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八年級必修《陋室銘》
學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實詞,譯全文。
2、讓學生了解押韻的字和押韻的作用。
3、引導學生了解劉錫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學重點:
掌握字詞,瞭解託物言志的寫法,韻文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並進行創作性思維創作。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解釋題目,介紹寫作背景
1. 匯入課文:
師:前一階段有一首《考試銘》流傳很廣,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聽過?(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惟吾閒情。小說傳得快,雜誌得勤。琢磨下圍棋,尋 思看電影。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勞形。雖非跳舞場,堪比遊樂廳。心裡雲:混張文憑。)
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實是根據哪一篇文章仿寫的呢?
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文章《陋室銘》。在這裡我要提一點,語言的形式總是受制於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的 。“考試銘”讀起來很好笑,但沒有什麼價值。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劉錫的這篇陋室銘,對比一下就會明白,不管是從節奏上,意境上,思想上,陋室銘都遠遠高於考試銘.
2. 解釋題目:
大家齊讀一遍課文。
題目中"陋室"是什麼意思?----簡陋的房子.“銘”是什麼意思?----銘是古代一種刻於金石上的押韻文體,多用於歌功頌德與昭申鑑戒.明白了"陋室銘"三個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題意,就是對陋室進行歌頌.結合內容,我們可以知道作者主要是要對陋室內的人的高尚品德進行歌頌。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頌道德品質之實,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
3.介紹作品背景:
大家知道多少有關劉錫的事?給大家講個有關這篇文章來源的小故事吧:
貞元九年(793),劉錫中進士後,官至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可謂官運亨通。後因他參加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德宗皇帝貶至安和州當通判。按當時地方官府的規定,他本應住門三間大廈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縣是個勢利之徒,他見劉錫貶官而來,便多般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縣城南門,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門,由原先的三間屋縮小到一間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間,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狹小,一次比一次簡陋,全家老小根本無法安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劉錫提筆寫下了《陋室銘》這篇文章,並請他的好朋友,當時的大書法家柳公權書碑勒石,立於門前,以示“紀念”,一時轟動朝野。
現在,一千多年過去了,沒有人會記住那個勢利的縣官,但劉錫的這篇《陋室銘》,卻光照歷史,留傳千古。
二.解釋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1. 解釋字詞:
請同學們藉助書下注釋譯課文。把不懂的詞句畫下來,準備提問。
回答同學們的提問,等同學們沒有問題後,有重點地解釋課文.
重點字詞:
詞類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名:名詞活用為動詞,聞名,出名。
苔痕上階綠 上: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長上。
無案牘之勞形 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賓語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問代詞“何”作賓語,前置。其中的“之”,為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這句話是出自《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裡,就不簡陋了。”
2. 理解課文內容:
齊讀一遍課文,提問同學來譯課文,老師從旁提示.
(譯文:山的名聲不在於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聲。水的名聲不在於水的深淺,只要有了龍的存在 也就有了靈氣。雖然我所處的是一間簡陋狹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樣可以四處傳播。苔蘚爬上了臺 階,呈現一片碧綠。小草映著門簾,室內滿是青蔥。平日裡談笑的都是博學通達的大學者,來來往往的沒有一 個是沒有文化不學無術的`人。可以隨心所欲的撥弄那未經雕飾的琴,閱研讀用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嘈雜的 音樂使耳朵的聽覺紊亂,也沒有眾多的公文需要勞心傷神。這間簡陋狹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陽諸葛亮的草廬,又如同西蜀的揚雄故居般出名。就像孔子說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麼理由說它是簡陋的呢?)
給課文分層:
(山不在高----惟吾德):以山水引出陋室.德一詞統領全篇,是文章的點睛之筆,點明全文主旨.
(苔痕上階綠----無案牘之勞形)透過對居室環境的描寫,說明"陋室不陋"三句話分別從環境,交往人物,室中事三個角度來說明。
(南陽諸葛廬----何陋之有?)總結全文,照應開頭,說明陋室不陋.
課文是如何圍繞“德”來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環境恬靜、雅緻,令人賞心悅目。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交往之雅:可見縱情暢懷、談笑風生的情狀。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情趣之雅:可見撫琴調絃、展卷讀經的怡然情態。可知室主人高雅脫俗的情致。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孔子云:何陋之有?”---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再朗誦一遍課文,結合意思,在朗誦的過程中,試著把它背誦下來。
三.完成課後作業,:
1、做課後的思考與練習題一
2、課後練習與思考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