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木蘭詩> 木蘭詩流傳至今的原因

木蘭詩流傳至今的原因

木蘭詩流傳至今的原因

  《木蘭詩》流傳千古的原因是:

  1 、在封建社會中,追求功名利祿是佔統治地位的傳統思想,而木蘭經過十年的緊張戰鬥之後,凱旋而歸,卻拒封辭賞,願意解甲歸田,重過勞動人民的耕織生活,這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質樸謙遜的品質。木蘭的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對熱中功名利祿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諷刺。

  2、木蘭雖為女子,卻甘願代父從軍,表現中華民族一直推崇的'美德——孝道;奉獻10年寶貴青春投身戰場,保家衛國, 表現她熱愛和平的思想。

  3、木蘭從軍是對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一次有力的反抗,表現出爭取男女平等、追求女性解放的美好願望。

  《木蘭詩》簡介: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在中國文學史上與南朝的《孔雀東南飛》被合稱為“樂府雙璧”。《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讚揚了這位奇女子勤勞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英勇戰鬥的精神。

  木蘭詩中木蘭的形象

  《木蘭詩》的主旨是寫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表達了巾幗不讓鬚眉的情感。這是對古代婦女的肯定,婦女同樣可以做男人能做的事情,而且還能做得更好。木蘭這一形象完全顛覆了古代世人對婦女的看法,她不僅善良(上有姐姐(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下有弟弟(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代父從軍也輪不到他啊,但為了家人,他卻挺身而出)、孝順,更是勇敢,威猛,武藝超群(不然從軍多年卻安然無恙是不可想象的)。

  木蘭詩 / 木蘭辭

  南北朝:佚名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惟聞 通: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惟聞 通:唯)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數年,屢建功勳,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它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後魏,這詩產生於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後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儲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

  查《木蘭詩》,《樂府詩集》收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據《樂府詩集》的編者宋代的郭茂倩說,此詩最早著錄於南朝陳智匠(梁武帝時任樂官)的《古今樂錄》。至唐代已廣為傳誦,唐人韋元甫有擬作《木蘭歌》,可以為證。所以,學者們大都認為,《木蘭詩》產生於北朝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