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琵琶行> 高中語文《琵琶行》優秀教案

高中語文《琵琶行》優秀教案

高中語文《琵琶行》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感受悲劇美,感受人物命運的悲劇情感。

  鑑賞音樂美,領會運用多種手法描繪音樂形象的寫作特點。

  品味意境美,瞭解環境描寫渲染氣氛傳達情感的作用。

  涵詠語言美,進一步提高誦讀能力。

  【重難點】:

  領會運用多種手法描繪音樂形象的寫作特點。

  理解作者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的感情融為一體。

  【媒體平臺】:CAI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古今因為音樂編織出無數佳話。兩千多年前,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一千多年前,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一曲《琵琶行》,讓人永遠記住了這個美

  麗而憂傷的故事。有道是“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一曲《琵琶行》,司馬青衫溼。那絃音究竟觸動怎樣的情懷,而使有淚不輕彈的司馬青衫溼呢?今天,我們解讀這首千年樂音《琵琶行》。(板書課題:《琵琶行》)

  二初步感知。

  聽錄音,思考:全詩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明確:慘。(離別的愁慘奠定了全文的基調:離情遍芳草,無處不萋萋)透過剛才聽錄音,可知本詩是一首敘事詩,在這首敘事詩中刻畫了哪兩個主要人物?

  明確:一個淪落江邊的歌女,一個被貶江州的官吏。(板書:琵琶女詩人。)那麼我的問題來了,是什麼讓這兩位素不相識的聯絡到一起呢?

  明確:琵琶聲。

  遭貶的詩人在聽到琵琶女的彈奏後,產生了心理共鳴,這共鳴化作了一句千古傳唱的詩句,這句是?

  明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三重點賞。

  (一)同是天涯淪落人。

  詩人為什麼會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哀嘆?“同是”如何理解?請同學們聯絡課文三四兩段和螢幕上所提供的材料,想一想詩人與琵琶女身世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呢?(結成小

  組討論)投影:6歲學作詩。9歲熟悉聲韻。29歲進士及第。32歲拔萃登科。35歲授翰林學士。36歲授左遺。44歲上書批評朝政,被貶為江州司馬。

  明確:①彼此都自京都淪落江州(自言本是京城女——我從去年辭帝京)。

  ②彼此都懷才不遇(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才華橫溢)。

  ③彼此都遭遇不幸(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但“商人重利輕別離”,只能“夢啼妝淚紅闌干”——因直言進諫“謫居臥病潯陽城”)。

  小結:儘管詩人與琵琶女的社會地位生活態度有所不同,儘管他們素昧平生,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是相通的。(板書:同是天涯淪落人)失意者同病相憐,故詩人在聽曲之後,產生

  了共鳴,詠歎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主題。人悲己憐,傷人傷己,共鳴之音飽含深情。

  (二)琵琶聲中訴悲情。

  淪落人解得淪落音,淪落音觸發淪落情,那麼點燃這淪落情的淪落音詩中共寫到幾次?最詳細的是哪一次?(指名讀,其他同學完成投影上的習題。)投影:

  急切愉快 輕攏慢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幽愁暗恨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激越雄壯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整個曲調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淒涼。所以其出場彈

  奏時旋律低沉抑鬱。

  樂者本於聲,聲者發乎情。“不得志”是琵琶女琵琶聲中傾訴的主題,那麼我們是否能夠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的情感和生活變化軌跡呢?賞讀詩句。

  明確:強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於是音樂進入第二部分“歡樂曲”:“輕攏慢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

  ,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年時代。青年時代的她,可謂色藝超群,名噪京華,故而旋律清脆圓潤輕快舒徐。

  然而,好景不長,時光不再。“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女“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於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憶到這兒,琵琶女怎不肝腸寸斷?所以旋律

  又進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

  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故而旋律緩慢漸進無聲。

  最後一部分是“悲憤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之

  情。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空船獨守。這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

  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收撥一劃,“四弦一聲如裂帛”,是憤激的哀號,更是對命運的抗爭!故而旋律剛勁急促。

  總之,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透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板書:琵琶聲中訴悲情)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嘆息。

  ”悲憤的曲調,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

  詩人是如何描寫這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琵琶聲的?描寫音樂的聲音是很困難的,因為音樂是訴諸聽覺的,它不像視覺形象易於描寫和展現。

  明確:①比喻(形象,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②疊詞(音樂性節奏感),③音樂效果,④演奏者神態,⑤點撥音樂中的.情感。

  ⑥對比。

  小結:作者如此繪聲繪色地再現了千變萬化的音樂形象,已不能不使我們驚佩作者的藝術才華,但作者的才華還不僅表現在再現音樂形象,更重要的是透過音樂形象的千變萬化,展現了琵琶女起伏回

  蕩的心潮。

  (三)一枝一葉總關情。

  人們常說情借景重,景為情染。本詩情如此悽婉,為了渲染這份情,除了精彩的音樂描寫外,詩中還有幾處景物描寫,請同學找出,抓住關鍵字詞進行賞。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2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3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明確:1渲染別離時悽迷朦朧的情調氛圍,離愁的浸染,使江月也帶上了慘淡而迷離的色彩。“浸”瀰漫之意,彷彿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點染出憂別之傷。

  寫出一直陶醉在音樂意境中的聽者,沉浸在動人的藝術境界。音樂結束,但其感情仍在擴散,一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彷彿江心秋月也為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一個“白”字點出其中之情。

  以空船寒江與明月渲染了琵琶女的處境孤寂淒寒。這江月之“寒”,是淒寒心境的外化。

  四主旨品讀。

  這是一篇長篇敘事詩,但是這首敘事詩的目的不在於給我們講述一個故事,而在於抒心中的感情,澆心中的塊磊。前面的序言中一些話要從反面去理解才可以。“予出宮二年,恬然自安

  ”,真是這樣嗎?“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嗎?這顯然是假話來的。心中苦不堪言,其痛何如哉!詩人從琵琶女的厄運聯絡到自己。一個彈,一個聽;一個是年老色衰,一個是仕途坎坷。身世雖不相同,而

  離鄉別井天涯淪落則完全一樣(板書:淪落),因此從內心深處發出了千古絕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品讀詩句,低沉緩慢,表現出嘆惋的情調。聽錄音,再誦讀。

  五課堂總結。

  本節課,我們感受人物命運的悲劇情感,領會運用多種手法描繪音樂形象的寫作特點,瞭解環境描寫渲染氣氛傳達情感的作用。“楓葉四弦秋,觸天涯遷謫恨。潯陽千尺水,勾留江上

  別離情。”詩人在這個不朽的夜晚,踏著溼的詩行,平平仄仄走進經典,淚水沾溼了歷史的臉龐。(齊讀課文)

  六佈置作業:

  比較閱讀《明湖居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