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散文集
引言:歐陽修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歐陽修散文集,歡迎大家閱讀!
歐陽修散文集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塗,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秋聲賦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瀟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乎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悽悽切切,呼號奮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籠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一氣之餘烈。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養魚記
折簷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對非非堂。修竹環繞蔭映,未嘗植物。因洿以為池,不方不圓,任其地形;不甃不築,全其自然。縱鍤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風而波,無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潛形於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斯足以舒憂隘而娛窮獨也。
乃求漁者之罟,市數十魚,童子養之乎其中。童子以為鬥斛之水不能廣其容,蓋活其小者而棄其大者。怪而問之,且以是對。嗟乎!其童子無乃嚚昏而無識矣乎!予觀巨魚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魚遊戲乎淺狹之間,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養魚記。
畫舫齋記
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東偏之室,治為燕私之居,而名曰畫舫齋。齋廣一室,其深七室,以戶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其溫室之奧,則穴其上以為明;其虛室之疏以達,則欄檻其兩旁以為坐立之倚。凡偃休於吾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山石崷崒,佳花美木之植列於兩簷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愛者。因以舟名焉。
《周易》之象,至於履險蹈難,必曰涉川。蓋舟之為物,所以濟難而非安居之用也。今予治齋於署以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豈不戾哉?況予又嘗以罪謫,走江湖間,自汴絕淮,浮於大江,至於巴峽,轉而以入於漢沔,計其水行幾萬餘裡。其羈窮不幸,而卒遭風波之恐,往往叫號神明以脫須臾之命者,數矣。當其恐時,顧視前後凡舟之人,非為商賈,則必仕宦。因竊自嘆,以謂非冒利與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賴天之惠,全活其生。今得除去宿負,列官於朝,以來是州,飽廩食而安署居,追思曩時山川所歷,舟楫之危,蛟鼉之出沒,波濤之洶欻,宜其寢驚而夢愕。而乃忘其險阻,猶以舟名其齋,豈真樂於舟居者邪!
然予聞古之人,有逃世遠去江湖之上,終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樂也。苟非冒利於險,有罪而不得已,使順風恬波,傲然枕蓆之上,一日而千里,則舟之行豈不樂哉!顧予誠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故以名予齋,奚曰不宜?
予友蔡君謨善大書,頗怪偉,將乞大字以題於楹。懼其疑予之所以名齋者,故具以雲。又因以置於壁。
壬午十二月十二日書。
拓展閱讀:
歐陽修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永豐縣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四歲喪父,家貧,他的母親以荻(秸稈)畫地,教他寫字。
多誦古人篇章,為詩文,“下筆出人意表”。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任西京留守推官。景佑元年(1034)任鎮南軍節度掌書記、館言事,得罪宰相被貶,被降知夷陵縣。康定元年(1040)復任館閣校勘,編修崇文總目。
慶曆三年(1043)任右正言、知制誥。慶曆五年,杜衍、范仲淹、韓琦、富弼等名臣相繼被排擠出朝,歐陽修上書為他們分辯,被貶知滁州,後又改知揚州、潁州。皇佑元年(1049)回朝,先後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等職,和宋祁等一同編修《新唐書》,又自修《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
晚年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太子少師。神宗熙寧五年(1072)卒於家,諡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