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情詩> 詩經中的愛情詩的分類

詩經中的愛情詩的分類

詩經中的愛情詩的分類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歌曲總集我們看看下面的詩經中的愛情詩的分類文章吧!

  詩經中的愛情詩的分類

  共收集詩歌三百零五首,作品多數為西周初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間,年代多不可考量,另外還有六篇有題目無內容,屬有目無辭,故稱為笙詩,又稱《詩三百》。先秦稱之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詩經》裡面的詩其實都是歌,因此在古代詩和歌不分家,詞和曲也都是

  音樂歌曲,“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相傳中國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說:"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這些民間歌謠是如何集中到朝廷來的,則有不同說法。漢代某些學者認為,周王朝派有專門的采詩人,到民間蒐集歌謠,以瞭解政治和風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種說法:這些民歌是由各國樂師蒐集的。樂師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唱詩作曲為職業,蒐集歌謠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唱詞和樂調。諸侯之樂獻給天子,這些民間歌謠便彙集到朝廷裡了。《詩經》在誕生之初以和樂的形式存在流傳,正所謂風雅興寄,絃歌鼓舞,是研究我國古代音樂的一部極其寶貴的資料。但是,由於《詩經》只有歌詞,沒有曲譜,很多學者多年以來從文學、史學的角度對《詩經》進行了大量探索,然而從音樂角度對《詩經》進行研究的學者,限於音響資料的蒐集以及對樂器的研究所限,進展甚微,本文試圖從音樂用途對《詩經》進行一些臆測與探索。

  《詩經》按因音樂種類和用途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宋代的鄭樵對風、雅、頌是這樣分類的:“風” 是國風,指各地方的民間歌謠;“雅” 大部分是貴族士大夫作的宮廷正樂,是朝廷音樂;而“頌”則是周天子和諸侯用以祭祀宗廟的舞樂,宗廟音樂。 可以說“風”是老百姓的歌,“雅”是貴族和小資產階級的歌,“頌”是統治者的歌。

  一、《詩經》中的“風”

  《風》包括了十五個諸侯國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山東一些地方(齊、韓、趙、魏、秦),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多半是經過潤色後的民間歌謠叫“十五國風”,有160篇, 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風”即民歌,代表了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還有其他部分,例如周南是屬於湖北北部漢水流域(今天的湖北襄樊、十堰,以及陝西安康、白河一帶)民歌。“風”是勞動人民的歌,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愛恨情仇,歷代統治階級非常關心民歌,因為它是上下層之間溝通的一個橋樑,民間對統治階級的不滿常常會透過民歌表現出來,因此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讖語”,“讖語”其實也是一種特殊的民間歌謠,它反映了民間對於統治階級王朝興衰的一個預示。因此統治階級對這些民間歌謠非常敏感,後世大興文字獄也是起源於古代的傳統。這也是古代擁有相對的民間自由的一個表現。“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 “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真實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古代有“採風”(即收集民歌)的制度,統治者透過收集上來的民歌來觀察社會民情,

  二、《詩經》中的“雅”

  《雅》分為《小雅》和《大雅》,是宮廷樂歌。“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正聲雅樂。它是貴族享宴或諸侯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大雅》多為貴族所作,《小雅》為個人抒懷。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雖然《大雅》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類似風謠的勞人思辭,如黃鳥、我行其野、穀風、何草不黃等。“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範的音樂。周代人把正聲叫做雅樂,猶如清代人把崑腔叫做雅部,帶有一種尊崇的意味。朱熹《詩集傳》曰:“雅者,正也,正樂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說又有正變之別。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饗之樂也;正大雅,朝會之樂,受釐陳戒之辭也。辭氣不同,音節亦異。故而大小雅之異乃在於其內容。”

  三、《詩經》中的“頌”

  《頌》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和《商頌》(5篇),是宗廟用於祭祀的樂歌和舞歌,共40篇。“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毛詩序》說:“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這是頌的含義和用途。王國維說:“頌之聲較風、雅為緩。”《說周頌》)這是其音樂的特點。《頌》詩主要是《周頌》,這是周王室的宗廟祭祀詩,產生於西周初期。除了單純歌頌祖先功德而外,還有一部分於春夏之際向神祈求豐年或秋冬之際酬謝神的樂歌,反映了周民族以農業立國的社會特徵和西周初期農業生產的情況。

  從對《詩經》的音樂用途分類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中音樂美不僅僅表現在風、雅、頌的樂調方面,同時在禮樂教化、文學語言的形式,以及由此表現出的音樂曲式方面都有巨大的美學價值。

  參考文獻:

  周振甫。詩經譯註[M]。北京:中華書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