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排比句> 排比句在文中的作用

排比句在文中的作用

排比句在文中的作用

  作文是語文課的半壁江山。“能聽讀,會說寫”是語文課目的人無罪精要的括。作文是一種精神的獨創,是內心世界的外在表現 ,應寫出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好作文應該是打出主體、個性的深刻烙印,作文突出的是個性,防止的是共性。都是共性的東西就會失敗。巧用排比句能夠再現表現力。

  作文在中小學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不亞於大學的論文。小學起步階段就很重要,中學就更重要。著名教育家葉聖陶的觀點很明確, “關於作文教學,我想,大先得想想學生為什麼要學作文。要回答似乎並不難,當然是: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隨時需要作文,所以要學作文,在從前並不是人人需要,在今天卻人人需要。寫封信,打個報告,寫個總結,起個發言稿,寫一份說明書,寫篇研究論文,諸如此類,不是各行各業的人經常要做的事嗎?因此要求學生要學好作文,在小學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文是語文課的半壁江山。“能聽讀,會說寫”是語文課目的人無罪精要的括。作文是一種精神的獨創,是內心世界的外在表現 ,應寫出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好作文應該是打出主體、個性的深刻烙印,作文突出的是個性,防止的是共性。都是共性的東西就會失敗。作文,大是學生最感頭痛的事了,雖頭疼的“體徵”不同,但有一個病因是相同的,那就是作文的語言表現力不強。本文擬從“操作”的基點出發,對如何提高作文的語言表現力問題作一下探究,以期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所謂語言生成和轉換訓練,是指在作文訓練中,透過某些特定的方法和途徑,使作文的敘事語言曲婉有致、繪形傳神、個性鮮明,以收筆姿搖曳富有底蘊之效;使作文的景語言生動、具體、直觀、鮮活, 提出這個問題基於以下兩點:

  一、語言是一種習得性的工具,是一種可以“對思維起著梳理和啟用作用”的操作工具。因為文章的“立意、構思、表達……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流程”。試想,如果你連自己的`意思的表述都辭不達意的話,何談“創新”了。既然語言是一種工具性很強的載體,那麼,操作性就應該是其固有的屬性,我們就有可能把語言訓練過程看作是一種由樣本——模仿 ——生成轉換(再造)的編碼 —輸出(文段)的過程;

  二、各種報章討論此話題的文章雖然也有,但大多隻是提供“樣子”和“葫蘆”,對於如何“做樣子”“畫葫蘆”,卻少有人論及。 那 麼,這種訓練應怎樣來操作呢? 強化以排比句為主幹的整句訓練是達到提高語言表現力的有效途徑.。排比句不僅富有方正齊整的形式美、張弛有度的節奏美以及汪洋恣肆、一瀉千里的氣勢美,而且還有鋪展場面具體生動、列舉事例翔實豐富、闡釋道理嚴謹清晰、抒發感情真切激昂的作用。使文章既蹈厲恣肆、神采飛揚又骨肉豐滿、內涵厚重。這種排比語段不僅能強化語言的表現力度,更能成為文章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和展示作者個性和才情的“模板”。 一株花,好的枝幹固然很重要,但如果沒有綠葉與鮮花的裝點,枝幹再美也沒有多大的意義,同理,一篇作文,好的立意與好的結構當然很重要,但如果沒有精美的語言來美化它,那麼,再高明的立意與結構也無濟於事。精美的語言就是作文的綠葉與鮮花,精美的語言就是作文的精神與靈魂,它能使你的作文發出令人耀眼的光彩。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樣去提煉我們的作文語言水平呢? 首先要運用修辭。運用修辭的語言是經過刻意加工、美化了的個性語言,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語言,精美的語言總是少不了修辭。 請看下面示例:羅曼·羅蘭說過:“一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為了探索它的內在生命——它的各種行動的源泉——我們必須透過它的文學、哲學和藝術而深入它的靈魂,因為這裡反映了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所以一個人,無論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如果他從來沒有讀過《老子》《猛子》《論語》《詩經》和唐詩和宋詞、漢文章……如果他對於“天下為公”的理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品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無為而無不為” 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原則……這一切都一無所知,那麼,他決沒有資格說他懂什麼是“中華民族”!排比句的運用十分靈活,方式也多種多樣。但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是正向式(正面列舉)這類句式的基本特徵就是重複使用相同的詞語,如用“……是……、……的、正如……一樣、當……時候”等等正面羅列或鋪排,有的還用“假如……,那麼……?”或“試想……又怎麼……?”“如果不(沒有)……”等句式加以反問,從而使文章顯得氣勢充沛、個性鮮明。

  請看示例:徵題啟事 20 世紀曾孕育著前人無數的祈盼,20 世紀也閃耀著無盡的輝煌——當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的時候,當比爾·蓋創辦微軟的時候,當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時候,當“多利羊”出世的時候——我們可以更快地奔跑了;當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時候,當新中國誕生的時候——我們可以更自由地呼吸了; 當泰戈爾尋找天空中翅膀的時候,當畢加索描繪少女與鴿子的時候,當邁克爾·傑克遜盡情搖滾的時候,當喬丹高高躍起大籃的時候——我們可以更美地生活了。 20 世紀還有米老鼠,還有機器貓,還有芭比娃娃,還有大話西遊…… 《中國青年報·第一賽季題目》(2001 年1 月4 日)點評:這是一個典型的正向式的排比語段。作者運用“當……的時候”和“還有……”兩種句式,對“曾孕育前人無數祈盼、閃耀無盡輝煌”的20 世紀進行了生動有力的闡釋。語句整飭,文采斐然。其中既有“愛因斯坦、比爾·蓋、阿姆斯特朗、多利羊”大跨度的述,也有“天空中的翅膀、少女與鴿子、盡情搖滾、大籃”的形象描繪,更有“更快地奔跑、更自由地呼吸、更美好地生活”的真切感受。既契合“我對新世紀的祈盼”的徵題主旨,更能啟迪讀者“視接千載,思接萬里”,以抒發對新世紀的祈盼之情。 排比語段的第二種方式是反向式(反面列舉)。常見的句式有“假如沒有……、如果沒有……”或者“沒有……”、“如果不是……”等。這種排比語段隨處可見。如、江蘇考生在《生命的痕跡》一文中這樣寫到: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轉瞬即逝。移植人的記憶畢竟是一種很主觀,甚至有悖於一般自然法則的做法。科幻小說裡被冰凍幾十年後復活的人,往往面對變幻莫測的現實無所適從。太多沉重的過去和回憶是否會使銳意創新的的現實背上沉重的包袱?醜惡、貪婪、暴虐是否也一樣會流傳後人?這樣前衛的技術怎樣才能應用於致力人類愛與和平的事業?”。我們在進行以排比句為主幹的語段生成和轉換訓練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排比語段內部要具有合理的“順序”,或按時間順序(由古到今)、或按空間順序(由遠及近、由中到外)或按邏輯順序(由現象到本質、由念—判斷—推理)等。如,有一個人這樣詮釋苦難與人生的關係: 屈原在其“聯齊抗秦”的政治主張未被採納卻“忠而被謗”的苦難中,仍能 “哀怨託離騷,孤忠報楚國”;司馬遷因秉筆直書,“不溢美”“不隱惡”而遭受腐刑時,卻能“憂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杜甫雖“長夜沾溼”“布衾似鐵”卻依然“民間疾苦,筆底波瀾”,吟誦出“大庇天下寒士”的千古絕唱。他們不是在時光的流逝中淡化苦難,而是用全部的熱情和才智和命運進行了不屈的抗爭,昇華了自己也點綴了歷史。

  ②表述的角度要一致,分類要合理。按照語段表達 的內容可大致的分為人、事、物、理、情等;按表達的角度(性質)排比語段可分為正向和反向等。如果類屬不當,將會削弱排比語段的表達效果。如有的同學對親情作了這樣的鋪陳:親情是什麼?親情是朔風呼嘯的冬夜,母親手中飛的針線;是烈日炎炎的夏日,父親手中驅蚊的芭蕉扇;是久別重逢後,親人的一句平淡的問話“回來了”;是父親暴怒時的一頓拳腳……

  ③要運用具體內容來鑄就排比語段的風骨。排比句不僅具有句式整飭、營造氣勢的功用,而且還能夠構築文章的骨架。實際上,只有以具體的人物、事例和具體的生活場景為主體構成的排比語段,才真正發揮 其對文段的潤飾功用,才會達到提高語言表現力的目的。如有一位同學這樣詮釋幸福:不覺得,我又想起常被人視的劉禪,雖樂不思蜀,但卻使蜀地的百姓免受戰亂之苦,統一的旗幟下,沒有戰爭就該是幸福吧;近代美學大師王國維緣於“文化斷裂”“文化幻滅”而投湖自盡,對其個人來講,誰又能否認,這是一種殉道般的幸福呢?同樣傅雷夫婦在無力承受壓力的情況下,雙雙自殺,也該是一種解脫地獄般痛苦的幸福 吧?只不過,對他們來說,這是另一種意義的幸福:解脫的幸福。

  ④排比語段要富有變化,以免有板滯之嫌。在平時的訓練中,“正舉反問”方式的應用較為普遍。。請看下面的事例: 歷史常給人以警示,假若當初商紂王能廣開言路,察納忠言,何至於落得個眾叛親離,葬身火海的下場呢?假若當初桓公聽從扁鵲的勸告,又何至於病入膏肓而一命嗚呼呢?反過來說,假若當初齊威王不採納鄒忌的諷諫,又怎能使齊國“戰勝於朝廷”呢?假若當初秦孝公不聽商之諫而實行變法,何以能稱雄於六國呢?假若當初唐太宗不聽從魏徵的勸諫,又怎麼能有“貞觀之治”的政治局面呢?由此可見,不善納人言者,亡;善納人言者,昌。並非每一個春天的日子都是百花盛開、陽光燦爛,並非每一個季節都適合播種或收穫,也並非每一處風景都值得我們的留戀,有的風景美的太蒼涼,何必留戀太多, 沉 迷太久? 這段話有比喻句式、有排比句式、有否定句式、有反問句式,幾種句式綜合起來給讀者一種比較輕鬆、愉悅、跳躍和諧的感受,朗讀起來朗朗上口,頗有氣勢,並且令人沉思再三。其效果不是一般的陳述句所可比的。

  總之,排比句的運用不僅可以平中見奇、俗中顯新,有時甚至能化腐朽為神奇,從而使文章神完氣足,不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