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孟浩然> 孟浩然-詩詞《萬山潭作》

孟浩然-詩詞《萬山潭作》

孟浩然-詩詞《萬山潭作》

  萬山潭作

  垂釣坐磐石,水清心亦閒。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

  遊女昔解佩,傳聞於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歌還。

  作品註釋

  萬山:在陽西北,漢水南岸,又名漢皋山。又,晉杜預刻二碑記功,“一沉萬山之下,一立山之上”(《晉書·杜預傳》),則萬山潭,即其沉碑處。

  磐石:大石。亦:一作益。行:一作遊。

  據《列仙傳》載,江妃二神女嚐出遊江漢之濱,逢鄭交甫,交甫見而悅之,因請其配飾,二女遂手解佩與之,交甫受而懷之,去數十步,佩與二女俱不見。

  沿月:月下順流行船。歌:鼓而歌。樂府有《歌行》。

  白話譯文

  坐在磐石上釣魚,河水清澈見底,心自然也很悠閒。魚在河水倒映的譚樹下游動,猴子依靠樹藤在其間遊蕩。曾經遊女在這解佩,聽說是在這座山中。心中非常向往,求之不得,沿著月光高聲放歌,乘舟而回。

  《萬山潭作》賞:

  首聯,寫詩人孟浩然沖淡的心情和垂釣之樂。垂釣本身,已樂在其中,何況靜坐磐石之上。一字“坐”更顯安閒,並且潭水清澈,與閒適的心境相默契。詩中未提一個樂字,但樂字已融入閒淡之中。

  頷聯,所謂“魚行潭樹下”,似不合理,蓋魚是水中之物,不可能行之於樹下。細細體味,就可理解潭側之樹高於潭中之魚,且樹影映入潭水之中,魚兒遊動,自由自在。故“魚行潭樹下”。在這裡,詩人雖沒有正面描寫樹的'倒影,但卻可以領悟出樹的倒影的盪漾美,與游魚的動態美相互參差,更顯出美的多樣性。且“魚行”與“猿掛”,一低一高,遙相呼應,更拓展出空間的距離美。“潭樹下”與“島藤間”,一潭一島,一樹一藤,一下一上,也顯示出對稱美。頸聯借當地典故抒發情懷。曹植《洛神賦》中說:“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意思是鄭交甫曾遊於萬山,巧遇兩個遊山的神女,羨慕不已,向神女索取佩帶上的飾物,遊女解佩贈之,但霎時,遊女及佩飾均不見。鄭交甫悵惘良久。這個美麗的神話,為萬山潭增添了迷人的風采,也觸動著詩人的心絃,並自然地引出下句詩來。

  尾聯,寫心中嚮往,求之不得,於是月下放歌,乘舟而返。遊女解佩的故事,給詩人以無窮的遐思。詩人不禁悠然神往,“沿”字用得亦極其神妙,更增添了月兒的動態美,表明不僅僅是一點月色,而是沿途通明,明月滿舟,銀輝一路,歌聲不絕。此情此景,令人嚮往。

  全詩有動有靜。首、頷二聯,以靜為主,寓動於靜;頸、尾二聯,以動為主,寓靜於動。沖淡之風,顯隱於動靜之中。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嚴羽《滄浪詩話·詩辯》),正是此中境界的寫照。劉熙載說:“詩品出於人品”(《藝·詩》)。孟浩然和王維,都推崇沖淡,卻各有千秋。胡應在《詩》中說:“浩然清而曠,王維清而秀。”可見,王、孟雖同樣具有沖淡中“清”的特點,王維偏重秀字,孟浩然偏重一個曠字。王維的《青溪》,雖然寫了素、閒、清、,但從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裡。漾漾泛菱,澄澄映葭葦”的詩句中,卻可看見大自然的秀麗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