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琵琶行>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琵琶行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琵琶行教案1

  【設計依據與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指出要“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探究能力,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在“閱讀與鑑賞”中也要求“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幫助理解結構複雜、含義豐富的語句,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力”。《琵琶行》把琵琶女的身世,詩人自己被貶的遭遇,以及琵琶藝人精湛的彈奏技藝很好地柔合在一起,採用情景交融、遞相詠歎的藝術手法,塑造出兩個感情相互交融的人物形象,成功地抒發了詩人憂鬱悲憤的主觀感情。教學本課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進入情景,體驗人物情感,理解詩歌意蘊,結合語境,感悟詩中描寫音樂語句的藝術魅力。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⑴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瞭解運用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⑵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⑶透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一、啟發談話,激發興趣

  師:一位盲人將要離開人世間時,對別人說 “ 我多想看看陽光及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啊! ” 人們請來了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首曲子,盲人留下熱淚說:“我看見了,我看見了!我看見了陽光、鮮花、小鳥、河流”,盲人帶著喜悅滿足地離開了人間;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聽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後,老淚縱橫地說:“我觸控到了俄羅斯民族的靈魂”;美妙的音樂能引起不同經歷、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鳴。《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精妙的演奏就使一代詩人白居易潸然淚下。現在就請同學體會文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藝,欣賞作者化動聽琴聲為美妙詩句的非凡本領,探究作者淚溼青衫的原因。

  (引用故事,巧設懸念,利用閱讀期待,激發學生學習文言詩文的熱情。)

  二、整體感知,瞭解內容

  1 、學生自讀課文,完成自讀思考題

  (1)字詞正音 :

  湓 pén( 江名 ) 賈 g ǔ ( 商人 ) 思 sì( 名詞,思緒 ) 嘈 cáo( 聲音粗重 )

  舫 f ǎ ng( 船 ) 蝦蟆 hámó 鈿 diàn( 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裝飾品 ) 篦 bì( 用竹子做成的梳頭用具 ) 嘔啞 ōuyā( 象聲詞,樂聲嘈雜 ) 嘲哳 zhāozhā( 象聲詞,聲音細碎 )

  (2)小序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併為全詩定下了悽切的感情基調。)

  (3)小序已經較清楚地講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麼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寫詩合可以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4)概括詩人在這首長篇敘事詩當中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 這首詩說的是元和十年,詩人被貶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聽到琵琶女彈琵琶,勾起了心中沒落的情感,聞聽琵琶女彈奏琵琶、講述身世,併為她作了這首《琵琶行》。這首詩講述的就是詩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的故事。 )

  (5) 理清詩歌思路

  這個故事的結局是什麼?(琵琶女彈了琵琶曲之後,詩人白居易為她翻作《琵琶行》。)

  詩人的情感有什麼變化?(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一共塑造了幾個形象?(兩個。詩人、琵琶女。)

  詩人是用哪一個詩句將這兩個形象連線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2 、課堂討論,交流自學所得。

  3 、教師小結。

  (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借用註釋、工具書等,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文言文學習習慣和整體把握文意的能力。)

  三、品味鑑賞,體景悟情

  1 、賞“景”

  有感情朗讀課文,劃出敘述景物環境的句子,討論其在詩歌中的作用。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敘述江東送客時的環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感情的意象,疊加在一起,構成了清晰如畫的意境,又由於聲律與情韻的配合,令人頓感受秋涼襲不斷,渲染了送別時人物淒涼愁慘的心情。 “ 別時茫茫江浸月 ” 敘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無不瀰漫著作者的離愁別緒,彷彿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憂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再次出現做好了準備。其它如:“唯見江心秋月白”、“繞船明月江水寒”、“黃蘆苦竹繞宅生”等。)

  2 、品“聲”

  (1)音樂是溝通詩人與琵琶女情感的橋樑,全詩寫音樂寫了幾個回合?

  (三個回合:一聞琵琶邀相見,再聞琵琶訴淪落,三聞琵琶溼青衫。)

  (2)是什麼樣的琵琶聲竟然如此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①一聞琵琶是什麼樣的聲音?

  (雖未明寫,但可以從兩人當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調:悲涼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繞船月明江水寒”之際,顯然是借彈琵琶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歡慘將別”的主、客的情緒受到觸動,加重了離愁,以至“主人忘歸客不發”。)

  ②一聞琵琶聞聲不見人,二聞琵琶見人再聞聲, 濃墨重彩地描寫了琵琶女的出場、彈奏情形和樂聲變化。(分層導讀,達到背誦)

  a 找出描寫琵琶女出場的名句,體會琵琶女的形象特徵。(琵琶女出場,舉止端莊,神態含羞,似有滿腹辛酸心事。 )

  b 誦讀描寫彈奏情形的詩句,分析描寫內容和表現力。(調絃定音,非同凡響,聲中含情;信手續彈,聲聲含悲,心事無限;彈奏名曲,技藝高超。雖沒有具體描寫樂聲,卻為下面具體描寫樂聲做好了鋪墊。)

  c 鑑賞具體描寫樂聲的詩句 .

  詩人是用什麼手法來描寫樂聲的?(藉助語言的音韻摹聲,兼用比喻、通感加強其形象性。)

  對照註釋,結合作比事物特點,體會比喻所表現的樂聲特點;

  依據樂聲特點體會樂曲的發展變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請同學們用曲線圖來表示音樂的發展變化。(旋律變化,心潮起伏。樂聲造像:琵琶女身懷絕藝,心懷哀怨。)

  ③三聞琵琶,為何詩人“淚溼青衫”?

  (琵琶女聽到詩人傾訴後,既悲自己的漂流淪落,又悲詩人的被貶遭際,所以樂聲更悽悲;詩人由琵琶女的傾訴,想到自己的被貶,既悲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又悲自己的謫居荒僻之地,所以淚溼青衫。兩人感情相通,心靈相融。)

  3 、悟“情”

  音樂是主人公內心情感的流露,那我們一起去體會琵琶女的琵琶聲中的“情”。

  (1)勾劃出文中能體現“聲中之情”的詩句。

  (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主中無限事;別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無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過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據課文,學生先朗讀,後討論,理解“聲中之情”

  (琵琶女是一賣藝之女,年輕時因美貌和超群的音樂才華受眾人矚目。然年長色衰,才華無人賞識,下嫁商婦,獨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惆悵”,“幽愁”是一種落漠和孤獨。)

  4 、識“知音”

  (1)學生討論:我們通過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詩人卻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為什麼?(過渡到詩人的處境:白居易是貶官,政治抱負不得施展,與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貶謫將辭行“醉不成歡慘將別”心情與琵琶女一樣“幽愁”)

  (2)交流總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透過學生與文字、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的多向“對話”交流,不僅使學生對文字有了深入的理解,更能培養學生品味文言文意蘊的閱讀鑑賞能力。)

  四、拓展延伸,發展個性

  雨果說:“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學,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符。”貝多芬說:“音樂當使人類的精神爆出火花。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音樂能夠為我們創造和展示一個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你會湧現出許多美妙的想象,再呈兒時編織過的金色的夢,你會忘卻生活中的種種不快,任憑溫柔的微風撫弄;你會一改往昔的沉靜,只覺得熱血在沸騰……如果你細心地尋覓,你會驚訝地發現,構成這個世界的“基本物質”竟然如此簡單,它只是幾個最普通的符號。這些簡單而又神奇的符號,就是音樂世界。

  古今中外,有關音樂的佳話不勝列舉,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本詩中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寄語天涯淪落人,莫愁前路無知己。請你用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對音樂的理解來個性化地解讀《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運用課文中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寫一篇聽後感,在全班交流。

  (用富有啟發性的引言,激勵每一個學生個性化地鑑賞音樂,讓學生帶著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情感體驗、生活閱歷來感悟音樂,運用課文中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來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起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作用。)

  【評析】

  以上教學設計體現了三個方面的特色:

  1 、放手讓學生自由閱讀,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本教學設計中,安排了兩次閱讀活動,一是初讀課文,讓學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思考有關問題,並嘗試概述課文情節,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二是在引導學生賞析課文,品味鑑賞課文中的環境美、用語言描述的音樂美、人物的情感美時,在教師示範賞析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再次走進文字,深層次地研讀課文。這樣安排,確保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投入到閱讀實踐中去,用學生的閱讀代替教師的講解,從而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 、教給學生文言詩文的學習方法,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欣賞能力。在本教學設計中,一是安排學生藉助註釋、工具書等掌握字詞,疏通文意,透過概述課文內容,提高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二是透過師生的平等交流對話,讓學生初步領悟如何賞析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並以教師的鑑賞方法指導學生有效地進行閱讀和表達。三是在學生自主欣賞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評論,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學生交流評議的過程,既是相互取長補短,共享學習資源的過程,也是促進學生提高文文欣賞能力的過程。

  3 、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在本教學設計中安排學生賞析《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寫聽後感,既讓學生將課文中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加以遷移運用,舉一反三,又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提供了空間。

琵琶行教案2

  【教學目的】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瞭解運用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2.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

  3、學會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課型:鑑賞課

  授課時間:一課時

  【教學設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讀課文,且教學的重點在於整體領悟。因此,教學中不必過份拘泥於字詞教學,字詞知識可佈置學生在課前預習中掌握。課堂教學應圍繞下列三個環節進行:透過誦讀教學感受詩人的情感,透過結構分析把握詩歌的整體美,透過語言品味領悟形象美。 最後設計一個課後練習,用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和豐富學生的想像力。

  一.導語設計

  與數學一樣,音樂是人類最富於靈性的創造,它透過七個音符對稱與非對稱的排列,奏出或悲憤激越或輕柔纏綿的樂曲,以表現豐富多彩的人生體驗。音樂與同為抒寫人生體驗的詩歌一併被稱為藝術的最高境界。中國自古就有詩樂結合的傳統,如漢樂府、宋詞等。那麼詩歌是怎樣將無形的音樂化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古代詩歌中描寫音樂的傑作《琵琶行》。

  【說明:科學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設計這一導語意在引起學生思考:科學、哲學、藝術中都包含有審美因素,富於想象的綜合思維是提高科學素養與培養創造力必不可少的條件。】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鑑賞提示: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琵琶行》選自《白氏長慶集》。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殺,白居易上疏請求嚴懲兇手,陳詞懇切,觸怒當政者,遂遭限害,被貶為江州司馬。第二年秋天寫下了長篇敘事詩《琵琶行》,透過描寫一個淪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發自己遭受打擊後的苦悶心情。

  “行”是古體詩的一種,音律比較自由,句法參差變化,便於長篇敘事或抒情。

  (二)、誦讀明意,把握結構

  1、誦讀正音:請六個同學分別朗讀包括“序”在內的六段文字。請其它同學指出朗讀中讀錯的字詞,教師根據學生歸納適當板書。

  2、明確內容: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在敘事中充滿著豐富的感情(教師明確)。請學生根據敘事文章的特點概括每段內容(學生歸納,教師口頭總結)。

  提問: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琵琶女的淒涼身世?詩人為什麼流淚最多?(學生自由回答)

  3、理清結構:敘述事件必須脈絡清楚,白居易是怎樣將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身世聯絡在一起的(啟發學生理清敘事線索,分析詩章的圓型結構)?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秋江夜送客(敘事起筆)

  琵琶女 詩人

  月夜奏琵琶 我聞琵琶已嘆息

  淒涼話身世 又聞此語重唧唧

  (詳敘事) (略抒情)

  (敘事抒情融合)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主旨)

  為君翻作琵琶行

  滿座重聞皆掩泣

  (敘事結尾)

  講析:詩人以敘事起筆,直寫秋江月夜送客,用“楓葉荻花”、“江浸月”這樣極富動感的景物和“慘將別”這樣“典型”的情懷,描繪出一幅寂寞淒涼的圖畫,給人以蕭瑟悽慘的感受。一個“忽”字,別生情懷,美妙的琵琶聲使主人客人一時忘掉悲傷的情感,從而引出下文。接下來詩人依次展開一幅幅畫面,一是寫琵琶女的身世(透過琴聲及其“自言”),一是寫詩人的感受。最後,這兩方面的內容交匯融合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一人生體驗上。寫琵琶女的身世是敘事,寫詩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詩章到此並未結束,由於琵琶女和詩人有著相同的人生體驗,才有“莫辭更座談一曲”,才有“滿座重聞皆掩泣”的描述。所以,全詩以敘事起筆,中間交叉著描述與抒情,最後以敘事結尾。這實際上是一種首尾照應的圓型結構,體現了一種結構上的對稱美。

  4、誦讀指導:透過以上分析明確了詩歌的內容與作者的情感後,請學生分析應該如何朗讀《琵琶行》(學生議論回答後,教師略加點拔)。

  第一段:開頭幾句應讀得沉重舒緩,“忽聞水上琵琶聲”後應作稍長停頓,以示有一個短時間的靜聽過程。

  第二段:“尋聲”一句可輕聲讀出,以示情節由此開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調先有情”應讀得輕緩誠懇。“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讀,有輕快情調。“間關”兩句速度放慢,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為高潮蓄勢,要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得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敘身世部分語氣中速,按少年歡樂、晚年淪落、當前心境分層讀出相應情感,每層後稍作停頓。

  第四段:詩人傾訴內心部分,“同是”二句點明全詩主旨,宜用嘆惋之聲慢讀;“我從”以下六句為下文鋪墊,可輕讀;“其間”以下六句寫心情,也要用嘆惋之聲;“今夜”以下四句表請求,應讀得懇切。

  第五段:結尾兩句餘味無窮,讀完上句宜稍稍延長,再緩緩讀出下句。

  【說明:“自主閱讀”是“誦讀明意,把握結構”這一教學過程的設計原則。因為只有自主性的閱讀,才能使學生對文章內容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無須像傳統教學那樣,教師首先將生字詞預先寫在黑板上。至於講析內容的詳略,則應視學生對“問題3”的回答而定,講析應定位在對學生的自主閱讀起引導作用這一原則上。】

  (三)、品味美妙的音樂描寫,欣賞語言的形象美

  1、請一位同學按以上的誦讀指導朗讀第二段,然後再請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2、第二段對音樂的描寫非常成功,堪稱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那麼詩人是如何將這無形的音樂表現得如此美妙的呢?

  ①、用豐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寫音樂的美妙、節奏的變化,使讀者能透過文字領略到美妙的音樂形象。詩人選用普通的聲響作喻體,將訴諸聽覺的音樂形諸文字,使那飄渺即逝的無形音樂變得仰之可視,俯之可感。這些美妙的文字對刻畫音樂形象到底起到什麼作用呢?(教師示例後請學生分析。)

  如急雨:形容樂曲之濁重沉響,節拍急促。

  如私語:形容樂曲之輕柔尖細,委婉纏綿。

  大珠小珠落玉盤:形容樂曲之錯落有致,明快清脆。

  間關鶯語花底滑:形容樂曲之悠揚婉轉,悅耳動聽。

  ②、以聽者的感受襯托音樂的聲情並茂。(學生找出描寫詩人“聽”的感受的詩句並作簡要的分析,然後教師歸納)

  詩人對音樂的描寫可謂聲情並茂,真切感受人;更重要的是詩人從旋律節奏的仰揚快慢的變化之中“聽”出了琵琶女的“有情”,“聽”出了琵琶女複雜的內心情感。一個“漂淪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現在讀者面前,併為後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情感受抒發作了厚實的鋪墊。

  ③、用環境描寫表現音樂的魅力。(由學生分析,教師啟發性提示。)

  3、全班集體朗讀第二段。

  【說明:欣賞形象之美,品味語言之妙,不能完全由學生完成,因為學生沒有豐富的人生經歷和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品味欣賞”這一教學過程,須由教師引導學生逐步感悟詩人的人生體驗,慢慢培養學生獨自領悟的能力。】

  (四)、課外拓展(預先印製好,下課時發給學生)

  1、比較《明湖居聽書》與《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分別指出其描寫音樂的目的。

  2、閱讀下段文字,回答文後問題。

  《琵琶行》亦是絕作。然身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聞鄰船有琵琶女,不問良賤,即呼使奏技,此豈居官者所為?豈唐時法令疏闊若此?蓋特香山藉以為題,發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聞歌者》一首雲:“夜泊鸚鵡洲,秋江月澄澈。鄰船有歌者,發調堪愁絕。歌罷繼以泣,泣聲通復咽。尋聲見其人,有婦顏如雪。獨倚帆檣立,娉婷十七八。夜淚似珍珠,雙雙墮明月。借問誰家婦,歌泣何悽切?一問一沾襟,低眉終不說。”則聞歌覓人,竟有其事,恬不為怪矣。(趙翼《歐北詩話》)

  ①、趙翼認為白居易不應該不顧身份地邀請琵琶女彈奏琵琶。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的?(可從白居易的現實主義詩風及其能衝破封建等級觀念的角度回答。)

  ②、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撥插弦”之後,主動“自言”身世,而歌女“一問一沾襟,低眉終不說”。你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差異?(學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③、你愛讀《琵琶行》和《夜聞歌者》兩首詩中的哪一首,為什麼?

  【說明:知識的海洋是無窮的,必須培養學生遨遊知識海洋的能力。“課外拓展”設計的題目,給了學生充分的想像空間,同時又能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研究性閱讀。】

琵琶行教案3

  【總體思路】

  本設計是問題式,由三個問題組成。即:

  1、誰解琵琶聲。

  2、誰解青衫淚。

  3、誰解風物意。

  【實施步驟】

  1、誰解琵琶聲:

  提問:讀了本詩,我們恐怕更多的是對琵琶女的命運掬一把同情淚。確實,琵琶女的命運令世人感嘆。但是,我們是否能夠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

  明確:

  整個曲調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淒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鬱。

  強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於是音樂進入第二部分“歡樂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年時代。青年時代的她,可謂色藝超群,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轉為清脆圓潤、輕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盤”更如往日盈盈笑語,讓人過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長,時光不再。“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女“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於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憶到這兒,琵琶女怎不肝腸寸斷?所以旋律又進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生。”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

  最後一部分是“悲憤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空船獨守。這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收撥一劃,“四弦一聲如裂帛”,是憤激的哀號,更是對不公平社會現實和命運的抗爭!

  總之,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透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嘆息。”悲憤的曲調,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

  板書:

  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說明:這一問使學生從全新的角度去體味音樂的藝術魅力。音樂的描寫已經超出了藝術欣賞的範疇,蘊含著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運的揭示。讓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能夠大大調動學生的情趣,激發他們的興趣。)

  2、誰解青衫淚:

  提問:“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詩人白居易為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呢?

  明確:

  詩人淚灑青衫,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⑴傷琵琶女:正如詩中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卿卿。”琵琶女憤激幽怨的曲調本引發詩人情感的共鳴,在聽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傾訴後,更是激起詩人深深的憐憫。

  ⑵傷己:詩人才華橫溢,譽滿天下,然而今朝淪落,幽愁悲憤。再加上朋友一別,更感孤寂難耐。

  人悲,己憐,“同是天涯淪落人”。傷人,傷己,兩重感傷交融一體,積累沉澱,詩人怎不悲愴滿懷,淚灑青衫?這“淚”,既是詩人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對當時社會的控訴。

  板書:

  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說明:透過這樣一個問題,能夠使學生了解“淚”的深沉含義,從而進一步把握本詩思想感情的另一側面。)

  3、誰解風物意:

  提問:詩歌往往少不了風物的描寫,同樣,本詩歌前後貫穿了幾處風物描寫的文字。這些風物有什麼作用呢?

  明確:

  篇首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敘述了江東送客時的環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構成清晰如畫的意境,令人頓感秋涼襲身,曲曲傳達出詩人淒涼愁慘的心情,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別時茫茫獎浸月”,敘述別時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無不彌散著詩人的離愁別緒,彷彿詩人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風物有了感應。

  “唯見江心秋月白”,寫音樂結束時寂靜的環境。音樂結束,但其感情仍在擴散,一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彷彿江心秋月也在為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情景交融,烘托了音樂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繞船明月江水寒”,寫琵琶女獨守空船時的環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淒涼的心情。“黃蘆苦竹繞宅生”,寫詩人的生活環境,渲染詩人被貶後的孤寂悲涼。

  總之,一枝一葉總關情。詩歌中的風物成了溢滿感情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個詩境恍若沉浸在潯陽江頭那一派憂鬱的月光裡,悽美哀人。

  板書:

  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說明:設計這樣一問,能夠使學生明確,鑑賞詩歌一定不能忽視詩中風物描寫的文字,它們也是詩歌思想感情的載體。)

  4、總體評說: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的詩歌,筆者在引導學生鑑賞時,沒有常式的詞句翻譯、結構梳理等,有意識地從新的角度設定問題,激發興趣,使學生讀得深入,讀得興濃。學生在獲得情感愉悅的同時,鑑賞力也確有明顯的提高。

  【附板書設計】

  琵琶行(並序)

  白居易

  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教案點評】

  對本詩的教學,一般是在學生朗讀、背誦的基礎上,先簡要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詳細分析,然後引導學生體會音樂描寫的高妙,分析詩歌雙線交織的結構特點,最後歸納詩歌的主旨。這樣的講析內容基本照抄教學參考書,沒有創意,比較平庸。本設計擬突破此模式,設定帶有獨特視點和角度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鑑賞觀,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琵琶行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朗讀整體把握,積累部分字詞;

  2、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過程與方法:

  3、瞭解運用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4、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5、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

  教學重點:

  感受悲劇美,鑑賞音樂描寫是重點;

  教學難點:

  透過描寫音樂藝術溝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詩意的難點。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早讀教師放錄音範讀,學生熟讀、預習這首詩)

  第一課時

  一、故事匯入:

  唐代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寫詩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說:“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過分的誦讀和書寫,竟到了口舌生瘡、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稱“詩魔”。這個詩人是誰呢?他就是——白居易。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首詩歌《琵琶行》。

  二、詩人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後遷居下鄧邽(今陝西渭南縣)。早年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地接觸和了解。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唐憲宗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請嚴緝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後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積極興修水利,築堤防洪,洩引湖水,灌溉田畝千頃,成績卓著。唐敬宗寶曆元年(825)改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卒,終年七十五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在文學上,他與元稹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中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雪,弄花草”而別無寄託的作品。其諷諭詩《秦中吟》、《新樂府》,廣泛尖銳地揭露了當時政治上的黑暗,抨擊了現實中的流弊,表現了愛憎分明的進步傾向。除諷諭詩外,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也獨具特色,為千古絕唱。白詩語言通俗,深入淺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跡。其詩刻畫人物,形象鮮明,以情動人,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

  三、整體感知: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於敘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峰,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因為音樂,讓他們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這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詩人白居易也在這個不朽的夜晚,踏著溼漉漉的詩行,平平仄仄地走著,一路灑下兩行滾燙的淚水,沾溼了歷史的臉龐,永遠都無法抹去。

  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就修建了琵琶亭。於是琵琶亭永遠的記載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又將這個美麗的故事千古的流傳下來。現在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

  四、誦讀:在早讀、預習的基礎上齊讀一遍這首詩。

  五、指導學生學習“序”:

  1、快速閱讀,疏通字詞

  2、思考“序”中交代了什麼內容?

  (1)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經過;(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點明寫作動機;(4)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悽切傷懷

  六、學生思考、研討下列問題:

  1、寫了一個什麼故事?

  2、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是什麼把詩人和琵琶女聯絡在一起?

  4、全詩共寫了幾次音樂?(連帶詩歌結構)是怎樣寫的?

  第一次詩人送客聞琴(暗寫、側面烘托)

  第二次邀見、彈奏《霓裳》《六么》(明寫、詳寫)

  第三次感我此言“卻坐促弦”(明寫、略寫、側面烘托)

  5、哪一次音樂寫得最精彩?(轉入精讀)

  第二課時

  一、精讀音樂段

  (一)詩中關於音樂的描寫(為第二自然段劃分層次)

  1、找出第二段中描寫音樂的八個比喻句(板書)

  音樂特徵情感

  轉軸撥絃和緩低沉(序曲)先有情

  低眉信手聲聲思

  輕攏慢捻抹復挑(過渡)無限事

  1、如急雨粗重急驟

  2、如私語輕微委婉

  3、珠玉落盤清脆圓潤

  4、鶯語花底宛轉流暢

  5、冰泉冷澀阻塞壓抑幽愁暗恨

  6、銀瓶乍破激越奔湧(高潮)

  7、鐵騎突出高亢雄壯

  8、如裂帛短促急迫(曲終)、餘韻悠悠

  2、八個比喻句分別描摹了音樂的哪些特徵?音樂的旋律有什麼變化?

  (1)以聲喻聲,使用大家熟悉的、類似的聲音作為比喻,寫出了音樂的五彩繽紛和疾徐抑揚的變化,使人有親耳聆聽之感。(視覺、聽覺融通——通感)

  (2)、以形摹聲(視覺角度)

  (3)、聽者與彈者情感交織

  (4)、景特描寫烘托氣氛

  二、學習3、4、5自然段

  1、思考:作者為何聽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感動,詩中有沒有告訴我們原因?

  2.閱讀3、4自然段(板書)

  比較詩人與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賞析

  歌女(悲悽)

  少年得意老年失意

  年表貌美年老色衰

  門庭若市門前冷落

  下嫁賈人獨守空船

  (詳寫生平,略寫感受)

  同是天涯淪落人,

  詩人(悽苦)

  辭帝京,謫居臥病,

  地僻無音樂,不聞絲竹

  黃蘆苦竹,杜鵑啼血

  山歌村笛,嘔啞嘲哳

  (詳寫感受,略寫生平)

  相逢何必曾相識

  三、重點鞏固,難點突破:

  1.《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敘了什麼事?

  詩人謫居江州,月夜送客江邊,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透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共同點?

  琵琶女和詩人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

  3.“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引導學生用原詩文回答,齊讀相關詩句,感受“淪落”之情)

  1)讀序與第三節相關部分,瞭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豔蓋群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

  京倡商婦怨

  2)讀P53註釋②、序、第一節與第四節相關部分,瞭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而今:謫居臥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悽悽。

  京官謫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麼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絡在一起?

  音樂(琵琶聲)。

  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所言:

  楓葉四弦秋,棖(chéng,觸動)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別離情。

  5.音樂是溝通詩人與琵琶女情感的橋樑,全詩寫音樂寫了幾個回合?

  三個回合:一聞琵琶(第一節)邀相見,再聞琵琶(第二節)訴淪落,三聞琵琶(第五段)青衫溼。

  6.是什麼樣的琵琶聲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聞琵琶是什麼樣的聲音,不知道,但可以從兩人當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調:悲涼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繞船月明江水寒”之際,顯然是借彈琵琶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歡慘將別”的主、客的情緒受到觸動,加重了離愁,以至“主人忘歸客不發”。

  2)一聞琵琶聞聲不見人,二聞琵琶見人再聞聲。第二節是重點精彩詩節,濃墨重彩地描寫了琵琶女的出場、彈奏情形和樂聲變化。(分層導讀,達到背誦)

  ①找出描寫琵琶女出場的名句,體會琵琶女的形象特徵。

  琵琶女出場,舉止端莊,神態含羞,似有滿腹辛酸心事。

  ②誦讀描寫彈奏情形的詩句,分析描寫內容和表現力。

  調絃定音,非同凡響,聲中含情;信手續彈,聲聲含悲,心事無限;彈奏名曲,技藝高超。雖沒有具體描寫樂聲,卻為下面具體描寫樂聲做好了鋪墊。

  ③鑑賞具體描寫樂聲的詩句:

  詩人是用什麼手法來描寫樂聲的?

  藉助語言的音韻摹聲,兼用比喻、通感加強其形象性。

  對照註釋,結合作比事物特點,體會比喻所表現的樂聲特點;

  依據樂聲特點體會樂曲的發展變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試畫曲線圖示樂曲發展變化)

  旋律變化,心潮起伏。

  樂聲造像:琵琶女身懷絕藝,心懷哀怨。

  3)三聞琵琶,為何“悽悽不似向前聲”,詩人“淚溼青衫”?

  琵琶女聽到詩人傾訴後,既悲自己的漂流淪落,又悲詩人的被貶遭際,所以樂聲更悽悲;詩人由琵琶女的傾訴,想到自己的被貶,既悲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又悲自己的謫居荒僻之地,所以淚溼青衫。兩人感情更加相通,達到了相融。

  四、整合小結,強化感受

  全篇寫音樂三個回合:一聞樂,聞聲不見人,情相觸;再聞樂,見人再聞聲,情相通;三聞樂,知人重聞聲,情相融。琵琶聲中塑造出詩人自身橫遭貶謫、抑鬱寡歡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淪落、悽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淚中表現出詩人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馬,青衫淚溼,同在天涯。作者與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詩高處在此,不在他處。”——毛澤東《讀註釋唐詩三百首》批語)

  這真是(讀《琵琶行》有感):

  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

  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

  寄語天涯淪落人,莫愁前路無知己。

琵琶行教案5

  【課例實錄】

  一、創設情境,匯入課文

  師:請同學們先欣賞一段影片。(播放經過編輯的《江南煙雨琵琶行》影片及解說詞)

  師:影片中提到的詩人是誰?

  生:白居易。

  師:白居易是怎樣一位詩人?

  生: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現實主義大詩人。

  師:不僅如此,白居易還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憫心的詩人。他在《長恨歌》一詩中既諷刺了唐玄宗重色誤國,又表達了對玄宗思念楊玉環的同情,他說“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他在《賣炭翁》一詩中講賣炭翁“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又表達了對下層勞動者的同情與悲憫。那麼,白居易由長安被貶到江西九江的潯陽江頭,又對什麼人發出了怎樣的慨嘆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板書課題)

  師:琵琶行的“行”是什麼?

  生:詩歌的一種體裁。

  師: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它是一種以鋪敘記事為主的歌詞。

  二、誦讀小序,概括情節

  師:下面請同學們讀一下詩前的小序。

  (生讀小序)

  師(糾正個別讀音):詩前小序主要寫了什麼內容呢?誰能用簡單的話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寫了琵琶女的身世。

  師:寫身世,也就是介紹了寫《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讀文字,抓關鍵句

  師:著名的作家、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國文字是讀的學科”。我們首先走進文字,放聲地、自由地來讀一下這首詩,好不好?下面我們自由地放聲來讀。(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樂,學生放聲自由讀。5分鐘左右)

  師:好,剛才大家已經讀過了這首詩,我們都沉浸在詩的境界裡。那麼,我問大家一個問題,這首詩最能體現詩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師:對,同學們,“淪落”是什麼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師:對,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麼,“淪落人”又是誰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詩人自己。

  四、再讀文字,學生質疑

  師:好,那麼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誰解淪落人”(板書)。琵琶女的淪落經歷是怎麼樣的?咱們首先請一位同學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為我們讀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嗎?你現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帶出來。

  生(讀第三節):“沉吟放撥插弦中……夢啼妝淚紅闌干。”

  師(請另外一生評價):你覺得她的感情把握怎麼樣?

  生:我覺得讀得挺好的。這一節主要講琵琶女的身世,詩人對琵琶女應該比較同情,讀的時候讀出了同情的感覺。

  師:你是站在詩人的角度講吧,現在如果是站在琵琶女這個角度,你覺得她應該用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去讀?

  生:悲涼。

  師:對,悲涼的感情。我們讀詩歌首先是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得抑揚頓挫,但更要注意把握詩歌中詩人所蘊涵的感情。剛才同學讀的這一節感情把握得比較到位。

  師:就這一節,同學們有什麼疑問沒有?把你最想提的問題提出來,我們大家共同討論。(生自由組合,小聲交流,討論質疑)

  師:同學們主要提了兩個問題:一是琵琶女的形象及悲慘命運的原因,一是運用了什麼手法來寫她的身世。咱們周圍同學自由組合議一議,由一位同學記錄小組討論要點,兩個問題可以任意選。

  (學生自由組合,討論)

  生:我代表我們小組想說第一個問題。前幾句寫她少年的時候,然後還被那個秋娘嫉妒……

  師:秋娘是什麼人?

  生:秋娘本身就是才華出眾的歌伎,然後還要嫉妒琵琶女,說明琵琶女比秋娘還要才華橫溢。後面寫她“弟走從軍阿姨死”,她的家人,離開的離開,死去的死去,後來她的容顏因為家庭變故和時光流逝變得非常憔悴。當時社會看重你,就是因為你的容貌好而不是有才華。琵琶女的淚既是感傷的淚又是不滿的淚。

  生:我覺得琵琶女主要代表中國封建社會女子普遍的悲慘的命運。

  師:這裡你談得更深入了,上升了一個高度。琵琶女的技藝高超,她年輕的時候,“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但是到了後來的時候是什麼樣子?

  生(眾):“門前冷落鞍馬稀。”

  師:這說明什麼問題?

  生:那個時代就是重色輕才的。

  師:重色輕才。那個時代不是看重她的技藝高超,而是看重她的美貌,後來她年老色衰,所以就被拋棄了。所以從這裡看出,琵琶女僅僅是一個被侮辱被損害的物件。

  師:還有一個問題,琵琶女描繪自己一生的遭遇,是用了什麼手法?

  生:對比。

  師:如果說詳細些,有哪些?

  師:過去是京城名伎,現在是——

  生(眾):淪落江湖。

  師:過去是少年得意——

  生(眾):現在是老年失意。

  師:過去是年輕貌美——

  生(眾):現在是年老色衰。

  師:過去是門庭若市——

  生(眾):現在是門可羅雀。

  師:過去歡笑——

  生(眾):今日辛酸。

  師:除了琵琶女,剛才說,“誰解淪落人”,淪落人一個是指琵琶女,還有一個是指誰呀?

  生(眾):白居易。

  師:當詩人和琵琶女彼此穿過無數人群,走過無數條路,在這個蕭瑟的秋天,相逢在潯陽江頭船上的時候,他又寫了什麼內容呢?我們請一位同學模仿詩人白居易的口吻讀第四節。

  (生讀第四節)

  師:好,我們的白居易還得加把勁。我們在讀這一節詩時要讀出什麼感情?

  生:應該和琵琶女一樣感同身受吧。

  師:感同身受,你是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

  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師:這裡面,詩人的遭遇還有什麼詞可以體現出來?

  生:“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的“黃蘆、苦竹、杜鵑、哀猿”。

  師:這些意象所傳達出來的正是感傷之情,進行詩歌的欣賞一定要注意意象的象徵意義。

  師:就這一節,大家最想提出的問題是什麼?(生自由組合,討論質疑)

  生:琵琶女的遭遇為什麼會引起詩人的強烈共鳴?

  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句話怎麼理解?那個“同”字,同在哪裡?

  師:兩個問題的本質相同。大家想一想,一個是朝廷官員,一個是江湖的歌伎;一個是高朋滿座,一個是門前冷落。那他們又“同”在哪裡呀?誰能說一說,你覺得“同”在哪裡?

  生:從詩人的生活經歷上看,他一開始滿腹才華,想一展鴻鵠之志,卻在朝廷中受到排擠,而被貶謫到偏僻的地方;琵琶女本來也是很有才華,但她卻因為年老而無人問津,所以他們的經歷都是從曾經的輝煌到如今的平淡,所以此刻他們的心境都是悲傷的。

  生:還有,他們倆都是京城人。

  師:從哪裡看出來的?

  生:前面小序上講的,“問其人,本長安倡女”。

  師:對,是來自京城。現在呢,他們都來到了什麼地方?

  生:潯陽江頭。

  師:這一點也相同。

  生:還有一點就是他們都懷著一種落魄之情。

  生:他倆都是人才,得不到人家的重視,這也是相同的一點。

  師:都是很有才華的,琵琶女“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我覺得她的水平還是挺高的。詩人呢,也是才華橫溢的,而現在卻觸怒了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由此可見,詩人是在寫琵琶女,又是在寫自己,抒發鬱積於心的貶謫之恨。

  五、三讀文字,品味感受

  師:那麼我們再想一想,他們原本認識嗎?是什麼打動了白居易,把兩個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聯絡在一起的?誰能說一說?

  生:是因為琵琶女彈的那個琵琶曲。

  師:“誰識琵琶聲”(板書),同學們,詩中有一段對音樂的描寫,應該說是千古傳誦,膾炙人口。剛才我們班的琵琶女和詩人都讀了一下,我也情不自禁,給大家背一下這一段,請同學們一邊聽,一邊想一想,這一段中最精彩的句子在哪裡?為什麼精彩?

  (教師配樂示範背誦第二節:“尋聲暗問彈者誰……唯見江心秋月白。”)

  生:我最喜歡的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它把琵琶聲在沉靜以後爆發的聲音比作乍破的銀瓶和騎士突然拔出刀槍那一瞬間的聲音,更加突出了琵琶聲在沉默後的慷慨激昂的特點。

  師:你很喜歡非常激越的音樂。好,還有沒有?

  生:我喜歡“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因為我覺得這句話採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先經過音樂的跌宕起伏,然後婉轉動聽,很形象生動地描寫出來,聽上去挺有感覺。

  師:比喻有什麼好處?

  生:就是十分生動形象。

  師:化——

  生:化抽象為具體。

  師:對,大家都知道,寫愁的情感是不是很抽象?李煜怎麼寫?“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把抽象的無形的愁化作具體可感的滾滾江水。李清照怎麼寫?“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把抽象的無形之愁化作沉甸甸的重負。比喻的手法是不是很好?還有沒有同學想談?

  生:我喜歡“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它把絃聲首先比喻為急雨,聲音非常急促,然後又如絲雨般,有非常渺茫的感覺,很形象,很生動。

  師:聽了剛才同學們談的精彩的詩句,我想問一個問題:是什麼打動了詩人?僅僅是精彩的音樂嗎?誰來說一下?

  生:從第二節裡面“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可見,作者被打動,不僅因為好聽的音樂,還有琵琶女在音樂裡面融入的自己的情感。

  師:有琵琶女的遭遇,有琵琶女的情感在音樂裡面。

  師:那我還要問,僅僅是琵琶女的遭遇和情感在裡面就打動了詩人嗎?

  生:還有,詩人想到了他自己的身世。詩人也從琵琶曲中讀出了自己人生中的歡悅與痛苦、苦悶與希望,這引起了詩人強烈的感情共鳴。

  師:對,音樂的魅力不僅在於音樂本身,更在於它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實際上,是音樂把“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絡在一起,拉近了他們的距離,在兩個陌路人之間架起了一座心靈的橋樑。

  師:好,我們下面一起讀一下最後一段。(學生有感情地齊讀第五段)

  師:“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這琴聲和著白司馬的淚水沉到了江底,千年之後,彷彿仍在我們耳畔迴響。

  六、放飛心靈,交流感悟

  師:我想同學們還有很多的感觸吧,下面我們就暢所欲言,敞開心扉,用較富有詩意的一兩句話來表達你的感悟。(播放琵琶曲,生思考、寫作)

  生:天公薄情病樂天,世情愚昧苦才女。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怒憤難自平。

  師:好,你很厲害呀,像一位詩人。

  生:音樂,彷彿從遠處傳來,又似乎就在身旁,那麼清靜,那麼飄渺。琵琶聲響徹長安城,好像有人在哭泣,幽怨著,纏綿著。彈者有意,聽者有情,我願化作一首小曲去撫慰你那懂我的心。

  師:是一首富有詩意的散文詩呀。還有沒有?

  生:白居易在這個不眠之夜,用溼漉漉的詩句寫出了用溼漉漉的眼淚浸泡的溼漉漉的心。他那兩行滾燙的淚水沾溼了歷史的臉龐,永遠都無法抹去。

  師:好,這也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呀。老師也很喜歡詩歌,在備課時,也寫了一首七律談我的感受。

  投影:

  感悟《琵琶行》

  王毅軍

  潯陽江畔客將還,

  秋月荻花夜色寒。

  一曲琵琶情切切,

  半觴清酒淚漣漣。

  飄零歌女傷神苦,

  淪落詩人為客難。

  司馬揮毫傾肺腑,

  後生吟誦嘆先賢。

  七、再讀文字,昇華感情

  師:今天,我們進行了一次詩歌的漫遊,下面讓我們伴著音樂,再一次放聲地旁若無人地自由地讀一遍這首詩。讓我們把情感浸在詩歌的意境裡,去體會音樂的美妙,去感受詩人的情懷。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樂,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放聲自由讀全詩)

  結束語:歷史不會抹殺這一切,時間不會淡忘這一頁:那低眉信手的婉約,那哀怨悽切的曲調,那東船西舫的岑寂,那似曾相識的遭遇。千古的詩篇還在耳畔迴響,江邊那一曲低吟的琵琶,定格成了永恆的千古絕唱。

  最後讓我們在悠揚的琶琵曲中,以經典為伴,與詩歌同行!

  【執教感言】

  《琵琶行 並序》原設想主要採用誦讀法、點撥法、合作探究式教學法,圍繞“誰解淪落人”“誰識琵琶聲”兩條線索啟發點撥學生,並讓學生大膽質疑,深入鑑賞詩歌中所蘊涵的豐富思想感情,讓學生體會鑑賞詩歌思想感情的方法。整節課作為詩歌賞析課,力爭成為書聲琅琅的“生態課堂”,多元性的“對話課堂”,生成問題的“質疑課堂”,進而成為一節使人感覺是享受的語文課堂。

  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我覺得有幾點把握得較為成功:

  一是誦讀教學落實較成功。有齊讀、單人朗讀、自由讀、分段讀、全篇讀、放聲讀,初步感知讀、強化體驗讀。從字詞的讀音,到情感的把握,再到朗讀技巧的運用,指導具體,其中示範讀起到了較好的指導作用。

  二是在教學中注意滲透學法指導。有誦讀技巧的指導,有對古典詩歌思想感情的賞析方法的指導。

  三是以生為本,平等對話,使學生參與課堂的主體地位得到了落實,接受性學習與探究合作相得益彰。能從新課程理念出發,更新角色定位,課堂上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他們“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有效實現了對文字的意義建構。

  四是使合作學習成為教學常態而非裝樣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或依據活動時的情境,“動態生成,自由組合”生成學習小組。透過同伴互助,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率。

  不足之處:

  一是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使用存在問題。一開始課件影片播不出來;另外,在最後讓學生放聲自由讀時不應播放影片,以免影響學生進入文字體驗。

  二是咀嚼詩歌語言不夠深,不夠細。《琵琶行》的篇幅較長,要完成的教學任務較多,賽課時我有意加快了教學速度,雖然在規定時間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咀嚼詩歌語言不夠深,不夠細,有些值得反覆玩味的細節未能充分表現出來。

  (王毅軍 陝西西安市西北大學附中;710069)

  【名師觀察】

  創意設計 突出主體

  尊重體驗 指導鑑賞

  一、創意設計,脈絡清晰

  面對《琵琶行 並序》這樣一篇經典課文,教師怎樣能在常規教學的基礎上有所突破,使教學設計更精心、更最佳化、更具有課堂的實效性並更具有語文味呢?我想,這應該是每一位語文教師不懈的追求。王老師的這節課緊緊圍繞“誰解淪落人”“誰識琵琶聲”這兩條線索來設計教學,切入點巧妙,教學脈絡簡潔清晰,並與這首詩的雙線結構——以歌女的遭遇身世為明線,以詩人的感受為暗線——相契合,很有創意,值得學習和借鑑。

  二、突出主體,鼓勵探究

  這節課教師能立足於學生的學習來設計教學,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呈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不是教師填裝知識的袋子,而是教師服務物件的新課程理念。教師在課堂上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幫助者,重在調動並引導學生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學習,獨立思考、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搭建了交流的平臺。

  本節課教師在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大膽質疑的同時,還十分注意啟發、點撥學生,使得學生的探究和教師的點撥相得益彰。這種對學生“學”的狀態的關注,以及對學生學習的及時引導、恰當評價和點撥,使學生學習始終興趣盎然,參與度高,有效實現了對文字的意義建構。

  三、書聲琅琅,以讀促悟

  在詩歌教學中,誦讀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本節課王老師以葉聖陶先生的名言“國文字是讀的學科”為誦讀的引領,使“讀”摒棄了盲目性,更具有目的性,也更有利於學生理解語文學習的本質。在這節課中師生透過自由讀、聽讀、跟讀、教師範讀等誦讀方式,從初步感知、以讀促悟到強化體驗,從內容理解、情感把握到朗讀技巧的運用,教師指導具體,教學推進有序,課堂上書聲琅琅,使作者、讀者和聽課者的情感融為了一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尊重體驗,指導鑑賞

  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培養其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琵琶行並序》情感豐富而充沛:詩中充滿對黎民蒼生的人文關懷,訴說了詩人貶謫潯陽時的精神訴求,展示了詩人與琵琶女人生遭際的暗合等。如何透過學習讓學生真正理解詩人的情懷,走進白居易真摯而痛苦的內心世界?從這節課的實錄中可以看出,王老師沒有以一個成人的理解去代替學生的理解,沒有用自己的思考來替代學生的思考,而是耐心地引導、啟發學生透過對詩文的研讀,去探知人物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世事複雜多變,這是非常可貴的。正因如此,在學習之後的“放飛心靈,交流感悟”環節裡,師生都有諸多收穫,令人欣喜。

  作為一首千古傳頌的經典詩篇,《琵琶行》的結構美、情感美、語言美及其音樂描寫之精妙,都是教學的重點。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能力,關注學法指導,指導學生在感知詩歌的基礎上學習鑑賞,較好地體現了詩歌教學的有效性。

  《琵琶行》教學課例

  一、匯入課文

  江西九江有一處名勝古蹟,名為白居易祠。白居易祠中有一副對聯,上聯是:“一彈流水一彈月”,下聯是:“半入江風半入雲”(板書對聯)。這副對聯的含義是什麼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學習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詩《琵琶行》(板書課題)。

  怎樣學習這首詩呢?我們分四步來進行。一、整體感知;二、探討研究;三、自主欣賞;四、聯語寫作。下面我們分步來學習。

  二、 整體感知

  這篇課文要求背誦。學習古詩詞重在記誦。現在我先背誦給同學們聽一聽。大家看著課文,一邊聽,一邊整體感受課文的內容。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你從詩中的哪些語句看出來。

  1.教師示範背誦課文。先請一位同學朗讀詩的序言,接著教師示範背誦全詩。

  2.明確全詩感情基調。感情基調:淒涼。(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可從下面詩句看出來:“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繞船月明江水寒”、“杜鵑啼血猿哀鳴”、“滿座重聞皆掩泣”。

  3.理解小序與全詩的關係。詩前面的小序與全詩有怎樣的聯絡?(小序交待了寫作的背景,是全詩內容的概括,同時為全詩定下了悽切傷懷的感情基調)

  4.給詩的各節擬一個小標題。這是一首敘事詩,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給詩的各節擬一個小標題。(學生交流)

  老師參與交流:秋夜送客聞琵琶移船相邀聽琴聲紅顏苦女敘身世同病相憐訴衷情重彈琵琶皆掩泣。

  好,我們對這首詩的故事梗概基本清楚,第一個學習環節“整體感知”到這裡結束,下面進行第二個環節的學習探討研究。

  三、探討研究

  這篇課文值得探究的內容很多,我們重點探究兩個問題:第一、詩中的音樂描寫;第二、琵琶女與詩人的身世。

  (一)音樂描寫

  這首詩有幾次描寫音樂?(三次)請把三次描寫音樂的地方找出來,然後朗讀(第一、三次指名學生讀,第二次齊讀)。

  從描寫的角度來看,這三次對音樂的描寫有沒有不同?有哪些不同?(討論一下,然後交流)

  在學生討論、交流基礎上,整理完成下表:

  三次音樂描寫比較

  描寫次序與角度 琵琶女 描寫方法 詳略處理

  第一次 沒有出場 先聞其聲(側面描寫) 略寫

  第二次 應詩人邀約而演奏 彈奏琵琶(正面描寫) 詳寫

  第三次 被詩人的感慨所感動再次彈奏 聽眾反應(側面描寫) 略寫

  3.詩中描寫了音樂的高低變化,你認為琵琶女演奏的弦律有怎樣的變化?

  琵琶女的演奏表現出三個樂段:

  第一樂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圓潤)

  第二樂段:“間關鶯語花底滑……凝絕不通聲暫歇。”(宛轉低沉)

  第三樂段:“銀瓶乍破水漿迸……四弦一聲如裂帛。”(激越雄壯)

  4.詩人是怎樣描寫音樂的?(學生討論,然後交流)

  一是運用比喻。在第二節中找出描寫音樂的比喻句,劃出來(8句),齊讀。

  比喻分為兩類:一是以聲喻聲。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珠落玉盤,清脆悅耳)“銀瓶乍破水漿迸”(銀瓶爆破,激越雄壯)。二是以形摹聲。透過一連串精巧的比喻把無形的音樂寫得如見其形,如聞其聲,把聽覺和視覺都調動起來了。如“如急雨”(既能看見,又能聽見,既有形,也有聲)、“大珠小珠落玉盤”(既有聲,又能見其形)。

  二是側面烘托。(文中有三處。齊讀)學生分組點評其作用(每組點評一句)。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以“忘歸”和“客不發”烘托琵琶聲的迷人)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以秋月之靜烘托人物的全神貫注,船上的人們都沉浸在餘音繞樑的境界之中)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以詩人淚溼衣衫,烘托琵琶女音樂的哀怨感人)

  拓展:側面描寫這種方法我們還可以從一些古詩文中找到例句:

  “曲終聲盡已日半,四座相對愁無言。”

  “靜女其姝,俟我以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耕者忘其耕,鋤者忘其鋤。來歸要怨恕,但坐觀羅敷。”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關於詩中的音樂描寫我們就探究到這裡。下面我們來看一看黑板上板書的這副對聯。提示:上聯寫的是琵琶女的琴聲;下聯寫優美的旋律。(引導學生欣賞這副對聯)

  上聯寫琵琶女彈出的琴聲,如流水悠悠,似明月皎皎;下聯寫優美的旋律,隨江風遠播,入雲天飄渺。上聯兩個“一彈”,刻畫曲調優美多變;下聯兩個“半入”則淋漓盡致地表達了琴聲的效果。

  (二)人物身世

  音樂是表達感情的。《琵琶行》寫音樂,意不在寫音樂,而在寫人。音樂是自己身世的傾訴。因此,琵琶女看似在彈奏音樂,實際上是在傾訴人生,她在慨嘆自身的淒涼!也引起了詩人白居易感情的共鳴。從哪一句可以看出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同是天涯淪落人”現在有哪些話和這個句子的意思相近?(“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看來他們成了“知音”了)

  提問:白居易和琵琶女的身世有哪些相同呢?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都來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從去年辭帝京”,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啊!

  2.才能超眾。琵琶女是才女。從哪裡看出來?齊讀:“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琵琶女有年輕時的輝煌! 白居易也有出色的才能,(穿插簡介白居易)白居易29歲中進士,32歲以“拔萃”登科,35歲復應制舉,“十年之間,三登科第,名入眾耳”。白居易“始得名於文章”,“童子解吟長恨曲,忽而能唱琵琶篇。”

  3.落泊失意。詩中有具體的描寫。請一位女生讀琵琶女落泊失意的詩句:第三節中“弟走從軍阿姨死……夢啼妝淚紅闌干”;請一位男生讀詩人落泊失意的詩句:第四節中“我從去年辭帝京……嘔啞嘲哳難為聽。”注意讀出失意淒涼的感情。

  詩人與琵琶女都有“天涯淪落”之恨,因此詩人唱出了自己的心聲:“同是天涯淪落人”!這就是本詩的主題。詩人由琵琶女的身世而聯想到自己的遭遇,引起了思想上的共鳴,抒發了自己被貶謫的悲苦心情。

  好,對這兩個問題的探究就到這裡結束。下面進行第三個步驟的學習自主欣賞。

  四、自主欣賞

  現在請同學們來欣賞一段琵琶樂曲,感受一下琵琶樂曲的美(播放琵琶樂曲錄音),然後根據音樂旋律的變化低聲吟誦詩中相應的內容,體會詩的意境(播放琵琶女演奏的三個樂段的內容,學生低聲吟詠詩中相應的內容)。

  欣賞古典詩歌主要是欣賞語言。學了這首詩,你最喜歡這首詩中的哪些詩句?你為什麼喜歡?現在請你任選其中一句詩自選角度寫幾句欣賞性的文字。要求:寫3050字。(全班交流)

  五、聯語寫作

  白居易是一位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關心人民,“心中為念農桑苦,耳裡如聞飢凍聲”。因此,他調離九江不久,就有人在潯陽建亭紀念,九江人民對他有著深厚的情意,白居易祠中有這樣一副對聯:

  楓葉四弦秋,棖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勾留江上別離情。

  上聯是《琵琶行》詩意的濃縮。“棖觸”是感觸之意。下聯寫白居易離開九江時,九江人民對白居易的深厚情意。

  我們引讀了兩副對聯,這兩副對聯對於我們學習課文都有幫助。現在我們來學一學寫對聯,要求同學們把你對這首詩的理解與感悟用對聯的形式表達出來。注意從詩的內容、手法、人物的命運和遭遇以及主題等方面去琢磨。老師也寫了兩副對聯現在和同學們交流一下,同學們課後去寫作,然後在班上交流。

  潯陽江上琵琶語, 楓葉荻花,半籠煙雲半籠月;

  海角天涯淪落人。 離愁謫恨,一訴琵琶一訴詩。

  現在,請同學們把老師撰寫的兩副對聯齊讀一遍。下課。

  附:學生撰寫的部分對聯

  一曲琵琶語,

  幾多遷謫情。(孫冰倩)

  悽悽琴聲昭日月,

  冷冷江水寒人心。(顧丹梅)

  一曲琵琶肝腸斷,

  兩行涕淚青衫溼。(周莉)

  江水幽幽琵琶語,

  岸風瑟瑟詩人情。(王翔翔)

  大弦嘈嘈,訴說天下悲憤事;

  小弦切切,傾吐四海哀傷情。(胡冬玉)

  帝京一別,萬種憂怨心頭起;

  江州巧遇,一曲琵琶千古留。(葛偉傑)

  潯陽江頭,倡女撥絃泣身世;

  冷月岸邊,騷人吟詩訴謫情。(王錦龍)

  潯陽送友偶得一世知己,

  長安驅賢自毀萬古江山。(葛偉傑)

  六、教學反思

  教完《琵琶行》這篇課文,我總的感受是,學生興趣很濃,思維活躍,收到了應有的效果。反思這堂課的教學,我認為以下三點是我高度重視的。

  1.教學設計,選好角度。《琵琶行》是膾炙人口的傳統名篇,過去教學很多是以教師講解分析為主代替學生的感悟閱讀,學生的學習非常被動。我教這一堂課,改變了教學的角度,選擇了這樣一個突破口:把本詩的欣賞與對聯的學習結合起來。在這一課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兩條教學線,一條線是文字的理解與欣賞,這是主線,其結構設計為“整體感知”“鑑賞探究”“自主欣賞”三個步驟;另一條線是對聯的欣賞與創作,這是副線,其結構設計為“引讀對聯”“賞析對聯”“創作對聯”三個環節。這樣設計,避免了教學的單一性,增強了教學的立體感,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的文化氛圍。

  2.解讀文字,突出重點。《琵琶行》這首詩值得欣賞的內容很多。我在處理教材、解讀文字的時候,沒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詩中兩個關鍵的地方,突出其重點。一是詩中的音樂描寫,這是詩的主要藝術特色之所在,似乎形成這樣一個規律,教《琵琶行》就必須講音樂描寫;一是琵琶女和詩人的身世,這涉及到詩的主題。敘事詩是透過人物的命運來反映現實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詩人的強烈共鳴,詩人才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揭示出詩人和琵琶女的命運的共同點,才能夠讓學生進入詩的境界。在教學這兩個重點內容的時候,我採取了欣賞與探究相結合的教法,在欣賞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賞。欣賞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從審美的角度來欣賞詩的內容,進而提升語文學習的人文品位。我認為,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審美的過程,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具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進而讓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這便是我在教學中的一種追求。

  3.改變學習形式,促進主動學習。在課堂上,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不能越俎代庖。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難啊!很多時候,老師一進課堂,就難於管住自己的“嘴”,就給忘了學生的活動。這堂課,我的出發點是力圖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為了保證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主動學習的生動局面,我改變了以往教師講解學生聽的方式,在學習形式上,我設計為“誦讀式感悟”、“探究式鑑賞”、“自主式賞析”和“獨立式創作”,這樣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學習。“自主欣賞”這一板塊的設計,我讓學生充分交流,學生的賞析異彩紛呈,體現了個性化閱讀的特點。這堂課還有一點讓我感到高興的是,學生對學對聯、寫對聯很感興趣,尤其是他們在課下相互討論、切磋,共同研究,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精神,從中也體現了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造才能。我認為,語文學習就是要透過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讓學生在課下動起來,這就是我們語文老師所期待的一種學習狀態。

琵琶行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學習音樂藝術的描寫技巧,提高學生音樂欣賞能力。

  2、培養學生對藝術的領悟力和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法:

  白居易的《琵琶行》(並序)中描摹音樂的片段,歷來被譽為古典詩歌裡描寫音樂的絕唱。作者採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樂,狀無形如在眼前,為學生學習描寫音樂提供了最好的借鑑。引導學生體會描摹的妙處,領略品評作者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本課的難點與重點。

  解決方法:

  1、透過觀看電影剪輯幫助理解,增強感性認識。

  2、列出思考題發揮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結合《音樂欣賞》課所學的知識,引導學生談談欣賞一些樂曲的感受,啟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重點閱讀琵琶音樂聲調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揚疾徐變化的過程,領略品評作者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體味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一)匯入新課:

  (幻燈片1)(課前反覆播放在《彩雲追月》、《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我們現在聽到的這幾首曲子是在《音樂欣賞》課上欣賞過的,大家能說出它的曲子嗎?

  學生們能說一說自己聽了以後的感受嗎?

  在音樂欣賞課上,我們學習怎麼樣欣賞音樂,在語文課上,我們則學習怎樣把自己的這些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一位唐朝詩人是怎麼樣描寫音樂的。

  (二)介紹背景。(幻燈片2“潯陽江頭”)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被貶江州時,一個秋天的夜晚,潯陽江上,懈逅一位因年長色衰,流落江湖的京城歌女。那女子一曲飽藏憂怨的琵琶曲,引得詩人淚溼衣襟,發出了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

  (三)思考題1:

  (幻燈片3:“思考題一”)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讀課文,請同學們找出詩歌中描寫音樂的詩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問:“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這些是不是描寫音樂的呢?

  “轉軸撥絃三兩聲”、“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捻抹復挑”是寫琵琶女彈奏的姿態;“初為《霓裳》後《六么》”寫彈奏的內容;“未成曲調先有情”“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是寫聽者的感受,這些是不是為寫音樂服務的呢?

  這一段的最後一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一句表面看是寫景,我們能不能把它也歸入描寫音樂的句子呢?

  請同學們齊讀正面描寫音樂的這一段。思考一個問題:

  打出幻燈片:作者是怎樣實現對音樂的描寫的?用到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

  比喻。

  (四)(幻燈片:思考題二)。

  這些比喻句本體都是音樂,喻體分別是什麼?透過比喻它們分別描摹出了音樂的哪些特徵?

  1、(幻燈片:答案):

  比喻 特徵

  如急雨 粗重急驟

  如私語 輕微委婉

  大珠小珠落玉盤 連續、重音與輕音交錯、清脆

  鳥語花底 音調宛轉、流暢、輕快

  泉流冰下 音調尖細、陰塞、壓抑、

  冰泉冷澀 音停頓、清冷、凝滯

  銀瓶乍破 激越奔湧

  鐵騎突出 高亢雄壯

  如裂帛 短促急迫 戛然而止

  2、小結(點選):九個比喻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急雨的聲音,私語的聲音,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聲音,等等,這些,都是什麼呢?都是聲音。那麼,琵琶彈奏的是不是也是聲音呢?

  所以,這些比喻句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以聲喻聲,用大家熟悉的、類似的聲音作比喻,寫出了音樂的五彩繽紛。和疾徐抑揚的變化,使人有親耳聆聽之感。

  3、朗讀(幻燈片:朗讀片斷):看錄影剪輯。

  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誦這一段描寫音樂的文字。

  (五)擴充套件(幻燈片):

  音樂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藝術,如何把抽象的音樂用形象地表達出來呢?最普遍採用的手法是比喻。比喻是描摹音樂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善於用比喻,能使我們領略音樂的無窮魅力。你還能說出一些描寫音樂的文字嗎?

  在我們這個單元課後背育篇目中,就有一篇《李憑箜篌引》,就有關於音樂的描寫。《明湖居聽書》一文中,也有關於黑妞和白妞兩個藝人唱腔的描寫,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後去讀一讀。這裡給大家帶來的是一段關於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描寫:

  1、欣賞:(幻燈片)點選播放音樂同時打出文字

  開始,寂靜無聲的短暫的空白。像潔白的稿紙開頭的幾行空格,像沉重的大幕拉開之際的一息,像月明之夜推開臨湖畫窗之時的一瞬,靜靜的,靜靜的……

  彷彿從遙遠的天際傳來幾聲叮咚,幾聲鳴囀,隨之,一個悠長徐緩的聲音出現了,像舒捲的輕紗,像幽咽的泉流,像春蠶傾吐著纏綿不盡的絲絲縷縷……

  2、比較:(幻燈片)同時列出兩段文字描寫

  請同學發言,談談這兩段音樂描寫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這兩段描寫音樂的片斷,《琵琶行》中的音樂片斷描寫寫出了彈者和聽者的感情。我們彷彿能感受到聽者和彈者中存在著某種共鳴。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呢?

  引導學生答出:因為詩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

  (六)思考題三:

  (幻燈片)詩人因為琵琶女的身世想到了自己的遭遇,因此產生了心靈的震撼。到底琵琶女的身世和詩人的遭遇有怎麼樣的相似之處呢?(研讀詩歌的第三、四段作答)

  答案:(幻燈片)兩人有相同點:

  琵琶女 白居易

  本是京城女 我從去年辭帝京 來自京城

  名屬教坊第一部 才能橫溢大詩人 出色才能 同是天涯淪落

  商婦京口守空船 嫡居臥病潯陽城

  (七)歸納。

  本詩有兩個獨特之處,千百年來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讀者。

  1、是詩篇把琵琶女的身世同自己的命運交織在一起,相互映襯,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使人們產生了心靈的震顫。琵琶女的身世就彷彿是作者感情渲瀉的一個突破口。在文學史上許多優秀的篇章都會用到這一種抒情模式。如《紅樓夢》中的“黛玉葬花”片斷。

  花本是沒有生命的,可是黛玉為什麼會想到要埋葬它呢?因為黛玉覺得自己和花會有相似的遭遇。所以對花產生了同情。

  2、是對音樂的描摹,更是出神入化,勢入江潮雪湧。本來聲音稍縱即逝,不易捕捉,更不易描寫到位,白居易卻能以生花妙筆,調動想象力,多方比喻,使人們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八)作業:結合音樂欣賞課上欣賞過的音樂以及今天學到的知識,寫一篇聽後感。

  字數:三百字左右。

琵琶行教案7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順暢地誦讀全詩並當堂背誦第二節;

  2.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劇美;

  3.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體會敘事詩的抒情藝術。

  教學設想

  1.重點與難點:

  感受悲劇美,鑑賞音樂描寫是重點;

  透過描寫音樂藝術溝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詩意的難點。

  2.學法指導:強化預習,正音順句,對照註釋,初解文字;誦讀入境,感知詩意;潛心涵泳,體味情感

  教學程式

  一、匯入

  中國是一個盛產詩歌的國度,迄今為止,我們已經穿越《詩經》、《唐詩》走過了3000多年的曲折歲月。《唐詩》是我國詩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燈塔,照耀著歷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將相,而是詩人才子。唐朝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許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這位皇帝是誰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這首詩是這樣的: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師:這位詩人是誰?

  生:白居易

  師:怎麼知道?

  生:名居易,字樂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長恨歌》。

  二、作者簡介:

  1.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以44歲為分界線,前期抱定“兼濟天下”之思,後期則“獨善其身”。

  2.詩歌主張

  “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詩歌的政治作用和社會意義。

  “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反映時事,為現實而作。

  “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發疾苦。

  3.詩作《白氏長慶集》71卷,存詩2806首。

  諷喻詩、閒適詩、感傷詩、雜律詩——分類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題

  三、文題背景:

  這首敘事詩,主要記敘白居易貶謫江州時,在一個蕭瑟的秋夜,送客潯陽江頭,偶逢琵琶女,從其苦難的身世聯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頓時觸發了天涯淪落的痛苦心境,悲愴之意油然而生,他飽蘸滿腹辛酸之淚,盡情傾述悲憤之情,寫下了千古絕唱《琵琶行》。詩一問世,即廣為傳送,遠揚塞外,直至今天,雖歷時千載,仍傳不衰。

  師: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就修建了琵琶亭。於是琵琶亭永遠的記載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又將這個美麗的故事千古的流傳下來。現在我們學習這篇課文。

  四、誦讀鑑賞:

  (一)範讀全詩,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二)討論精講,點撥要點

  1.透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共同點?

  琵琶女和詩人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

  2.“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引導學生用原詩文回答,齊讀相關詩句,感受“淪落”之情)

  1)讀序與第三節相關部分,瞭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豔蓋群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

  京倡商婦怨

  2)讀P53註釋②、序、第一節與第四節相關部分,瞭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而今:謫居臥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悽悽。

  京官謫官恨

  3.“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麼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絡在一起?

  音樂(琵琶聲)。

  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所言:

  楓葉四弦秋,棖(chéng,觸動)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別離情。

  4.音樂是溝通詩人與琵琶女情感的橋樑,全詩寫音樂寫了幾個回合?

  三個回合:一聞琵琶(第一節)邀相見,再聞琵琶(第二節)訴淪落,三聞琵琶(第五段)青衫溼。

  5.是什麼樣的琵琶聲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聞琵琶是什麼樣的聲音,不知道,但可以從兩人當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調:悲涼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繞船月明江水寒”之際,顯然是借彈琵琶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歡慘將別”的主、客的情緒受到觸動,加重了離愁,以至“主人忘歸客不發”。

  2)一聞琵琶聞聲不見人,二聞琵琶見人再聞聲。第二節是重點精彩詩節,濃墨重彩地描寫了琵琶女的出場、彈奏情形和樂聲變化。(分層導讀,達到背誦)

  ①找出描寫琵琶女出場的名句,體會琵琶女的形象特徵。

  琵琶女出場,舉止端莊,神態含羞,似有滿腹辛酸心事。

  ②誦讀描寫彈奏情形的詩句,分析描寫內容和表現力。

  調絃定音,非同凡響,聲中含情;信手續彈,聲聲含悲,心事無限;彈奏名曲,技藝高超。雖沒有具體描寫樂聲,卻為下面具體描寫樂聲做好了鋪墊。

  ③鑑賞具體描寫樂聲的詩句:

  詩人是用什麼手法來描寫樂聲的?

  藉助語言的音韻摹聲,兼用比喻、通感加強其形象性。

  對照註釋,結合作比事物特點,體會比喻所表現的樂聲特點;

  依據樂聲特點體會樂曲的發展變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試畫曲線圖示樂曲發展變化)

  旋律變化,心潮起伏。

  樂聲造像:琵琶女身懷絕藝,心懷哀怨。

  3)三聞琵琶,為何“悽悽不似向前聲”,詩人“淚溼青衫”?

  琵琶女聽到詩人傾訴後,既悲自己的漂流淪落,又悲詩人的被貶遭際,所以樂聲更悽悲;詩人由琵琶女的傾訴,想到自己的被貶,既悲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又悲自己的謫居荒僻之地,所以淚溼青衫。兩人感情更加相通,達到了相融。

  五、比較閱讀:

  聽穎師彈琴

  韓愈

  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琴聲嫋嫋升起,輕柔細屑,彷彿小兒女耳鬢廝磨,竊竊私語)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琴聲變得昂揚激越起來,就像勇猛的戰士揮戈躍馬衝入敵陣)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由剛轉柔起伏迴盪,如浮雲柳絮飄浮不定,若有若無難於捉摸,卻逗人情思。)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驀地,百鳥齊鳴,啁啾不已,安謐的環境被喧鬧的場面所代替。在眾鳥翩躚之中,一隻鳳凰翩然高舉,引吭長鳴。)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這只不甘與凡鳥為伍的孤傲的鳳凰,一心向上,飽經躋攀之苦,結果還是跌落下來。這裡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顯示琴聲的起落變化外,似乎還另有寄託。聯絡後面的“溼衣淚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著詩人對自己境遇的慨嘆。)

  以上是正面描寫,多用比喻,且帶感情。

  嗟餘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溼衣淚滂滂。

  穎師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美動聽。)

  簡析:

  喜懼哀樂,變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狀,這是韓愈聽穎師彈琴的感受。讀罷全詩,穎師高超的琴技如可聞見,難怪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相提並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了。

  詩分兩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寫聲音。琴聲嫋嫋升起,輕柔細屑,彷彿小兒女在耳鬢廝磨,竊竊私語。忽然,琴聲變得昂揚激越起來,就像勇猛的戰士揮戈躍馬衝入敵陣。接著琴聲又由剛轉柔,呈起伏迴盪之姿。此時,天朗氣清,風和日麗,遠處浮動著幾片白雲,近處搖曳著幾絲柳絮,它們飄浮不定,若有若無,難於捉摸,卻逗人情思。驀地,百鳥齊鳴,啁啾不已,安謐的環境被喧鬧的場面所代替。在眾鳥翩躚之中,一隻鳳凰翩然高舉,引吭長鳴。這只不甘與凡鳥為伍的孤傲的鳳凰,一心向上,飽經躋攀之苦,結果還是跌落下來。這裡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顯示琴聲的起落變化外,似乎還另有寄託。聯絡後面的“溼衣淚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著詩人對自己境遇的慨嘆。“溼衣”句與《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馬青衫溼”頗相類似,只是後者表達得比較直接、顯豁罷了。

  後八句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從側面烘托琴聲的優美動聽。這種感情上的強烈刺激,實在叫人無法承受!

  六、整合小結,強化感受

  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因為音樂,讓他們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這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詩人白居易也在這個不朽的夜晚,踏著溼漉漉的詩行,平平仄仄地走著,一路灑下兩行滾燙的淚水,沾溼了歷史的臉龐,永遠都無法抹去。

  七、課後作業:

  欣賞《青藏高原》這首歌,然後寫一個300字左右的語段來描摹這首歌。

琵琶行教案8

  【學習目標】

  1、瞭解琵琶女的的涼身世和詩人貶職失意的苦悶心情,琵琶女的飄零身世和詩人宦途潦倒。

  2、賞析這首詩的音樂美、意境美。領會運用多種手法描繪音樂形象,運用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寫作特點。

  3、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朗讀背誦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從對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難點】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

  二、自主學習檢查

  1、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讀音

  賈恬謫思霓裳六么嘈嘈間關蝦蟆 名屬教坊綃鈿篦嘔啞嘲哳

  2、小組展示課文的作者、背景、文體。

  三、講析小序

  1、請學生朗讀小序。

  2、請學生口譯小序,教師提示注意以下詞句。

  左遷:明年:倡女:命酒:憔悴:轉徙:斯人:命曰:因為長句:錚錚然有京都聲:

  恬然自安:凡六百一十六言:

  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3、請學生概述小序的內容及作用。

  明確:詩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說明了寫這首長詩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詩悽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4、小序和詩歌哪些段落分別照應?

  明確:“明年秋,錚錚然有京都聲”和第1自然段照應。“問其人,轉徙於江湖間”和第2、3自然段照應。“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和第4自然段照應。

  5、小序中說“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對此,你有何看法?

  明確:“恬然自安”者,是話中有話,實際是說遭受貶謫的苦悶始終縈繞心頭,一直無法自安,而“遷謫意”當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這兩句反話,既是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抑鬱憤慨之情,也是強調這次與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給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淪落人”來說的。

  四、賞析詩歌第1段。

  1、學生朗讀第1段,教師提示下面詞句。

  潯陽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長江,因臨近潯陽,故古稱潯陽江。主人下馬客在船: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馬,登上船。

  2、作為敘事詩的開頭,這一段都寫了什麼內容?這段中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麼?請用詩句中的一個字概括這一段所渲染的氣氛特點。

  明確:這一段是全詩的引子,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引了了琵琶聲。

  頭兩句寫江頭送客,正當秋夜,楓葉如丹,荻花飄白,風聲瑟瑟,這就烘托了一種惆悵惜別的悲涼氣氛。

  中間四句寫船中餞別,“舉酒欲飲無管絃”為琵琶女的出場埋下伏筆,並和後文“潯陽地僻無音樂”照應。在無管絃的寂寞中飲酒,自然“醉不成歡”酒喝得雖多,卻不成歡,言外之意是心情鬱悶,一個“慘”字不但渲染出氣氛的特點,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詩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則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詩人的離情別緒,有如荒江冷月。這些景物描寫不僅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為琵琶女的出場創造了環境氣氛。

  最後兩句用“忽聞”造成語氣的強烈轉折,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用水上傳來的琵琶聲打破了寂寞、鬱悶和悽清。用“主人忘歸客不發”突出琵琶聲的藝術魅力,感情由悲抑轉為驚喜。

  這種氣氛可用詩中的一個“慘”字加以概括。

  五、作業

  背誦第1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匯入,檢查課文第一段的背誦情況。

  二、賞析詩歌第2段。

  1、“琵琶聲停欲語遲”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幾句反映了

  琵琶女怎樣的心理情態?一般的都認為是表現了她的“羞澀”,你以為如何?明確:這一系列不同尋常的舉止情狀,表現了她不願隨便重新拋頭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著不同尋常的生活經歷和藝術才能。

  2、從“轉軸撥絃三兩聲”起以下24句是寫彈奏琵琶的全過程,這是全詩描寫的重點,也是全詩寫得最精彩的地方。這部分都寫了些什麼內容?請歸納概括一下。明確:前8句中主要寫了彈奏者的動作和彈奏者(也包括詩人)的心理,中間14句集中描繪琵琶樂聲,其中也融進了詩人的感受。最後兩句寫周圍的環境,烘托彈奏的效果。

  3、詩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寫琵琶的聲音?

  4、請學生歸納樂聲旋律的變化情況。

  明確:樂聲由舒緩流暢——逐漸沉咽——間歇停頓——雄壯激越——強音收束。從這個變化中,我們再結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緒的起伏變化,似乎聽到了她在訴說不幸的平生和心中無限的幽愁暗恨。

  5、在樂曲終了之後,詩人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結尾,這兩句作用如何?

  明確:側面烘托。

  三、賞析詩歌第3段。

  1、學生朗讀第3段,教師提示下面的詞句。

  第一部:第一班。

  秋月春風:比喻寶貴的青春。

  弟走從軍阿姨死:弟,指琵琶女在教坊中的氣類相似的諸姊妹。所謂“從軍”就是指這些歌妓們都被徵到軍隊中服勞役。阿姨,指琵琶女的養母。

  鞍馬稀:借代,指客人少了。

  2、從琵琶女自敘身世來看,她前後的生活有什麼變化?

  明確:這一段寫琵琶女傾訴悲苦淒涼的身世,可以分為兩層意思,第一層到“秋月春風等閒度”,寫她自述青春年少時色藝超闢,紅極一時的歌女生涯。第二層七句,主要寫琵琶女年長色衰後的寂寞淒涼的處境。

  四、賞析詩歌第4、5兩段。

  1、請學生朗讀第4、5兩段。

  2、、怎樣理解“同是天涯淪落人”?

  明確:儘管詩人與琵琶女的社會地位、生活道路和生活態度不同,儘管他們素昧平生,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卻是相通的。第一,彼此都自京都淪落江州。第二,彼此都懷才不遇。(名藝人—大詩人)第三,彼此都有著不幸的遭遇(年長色衰嫁商人—才華橫溢遭貶謫),過著孤寂的生活(守空船—酒獨傾)。第四,詩人是琵琶女的知音(彈出幽愁暗恨—盡通曲中之情),失意者同病相憐。正因為如此,詩人在最後重聽了琵琶女的再次彈奏之後,灑下了同情之淚。

  五、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

琵琶行教案9

  教學目標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重點鑑賞課文第二節。

  2、品味詩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者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及聽眾的感情融為一體的。

  教學重點

  賞析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對比閱讀《聽穎師彈琴》中的音樂描寫。

  教學媒體

  錄音機 多媒體圖片

  教學設想

  《琵琶行》是描寫音樂的千古名篇。因此,教學中不必過份拘泥於字詞教學,字詞知識可佈置學生在課前預習中掌握。課堂教學應圍繞下列三個環節進行:透過誦讀感受詩人的情感,透過語言品味音樂美。 最後對比閱讀及課後作業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雨果說:“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分別是:數學、文學、音符。”貝多芬說:“音樂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火花,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

  那我們就一起來欣賞《琵琶行》中是如何描寫音樂的。

  二、學生聆聽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揚頓挫,轉折起伏。

  根據學生髮言總結

  序曲——急切愉悅——滯澀悲哀——雄壯激越——戛然而止

  三、 重點鑑賞課文第二段“音樂描寫”

  1、學生朗讀,體味琵琶女演奏音樂的過程和情感的變化。

  2、分組討論:本段音樂描寫的藝術特色。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來描摹音樂?這些手法有何好處?

  明確:

  描寫特色:

  a、大量運用比喻,化抽象無形為形象可感;

  b、巧用擬聲詞和疊詞;

  c、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結合;

  d、帶著感情去描摹音樂。

  分析鑑賞詩文的技巧:咀嚼語言,分析手法

  整體感知,品味感情

  3、 對比欣賞:

  韓愈《聽穎師彈琴》

  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餘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溼衣淚滂滂。

  穎師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注]①穎師:西域僧人,“穎”是其名,“師”對僧人的尊稱。②暱暱:親暱的樣子。③蠐攀:登攀。④絲篁:絲竹等絃樂器,這裡借指音樂。⑤滂滂:流淌的樣子。⑥誠能:確實擅長(彈琴)。⑦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熱,忽憂忽喜。

  [閱讀提示]

  《聽穎師彈琴》一詩在音樂的描寫上也十分地成功,試與《琵琶行》作一比較分析。

  [參考解說]

  相同:1、兩詩均運用了“以形喻聲法”。在描摹琴聲的時候都能以形喻聲,賦形於聲,特別是比喻句的反覆運用,形象地描繪出音樂的節奏和旋律,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琴聲巧妙地轉換成有形的立體的視覺形象,使人產生如臨其境之感。2、都運用了“以情傳聲法”,將自己的傾聽的感受寫進去,並傳達給讀者,從而產生感情的共鳴。3、都運用了“正側面相結合的描寫法”,均以正面描寫為主,側面襯托為輔。

  不同:1、《琵》詩不僅描寫了琵琶女彈唱的起始—發展—高潮—結束的全過程,而且對彈唱的每一個階段均作了聲聲入耳、句句銘心的細緻描寫;《聽》詩雖也寫出琴聲時而高揚、時而低沉的節奏感,但沒有對穎師整個彈琴的全過程作具體的描寫。2、《琵》詩的設喻角度是多方位的;而《聽》詩主要是從視覺設喻。3、《琵》詩不但寫有聲,也寫無聲,聲中有情,聲情並茂;而《聽》詩主要是摹聲。另外,《聽》詩在形式上採用的長短不一的雜言體,與忽高忽低的琴聲及詩人忽起忽落的感情相適應。

  總之,兩詩對音樂的描寫雖然有所不同,但都能曲盡其妙,有著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4總結文學家寫音樂的技巧變化:

  博喻(多個比喻的使用,以聲寫聲)——通感(以形、色、光、味覺、觸覺寫聲音)——聯想、想象意境畫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發展到完整的音樂場景的描畫)

  四、 討論: 詩人何以與身份低下的的歌女產生情感共鳴?

  琵琶女 詩人

  年少時:歡樂、風光 年少時: 歡樂、得意

  年老時:色衰、門前冷落 年老時:被貶、漂淪憔悴

  訴身世 傷遷謫

  商人婦:輕別離,啼淚 江州司馬:孤苦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五、小結:

  音樂成了溝通二人情感的媒介 ,兩人的命運相似,都被遺棄,相似的命運和相似的音樂理解讓他們的達到了情感的和諧,成為知音。

  “江州司馬,青衫淚溼,同在天涯。作者與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詩高處在此,不在他處。”──《讀註釋唐詩三百首》批語)

  六、課外拓展:

  關於“音樂”的引申擴充套件。

  音樂被誇大其作用:孔子以“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

  音樂被貶低為亡國之禍:陳後主《玉樹後庭花》。

  音樂成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

  七、課後作業:

  欣賞《青藏高原》這首歌,然後寫一個300字左右的語段來描摹這首歌。

  八 、板書設計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婦 —— 音樂 —— 謫官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九、教學反思:

  思得:對比閱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更好地鑑賞文章。課外拓展有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思失:本節課的容量有點大。

  思改: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根據文章的特點進行教學。

琵琶行教案10

  一、《琵琶行》相關知識

  1、參見洪邁《容齋隨筆》“琵琶亭詩”“白公夜聞歌者”“琵琶行海棠詩”“白公詠史”等條目。

  2、“瑟瑟”別解:

  明楊慎《升庵外集》:“白樂天《琵琶行》:‘楓葉荻花秋瑟瑟’,今詳者多以為蕭瑟,非也。瑟瑟,本是寶(石)名,其色碧。此句言楓葉赤、荻花白、秋色碧也。或者鹹怪今說之異。餘曰:曷不以樂天他詩證之:其出府歸吾廬詩曰,‘嵩碧伊瑟瑟’;重修香山寺排律雲,‘兩面蒼蒼岸,中心瑟瑟流’;薔薇雲,‘猩猩凝血點,瑟瑟蹙全匡’;閒遊即事雲,‘寒食青青草,春風瑟瑟波’;太湖石雲,‘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沉沉’;又云,‘隱起磷磷狀,凝成瑟瑟胚’,亦狀太湖石也;早春懷微之雲,‘沙頭雨染斑斑草,水面風驅瑟瑟波’;暮江曲雲,‘一道殘陽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諸詩以‘瑟瑟’對‘斑斑’,對‘蒼蒼’,對‘猩猩’,豈是蕭瑟乎?”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楊升庵雲:白樂天《琵琶行》:‘楓葉荻花秋瑟瑟’,此瑟瑟是珍寶名,其色碧,故以影指‘碧’字。最為賞音!而陳晦伯以‘瑟瑟谷中風’正之。夫詩人吟諷,用意不同:白自言色,劉自言聲,又豈相妨?而必泥以蕭瑟之‘瑟’字耶!楊又引白‘一道殘陽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正之,尤為妙絕。”

  ──以上摘自顧學頡、周汝昌選注《白居易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7月第1版

  3、滿腔遷謫之感,借商婦以發之,有同病相憐之意焉。比興相緯,寄託遙深,其意微以顯,其音哀以思,其辭麗以則。《十九首》雲:“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及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與此篇同為千秋絕調,不必以古、近、前、後分也。(《唐宋詩醇》卷二十二)

  香山《琵琶行》,婉折周詳,有意到筆隨之妙。篇中句亦警拔。(黃子云《野鴻詩的》)

  ──以上摘自吳熊和主編《唐宋詩詞評析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

  4、《琵琶行》作法:

  這一篇《琵琶行》彷彿江潮湧處,餘波盪漾,有悠然不盡之妙。凡作長題,須步步映襯,處處點綴,在組織處,在悠揚處,筆意總須層出不窮,並須處處顧到主意,要細膩熨帖,要聯貫迴護,才能盡長篇歌行之妙。

  ──摘自喻守真編注《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1957年12月第2版

  二、擴充套件閱讀

  聽穎師①彈琴

  韓 愈

  暱暱②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③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嗟餘有兩耳,未省聽絲篁④。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溼衣淚滂滂⑤。穎乎爾誠能⑥,勿以冰炭⑦置我腸!

  注:

  ① 穎師:西域僧人,“穎”是其名,“師”對僧人的尊稱。

  ② 暱暱:親暱的樣子。

  ③ 躋攀:登攀。

  ④ 絲篁:絲竹等絃樂器,這裡借指音樂。

  ⑤ 滂滂:流淌的樣子。

  ⑥ 誠能:確實擅長(彈琴)。

  ⑦ 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熱,忽憂忽喜。

琵琶行教案11

  相關課程標準: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誦讀古代詩歌,閱讀前線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品味。

  課前預習:

  朗讀該詩,查閱資料,瞭解作者及背景。

  課時:

  琵琶行(2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有關白居易的文學常識,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能熟讀成誦。

  3·翻譯該詩。

  評價任務:

  1·初讀課文,度準字音和節奏。

  2·再讀課文,掌握詞義理解內容。

  3·能基本背誦下來。

  教學過程:

  一、讀一讀

  1·學生自讀課文,圈畫字詞,注意讀音

  錚(zhēng) 憫然(mǐng) 轉徙(xǐ) 潯陽(xún) 楓葉(fēng) 瑟(sè) 聲聲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紅綃(xiāo) 鈿頭銀蓖(diàn bì) 謫居(zhé) 整頓衣裳——(cháng) 還獨傾——(huán) 間關——(jiān)

  2、聽配樂朗讀

  3、自由散讀

  二、譯一譯

  晚間在潯陽江邊送別友人,楓葉荻花,在秋風裡沙沙抖動。主人下了馬,走進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卻沒有音樂助興。

  悶悶地喝醉了,悽悽慘慘地將要分別,將分別的時候,茫茫的江水裡沉浸著明月。

  忽然聽見水面上飄來琵琶的聲音。主人忘記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著聲音悄悄地詢問是什麼人在彈琵琶,琵琶聲停止了,想說話卻遲遲地沒有說話。

  移近船隻,請那個人相見。添酒、挑燈,又擺上酒宴。

  再三呼喚,她才肯走出船艙,還抱著琵琶,遮住半邊臉龐。

  擰轉軸子,撥動了兩三下絲絃,還沒有彈成曲調,已經充滿了情感。

  每一弦都在嘆息,每一聲都在沉思,好象在訴說不得意的身世。

  低著眉隨著手繼續地彈啊,彈,說盡那無限傷心的事件。

  輕輕地攏,慢慢地捻、又抹又挑,開頭彈的是《霓裳》,後來彈的是《六麼》。

  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風驟雨,細弦切切,好象是兒女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滿了玉盤。

  花底的黃鶯間間關關──叫得多麼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麼艱難!

  流水凍結了,也凍結了琵琶的弦於,弦子凍結了,聲音也暫時停止。

  另外流露出一種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愁恨,這時候沒有聲音,卻比有聲音的更激動人心。

  突然爆破一隻銀瓶,水漿奔進,驟然殺出一隊鐵騎,刀槍轟鳴。

  曲子彈完了,收回撥子從絃索中間劃過,四根弦發出同一個聲音,好象撕裂綢帛。

  東邊西邊的船舫裡都靜悄悄沒人說話,只看見一輪秋月在江心裡閃耀銀波。

  三、背一背

  要求優秀學生在10-15分鐘背誦全詩。

琵琶行教案12

  教學目的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2、瞭解運用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3.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引導學生從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誦詩歌的第二段。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為一體。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瞭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

  1、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中唐時期現實主義的偉大詩人。青年時期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讀書時期特別刻苦以至於舌上生瘡。少年就以詩成,曾以《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到京城拜望大詩人顧況,深得讚賞。29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左拾遺、刑部尚書。白居易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揭露現實黑暗,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詩篇,即被稱為的“諷喻詩”。白居易的詩通俗好懂,傳說“白傅作詩,老婦皆懂”。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青年時因戰亂曾四處漂泊,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有“兼濟天下”、“為民請命”的理想和信念,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長篇敘事詩有《琵琶行》、《長恨歌》。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2、簡介寫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遺官職後,由於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歲被改職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次年由於上書皇帝,言辭急切,被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先被貶為江州刺史,又被貶為江州司馬,《琵琶行》就寫於第二年秋天。詩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鳴自身天涯淪落的不幸。

  3、本文屬於樂府詩,簡介樂府:樂府本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採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採集民歌,供統治階級“觀風俗”。後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作的和採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這首詩屬於後者。

  4.關於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後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行,又叫“歌行”,它源於漢魏樂府,是樂府名曲之一。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富於變化,可多次換韻。

  二、指導朗讀

  1、注意讀音

  錚(zhēng) 憫然(mǐng) 轉徙(xǐ) 潯陽(xún) 楓葉(fēng) 瑟(sè) 聲聲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紅綃(xiāo) 鈿頭銀蓖(diàn bì) 謫居(zhé) 整頓衣裳——(cháng) 還獨傾——(huán) 間關——(jiān)

  2、聽配樂朗讀

  3、自由散讀

  三、疏通小序,積累字詞(看註解,查工具書,和同學交流下列詞句意思)

  明年——(第二年) 年長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擺上酒宴) 使快彈數曲——(暢快) 感斯人言——(被感動) 因為長句——(於是寫下了) 歌以贈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業:朗讀並翻譯小序

  第二課時

  一、把握梳理課文內容結構。

  全詩按時間順序分為五段:

  (一) 江頭送客聞琵琶

  (二) 江上聆聽琵琶曲:(邀見歌女;演奏名曲;聽者陶醉)

  (三) 歌女傾訴身世苦:(少年歡樂;晚年淒涼;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憐傷遷謫

  (五) 重聞琵琶青衫溼

  二、細節探討

  1、透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

  明確:琵琶女和詩人自己。

  2、詩人用哪兩句詩將兩個形象連線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詩人為什麼會發出這樣的嘆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有什麼共同的命運、遭遇?.“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試做具體比較(引導學生用原詩文概括回答,齊讀相關詩句,感受“淪落”之情)

  ①讀序與第三節相關部分,瞭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豔蓋群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色藝雙絕、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歡笑紅顏)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飄零憔悴、飽受冷落)

  京倡 商婦 怨

  ②藉助註釋、序、第一節與第四節相關部分,瞭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厚祿、身居高位、位至諫言,名動京師)

  而今:謫居臥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悽悽。(謫居九江,淒涼落魄)

  京官 謫官 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麼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絡在一起?

  明確:音樂(琵琶聲)。

  補充: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善寫),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所言:

  楓葉四弦秋,棖(chéng,觸動)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別離情。

  江西九江有一處名勝古蹟——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對聯。寫白居易離開九江時,九江人民對他的深厚情誼,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襯托別離情之深)

  3、誰解琵琶聲

  [提問]讀了本詩,我們恐怕更多的是對琵琶女的命運掬一把同情淚。確實,琵琶女的命運令世人感嘆。但是,我們是否能夠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

  [明確]整個曲調可以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是“前奏曲”:“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淒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鬱。

  強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於是音樂進入

  第二樂章“歡樂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年時代。青年時代的她,可謂色藝超群,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轉為清脆圓潤、輕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盤”更如往日盈盈笑語,讓人過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長,時光不再。“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女“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於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憶到這兒,琵琶女怎不肝腸寸斷?所以旋律又進入

  第三樂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生。”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由於心情沉痛,越來越低沉,以至於停頓),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

  最後一樂章是

  “悲憤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空船獨守。這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收撥一劃,“四弦一聲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憤激的哀號,更是對不公平社會現實和命運的抗爭!也和詩人無辜遭貶的憤懣不平相合。

  總之,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透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也和詩人的遭遇有相通之處,作者深深領悟其中的感情),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嘆息。”悲憤的曲調,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

  4、誰解青衫淚

  [提問]“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詩人白居易為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呢?

  [明確]詩人淚灑青衫,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①傷琵琶女:正如詩中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卿卿。”琵琶女憤激幽怨的曲調本引發詩人情感的共鳴,在聽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傾訴後,更是激起詩人深深的憐憫。(琵琶女也深深憐憫詩人)

  ②傷己:詩人才華橫溢,譽滿天下,然而今朝淪落,幽愁悲憤;再加上朋友一別,更感孤寂難耐。

  兩人有著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淪落人”。傷人,傷己,兩重感傷交融一體,積累沉澱,詩人怎不悲愴滿懷,淚灑青衫?這“淚”,既是詩人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對當時社會的控訴。

  [板書]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說明]透過這樣一個問題,能夠使學生了解“淚”的深沉含義,從而進一步把握本詩思想感情的另一側面。

  5、誰解風物意

  [提問]詩歌往往少不了風物的描寫,同樣,本詩歌前後貫穿了幾處風物描寫的文字。這些風物有什麼作用呢?

  [明確]篇首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敘述了江東送客時的環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構成清晰如畫的意境,令人頓感秋涼襲身,曲曲傳達出詩人淒涼愁慘的心情,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別時茫茫獎浸月”,敘述別時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無不彌散著詩人的離愁別緒,彷彿詩人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風物有了感應。

  “唯見江心秋月白”,寫音樂結束時寂靜的環境。音樂結束,但其感情仍在擴散,一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彷彿江心秋月也在為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情景交融,烘托了音樂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繞船明月江水寒”,寫琵琶女獨守空船時的環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淒涼的心情;“黃蘆苦竹繞宅生”,寫詩人的生活環境,渲染詩人被貶後的孤寂悲涼。

  總之,一枝一葉總關情。詩歌中的風物成了溢滿感情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個詩境恍若沉浸在潯陽江頭那一派憂鬱的月光裡,悽美哀人。

  [板書]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附板書設計:

  琵琶行(並序) 白居易

  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琵琶行教案13

  一、誦讀

  ①自由誦讀全詩,標註生字字音。

  ②小組分段齊讀,教師辨正字音。

  ③自由吟誦全詩,畫出動人詩句。

  二、內容

  ①概括詩作內容

  ②抓住聲音描寫

  三、詩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明確: 琵琶聲是媒介

  彼此心聲有共鳴

  點撥:

  “我” 聽 琵琶聲(比喻) 識 琵琶女

  帝京朝臣 長安倡女

  江州司馬 (謫居臥病) 商人婦(獨守空船)

  泣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四、你怎麼理解“司馬青衫溼”,詩人的眼淚是為什麼而流?

  ①學生討論

  ②個別回答

  ③點撥:官場失意、人事茫茫;遠別親人、他鄉孤苦;朋友離別、相見無期等等複雜感情交織在一起。

  五、分角色誦讀全詩。

  六、佈置作業:

  有人對“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有不同理解,認為千百年來人

  們都這句詩當作對琵琶女害羞、矜持的神態描寫不符合詩人本意。理由在於:

  ①琵琶女早年學成琵琶,以賣藝為生,當眾表演已成習慣。

  ②一曲終了,和詩人沒有充分的交流了解而自述身世及內心隱秘,可見其性格外向。

  ③唐代社會風氣開化,男女大防並不嚴格,琵琶女雖為有夫之婦,禮教束縛不會成為她心頭顧忌。

  ④在白居易的小序中說琵琶女“曲罷憫然”,足見她內心憂鬱、惆悵、悽苦,結合其身世不難看出琵琶女此時正處於失落、後悔、孤獨、厭倦的情緒中。

  所以,“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主要是她不瞭解詩人,不願表演供人作樂,

  自己衷腸無法傾訴,沒有知音的鬱鬱寡歡的心理折射。對此種意見你有何看法?請寫一篇短文談談。

琵琶行教案14

  教學目的

  1、透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瞭解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者的樂伎和藝人們的悲劇命運

  2、體會作者把琵琶女的遭遇和詩人自己被貶謫的境況聯絡起來寫用意

  3、體會作者運用生動、恰當、新穎的比喻來描繪音調的高低、強弱變化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詩篇中對音樂形象描寫

  教學課時

  3課時

  第一課時

  一、白居易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他生活的年代是唐王朝經歷了安史之戰由盛轉衰的時代。在這段時期裡,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官僚集團互相傾軋,政治非常黑暗。白居易青少年時代是在戰亂和貧困中度過的,這使得他對社會和人民疾苦有著較深的瞭解。29歲中進士,歷任秘書省校書郎,翰林學士,左拾遺,在任左拾遺的三年,白居易從他的正義感和政治上的進取心出發,對時政提出了強烈的批評。他屢次上書,反對宦官掌兵權,指責皇帝的過失,創作了《秦中吟》、《新樂府》五十首在內的大量諷喻詩,對這段在其政治與文學生涯中最有光彩的歷史,直到幾年以後白居易還頗為自豪。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平盧節度使李師道的刺客刺死,白居易上書請捕刺客,反而因越職言事而得罪,貶為江州司馬。第二年,他送客潯陽江邊,遇上一位彈奏技藝高超的琵琶女。請她彈奏,聽她訴說不的身世,詩人既同情她的飄泊憔悴,又聯想到自己的貶謫,悲人自悲,於是寫下了這篇傳誦千古的《》。透過這一打擊,使他早年的思想理念逐漸動搖,而向佛道思想靠近。他在廬山東林寺建了草堂,禮佛參禪,越到晚年,他心中受佛教的浸染就越深,最後他閒居洛陽,與香山寺僧人相交,自號香山居士。七十五歲卒於洛陽。

  白居易是繼杜甫之後的又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倡導“新樂府”,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認為創作必須民生疾苦,揭露社會時,著有《白氏長慶集》,今存詩近三千首。

  二、教學“序”

  詩人在《》中是借琵琶女淪落天涯之悲,抒自己滿懷遷謫之怨,比興相緯,寄託遙深。

  1、要求學生對照註釋口譯序

  2、教師補充資料:

  ①在《江洲司馬後記》中,白居易對司馬之職,有一段議論:“若有人蓄器貯用,急用兼濟者,居之一日不樂;若有人養志忘名,安於獨尊,處之雖終身無悶。”

  ②白居易在被貶謫謫去江洲途中新寫的《雜感》裡,曾用控訴的口吻說:“是非不由已,禍患安可防。”在以後的一些詩中,亦曾多次表露此種心情。

  可見,懷抱“兼濟天下”,意欲有所作為不甘於“養志忘名”的詩人是不可能“恬然自安”的。所謂“恬然自安”只不過是詩人在滿懷激情而又難以排遣時的曠達之語和強自安慰的話。

  三、教學詩篇

  1、範讀詩篇

  2、學生對照註釋自讀課文,完成自讀題

  ①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荻花聲聲思捻抹復挑六么

  迸蝦蟆鈿頭銀篦嘔啞嘲哳

  ②找出詩中直接描寫音樂的句子

  ③理清詩中所敘事情

  3、交流自讀題

  四、作業

  自讀題②、③

  第二課時

  一、複習

  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講述琵琶女的身世

  二、新授

  1、領讀第1段

  首句“潯陽江頭夜送客”,只七個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點(潯陽江頭)、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時間(夜晚)一一作了概括的介紹;再用“楓葉荻花秋瑟瑟”一句作了環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蕭瑟寂寞之感,已曲曲傳出。此時又是“舉酒欲飲無管絃”為琵琶女的出場和彈奏作了鋪墊。

  從夜送客時的“秋蕭瑟”、“無管絃”、“慘將別”一轉而“忽聞”、“尋聲”“暗問”、“移船”直到“邀相見”,這對於琵琶女的出場來說,已可說是“千呼萬喚”的過程,她才肯“出來”。這並不是她在拿身份,她“千呼萬喚始出來”,是因為她有一肚子的“天涯淪落之恨”不便明說,也不願見人。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用“琵琶聲停欲語遲”、“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寫來表現她的難言之痛。

  2、音樂的描寫

  下面的一大段透過琶琶女彈奏的樂曲來揭示她內世界。

  先用“轉軸撥絃三兩聲”一句寫校弦試音,接著就讚歎“未成曲調先有情”,突出了一個“情”字。“弦弦掩抑聲聲思”以下六句,總寫“初為《霓裳》後《六么》”的彈奏過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捻抹復挑”描寫彈奏的神態,更用“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樂曲所抒發的思想情感。此後十四句,在藉助語言的音韻摹寫音樂的時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這個疊字詞摹聲,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節節如私語”亦然。這還不夠,“嘈嘈節節錯雜彈”,已經再現了“如急雨”、“如私語”兩種旋律的交錯出現,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比,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就同時顯露出來,令人眼花繚亂,耳不暇接。旋律繼續變化,出現了先“滑”後“澀”的兩種意境。“間關”之聲,輕快流利,而這種聲音又好象“鶯語花底”,視覺形象的優美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優美。“幽咽”之聲,悲抑哽塞,而這種聲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視覺形象的冷澀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冷澀。由“冷澀”到“凝絕”,是一個“聲暫歇”的過程,詩人用“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句描繪了餘音嫋嫋、餘意無窮的藝術境界,令人拍案叫絕。彈奏至此,滿以為已經結束了。誰知那知“幽愁暗恨”在“聲漸歇”過程當中凝聚著無窮的力量,無法壓抑,終於如“銀瓶乍破”,水漿迸流,如“鐵騎突出”,刀槍轟鳴,把“凝絕”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撥畫,戛然而止。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並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有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回味無窮的廣闊空間。

  如此繪聲繪色地再現千變萬化的音樂形象,已不能不使我們驚佩作者的藝術才華。但作者的才華還不僅表現在再現音樂形象。更重要的是透過音樂形象的千變萬化,展現琵琶女起伏迴盪的心潮,為下文的訴說身世作了音樂性的渲染。

  在曲終之後,用兩個描寫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身世過渡:“沉吟”的神態,顯然與詢問有關,這反映了她欲說還休的的內心矛盾;“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等一系列動作和表情,則表出她克服矛盾、一吐為快的心理活動。“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抒情筆調,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譜寫一曲扣人心絃的悲歌。

  3、教學第4、5兩段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異常生動真實,並具有高度的典型效能。透過這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藝人們的悲慘命運。面對這個形象,怎能不一灑同情之淚!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運激起的情感波濤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的那個“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於要求革除暴政,實行仁政遭受打擊,從長安貶到九江,心情很痛苦。當琵琶女第一次彈出哀怨的樂曲,表達心事的時候,就已經撥動了他的心絃,發出深長的嘆息聲。當琵琶女自訴身世,講到“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的時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共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同病相憐,同聲相應,忍不住說出了自己的遭遇。

  寫琵琶女自訴身世,詳昔而略今;寫自己的遭遇,則壓根兒就不提被貶以前的事。這也許是意味著以彼之詳,補此之略吧!比方說,琵琶女昔日在京城裡“曲罷常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情況和作者被貶之前的情況相比是有著某些相通之處。同樣,他被貶以後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的處境也是有著某些類似之處。因而,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

  “我”的訴說,反轉來又撥動的琵琶女的心絃,當她又一次彈奏琵琶的時候,那聲音就更加悽苦感人,因而反轉過來又激起“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溼透衣衫。

  把處於封建社會底層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壓抑的正直的知識分子的遭遇相提並論,相互映襯,相互補充,作如此細緻生動的描寫,並寄予無限同情,這在以前的詩歌中還是罕見的。

  4、小結課堂內容

  三、作業

  1、背誦詩中的一段音樂描寫

  2、熟讀全詩

  第三課時

  一、複習

  指名學生背誦“大弦嘈嘈如急雨……如裂帛”

  二、新授

  1、詩歌對音樂描寫的特色

  詩人以間接描寫的手法,以聽眾的反映來盡寫其魅力,“主人忘歸客不發”、“東船西舫悄無言”、“滿座重聞皆掩泣”,三次彈奏,感情層層加深,頗具感染力。

  2、分析詩歌的結構特色——先分寫,後合寫

  一、詩人——送客

  二、琵琶女——彈樂

  三、琵琶女——訴身世

  四、詩人——抒慨嘆

  五、詩人、琵琶女——共鳴

  3、分析詩中環境描寫的妙處

  請學生從詩中找出有關景物、環境描寫的詞句

  楓葉、獲花、江水、秋月、潯陽地僻、湓江地低溼、黃花、苦竹、杜鵑啼血猿哀鳴、山歌、村笛、嘔啞嘲哳

  這些環境或景物淒冷、蒼涼、加上秋瑟瑟,更襯托了琵琶女的身世之苦,詩人的處境之遭,心情之涼,在全詩中起了渲染、烘托的作用。

  4、分析字詞的特色

  本詩語言明白如話,但“用常得奇”處卻俯拾皆是,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一句,用詞雖常,卻既能刻畫出邀者之情切,見者之態姍姍,又使琵琶女那千種情思,萬般風姿躍然紙上。又如,第三段中“五陵年少爭纏頭”和“門前冷落鞍馬稀”中的“爭”和“稀”兩字雖雖通,卻非常準確、形象地概括了琵琶女前後兩個階段身世的巨大變化。

  三、作業

  指出下列加點字的古今義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因為長句,歌以贈之

  凡六百一十六言鐵騎突出刀槍鳴

  整頓衣裳起斂容曲終收撥當心畫

  悽悽不似向前聲

琵琶行教案15

  【教學要點】

  1、有感情地誦讀全文,並能背誦第二自然段。

  2、鑑賞這首詩歌。

  3、理清全文脈絡(三次彈奏是貫穿全文的主線)。

  4、品味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感情。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

  大家是否喜歡中國的古音樂?

  音樂是中國的國粹,請同學們欣賞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們從這優美的音樂聲中感受到了中國古典的音樂美。

  今天我們不僅欣賞音樂,還要跟大家一起來欣賞一篇與音樂有關的古典

  詩歌。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聽錄音

  三、自由讀課文

  文題全解:

  本詩作於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書言事,觸犯權貴,被貶為江洲司馬,此年秋天於潯陽江上聞人彈琵琶,傷感不已,因此作詩。作者透過塑造一位備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達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旨。

  《琵琶行》和《長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經是“童子能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曲”篇。此後一直傳誦國內外,顯示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全文以三次演奏為主線:

  第一次演奏(暗寫)詩人送客聞琴,第二次演奏(明寫)江心聆聽琵琶曲,第三次明寫“感我此言”“卻坐促弦”“江洲司馬青衫溼”(側面烘托)。

  四、賞析序言

  序言交代了寫作動機,請問:

  1、寫作動機是什麼?

  2、序言一共七句,與正文彼此相對應的段落是哪幾段?

  五、全體同學速讀第一段

  問:本段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景色,渲染了氣氛,為全詩奠定了基調。

  析:時間、──夜,地點、潯陽江頭,“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暗示淪落)一個“慘”字點出了淒涼環境。“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從側面烘托琴技,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六、全體同學精讀第二段

  第二次演奏(明寫)江心聆聽琵琶曲。彼此相見,琵琶女奏《霓裳》、《六么》。琵琶女自敘身世,詩人述“遷謫意”。

  1、請找出表現詩人心情的動詞心情矛盾的句子。

  2、全詩描寫最精彩的部分是什麼地方是?

  析1:“尋”“問”“移”“邀”“添”“回”“呼”“喚”等一系列動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見的迫切心情。“千呼萬呼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精練而又細膩地表現了琵琶女此時的矛盾複雜的心情,本不願出場但又不得已。

  析2:樂聲描寫是這個精彩段中尤為精彩的部分,根據樂聲的起伏,感情的變化,它可以分為三個小層次:

  第一層:詩人用了一連串的比喻描寫樂聲。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盤”三組比喻,描寫樂聲由急驟粗重而急促輕細,而紛繁清脆。感情由悲憤而悽苦,而悲憤悽苦傾瀉而出,達到演奏的第一個_。

  第二層:以“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三個比喻,描寫樂聲由上層紛繁清脆的_轉入婉轉低迴艱澀難通,低到無聲。達到演奏的低潮。“別有幽愁暗狠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常被引用的名句,體現著詩人對“聲暫歇”藝術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讚美,彈者已將聽者帶入樂聲意境中去。

  第三層:用“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兩個比喻描寫突然發出的樂聲不但雄壯,而且激越。“四弦一聲如裂帛”寫出猛然煞住的樂聲。感情由激憤而淒厲。這一層樂聲在上層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_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層悽楚無聲,轉入激昂憤慨,恣肆奔騰,進而淒厲無盡。演奏在_中陡然結束。這段樂聲描寫,運用一連串貼切形象的比喻,描寫出琵琶聲聲情並茂,恍如江潮迭湧,奇峰層出,不愧歷來被譽為古典詩歌中描寫樂聲的絕唱。

  七、全體同學讀第三、四段

  問:請同學們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並找出本文的主題句。

  析:江中聽訴身世苦,同病相憐感慨多。寫由彈奏結束到自敘身世的動作和神情。敘述了琵琶女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前面寫色藝超群、紅極一時的歌伎生涯。介紹籍貫和住處,接著寫自己才貌雙全、色藝出眾,極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歡樂”奢華,為反襯後來的淒涼生活作鋪墊。後面寫年長色衰後的寂寞處境。生活道路發生大轉折的三個原因:弟走從軍,阿姨身死,年長色衰。嫁作商人婦過著孤苦淒涼的寂寞生活。

  這一段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襯年長色衰。用門庭若市襯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歡笑”襯後來的辛酸。用夜夢往事襯孤寂傷感的情懷。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的典型形象,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訴。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產生共鳴,點明主題揭露黑暗現實,揭示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的悲慘命運。白居易任諫管時,因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觸怒了皇帝,被貶為江洲司馬,(詩人和琵琶女的命運相同)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的同情。

  八、分析第五段

  第三次明寫“感我此言”“卻坐促弦”“江洲司馬青衫溼”(側面烘托)。

  琵琶女對詩人自述的反映,包含著非常複雜的感情,有對詩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對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後,用問句從側面表現自己感傷程度之深。

  一問一答,形象地說明了全詩的主題,江洲司馬之淚,既是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

  全詩在哀怨之情達到頂峰時收束,給讀者留下充分回味餘地

  九、討論

  1、琵琶女為何選擇嫁給商人?

  (提示:是不是商人有錢?可不可以嫁給“董永”那樣的農民呢?)

  2、她的選擇是自願的,還是無奈?

  3、琵琶女值不值得同情?

  4、白居易會不會愛上琵琶女?

  (提示:同情與愛情有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