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陸游> 陸游寫的示兒

陸游寫的示兒

陸游寫的示兒

  引導語:陸游是愛國主義詩人,不論何時,不論何種境況,詩人吹奏的都是愛國志士的進軍號。下面就是小編整理他寫的示兒詩,我們一起閱讀學習其中的知識資訊吧。

  【示兒】

  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注詞釋義

  示兒:寫給兒子們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

  九州:指中國。古代中國分為九州。

  同:統一。

  王師:指南宋軍隊。

  定:平定,收復。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佔的地區。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乃翁:你的父親。

  古詩今譯

  我知道人死後萬事皆空,只悲嘆看不到九州統一。大宋軍隊收復中原之日,家祭時別忘了告我亡靈。

  名句賞析——“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是南宋寧宗嘉定二年(1210)除夕前夜,作者臨終前留下來的最後一首絕筆詩。從他兩歲時北宋滅亡,到他85歲即將去世,北方大好山河始終沒能收復。他原本知道死去之後,萬事皆空,個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惟一悲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是國家統一。80多年來,驅除敵虜、統一河山的強烈願望,在他心裡始終沒有動搖過。所以在他臨終前,仍然叮囑孩子們,將來這一天到來時,一定不要忘記祭祀他的亡靈,把這勝利的喜訊告訴他。全詩文字質樸自然,情感沉痛真摯,催人淚下,表現了作者相信恢復中原大好河山的壯志一定能夠實現。

  名家評析

  宋·梅堯臣《六一詩話》:“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明·徐伯齡《蟑精焦》:“較之宗澤三呼渡河之心。何以異哉!”

  明·胡應麟《詩藪》:“忠憤之氣,落落二十八字間。……每讀此未嘗不為滴淚也。”

  清·賀貽孫《詩箋》:“率意直書,悲壯沉痛,孤忠至性,可泣鬼神。”[4]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六:“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素志可見矣。”

  陳友冰、楊福生《宋代絕句賞析》:“詩的三、四兩句來了個大幅度的時空跳躍,由生前突然轉為死後,由悲憤轉為希望。”

  姚奠中《唐宋絕句選注析》:“二句‘但’字一轉,引出‘不見九州同’,突出一個‘悲’字。”

  陸游簡介資料

  宋寧宗嘉定二年(1209)春,江南陰雨綿綿,牽惹得人心浮氣躁。重病纏身已有數月的陸游,今天突然有了精神。他讓兒子拿來紙筆,支撐著身子,緩慢而有力地寫著《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他徐徐放下筆,眼神一散,合上了雙眼—這位被後世贊為“亙古男兒一放翁”的愛國詩人走完了八十五年的坎坷道路,帶著深深的遺憾和對統一祖國的無限期望,辭別了人世。這篇偉作,也成了詩人千百年來震撼著人們心靈的絕筆。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於宋徽宗宣和七年(1115)。陸游生活的年代,是一個民族矛盾已上升為主要矛盾的年代。北宋滅亡後,以宋高宗為代表的南宋統治者,在女真族奴隸主建立的金國威迫下,屈膝求和,偏安江南一隅,過著“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奢侈生活。而人民,不論是身居北方還是生長在南宋,包括有民族氣節計程車大夫階層,都不甘心當牛做馬,主張奮起抗爭。

  因此,堅持抗金,反對投降,拯斯民於水火之中,使祖國再歸統一,就成了時代的政治主題和文學創作主題。陸游的父親陸宰是一個積極主戰的愛國知識分子,與其往來的也都是一些愛國志士。他們每論國事,“未嘗不相與流涕哀慟”,“或裂眥嚼齒,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殺身翊戴王室”,“其英偉剛毅之氣,使人興起”。在這樣一種氛圍中生活的陸游,年十二能詩文,二十歲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報國之志。

  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陸游應鎖廳試,取第一。次年,禮部複試,又名在前列。其時,權相秦檜的孫子秦壎也應試,位在陸游後。對此,秦檜十分惱怒,以“喜論恢復”為由將其黜免,並禍及考官。遭受挫折的陸游迴歸故里,不僅未因此頹廢,反而更加努力讀兵書,習劍法,為建功立業做準備。在《夜讀兵書》中,他真實地表達了這種感情:“孤燈耿霜夕,窮心讀兵書。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紹興二十八年(1158),陸游終於步人仕途,出任福建寧德縣主簿。

  此後,隨著主戰主和兩派在政治風雲中的變換,他宦海沉浮,時而“力學有聞,言論剴切”被重用;時而因反對“招權植黨”,“鼓唱是非”,力說“用兵”而罷黜;有時又被指斥為“不拘禮法”、“嘲詠風月”而遭非議。他輾轉浙江、福建、江蘇、江西等地,一度還到過川陝抗金前線,得到四川宣撫史王炎的信用。在那裡,他為統一祖國事業獻身,戎裝仗劍,在軍前馳騁。興奮地說:“會看金鼓從天下,且用關中作根本。”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他再次被罷斥。從此以後,直到逝世,他除一年去杭州主修孝宗、光宗實錄外,再未被起用,在山陰三山故居過著“食且不繼”的窘迫生活。

  陸游是人民的詩人,不論在哪裡任職,他都極大地關注著人民的疾苦。在江西任上,當地發生水災,他立即組織舟船載米救濟災民,並“奏撥義倉賑濟,檄諸郡發粟以予民”。在嚴川(今浙江建德),由於他為百姓辦了不少好事,受到人民愛戴,為他立碑紀念。陸游深知人民生活的艱辛,力主減輕人民的負擔。他在《上殿劄子》中說:“觀今日之患,莫大於民貧;救民之貧,莫先於輕賦。”他籲請朝廷節省開支:“量人而用,量用而取,可蠲者蠲,可省者省。”可惜,這些為民請命的建議,不僅未被採納,反而被他人攻汗為對皇上的汙衊。

  晚年,他“身雜老農間”,與老農、績女、牧豎、樵童,山民相往來。他認為’‘農功最大”,’‘忠言乃在里閭間”,可是農民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記老農語》中,陸游真實地記錄了這一生活情景:“霜清楓葉照溪赤,風起寒鴉半天黑,魚破車水人竭作,麥壠翻泥牛盡力。碓春玉粒恰輸租,籃挈黃雞還作貸。歸來糠棲常不饜,終歲辛勞亦何得?雖然君恩烏可忘,為農力耕自其職。百錢布被可過冬,但願時清無盜賊。”

  陸游是愛國主義詩人,不論何時,不論何種境況,詩人吹奏的都是愛國志士的進軍號。即使在貧困撩倒之中,他仍然高唱戰士之歌:“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人夢來。”(《十一月風雨大作》其二)這種強烈情感,使他在八十二歲高齡還“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使他彌留之際寫出千古絕唱《示兒》。

  他渴望統一,深刻地反映了金國統治者對人民的荼毒:“趙魏胡塵千丈黃,遺民膏血飽豺狼。”沉痛地表達了那裡人民盼望收復的願望:“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貴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秋夜將曉·出籬門有感》)詩人強烈的憤恨心情,還表現在他對投降派的妥協退讓、排斥抗戰將領、貽誤國事罪惡的指斥上。如在《夜讀範致能攬轡錄,言中原父老,見使者多揮淚。感其事,作絕句》中,他寫道: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遺老不應知此恨,亦逢漢節解沾衣。”

  正因為如此,我們就不難理解他“寄意恢復”的詩篇,為什麼在當時就受到一切愛國者和廣大人民的歡迎;也不難理解他“為時而作”的言行,為什麼一再受到妥協派的排擠和打擊。與其同時代的著名學者朱熹曾為他鳴不平說:“恐不合作此好事,罰令不得做好官也。”這是十分中肯的評論。

  陸游曾自況說:“憂國復憂民。”愛國與愛民在陸游身上是一致的`。他為政時關心人民;他寫詩時也把飽滿激情傾注在人民那裡。他寫終年不得休息的農民勞動:“有山皆種麥,有水皆種禾亢,牛領瘡見背,叱叱猶夜耕。”寫南宋社會貧富的懸殊:“富豪役千奴,貧老無寸帛。”寫官府和地主對農民的掠奪:.‘有司或苛取,兼併亦豪奪,正如橫江網,一舉誰能脫。”寫農村風光習俗:“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秋社近,衣冠儉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拄仗無時夜叩門。”(《遊西山村》)他對人民的情、意、愛,都溶化於詩句中,使人們讀後深深感到他與人民的親與近。

  陸游的詩以其高度的思想意義和藝術技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時人將他比作李白,稱之為“小李白”;也有人把他比作杜甫,譽之為一代“詩史”。清人趙翼在《甌北濤話》中評論陸游時說,陸詩題材豐富,“凡一草一木,一魚一鳥,無不剪裁人詩”。這是準確的。在陸游的筆下,萬事萬物,萬種情絲,都化作了美的形象。他本人對詩的創作有明確的態度、認為詩歌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可抱兒戲態度。

  陸游《宗史》有傳。史稱他“才氣超逸,尤長於詩。”現存詩9300首。他的作品傳世的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老學庵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