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琵琶行> 琵琶行導學案示例

琵琶行導學案示例

琵琶行導學案示例

  誦讀、賞析、探討

  1.培養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透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感受“聲中之情”

  聲音描寫技巧高超,要求講完其段落後,學生能及時掌握並背誦。

  主旨方面重點比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名句。

  琵琶行(並序)(白居易)

  一 匯入

  中國是一個盛產詩歌的國度,迄今為止,我們已經穿越《詩經》、《唐詩》走過了3000多年的曲折歲月。《唐詩》是我國詩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燈塔,照耀著歷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將相,而是詩人才子。唐朝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許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這位皇帝是誰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這首詩是這樣的: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師:這位詩人是誰?——白居易,一篇《琵琶行》,一篇《長恨歌》。二、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於敘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峰,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因為音樂,讓他們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這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詩人白居易也在這個不朽的夜晚,踏著溼漉漉的詩行,平平仄仄地走著,一路灑下兩行滾燙的淚水,沾溼了歷史的臉龐,永遠都無法抹去。 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就修建了琵琶亭。於是琵琶亭永遠的記載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又將這個美麗的故事千古的流傳下來。現在我們學習這篇課文。

  三.學習“序”

  1、 快速閱讀,疏通字詞

  2、 思考“序”中交代了什麼內容?

  (1)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經過;(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點明寫作動機;(4)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悽切傷懷

  四.錄音範讀 ,整體感知

  思考:1、寫了一個什麼故事?

  2、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是什麼把詩人和琵琶女聯絡在一起?

  4、全詩共寫了幾次音樂?(連帶詩歌結構)是怎樣寫的?

  第一次 詩人送客聞琴 (暗寫、側面烘托)

  第二次 邀見、彈奏《霓裳》《六么》(明寫、詳寫)

  第三次 感我此言“卻坐促弦”(明寫、略寫、側面烘托)

  5、哪一次音樂寫得最精彩?(轉入精讀)

  五.精讀音樂段

  (一)詩中關於音樂的描寫(第二自然段劃分層次)

  1、 找出第二段中描寫音樂的八個比喻句(板書)

  音樂 特徵 情感

  轉軸撥絃 和緩低沉 (序曲) 先有情

  低眉信手 聲聲思

  輕攏慢捻抹復挑 (過渡) 無限事

  1、如急雨 粗重急驟

  2、如私語 輕微委婉

  3、珠玉落盤 清脆圓潤

  4、鶯語花底 宛轉流暢

  5、冰泉冷澀 阻塞壓抑 幽愁暗恨

  6、銀瓶乍破 激越奔湧(高潮)

  7、鐵騎突出 高亢雄壯

  8、如裂帛 短促急迫(曲終)、餘韻悠悠

  2、八個比喻句分別描摹了音樂的哪些特徵?音樂的旋律有什麼變化?

  (1)以聲喻聲,使用大家熟悉的、類似的聲音作為比喻,寫出了音樂的五彩繽紛和疾徐抑揚的變化,使人有親耳聆聽之感。(視覺、聽覺融通——通感)

  (2)、以形摹聲(視覺角度)

  (3)、聽者與彈者情感交織

  (4)、景特描寫烘托氣氛

  六、學習3、4、5自然段

  1、思考:作者為何聽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感動,詩中有沒有告訴我們原因?

  2.閱讀3、4自然段(板書)

  比較詩人與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賞析

  歌女(悲悽)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年表貌美 年老色衰

  門庭若市 門前冷落

  下嫁賈人 獨守空船

  (詳寫生平,略寫感受)

  同是天涯淪落人,

  詩人(悽苦)

  辭帝京,謫居臥病,

  地僻無音樂,不聞絲竹

  黃蘆苦竹,杜鵑啼血

  山歌村笛,嘔啞嘲哳

  (詳寫感受,略寫生平)

  相逢何必曾相識

  七.總結主旨

  詩中透過對琵琶女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的悲慘命運,表達了詩人對歌女的同情,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天涯淪落人”之恨。

  《琵琶行》導學案13

  課題名稱 《琵琶行》 課型 綜合解決課

  課程標準

  1.瞭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朗讀整體把握,積累部分字詞

  2. 整體感知,並透過誦讀體會詩中的情感變化。

  3. 音樂藝術所表達的人物情感以及人物關係的漸進過程

  學習目標

  1. 透過解析詩歌,理解作者在描寫音樂時所運用到的寫作技巧,包括想象聯想、比喻、通感、正側面描寫等等。

  2. 提高詩歌朗誦的技巧,培養朗誦的感情。

  3. 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領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句中心句的深刻含義。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對音樂的描寫所運用到的寫作技巧。

  理解“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

  學習過程

  學習內容(任務)及問題 學習活動及行為

  匯入

  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引入新課。

  【模組一】知人論世

  (1)知人: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中唐時期現實主義的偉大詩人。29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左拾遺、刑部尚書。白居易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寫下了不少揭露現實黑暗,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詩篇,即被稱為的“諷喻詩”。

  白居易將其詩歌分為四類:諷喻詩、閒適詩、感傷詩、山水詩,《琵琶行》是一首感傷詩。

  (2)論世:

  寫作背景

  (3)文體知識:

  樂府詩

  歌、行、引:與“歌”大同小異,常統稱“歌行”。歌,是舊詩的一種體裁,音節、格律比較自由,《長恨歌》;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樂府和古詩的一種體裁,是一種具有鋪敘記事性質的歌辭,《長歌行》。吟,古典詩詞的一種名稱,《秦中吟》。

  【模組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初讀課文,注意重點字詞。

  2.請同學聽範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初步感知詩中的感情。

  全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明確: 悽慘 悲涼 憂傷

  二.疏通小序,積累字詞(看註解,查工具書,和同學交流下列詞句意思)

  1.小序有什麼作用?

  明確:交代地點、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點明瞭寫作的背景動因,併為全詩定下了悽切傷懷的感情基調。

  2. 小序已簡明清楚地寫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麼還要寫成詩呢?

  明確:寫成詩,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

  3.全詩按照時間順序劃分為幾部分?

  明確:(一) 江頭送客聞琵琶 (二) 江上聆聽琵琶曲:(邀見歌女;演奏名曲;聽者陶醉) (三) 歌女傾訴身世苦:(少年歡樂;晚年淒涼;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憐傷遷謫(五) 重聞琵琶青衫溼

  【模組三】細節探討

  1.本詩是一首敘事詩,在這首敘事詩中刻畫了哪兩個主要人物?兩人是透過什麼聯絡起來的?

  明確:一個淪落江邊的歌女,一個被貶江州的官吏。

  琵琶聲 (遭貶的詩人聽到琵琶女的彈奏後,產生了心理共鳴)

  2.這句心理共鳴的句子是?

  明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2.詩人為什麼會發出這樣的嘆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有什麼共同的命運、遭遇?“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試做具體比較。

  明確: ①讀序與第三節相關部分,瞭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豔蓋群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色藝雙絕、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歡笑紅顏)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飄零憔悴、飽受冷落)

  京倡 商婦 怨

  ②藉助註釋、序、第一節與第四節相關部分,瞭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厚祿、身居高位、位至諫言,名動京師)

  而今:謫居臥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悽悽。(謫居九江,淒涼落魄)

  京官 謫官 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麼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絡在一起?

  明確:音樂(琵琶聲)。

  補充: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善寫),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

  【模組四】合作探究

  1.誰解琵琶聲

  讀了本詩,我們恐怕更多的是對琵琶女的命運掬一把同情淚。確實,琵琶女的命運令世人感嘆。但是,我們是否能夠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

  明確:整個曲調可以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是“前奏曲”:“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淒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鬱。

  強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於是音樂進入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歡樂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年時代。青年時代的她,可謂色藝超群,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轉為清脆圓潤、輕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盤”更如往日盈盈笑語,讓人過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長,時光不再。“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女“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於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憶到這兒,琵琶女怎不肝腸寸斷?所以旋律又進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生。”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由於心情沉痛,越來越低沉,以至於停頓),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

  最後一樂章是“悲憤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空船獨守。這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收撥一劃,“四弦一聲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憤激的哀號,更是對不公平社會現實和命運的抗爭!也和詩人無辜遭貶的憤懣不平相合。

  總之,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透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也和詩人的遭遇有相通之處,作者深深領悟其中的感情),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嘆息。”悲憤的曲調,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

  2、誰解青衫淚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詩人白居易為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呢?

  明確:①傷琵琶女:正如詩中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卿卿。”琵琶女憤激幽怨的曲調本引發詩人情感的共鳴,在聽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傾訴後,更是激起詩人深深的憐憫。(琵琶女也深深憐憫詩人)

  ②傷己:詩人才華橫溢,譽滿天下,然而今朝淪落,幽愁悲憤;再加上朋友一別,更感孤寂難耐。

  兩人有著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淪落人”。傷人,傷己,兩重感傷交融一體,積累沉澱,詩人怎不悲愴滿懷,淚灑青衫?這“淚”,既是詩人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對當時社會的控訴。

  3、誰解風物意

  詩歌往往少不了風物的描寫,同樣,本詩歌前後貫穿了幾處風物描寫的文字。這些風物有什麼作用呢?

  明確:篇首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敘述了江東送客時的環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構成清晰如畫的意境,令人頓感秋涼襲身,曲曲傳達出詩人淒涼愁慘的心情,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別時茫茫獎浸月”,敘述別時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無不彌散著詩人的離愁別緒,彷彿詩人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風物有了感應。

  “唯見江心秋月白”,寫音樂結束時寂靜的環境。音樂結束,但其感情仍在擴散,一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彷彿江心秋月也在為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情景交融,烘托了音樂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繞船明月江水寒”,寫琵琶女獨守空船時的環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淒涼的心情;“黃蘆苦竹繞宅生”,寫詩人的生活環境,渲染詩人被貶後的孤寂悲涼。

  總之,一枝一葉總關情。詩歌中的風物成了溢滿感情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個詩境恍若沉浸在潯陽江頭那一派憂鬱的月光裡,悽美哀人。

  板書設計:

  琵琶行(並序) 白居易

  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小結

  師:補充白居易被貶謫的經歷。

  生:誦讀詩歌。利用工具書和課文註釋,解決生字詞和重點的文言字詞。

  生:小組討論問題三,展講討論結果。

  師:評價和明確問題三。

  生:小組討論,教師點撥和評價(引導學生用原詩文概括回答,齊讀相關詩句,感受“淪落”之情。)

  生:小組討論問題,展講討論結果。

  師:評價和明確。

  生:小組討論,展講討論結果。

  師:評價補充。

  教學反思

  《琵琶行》教案教學設計26

  課題:琵琶行(2課時)

  課型:新授課

  山亭區翼雲中學 郭奇

  課前預習:

  朗讀該詩,查閱資料,瞭解作者及背景。

  相關課程標準: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誦讀古代詩歌,閱讀前線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品味。

  學習目標:

  1·瞭解有關白居易的文學常識,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能熟讀成誦。

  3·翻譯該詩。

  評價任務:

  1·初讀課文,度準字音和節奏。

  2·再讀課文,掌握詞義理解內容。

  3·能基本背誦下來。

  教學過程:

  讀一讀

  1·學生自讀課文,圈畫字詞,注意讀音

  錚(zhēng) 憫然(mǐng) 轉徙(xǐ) 潯陽(xún) 楓葉(fēng) 瑟(sè) 聲聲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紅綃(xiāo) 鈿頭銀蓖(diàn bì) 謫居(zhé) 整頓衣裳——(cháng) 還獨傾——(huán) 間關——(jiān)

  2、聽配樂朗讀

  3、自由散讀

  譯一譯

  晚間在潯陽江邊送別友人,楓葉荻花,在秋風裡沙沙抖動。主人下了馬,走進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卻沒有音樂助興。

  悶悶地喝醉了,悽悽慘慘地將要分別,將分別的時候,茫茫的江水裡沉浸著明月。

  忽然聽見水面上飄來琵琶的聲音。主人忘記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著聲音悄悄地詢問是什麼人在彈琵琶,琵琶聲停止了,想說話卻遲遲地沒有說話。

  移近船隻,請那個人相見。添酒、挑燈,又擺上酒宴。

  再三呼喚,她才肯走出船艙,還抱著琵琶,遮住半邊臉龐。

  擰轉軸子,撥動了兩三下絲絃,還沒有彈成曲調,已經充滿了情感。

  每一弦都在嘆息,每一聲都在沉思,好象在訴說不得意的身世。

  低著眉隨著手繼續地彈啊,彈,說盡那無限傷心的事件。

  輕輕地攏,慢慢地捻、又抹又挑,開頭彈的是《霓裳》,後來彈的是《六麼》。

  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風驟雨,細弦切切,好象是兒女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滿了玉盤。

  花底的黃鶯間間關關──叫得多麼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麼艱難!

  流水凍結了,也凍結了琵琶的弦於,弦子凍結了,聲音也暫時停止。

  另外流露出一種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愁恨,這時候沒有聲音,卻比有聲音的更激動人心。

  突然爆破一隻銀瓶,水漿奔進,驟然殺出一隊鐵騎,刀槍轟鳴。

  曲子彈完了,收回撥子從絃索中間劃過,四根弦發出同一個聲音,好象撕裂綢帛。

  東邊西邊的船舫裡都靜悄悄沒人說話,只看見一輪秋月在江心裡閃耀銀波。

  背一背

  要求優秀學生在10-15分鐘背誦全詩。

  教學反思:

  詩歌教學需要重視朗讀,並且讓學生先背下來,可以提前預習時就讓學生背誦。

  第二課

  相關課程標準: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誦讀古代詩歌,閱讀前線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品味。

  學習目標:

  1·品析詩句,賞析作者描摹音樂的方法,體會作者的情感。

  2·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評價任務:

  1·品讀課文,說出喜歡句子的理由。

  2·賞析聲音描摹技巧。

  教學過程:

  品一品

  找出你喜歡的句子,試作品析

  1·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寥寥七字就把任務、地點、時間、事件全部概括其中,言簡意明。後一句作秋夜送客的環境烘托和渲染,使詩一開頭就帶著淒冷蒼茫的意味。

  2·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逼真的描寫了琵琶女的出場之態,細膩的解釋了琵琶女不願見人而又不得不見的複雜內心活動。這種拘謹靦腆而又穩重的樣子,也恰恰是萍水相逢一個女子應有的情態。

  3·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此句中的“幽”字用的很好,這個憂愁給人以深重隱秘沉重之感,是來源於內心深處的哀愁。而憂愁則是形於色的淺層次的悲傷,不如幽愁來的深重。而此時無聲勝有聲則創造出一種音樂停止了,可聽眾的感情還在延續的情緒體驗。

  4·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此句用寂悄無聲的環境來襯托演奏的效果,音樂已停,然而餘音繞樑,經久不息,人們還久久沉醉在音樂創造的氛圍中。從側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藝的高超絕倫。

  賞一賞

  師生共同分析、欣賞: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來描摹音樂?這些手法有何好處?

  1、比喻(找出比喻句並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樂的什麼特點?並分析比喻描寫的好處。)

  附:[奧地利]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對音樂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寫、性格刻畫和解釋性的說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語(親切細柔) (輕柔尖細、委婉纏綿)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錯落有致、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婉轉優美)(悠揚婉轉、悅耳動聽)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凝澀)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激越雄壯、高亢激昂)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淒厲)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這裡寫樂曲旋律的變化是:.由舒徐流暢——逐漸沉咽——間歇停頓——激越雄壯

  --好處:把抽象無形的音樂變成形象可感的實體。

  2、疊詞和聯綿詞:

  疊詞:弦弦、聲聲、續續、嘈嘈、切切

  聯綿詞:間關(疊韻)、幽咽(雙聲)

  --使音節悅耳動聽

  3、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②側面烘托: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寫聽眾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藝術效果。

  4、曲中帶情:

  以聽者的感受襯托音樂的聲情並茂。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彈奏之技藝高超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帶著感情了彈奏的,而詩人也是帶著感情來聽、來描摹的。(找出有關感情的詩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 未成曲調先有情 似訴平生不得志 說盡心中無限事

  詩人以情繪聲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問:從中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詩人也從樂曲中聽出了其中的感情。詩人為何能聽出?

  a、詩人是音樂大家。

  b、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帶著感情去描摹音樂也是本詩描摹音樂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說一句題外話,古人有的責備白居易不該於謫居中夜入離婦之船,認為有違禮法。我們倒認為,白居易能衝破封建的等級觀念,平等地看待一個地位卑賤的琵琶女,將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為倡家女、今為商人婦的遭遇作類比,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我國古代詩人雖有自比美人芳草的傳統,但大都比的是純潔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貴婦,自比歌伎是較少見的。

  5、小結: 描寫特色:

  A、大量運用比喻,化抽象無形為形象可感;B、巧用擬聲詞和疊詞;

  C、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結合; D、帶著感情去描摹音樂。

  拓一拓

  1·學習環境描寫:詩歌往往受不了對風物的描寫,同樣本詩歌前後貫穿了基礎風物描寫的文字。這些風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令人頓感秋涼襲身,傳達出詩人淒涼哀愁的心情,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別時茫茫江浸月茫茫江水”,蓉蓉月色,無不彌散著詩人的離別愁緒。

  “唯見江心秋月白”。寫音樂結束時寂靜的環境,情景交融,烘托出音樂的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境界。

  總之,一枝一葉總關情。詩歌中的風物成了溢滿感情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個詩境恍若沉浸在潯陽江頭那一派憂鬱的月光裡,悽美感人。

  (本文的環境描寫烘托了音樂效果,突出了人物情感,是詩歌的學習重點之)

  2·介紹背景及原文。

  白居易任左拾遺官職後,由於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歲被改職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次年由於上書皇帝,言辭急切,被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先被貶為江州刺史,又被貶為江州司馬,《琵琶行》就寫於第二年秋天。詩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鳴自身天涯淪落的不幸。

  琵琶行 白居易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武陵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去來江口求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紅妝淚闌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歲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城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教學反思:

  詩歌教學應注重學生的閱讀情感體驗,本課循序漸進,先讀韻,再成誦品情,後賞析手法和技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第二節課容量太大,進行起來時間太緊張。安排三課較為合適。

  《琵琶行》說課稿5

  《琵琶行》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蘇教版第四冊的講讀課文。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是古典詩歌理解。本詩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的敘事長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在白居易死後,當時的皇帝唐憲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說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

  (二)教學內容安排

  本文擬用三課時完成。我說課的內容為第三課時——小結課,前兩課時在學生整體感知和區域性研讀的基礎上,本課時對本詩進行綜合領悟:包括分析詩歌的結構,概括中心思想,歸納寫作特點,並透過比較閱讀進行詩歌鑑賞能力的遷移提高。

  二、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欣賞並學習本詩運用形象比喻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瞭解運用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手法。

  2、能力目標:①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②培養學生概括課文的能力。③培養學生分析鑑賞詩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激發學生熱愛社會的感情。

  三、

  1、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包括明暗線結構、情景交融的特點,特別是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描寫技巧。

  2、教學難點:

  理解琵琶女和詩人的悲劇造成的原因及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認識。

  四、教學方法:

  1、教法:擬採用“整體感知——區域性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的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1)通讀:要求朗讀全文,讀準字音,讀出語氣、感情,初步瞭解全文。

  (2)精度:重點閱讀第二詩段,思考:這一節作者是怎樣把無形的琵琶聲用文字描繪出來的?琵琶樂曲是怎樣變化的?

  (3)解讀:透過板書結構分析及學生的討論分析,掌握本詩的特點。

  五、教學過程:

  (一)、情景激趣,匯入課文。

  教師充滿激情的吟頌唐憲宗的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並簡要介紹本詩的寫作背景,讓學生重新認識本詩的寫作目的和意義。

  (二)、板書小結課文結構。

  透過學生對前兩節課的回顧複習,在整體閱讀、區域性研讀的基礎上,分析本詩的明暗線交織的雙線式結構,要求學生順著本詩“詩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梳理全文,搞清本詩明暗對照式的類比式結構寫法。

  (三)、概括分析寫作特點

  在理清課文結構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歸納本詩的寫作特點,並請學生找出例句加以說明,以加深理解。最後由教師進行板書歸納:

  (1)結構嚴謹。全詩以人物為線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線,詩人的感受是暗線,明線從現象反映主題,暗線則從本質上揭示主題。一明一暗,一虛一實,明暗相寸虛實相生。情緒表現波瀾起伏,過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於運用環境描寫來烘托氣氛。

  (3)音樂描寫出色。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

  (三)、對比閱讀,遷移提高。

  讓學生閱讀白居易的另一首五言古詩《夜聞歌者,時自京城謫潯陽宿於鄂州》,分小組討論它和《琵琶行》在內容和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相比較你更喜歡哪一首?為什麼?透過比較,讓學生更好地瞭解詩歌的特點及表現手法。

  (四)、佈置作業,拓展訓練,綜合領悟。

  作業:1、熟讀本詩,背誦第二段。

  2、完成思考練習和同步訓練。

  3、自讀白居易的另一首長篇敘事詩《長恨歌》。

  《琵琶行》表格式導學案12(人教版必修三)

  成安一中高—年級—學科導學方案

  制定

  審定

  課題

  琵琶行(第一課時)

  月 日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解題、瞭解作者、積累字詞及本詩名句,學會古詩誦讀。

  過程與方法

  整體把握全詩,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內容。

  情感態度價值觀

  反覆誦讀,合作探究,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學習重點

  整體把握全詩,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內容。

  導 學 過 程

  預習

  (識記)

  1.白居易,中唐著名_______詩人,字______,晚年號________。青年時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左拾遺(諫官)。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他是繼杜甫之後又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後被貶為江州司馬。著有《________》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而別無寄託的作品,是______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琵琶行》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2. 關於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樂曲的意思。白居易還有《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後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______。三者的名稱雖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採用___________________,富於變化。

  【基礎演練】

  1. 給下列難字注音:

  錚( )錚然賈( )人 憫( )然 轉徙( )

  荻( )花 霓( )裳 琴( )瑟( )琵( )琶( )

  鈿()頭 嘔()啞()嘲()哳()

  2.解釋下列各句中劃線字的意義:

  感斯人言 ( )凡六百一十六言( )

  東船西舫悄無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

  轉徙於江湖間 ( )轉軸撥絃三兩聲( )

  卻坐促弦弦轉急( ) 因為長句 ( )

  初為霓裳後六么( ) 為君翻作《琵琶行》( )

  商人重利輕別離()鐵騎突出刀槍鳴()

  整頓衣裳起斂容( )

  3.翻譯下面的句子

  a.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

  b.轉徙於江湖間

  c.使快彈數曲

  d.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思考探究

  【合作探究】

  1.《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敘了什麼事?

  2.小序有什麼作用?

  3.讀詩,找出詩歌中和序呼應的地方。

  4.分別用一句話概括各節詩的內容。

  訓練

  (一)課內檢測

  1.下列詞語中粗體字的讀音正確的一組( )

  A.湓浦口(pén) 憔悴(jiāo) 六玄(yāo)

  B.錚錚然(zhēng) 賈人(jiǎ) 荻花(dí)

  C.蝦蟆陵(há) 嘈雜(cáo) 鈿頭(diàn)

  D.江浸月(jīn) 嘔啞(yā) 嘲哳(zhā)

  2.下列詞語的書寫,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

  A.曲罷憫然 鈿頭銀篦 連篇累牘 杜鵑啼血

  B.轉徒江湖 幽愁暗恨 扣人心絃 豪言壯語

  C.輕攏慢捻 天崖海角 幽咽泉流 汗流浹背

  D.東船西舫 恬然自安 翻覆無常 春寒料峭

  3.對下列句子中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使快彈數曲 快:趕快。

  B.老大嫁作商人婦老大:排行第一

  C.去來江口守空船去來:離去回來

  D.弦弦掩抑聲聲思掩抑:低沉抑鬱

  4.下列句子中加線的詞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鐵騎突出刀槍鳴 B.門前冷落鞍馬稀

  C.整頓衣裳起斂容D.悽悽不似向前聲

  小結

  成安一中高—年級—學科導學方案

  制定

  何紅燕

  審定

  課題

  琵琶行(第二課時)

  月 日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背誦第一、二節;理解分析詩中描寫音樂的詩句的特色。

  過程與方法

  掌握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

  情感態度價值觀

  反覆誦讀,合作探究,透過描寫音樂藝術溝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

  學習重點

  背誦第一、二節;理解分析詩中描寫音樂的詩句的特色

  導 學 過 程

  預習

  (識記)

  【知識導學】

  《琵琶行》中三次寫琵琶女彈奏都用了側面描寫:第一次“忽聞水上琵琶聲”,側面描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當“四弦一聲如裂帛”結束彈奏後,詩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進行側面描寫;最後一次“悽悽不似向前聲”,作者又用“滿座重聞皆掩泣”,___________”作側面描寫。

  【基礎演練】

  1.下列句子中加線的熟語的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這些老屋確實有些味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新的小區要開發了,不得不推倒啊!

  B.剛退居二線的老王抱怨說:“你看我才退了下來幾天,就‘門前冷落鞍馬稀’了,真是人走茶涼啊!”

  C.昔日同學三年,今天終得一聚,“相逢何必曾相識”,我提議,乾杯!

  D.輪到中國選手申雪、趙洪博出場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場內一片寂靜,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啊!

  2. 對《琵琶行》中詞句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嘈嘈”形容琵琶聲的粗重,“切切”形容琵琶聲的輕細。

  B.“間關”形容鳥聲婉轉,這裡指音樂的流暢悅耳。

  C.“別有幽愁暗恨生”,是說音樂勾起聽眾內心深處的愁思和怨恨。

  D.“銀瓶乍破”“刀槍鳴”形容音樂的激越雄壯,驚心動魄。

  3.對下面的詩句賞析不恰當的一項( )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獲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A.第一句概括地介紹了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寫環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蕭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無管絃”三字為琵琶女的出場和彈奏張本。

  D.第五、六句寫出了與朋友分別時的悲慘心情。

  思考探究

  有感情地誦讀第二段,回答下邊的問題,品味詩中的意境。

  1.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詩人先寫她的調絃動作和神情,這有什麼作用?

  2.詩人運用了哪些手法來直接表現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

  思考探究

  3.說說琵琶女所演奏的樂曲有一個怎樣的發展變化過程,並指出樂曲高潮之所在。

  4..第二段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尾,有什麼作用?

  5.朗讀、背誦詩的第一、二節,體會詩人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

  訓練

  (一) 課內檢測

  1.詩句默寫填空: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_____________,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______________。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添酒回燈重開宴。___________________,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_______________,似訴平生不得志。_______________,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________________,小弦切切如私語。___________________,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______________,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銀瓶乍破水漿迸,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四弦一聲如裂帛。 ________________,唯見江心秋月白。

  2.《琵琶行》序言中有“因為長句,歌以贈之”一句,說明了詩人的寫作動機。對詩人的寫作動機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

  A.是為了排遣自己謫居江州後的鬱悶心情。

  B.是為了抒發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C.既是為了表達對琵琶女悲慘遭遇的同情,又是為了抒發自己與琵琶女共有的“天涯淪落人”的感情。

  D.以上三種都不是,寫此詩只是一種偶然事件引起的靈感的觸發。

  (二)課外拓展

  1.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送杜十四之江南 白居易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有人評論這首詩中的“景”和“情”全由第三句關聯,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小結

  《琵琶行》教案25

  《琵琶行》教案

  教學目的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2、瞭解運用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3.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為一體。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瞭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

  1、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中唐時期現實主義的偉大詩人。青年時期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讀書時期特別刻苦以至於舌上生瘡。少年就以詩成,曾以《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到京城拜望大詩人顧況,深得讚賞。29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左拾遺、刑部尚書。白居易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揭露現實黑暗,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詩篇,即被稱為的“諷喻詩”。白居易的詩通俗好懂,傳說“白傅作詩,老婦皆懂”。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青年時因戰亂曾四處漂泊,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有“兼濟天下”、“為民請命”的理想和信念,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長篇敘事詩有《琵琶行》、《長恨歌》。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2、簡介寫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遺官職後,由於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歲被改職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次年由於上書皇帝,言辭急切,被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先被貶為江州刺史,又被貶為江州司馬,《琵琶行》就寫於第二年秋天。詩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鳴自身天涯淪落的不幸。

  3、本文屬於樂府詩,簡介樂府:樂府本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採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採集民歌,供統治階級“觀風俗”。後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作的和採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這首詩屬於後者。

  4.關於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後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行,又叫“歌行”,它源於漢魏樂府,是樂府名曲之一。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富於變化,可多次換韻。

  二、指導朗讀

  1、聽配樂朗讀 2、誦讀提示 3、自由散讀

  三、疏通小序,積累字詞(看註解,查工具書,和同學交流下列詞句意思)

  四、作業:朗讀並翻譯小序

  第二課時

  一、把握梳理課文內容結構。

  全詩按時間順序分為五段:

  (一) 江頭送客聞琵琶

  (二) 江上聆聽琵琶曲:(邀見歌女;演奏名曲;聽者陶醉)

  (三) 歌女傾訴身世苦:(少年歡樂;晚年淒涼;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憐傷遷謫

  (五) 重聞琵琶青衫溼

  二、細節探討

  1、透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

  明確:琵琶女和詩人自己。

  2、詩人用哪兩句詩將兩個形象連線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詩人為什麼會發出這樣的嘆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有什麼共同的命運、遭遇?.“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試做具體比較(引導學生用原詩文概括回答,齊讀相關詩句,感受“淪落”之情)

  ①讀序與第三節相關部分,瞭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豔蓋群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色藝雙絕、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歡笑紅顏)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飄零憔悴、飽受冷落)

  京倡 商婦 怨

  ②藉助註釋、序、第一節與第四節相關部分,瞭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厚祿、身居高位、位至諫言,名動京師)

  而今:謫居臥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悽悽。(謫居九江,淒涼落魄)

  京官 謫官 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麼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絡在一起?

  明確:音樂(琵琶聲)。

  補充: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善寫),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所言:

  楓葉四弦秋,棖(chéng,觸動)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別離情。

  江西九江有一處名勝古蹟——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對聯。寫白居易離開九江時,九江人民對他的深厚情誼,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襯托別離情之深)

  3、誰解琵琶聲

  [提問]讀了本詩,我們恐怕更多的是對琵琶女的命運掬一把同情淚。確實,琵琶女的命運令世人感嘆。但是,我們是否能夠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

  [明確]整個曲調可以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是“前奏曲”:“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淒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鬱。

  強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於是音樂進入

  第二樂章“歡樂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年時代。青年時代的她,可謂色藝超群,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轉為清脆圓潤、輕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盤”更如往日盈盈笑語,讓人過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長,時光不再。“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女“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於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憶到這兒,琵琶女怎不肝腸寸斷?所以旋律又進入

  第三樂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生。”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由於心情沉痛,越來越低沉,以至於停頓),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

  最後一樂章是

  “悲憤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空船獨守。這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收撥一劃,“四弦一聲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憤激的哀號,更是對不公平社會現實和命運的抗爭!也和詩人無辜遭貶的憤懣不平相合。

  總之,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透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也和詩人的遭遇有相通之處,作者深深領悟其中的感情),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嘆息。”悲憤的曲調,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

  4、誰解青衫淚

  [提問]“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詩人白居易為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呢?

  [明確]詩人淚灑青衫,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①傷琵琶女:正如詩中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卿卿。”琵琶女憤激幽怨的曲調本引發詩人情感的共鳴,在聽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傾訴後,更是激起詩人深深的憐憫。(琵琶女也深深憐憫詩人)

  ②傷己:詩人才華橫溢,譽滿天下,然而今朝淪落,幽愁悲憤;再加上朋友一別,更感孤寂難耐。

  兩人有著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淪落人”。傷人,傷己,兩重感傷交融一體,積累沉澱,詩人怎不悲愴滿懷,淚灑青衫?這“淚”,既是詩人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對當時社會的控訴。

  [板書]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說明]透過這樣一個問題,能夠使學生了解“淚”的深沉含義,從而進一步把握本詩思想感情的另一側面。

  5、誰解風物意

  [提問]詩歌往往少不了風物的描寫,同樣,本詩歌前後貫穿了幾處風物描寫的文字。這些風物有什麼作用呢?

  [明確]篇首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敘述了江東送客時的環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構成清晰如畫的意境,令人頓感秋涼襲身,曲曲傳達出詩人淒涼愁慘的心情,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別時茫茫獎浸月”,敘述別時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無不彌散著詩人的離愁別緒,彷彿詩人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風物有了感應。

  “唯見江心秋月白”,寫音樂結束時寂靜的環境。音樂結束,但其感情仍在擴散,一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彷彿江心秋月也在為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情景交融,烘托了音樂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繞船明月江水寒”,寫琵琶女獨守空船時的環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淒涼的心情;“黃蘆苦竹繞宅生”,寫詩人的生活環境,渲染詩人被貶後的孤寂悲涼。

  總之,一枝一葉總關情。詩歌中的風物成了溢滿感情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個詩境恍若沉浸在潯陽江頭那一派憂鬱的月光裡,悽美哀人。

  [板書]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附板書設計:

  琵琶行(並序) 白居易

  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第三課時 本課時學習重點;欣賞音樂描寫

  一、誦讀第二節,理解內容:

  調絃校音,情隨聲出(序曲)

  演奏名曲,傾訴悲情(總寫)

  珠落玉盤,急切愉悅(第一樂段)

  演奏琵琶曲 幽咽凝絕,幽愁暗恨(第二樂段)

  鐵騎突出,激越雄壯(第三樂段)

  曲終收撥,戛然而止(曲終)

  江心月白,餘韻無窮(魅力)

  二、師生共同分析、欣賞: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來描摹音樂?這些手法有何好處?

  1、比喻(找出比喻句並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樂的什麼特點?並分析比喻描寫的好處。)

  附:[奧地利]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對音樂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寫、性格刻畫和解釋性的說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語(親切細柔) (輕柔尖細、委婉纏綿)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錯落有致、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婉轉優美)(悠揚婉轉、悅耳動聽)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凝澀)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激越雄壯、高亢激昂)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淒厲)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這裡寫樂曲旋律的變化是:.由舒徐流暢——逐漸沉咽——間歇停頓——激越雄壯

  --好處:把抽象無形的音樂變成形象可感的實體。

  2、疊詞和聯綿詞:

  疊詞:弦弦、聲聲、續續、嘈嘈、切切

  聯綿詞:間關(疊韻)、幽咽(雙聲)

  --使音節悅耳動聽

  3、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②側面烘托: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寫聽眾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藝術效果。

  4、曲中帶情:

  以聽者的感受襯托音樂的聲情並茂。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彈奏之技藝高超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帶著感情了彈奏的,而詩人也是帶著感情來聽、來描摹的。(找出有關感情的詩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 未成曲調先有情 似訴平生不得志 說盡心中無限事

  詩人以情繪聲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問:從中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詩人也從樂曲中聽出了其中的感情。詩人為何能聽出?

  a、詩人是音樂大家。

  b、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帶著感情去描摹音樂也是本詩描摹音樂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說一句題外話,古人有的責備白居易不該於謫居中夜入離婦之船,認為有違禮法。我們倒認為,白居易能衝破封建的等級觀念,平等地看待一個地位卑賤的琵琶女,將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為倡家女、今為商人婦的遭遇作類比,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我國古代詩人雖有自比美人芳草的傳統,但大都比的是純潔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貴婦,自比歌伎是較少見的。

  5、小結: 描寫特色:

  A、大量運用比喻,化抽象無形為形象可感;B、巧用擬聲詞和疊詞;

  C、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結合; D、帶著感情去描摹音樂。

  《琵琶行(並序)》優質課教案24

  《琵琶行(並序)》教學設計方案

  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學科:高中語文

  年級:高一

  冊別:必修3

  章節:第二單元

  一、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的生平及詩歌的寫作背景。 2、理清詩歌的寫作思路,把握詩歌主要內容,領悟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賞析這首詩的音樂美、意境美。領會運用多種手法描繪音樂形象,運用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寫作特點。

  二、教學重點:掌握作者用比喻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三、教學難點:抓住並探討詩歌主旨句,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四、教學思路:

  以學生誦讀為主,在誦讀中領悟詩歌情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作適當啟發和引導。抓住詩歌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走進詩歌,提高詩歌鑑賞水平。

  五、教學內容:

  1、瞭解作者及詩歌寫作背景。

  2、誦讀詩歌,聽名家朗讀,在聽讀中感受詩情。

  3、把握詩歌寫作思路,整體感知其主要內容。

  4、學習並探究詩歌中用比喻表現音樂的寫法。

  5、抓住詩歌的主旨句,深入瞭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6、課外拓展練習,透過對比閱讀訓練,提高學生詩歌鑑賞水平。

  六、教學方法:誦讀法、探究法

  七、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以多媒體教學為輔助手段,儘可能地提高課堂效率。

  八、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播放《高山流水》)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伯牙的人擅長彈琴、作曲,他在漢陽江口彈琴時碰到子期在岸邊細細傾聽,並讚歎不絕。伯牙十分驚歎,這樣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麼會欣賞我的琴聲呢?他請子期上船,並問他:你喜歡聽我彈琴,我現在彈一曲,請你說出曲子內容。說罷,伯牙彈了起來。子期聽後說:妙極了!你彈出來的琴聲像巍峨的高山一樣,像流動的江水一樣。伯牙驚歎不已。從此,他們成了知心朋友,後人因此用“高山流水”來稱呼知音。被貶潯陽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時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藝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兩人在琴聲中相互理解,產生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著名的《琵琶行》就是由此而寫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作者介紹

  白居易,中唐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青年時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左拾遺(諫官)。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以《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由於得罪了憲宗和官僚集團,被貶為江州司馬。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而別無寄託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琵琶行》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學過他的作品《賣炭翁》。

  (三)背景介紹

  《琵琶行》是白居易在唐憲宗元和十年遭受權貴打擊而被貶江州司馬次年的作品。詩人因這次政治迫害而憤懣、感傷,在荒僻的江州,無處發洩,只好將一腔愁悶鬱積心中。一個蕭瑟的秋夜,當詩人送客潯陽江頭,偶逢琵琶女,從她苦難的身世遭遇聯想到自己的坎坷失意,頓時難以抑制天涯淪落的痛苦心情,悲愴之意油然而生,他飽蘸滿腹辛酸淚,盡情傾訴悲憤之情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四)、學習小序

  《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小序交待了六要素,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說明本詩的寫作動機,並定下了全詩悽切傷懷的感情基調。

  (五)、朗讀詩歌,名家朗讀

  湓(pén)浦口憫(mǐn)然 賈(gǔ)人 荻(dí)花

  遷謫(zhé) 恬(tián)然 瑟(sè)瑟 霓(ní)裳(cháng)

  舫(fǎng) 蝦蟆(há má) 嘔啞(ōu yā) 鈿(diàn)頭

  銀篦(bì) 紅綃(x iāo)潯(xún)陽 嘲哳(zhāo zhā)

  闌(lán)幹

  (六)、整體感知

  根據詩歌內容,結合多媒體投影中的五幅插圖,給詩歌每段分別擬一個恰當的小標題。

  1、江頭送客聞琵琶

  2、江上聆聽琵琶曲

  3、歌女傾訴身世苦

  4、同病相憐傷遷謫

  5、重聞琵琶青衫溼

  (七)、思想內容

  1、學生重讀詩歌,體會思想感情。

  2、找出詩歌的主旨句進行賞析。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這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詩人和琵琶女雖然經歷、地位不同,但

  都有著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艱難處境,生活都同樣地飄零、淒涼、失意。詩人把對琵琶女的深摯同情、對自己被貶的滿腔幽怨以及對冷酷現實的強烈不滿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因為這兩句詩揭示出了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情緒,所以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激起廣泛的同情。

  (八)、音樂描寫

  1、找出詩歌中的音樂描寫進行賞析。(具體內容見多媒體課件)

  詩句

  音樂特點

  大弦嘈嘈如急雨

  粗重深沉

  小弦切切如私語

  柔美細膩

  大珠小珠落玉盤

  圓潤清脆

  間關鶯語花底滑

  婉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

  低沉抑鬱

  銀瓶乍破水漿迸

  激越響亮

  鐵騎突出刀槍鳴

  雄壯氣勢

  簡評:主要藝術特色是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抽象的變為具體可感的形象。

  2、探究下列詩句。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簡評:以上詩句採用側面烘托手法,從側面突出琵琶樂曲感人的藝術魅力。

  3、感受下列詩句。

  轉軸拔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簡評:詩人帶著情感去感受音樂,描摹音樂,猶如畫龍點睛。

  (九)、課外拓展

  李憑箜篌引 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

  探究題:兩詩在音樂描寫上有何異同?

  (十)、板書設計(已經包含在教學步驟中)

  九、教學設計理念:

  按照新課標要求,以學生為主體,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和建構知識的主動性,從而達到較高的教學效果。

  十、組織形式:

  班級授課,教學面向全班同學。

  (王勤 江西省高安市石腦中學 3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