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秦觀> 近五年秦觀研究的進展與期待

近五年秦觀研究的進展與期待

近五年秦觀研究的進展與期待

  引導語:秦觀是北宋時期重要詞人之一,由於其婉約詞創作的高度成就和“蘇門四學士”的特殊身份,歷來受到研究者的重視,那麼大家一起來了解近五年研究秦觀的進展與期待。

  新世紀以來,對秦觀其人、其詞的研究開始提速,並以徐培均先生《淮海集箋註》《淮海居士長短句箋註》《秦少游年譜長編》三部著作的面世而達到一個階段性的高度。但學術總是在不斷進步,在過去的五年(2011—2015)間,秦觀研究又取得了不少進展,出現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但由於秦觀是一個研究相對成熟的文人,目前的研究工作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問題。本文不揣譾陋,對最近五年秦觀研究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趨勢發表一些看法,以就教於方家。

  一 秦觀研究的基本情況

  總體而言,近五年的秦觀取得不少進展,研究成果呈現增加、質量也有所提高的特點。在2011年高郵舉行的第六屆全國秦少游學術研討會上,我提交的論文對之前十二年的秦少游研究做了一個統計:當時在中國知網檢索到有關秦觀研究的各類論文有201篇,平均每年16篇多一點,其中發表於CSSCI來源期刊的有16篇,比例約為8%。而在過去近五年的時間,中國知網上檢索到的論文約130篇,平均每年近26篇,總量明顯增加。其中發表在CSSCI來源期刊的約有18篇,比例14%左右,這還不包括髮表在CSSCI來源集刊,如《詞學》上的文章,比之前有大幅度提高。CSSCI來源期刊的論文未必每一篇都比一般期刊的論文質量高,但大致上還能說明一些問題,至少影響因子要大一些。因此從總體上看,最近這五年的秦少游學術研究不僅數量增加,總體質量也有所提高。

  從秦觀研究者的構成情況看,具有老中青三代學者一起發力的特點。老一輩學者寶刀不老,繼續在秦觀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過去五年中,他們在全國各類學術刊物中發表的秦少游研究論文有:上海社會科學院徐培均先生的《試論新發現的秦觀〈輞川圖跋〉》(《文學遺產》2011年第1期)、湘潭大學劉慶雲先生的《秦觀詞聲律美淺探》(《詞學》第27輯)、中國社會科學院陳祖美先生的《試析秦淮海作詞的獨步“一法”》(《詞學》第31輯)等等。中年學者逐步擔當大任,已然成為國內秦少游研究的主要力量,最近幾年在全國各類學術刊物中發表的秦觀研究論文主要有:中國人民大學諸葛憶兵教授的《秦觀俗詞論略》(《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年第3期)、吉林大學王昊教授的《秦觀晚年和臨終心態窺測》(《詞學》第27輯)、揚州大學劉勇剛教授的《論秦觀的策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江西社會科學院胡迎建研究員的《秦觀與九江、廬山的文字緣》(《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第3期)、紹興文理學院高利華教授的《秦觀的越州之行及相關作品繹說》(《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年第3期)、南京師範大學曹辛華教授的《論秦觀詞調選、用特點及其意義》(《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蘭州大學慶振軒教授的《淒涼其詞高尚其志——秦觀後期詞探論》(《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年第6期)、華東政法大學王曉驪教授的《期待視野的形成與失落——秦觀“詩似小詞”評價的接受學考察》(《晉陽學刊》2014年第1期)、安徽師範大學葉幫義教授的《宋人對秦觀詞的接受與宋代的詞學觀念》(《文藝理論研究》2011年第4期)、廣東海洋大學鄧建博士的《秦觀流寓雷州詩文的情感心態》(《江漢論壇》2014年第6期)等等。程鬱綴先生髮表在《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的《第六屆全國秦少游學術研討會閉幕致辭(節錄)》,則對當下的秦少游研究具有宏觀的指導意義。

  另外,在其他綜合性研究論文中論及秦少游的文章還有不少,如錢錫生教授《論唐宋詞在韓國的傳播與接受》(《江海學刊》2013年第3期)一文,就有一些篇幅論及秦少游詞在古代韓國的傳播與接收情況,觀點和材料都有新意,可以說是秦少游研究的一種新拓展。青年學者這幾年投入到秦觀研究中的人數也在增加。最近幾年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秦觀研究論文,不少就是青年學者寫的。另外從這幾年碩士學位論文的情況看,有好幾篇以秦觀研究為選題。當然碩士論文總體質量並不能令人滿意,加上碩士畢業生的趨向也早已多樣化,選秦觀研究作為論文選題的,未必會繼續此方面的研究,但他們無疑是秦觀研究潛在的後備力量。

  另外,這幾年秦少游宗親會作為一支特別的研究力量,在秦氏家族與世系研究,秦觀生平與作品研究方面也取得可喜的進展,正如程鬱綴先生在第六屆全國秦少游學術研討會閉幕致辭中所說:“秦氏宗親是秦少游研究的一支十分可貴的力量,他們之間的凝聚力和對秦氏祖先的深厚情感及研究熱情,是國內其他研究會所缺少的。我們應該尊重他們,支援他們。”秦氏宗親會所辦的《秦氏文化研究》,也是發表秦少游研究成果的一塊重要陣地。

  在秦少游研究的內容和視角方面,最近這幾年也有一些新的進展,除了上面提到這些論文,有些動態值得關注。如劉慶雲先生《秦觀詞與現當代文學藝術創作》(《中國韻文學刊》2014年第2期)一文,將秦少游研究和當代的文藝創作聯絡起來,體現出古典文學研究的當下關懷。這是一種新的嘗試,也是秦觀研究,乃至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一種新的動向,非常值得關注。歐明俊先生《秦觀詞研究之反思》(《中國韻文學刊》2014年第2期)則對秦少游研究和評價提出一些自己看法,也值得引起關注與思考。秦觀的書法研究這幾年也比較受到重視,出現了一些成果,如《秦觀〈墨君帖〉三題》(《書法》2013年第9期)、《秦少游書法思想研究》(西南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等等。另外,由於秦觀研究起步比較早,已經積累一些成果,並且在研究中也開始形成一些特點,因此秦觀學術史研究最近幾年也開始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如《宋人的秦觀批評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建國後秦觀研究之再研究》(陝西理工學院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等等。這些文章有的是青年學者寫的,有的則是碩士生學位論文,尚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其選題值得關注。

  值得高興的是,作為研究的先導,已經有秦少游研究課題獲得地方社科規劃辦的立項,如廣東省湛江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專案“秦觀雷州行跡、詩文及其影響研究”。這類專案目前還不多,級別也不高,但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為此我們呼籲,請大家多申報有關秦少游學術研究的專案,爭取獲得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援,使秦少游學術研究更加興旺。

  在秦觀研究的著作方面,最近五年也出現了一批成果。程鬱綴先生和朱惠國先生主編的《秦少游詩詞文精品》叢書於2013年底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該叢書專業性和普及型並重,一方面吸收了秦觀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學術著作的基本特點,另一方面又強呼叫簡明的語言和通俗的表達方式,能被非專業讀者接受。叢書由徐培均先生作總序,包括《秦少游詩精品》《秦少游詞精品》《秦少游文精品》各一冊,分別由王思維、謝燕以及劉勇剛和吳雅楠編撰。編寫此套叢書的設想最初由全國秦少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教授程鬱綴先生在2011年8月第六屆全國秦少游學術研討會閉幕式上提出,得到與會學者的熱烈響應。後在程鬱綴先生的積極運作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的支援下,歷時近兩年,終於順利出版。此外,由秦氏後裔參與撰寫的《秦觀詩詞選》一書,也在2013年由廣陵書社出版。兩套書一套注重實用,一套注重典藏,特色鮮明,互為補充,為近年秦少游研究增色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在2012年出版了兩本秦觀詞的研究專著,分別是許淑惠的《秦觀詞接受史》和林怡君的《秦觀詞的女性敘寫研究》。我們相信,隨著兩岸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秦觀研究也將迎來兩岸互動,共同繁榮的新局面。

  二 近五年的研究熱點

  近五年的秦觀研究一如以往,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徵,但仔細梳理,還是有些比較集中的熱點論題,表現出研究者對一些問題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共識性,同時也表明目前對秦觀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和細化。

  一、對秦觀詞的個性化研究。秦觀是一個在多方面取得成就的文人,但到目前為止,對他研究最多的,依然是他的詞。這幾年對秦觀詞的研究開始出現深入、細化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從詞的體性特點來考察秦觀的詞,對秦觀詞的用調、用韻以及聲律方面的特點進行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如劉慶雲先生的《秦觀詞聲律美淺探》(《詞學》27輯)一文,從“知音識理,嚴於守律”“四聲擇用,韻與情諧”“抑揚亢墜,高下相須”“去聲揭舉,震響歌音”四個方面對秦觀詞的詞律、用韻以及四聲搭配、去聲運用等情況作了比較深入、細緻的研究,認為“秦觀本是詩人而兼詞人,又長於辭賦,對於詞中律化句式的把握與運用,自能駕輕就熟。”他“對合樂帶來的詞律新變,持有一種特殊的敏悟與嚴謹。”“不僅嚴於守律,在用韻、用字及字聲組合方面,亦多有講究,即善在韻腳、句腳用字中講求變化,以臻於音律的和諧與感情的完美表達。”從而得出結論:“秦觀存留詞作僅八十餘首(依《全宋詞》),數量不算很多,但大都可寶,成就很高,不少作品膾炙人口,不僅稱美一時,且流傳千載。其所以然者,除情感深沉穠摯、體制淡雅精美、風格婉約輕靈、韻致悠遠不盡等因素之外,與其詞作的音律諧美亦密切相關。”[1](P51—52)由於劉先生本人精於聲律,對詞的創作具有獨到的體悟,因此文章的分析往往能搔到癢處,表現出詞人論詞的特點。又如曹辛華先生的《論秦觀詞調選、用特點及其意義》(《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對秦觀詞的詞調選用情況作了專門的研究,認為在選調方面,秦觀詞具有短調小令與長調慢曲兼採的特點,但是總體而言,小令明顯多於長調。作者認為,秦觀填詞具有用調得體、用調錯位、一調多型、多技提升等特點。並認為從詞調角度研究秦觀詞,對於把握秦觀的“詞心”、揭示秦詞受歡迎的緣由、闡釋關於秦觀的各種評論具有重要意義。

  其二,對秦觀詞作分類、分期的細化研究。如諸葛憶兵先生的《秦觀俗詞論略》(《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一文,避開研究比較多的秦觀婉約詞,選擇之前少有人關注,更少有人研究的俗詞作為選題,很有新意。作者認為秦觀詞以婉麗清雅為特色,但其實也有一定數量的俚俗詞,“秦觀雖然儘量拉開與柳永詞的距離,然而,歌詞題材是市井世俗的聲色享受,其過程描寫和場景展現,就必然會與俚俗發生關聯。”因此秦觀的俚俗詞“與柳永詞有直接的淵源承繼和發展關係。”文章從俚俗詞的本質、俚俗詞的表現、俚俗詞的影響三個方面分析了秦觀的俗詞。認為這些俚俗詞與柳永豔詞一樣,“都喜歡描寫具體的人物和事件,甚至描摹人物或事件的細節,將詞風引向淺俗直白”,並指出“秦觀元祐年間屢屢遭受政敵攻擊,成為政敵打擊蘇軾的一個突破口,應該都是這些通俗詞帶來的負面效應”。文章的結論是:“秦觀俚俗詞,被時人所詬病,被政敵所利用,被後世學者所忽略。然而,這一部分詞作或真摯坦誠,或新穎別緻,或充滿激情,共同構成秦觀詞的全貌,也成為北宋詞發展歷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慶振軒先生的《淒涼其詞高尚其志——秦觀後期詞探論》(《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年第6期)一文,則對秦觀後期詞的內容、風格特徵,以及形成原因做了考察。文章結合北宋激烈的黨爭,將秦觀的人生經歷和詞風變化聯絡起來,認為“宋代黨同伐異的朋黨之爭、貶謫生涯對秦觀的沉重打擊,造成了他心中無盡的哀痛。秦觀在痛苦絕望中對人生的拷問反省和探求,雖辭哀情苦,卻自饒風骨,”以此“形成了淮海後期詞淒涼其詞、高尚其志的獨特風貌。”文章不同意前人對秦觀後期詞因過於愁苦而評價不高,認為秦觀“後期二十幾首詞作,無論是對宦途的眷戀,還是對貶謫生活的傾訴,不管是對人生的反思自省,還是在痛苦中追求解脫,都充滿了他獨特的人格精神——在生活的重重打擊下始終不低頭、不屈膝、不迷失的品節操守。”並指出“秦觀後期詞不僅在淮海詞的整體研究方面至關重要,當我們將其置於宋代黨爭與貶謫文學的大文化背景下觀照時,更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3]薛正新《論秦觀詞風的轉變》(《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也有近似的觀點,但更側重於對秦觀詞作整體性的分期。認為“從科考到出仕以及被貶,其詞風經歷了一個循序漸進的轉變過程,並說“若單把秦觀早年和晚年的詞風放在一起對比,可發現其風格變化之大。”[4]

  二、秦觀的地域性研究。文學地理的研究在最近幾年發展較快,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古代作家的個體研究。從秦觀的研究看,地域性研究其實早就存在,只是所佔比重並非很大,但最近五年則明顯上升,形成一個熱點。如高利華教授《秦觀的越州之行及相關作品繹說》(《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一文結合宋代越州的山水和人文特點,對秦觀越州時期的創作做了比較全面的考察,認為越州對秦觀的詩詞創作具有積極影響。文章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證:“首先,越州之行為落第後處於情緒低谷之時的詩人提供了一個馳騁文才的平臺,使其在頻繁的登臨宴遊、唱酬活動中找回了早年豪邁自信的感覺。其次,越中山水和人文都給他應接不暇的感受。眾多宴遊唱和、登臨懷古的次韻詩,體現了詩人早年以詩賦見稱,擅長‘對客揮毫’才情橫溢的一面。”最後,“秦觀詞名之遠播與越州之行不無關係。此行不但是懷古詞創作之發韌,也影響著戀情詞的廣為傳誦。懷古詞體現了以‘數典’為特色,多‘故實’的初期特色;戀情詞創作則漸入佳境,並開始引起文壇的聯翩關注。”[5]又如鄧建先生的《秦觀流寓雷州詩文的情感心態》(《江漢論壇》2014年第6期)一文,是其湛江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專案“秦觀雷州行跡、詩文及其影響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文章透過分析秦觀雷州時期的詩文作品,力求還原其彼時彼地的心路歷程,並進而評估流寓雷州對其思想、性格以及文學創作的影響。作者認為:“流寓雷州是秦觀人生的最後一個時期,他人至老境”,“情感心態極其糾結,遍歷幻滅、痛悔、苦悶、消釋、暫憩、不甘等種種”,而他“在累受遷謫、顛沛流離中遭遇的種種人生苦劫與世間無常皆寓之於詩文”。秦觀的心態“最終達於平復與超脫”,而他在雷州時期的作品也“渾樸蒼勁,盡脫鉛華”,成為“秦觀晚年靈魂糾結與超脫的最本真的寫照”。作者認為,秦觀晚年的“作品渾樸蒼勁,直抒胸臆,語淡情深,感人肺腑,呈現出一種銳利幽深的獨特風格,是秦觀詩作中最為成熟、最經得起咀嚼的作品。”[6]胡迎建先生《秦觀與九江、廬山的文字緣》(《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第3期)一文也屬於此類研究。胡先生近年比較關注廬山的歷史文化研究,出了一些成果,此文將秦觀研究和廬山的歷史文化結合起來,也頗有特點。

  三、秦觀的接受研究。接受與傳播研究也是學界近十來年比較熱門的課題之一,這同樣影響到當下的秦觀研究。早在2008年,朱麗霞教授就在該年《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上發表了《八百年詞學接受視野中的秦觀詞》一文,對過去八百年秦觀詞的傳播與接受情況作了比較概括的梳理。此後有學者專門對秦觀詞的宋代接受、清代接受等作了專題研究,發表過一系列論文。最近五年,對秦觀的接受研究依然熱度不改。如上所述,海峽對岸的臺灣,已經出版了《秦觀詞接受史》的學術專著,而大陸在此方面的研究也頗有一些專門成果。如葉幫義教授《宋人對秦觀詞的接受與宋代的詞學觀念》(《文藝理論研究》2011年第4期)一文,將秦觀詞在宋代的接受情況與宋人詞學觀念的變化聯絡起來考察,較有特點。文章認為,“宋人對秦觀詞的接受,在詞學史上具有突出的意義:一是確立了秦觀詞的正宗地位,二是使秦觀的詞名蓋過了詩(文)名,三是使秦觀的代表性詞作被選擇出來。”文章還認為:“宋人對秦觀詞的接受,體現了宋代兩種最為流行的詞學觀念——本色觀和雅詞觀及其演變軌跡。”“宋人(特別是北宋中後期)之所以將秦觀詞作為詞的正宗,是因為它符合時人的本色詞學觀念。”同時“秦觀的詞倍受宋人的推崇,是因為它符合了宋代雅詞的標準。”[7]王曉驪教授《期待視野的形成與失落——秦觀“詩似小詞”評價的接受學考察》(《晉陽學刊》2014年第1期)一文則對秦觀“詩似小詞”評價的接受情況作了較為細緻的考察。文章認為,元好問“女郎詩”的評價,源出於北宋蘇門文人對秦觀“詩似小詞”的評價。對於此種評價產生的原因,除了秦觀詩歌創作本身存在的清麗風格外,文章從讀者接受的.角度做了比較深入的分析:一方面是“由於詩人早期投獻酬贈詩給以蘇門文人為主的讀者群留下了豪宕奇峭的第一印象,使得秦詩的清麗風格由於溢位了蘇門文人的期待視野而受到批評”,另一方面則是“‘暈輪效應’”即“秦觀詩詞的共同審美特徵及其影響”,文章認為,隨著秦觀的“詞受到文人和樂工階層的廣泛讚譽之後,秦觀詩詞清麗婉約的共性不斷加強,並逐漸掩蓋了其他風格,而被接受者視為最具少遊‘自家面目’的風格特色。”[8]

  四、秦觀文的研究。以往對秦觀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他的詞,這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秦觀的主要成就是在他的詞。但秦觀還是北宋政論家,蘇門四學士之一,他的文也很有特色,並取得一定的成績。學界最近幾年對秦觀的文逐漸重視,相應的研究也多了起來。但從目前來看,主要集中在他的策論。如劉勇剛教授《論秦觀的策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一文,集中對秦觀的策論做了系統研究,認為“秦觀策論以儒家思想為根本,以仁德為核心,達於時變,富於實踐理性精神。其史識過人,善揣帝王權臣之心機,借古諷今。”但“偶爾亦有不切於實的書生大言”。在此基礎上,文章還對秦觀的《進策》和《進論》做了具體分析,以為“秦觀《進策》三十篇,系統深入地闡述了他的治術、軍事、財政、銓選、人才、官制、治安、役法等思想,直筆說論,達於時變,切中時弊,具有經世致用的實學精神,有些見解至今仍不過時。”“《進論》二十篇系歷史人物論,立足當下政治語境,以古諷今,翻空出奇,能成一家之言。”在談到秦觀策論的影響時,認為“秦觀策論重君子小人之辨,洞燭小人肺腑。派系觀念為自己埋下了悲劇的伏線。”除了對秦觀策論的內容和特點進行闡述外,文章還對秦觀策論的文風做了分析,認為“秦觀的策論詞采絢發,議論鋒起,既師承東坡,又上溯陸贄、賈誼及先秦諸子,博採眾長,擬議而成變化,形成了自己的真面目。”[9]另外,朱曉青《秦觀策論寫作正規化論略》(《江漢學術》2013年第3期)一文,從文章立意、章法結構、說理方式、修辭策略四個方面對秦觀的策論做了比較全面的分析,認為“秦觀策論是為應制科舉而作,有著明確的寫作目的”,“表現出強烈的政治熱情和參政意識,有明確的現實針對性。其別出新意,精心結撰,在表達識見、章法結構、說理方式、修辭策略、語言錘鍊等方面表現出嚴謹而成熟的寫作風格。”[10]

  除了以上四方面比較集中的熱點問題,徐培均先生《試論新發現的秦觀〈輞川圖跋〉》(《文學遺產》2011年第1期)和歐明俊先生《秦觀詞研究之反思》(《中國韻文學刊》2014年第2期)也是值得關注的兩篇研究文章。徐培均先生文章對新發現的秦觀《輞川圖跋》的真偽情況及其與《書輞川圖後》一文的關係作了辨析,並對這篇跋文的價值做了揭示,認為“這份舉世罕見的遺文,不僅如出土文物那樣珍貴,而且在書畫史上、書畫理論上,也有重要的價值。”[11]歐明俊文章對秦觀研究談了多方面想法,認為張綖最早將秦觀詞視為婉約詞正宗,但“張綖是高郵人”,“對鄉先賢秦觀帶有主觀偏愛”,因此“我們對影響學術評價的地緣因素應有清醒的認識”,並說“秦觀對詞的自我評價並不高,與他者評價以及後世評價反差較大,對歷史‘當事人’的自我評價應給予起碼的尊重。”[12]表達了一些與傳統觀點不一致的看法,也有參考價值。

  三 面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

  毫無疑問,最近五年的秦觀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有不小進展。但由於秦觀研究開展得比較早,也比較成熟,因此目前也遇到一些困難,一定程度上說,開始進入學術瓶頸期。據我們所知,這並非秦觀研究一家遇到問題,也是其他名人研究多多少少遇到的相同問題。目前秦觀研究最大的困難在於能夠發現的材料基本上都已經面世,一些大的基礎性研究,如《淮海集箋註》《淮海居士長短句箋註》《秦少游年譜長編》等,也已基本完成。留給我們的研究空間比較有限。因此如何開拓、求新,在有限的空間裡找到一條新的研究之路,取得比較大的突破,確實是我們每一個從事秦觀研究的學者所要思考的問題。

  我們認為,今後的秦觀研究有幾個方面可以進一步重視:

  第一、對秦觀作全面的、綜合性的研究。在2011年第六屆全國秦少游學術研討會上,程鬱綴先生就提到秦觀不僅是一個文學家,還是一個政論家,目前對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文學創作方面,而對他的政治思想、軍事思想等方面的關注不夠,不利於全面、準確把握秦觀其人,也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對他生平思想、甚至文學作品的深入理解。這幾年隨著秦觀的策論受到關注,他的一些治國思想也開始引起重視,但整體而言,此方面的研究才剛剛開始,還有許多工作可做。我們認為,將秦觀視為一個政論家,北宋政治的參與者,對他作全方位的研究,不僅有利於深入瞭解秦觀,還原秦觀的歷史本來面貌,而且還將開啟新的研究空間,使秦觀研究的道路更為寬闊。

  第二、秦觀文的研究。這一問題其實與上面第一點有一定聯絡。與秦觀詞研究的蔚為大觀相比,目前對秦觀詩文,尤其是文方面的研究依然顯得比較薄弱。據徐培均先生的《淮海集箋註》,秦觀文的數量多達260多篇,且文體齊備,有賦、策、論、表、傳、說、啟、簡、文、疏、志、銘、贊、跋、狀、書、序、輓詞等等。如上所述,近年來學界開始對秦觀的文有所關注,研究也逐漸多了起來,但這些研究從整體上說,數量還比較有限,研究的深度也有待加強;即使是這些有限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秦觀的策論,對秦觀其他文體幾乎沒有加以關注,更談不上像樣的研究。因此,秦觀文的研究空間較大,或許會成為今後秦觀研究的學術增長點。

  第三、秦觀的地域性研究。秦觀一生到過不少地方,留下不少遺蹟。這些地方的風土人情對秦觀的思想以及文學創作帶來重要影響,同時秦觀的創作活動更為當地的文化發展帶去積極影響。我們一直認為,文化名人對貶謫地的文化影響十分重大,而且深遠。唐朝時韓

  愈曾貶謫到潮州,現在潮州最大的一條江叫韓江、最大的一座山叫韓山,說明韓愈對潮州文化的發展帶來巨大影響。秦觀被貶謫到各地,對各地的文化發展同樣有重要影響。因此,貶謫地對秦觀的創作帶來什麼,秦觀又為貶謫地的文化發展帶去什麼,是我們所要關注與研究的重要內容。我們認為,秦觀研究如果還有什麼新的、未被發現的材料,那麼秦觀所到之處的遺蹟,以及當地的地方文獻是最值得關注的。近幾年,這方面的研究已經開始受到重視,如上面所述近五年秦觀研究熱點中的第二點,就屬於此類研究。但總體來說,此方面的研究也剛剛開始,還有較大的空間。

  第四、秦觀詞的深入、細化研究。對秦觀生平事蹟以及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研究都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還是對其作品本身的研究。秦觀之所以有價值,主要還是其文學創作的成就和文學史的影響。近幾年學界開始提出的迴歸文字的倡導,對秦少游研究同樣適用。目前對秦觀的文字研究,就詞而言,文章雖多,但大多著眼於一些“經典”詞作,而對於一些非主流的詞作,則很少顧及。另外,對於秦觀詞的聲韻研究、選調情況的研究、字法、句法的研究以及作品的深度解讀,如創作時間與背景研究、詞的實際含義與價值發掘等等,也還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

  三百多年前,山東才子王士禎來到高郵,仰慕秦少游的風采,面對浩瀚的高郵湖,撫今追昔,發出“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的浩嘆。今天,對秦觀的研究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如何將秦少游的文章風采發揚光大,使秦少游的研究不再寂寞,也是我們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