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琵琶行> 有關琵琶行教學後記

琵琶行教學後記

有關琵琶行教學後記

  閱讀古典或外國作品,由於時間的久遠,空間的廣漠,學生常常有隔膜感,更有一些細節弄不懂了。有人可能認為細節無關宏旨,其實也會妨礙對作品的整體理解把握。教師如何幫助學生消除隔膜,弄通細節,正確理解作品,培養學生閱讀創新的能力,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紅樓夢》裡有一幅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用之於閱讀也適宜。世事,即家事國事天下事,不管大小無論好壞,從歷史典籍到日常生活中婆婆媽媽的瑣碎事,都應瞭解;人情,就是人之常情,親情友情愛情,不同場合下人物應有的心情,也該瞭然。如此去聯絡作品來解讀,許多疙瘩都會迎刃而解了。這實際上是一種思維訓練,培根有句名言:如果你從肯定開始,必將以問題告終;如果從問題開始,則將以肯定結束。試以《琵琶行》為例,教學中,學生提出不少問題:

  1、序中說“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為什麼詩人被貶官司二年都能恬然自安,而偶然遇到琵琶女,一席話就讓他有了遷謫意呢?

  2、“一曲紅綃不知數”,是否聽眾給琵琶女的報酬?為什麼不直接給錢呢?

  3、為什麼要用“鈿頭銀篦擊節碎”?不可惜嗎?

  4、“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註解得很清楚:“夢中啼哭,搽了胭脂的臉上流滿了一道道紅色的(淚痕)。妝,這裡指臉上的脂粉。闌干,縱橫錯亂的樣子。”而學生仍然有疑問:這琵琶女幹嗎睡覺也不卸妝呢?

  學貴有疑,這些問題的提出,可以看出學生是經過了思考的,有的問題很有一些難度,是我備課時都未考慮到的。我把問題整理抄到黑板上,請同學們各抒己見。學生開始都沉默不語,但看得出是開始了思考。我提問:“白居易的'‘恬然自安’究竟是一種什麼狀態呢?”馬上有同學翻開了工具書,一查:恬然,滿不在乎的樣子。有同學發言了:“白居易在序中雖然說他被官後‘恬然自安’,但是在詩中卻又說‘我從去歲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由此看來,他是並不怎麼‘恬然’的,相反,他的內心充滿了苦悶與孤寂。”我及時予以肯定:“XX同學看出了序與詩內容的矛盾,很好。現在有兩個命題:A、白居易‘恬然自安’真;B、白居易‘恬然自安’假。那麼究竟他當時應該是怎樣一種狀態才比較合乎人之常情呢?”我補充了白居易的一些生平及被貶官司的背景:元和十年,白居易正是因為宰相武元衡上朝時被地方軍閥派人刺死,激於義憤,率先上疏“急請捕賊,以雪國恥”而得罪權臣,才被貶為江州司馬的。

  一個學生說:“按人之常情推論,一個有抱負有正義感的人被排斥打擊後,不太可能‘滿不在乎’,他應該象屈原那樣憂憤才合乎情理。”此說法得到許多同學贊同。但是另有同學發言了:“我認為白居易剛開始也是憂憤不平的,或許他的心理調節能力較強(笑聲),比屈原強吧,之後就恬然自安了。因此我認為這兩個例題都是真的,他沒有必要說假話。”討論到此,這個問題已較為清楚,我也很受啟發,覺得該小結了。我說:“幾個同學的意見都很有道理,都經過了自己的思考。白居易被貶官之初的確應該是憂憤不平的,這一點有詩句為證。之後就隨遇而安了,或者不排除他有些消沉麻木吧。碰到琵琶女後,欣賞了演奏的美妙音樂,瞭解她如今悲涼的身世,才又勾起了作者的憂憤悲傷的情緒,產生了‘遷謫意’,也很合乎情理。”

  第2、3兩個問題,應該屬於當時的一些風俗習慣,我問大家:“曾經有過一些歌星到珠海來開演唱會,比如劉德華、劉歡等。珠海也有許多追星族,他們是怎樣追星的呢?”大家七嘴八舌“請歌星簽名。”“給歌星獻花。”我說:“對了。我們今天是獻花,唐代的紅綃我想大概就相當於今天的鮮花,以及象藏族蒙族人獻的哈達之類。而給琵琶女的報酬應該是另外的,就象今天我們去參加歌星的演唱會要另外買票一樣吧。寫‘鈿頭銀篦擊節碎’主要是突出當時生活的奢華。”有個同學說:“老師,我覺得寫‘鈿頭銀篦擊節碎’,也有透過寫聽者的忘形,來突出琵琶女演奏技巧高超的用意。”這個補充非常好,我給予了肯定。(本文寫好後,有老師跟我商榷,認為“紅綃”即“纏頭”,應該就是給歌女的報酬,因為《賣炭翁》裡也有:“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可見唐人有用紅綃做等價物的做法。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東潤主編《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賣炭翁》注6“半匹”:唐代商品交易,錢帛並用。但《琵琶行》對“纏頭”的註解又說:當時風俗,歌舞妓演奏完畢,以綾帛之類為贈,叫做纏頭彩。這“贈”是否就算報酬?仍有待方家指教。)

  第4個問題,琵琶女為什麼睡覺也不卸妝?我問:“人們一般什麼時候化妝打扮呢?”有男同學說:“我們從來不化妝,請女同學回答。”一位同學發言說:“打扮化妝一般應該是早上起床後,琵琶女睡覺不卸妝,應該是她等丈夫回家,等到很晚,不知不覺睡著了,半夜醒來很傷心,才是‘夢啼妝淚紅闌干’。”我說:“分析得很好,也許還有其他不同的解釋,只要想象合理,合乎人之常情就行。”

  總之,任何教育都在有意無意地培養著某種思維,“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教育史就是一部思維訓練史。”(見李元授主編《思維訓練》P8,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而閱讀思維訓練只要抓住了一些問題為切入點,啟發學生從人之常情出發去解讀,便能找到合情合理的答案,從而更好地從整體上理解把握作品。《察今》裡說:“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說到底,還是個知識面的問題,要先有一定的“知”,知“近”、知“今”、知“所見”,才能展開聯想。要鼓勵學生觀察生活、關心生活、熱愛生活,多多積累“世事”“人情”的知識,豐富的知識積累肯定有助於理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