水公主園,後來被外威竇憲仗勢奪取,有人作詩詠其事,此詞牌由此而得名。

  二、誦讀鑑賞

  1、整體感知,熟悉內容

  ①播放範讀錄音磁帶,聽範讀正音:舸、寥廓、崢嶸、稠、遒、遏

  ②生齊讀,熟悉內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長沙》是一首記遊之作,它的突出特點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讀這首詞就要從整體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讀圈點,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關鍵詞。

  明確:立、看、悵、問、攜、憶、記

  ②理清思路:(見預習提示)

  明確:上闋寫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闋追憶往事,表現青年時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闋的提問。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徵:(外觀其行,內察其心)

  明確:獨立深思,憶舊言志。

  ④自由朗讀,試行背誦。(記關鍵詞順著思路背)

  檢查背誦,若不能背,說明原因可能是沒有進入意境;若能背,指出還要深入體會,具體把握情感特徵。

  3、鑑賞評價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後,我們還要深入體會,具體把握情感特徵。

  ①聯想設疑,製造懸念:

  前3句的正常語序為--寒秋,(詩人)獨立(於)橘子洲頭,(望)湘江北去。詩歌語言常用變序,這裡將"獨立"置前,"獨立"這個詞,好像不符合毛澤東豪邁、瀟灑的個性,是不是降低了詞的格調?增強了表現力。它用一個"特寫"鏡頭把人物從景中推出,凸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發讀者生髮種種想象與聯想:

  孤獨的詩人最見個性。李白"獨坐敬亭山"閒適,柳宗元"獨釣寒江雪"隱逸,晏殊"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超脫,那麼詩人"獨立"橘子洲頭,又要表達怎樣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圍中,聯絡"長沙"、"湘江",我們會想見屈原"哀秋冬之緒風",宋玉"悲哉秋之為氣",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審言"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詩人南下--廣州接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參見P171註釋①背景說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瞭解抒情方式,體會深情

  要深入體會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徵,我們有必要了解詩詞的抒情方式常識。(參見練習三提示:抒情詩詞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透過寫景、狀物、記事、寫人來抒發感情,教案《‘教案’教案:沁園春長沙》。)就《長沙》的內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懷人憶事抒情。那麼課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懷人憶事抒情?

  明確:上闋"看"統領的7句是借景抒情,"悵"、"問"是觸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闋的"攜"、"憶"、"記"表明是懷人憶事抒情。

  A."看"統領的借景抒情寫到哪些景物?

  明確:山、林、江、舸、鷹、魚:萬類。

  體會到怎樣的意境?

  討論提示:紅葉、綠水、鳥飛魚躍,這些景物單獨看上去也很平常,我們可以聯想到一些詩文名句:

  霜葉紅於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吳均《與朱元思書》)

  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從唐僧玄覽詩中化出的名句,見初中課文《鳥飛魚躍的聯想》)但詩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組合有序,或遠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總。並從數量(萬、百)、範圍(遍、漫),色彩濃度(盡染、碧透),運動力度(爭、擊、競)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徵。如果讓你用一個四字短語來概括毛澤東眼中的秋景的特點,應該怎麼說呢?(色彩斑斕、生機勃勃、美不勝收)

  明確: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是一幅色彩瑰麗的圖畫,晚秋靜穆的偉大中律動著勃勃的生機,掃盡千古悲秋之氣。

  從這壯闊的深秋意境中,我們感受到詩人怎樣的情感態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個消極悲觀的詩人,面對同樣的景物,可能是這樣的感嘆:

  山如人意懶,石似我心空;

  水流無情,逝者如斯;

  黃葉飄零,生命終結;

  蒼鷹孤獨地盤旋,小魚無力地漂游;

  不是萬類競自由,而是樹倒猢猻散,飛鳥各投林。

  明確: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在對大自然中萬類生物的激情關注中融入了自己對人生的積極追求,對家國命運的由衷關懷。(板書:詩人、關懷天下)

  朗讀提示:要想象畫面,進入意境,讀出關注熱愛的積極情感。(板書:讀出關注)

  B、"悵"、"問"直抒胸臆

  詩人立而觀景,借景抒情,蓄積的情感終於爆發為直白的發問,昇華為哲理的思索。這時候,站在我們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遊人,也不是普通的.詩人,而是一個關懷天下的哲人。(板書:哲人)

  朗讀提示:要讀出深思。(板書:讀出深思)

  C、"攜"、"憶"、"記"懷人憶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喚起了詩人對年青時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動的思念和追憶,那是怎樣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補充事實,印證詞意:

  1911年,18歲的毛澤東來到長沙,開始了他在此地長達13年之久的求學和革命鬥爭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師讀書,常和同學在橘子洲一帶遊覽游泳;

  b.1918年4月,與何叔衡創立了以改造中國和世界為奮鬥目標的新民學會;

  五四時期,主編《湘江評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文,引起了全國進步思想界的重視。

  c.1915年9月,詩人印發反袁稱帝的小冊子;

  1919年底組織和領導湖南驅逐軍閥張敬堯的運動。

  這首詞用詩的語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討論:"攜"、"侶""同學"表明人物關係親密團結。

  "崢嶸"、"稠"表明時代特點,艱難時世反襯人物的奮發有為。

  "恰"引起的鋪敘表明人物的氣質稟賦、精神狀態和戰鬥行動。

  "糞土"形象不美,表現對軍閥官僚的蔑視恰到好處。

  "中流擊水"寫盡豪情壯志,意味深長,令人聯想到"中流砥柱"。

  從詩人對往事的追憶中,我們聯想到怎樣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憶其事,我們看到的既非古代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也非當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賭明天"。倒令我們想起顧憲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情懷,更令我們想到魯迅先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周恩來"面壁十年圖破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崇高理想。

  明確:憶的是"同學"、"書生",站在我們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於向舊世界宣戰的鬥士(板書)。

  朗讀提示:要讀出情志(板書)。

  三、整合小結

  綜觀全詞,造像寫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遊人;借景抒情,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詩人;深沉發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哲人;懷人憶事,我們看到的是一群鬥士。

  鑑賞方法:誦讀入境,抓關鍵詞句理清思路,整體把握形象;瞭解抒情方式,體會情感特徵。

  依據朗讀提示,朗讀全詞,讀出感情。

  四、賞讀結束

  放投影片毛澤東詩詞手跡,聽配樂朗誦帶。

  請朗誦水平好的同學朗讀全詞,要求讀出感情

  五、練習

  1、全詩的"詩眼"是什麼?

  明確: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2、煉字煉意(體會下列詞句中加點字的好處。)

  ①、獨立寒秋

  "獨立",不僅表明是一個人,而且顯示了詩人砥柱中流的氣概。

  ②、層林盡染

  "染"字用擬人手法,寫出秋色之深。

  ③、鷹擊長空

  "擊"字顯示出雄鷹展翅奮發,搏擊大氣的強勁有力。

  ④、魚翔淺底

  "翔"字寫出魚兒在清澈見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動得自由輕快,像在天空中飛翔一樣。

  ⑤、萬類霜天競自由

  3、背誦這首詞。體味詞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詞句和開闊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