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柳宗元> 柳宗元《石渠記》譯文

柳宗元《石渠記》譯文

柳宗元《石渠記》譯文

  《石渠記》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創作的一篇散文,《永州八記》的第六篇。文章記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表達了作者探奇制勝,拓寬胸懷,追求勝景藉以抒發胸中積鬱之氣的感情。

  詞句註釋

  ⑴渴:指袁家渴(一條溪水的名字)。

  ⑵橋:架橋。

  ⑶幽幽然:流水幽靜的樣子。

  ⑷乍:連詞,或者。

  ⑸或:有時。

  ⑹咫(zhǐ)尺:比喻很近的距離,古代稱八寸為咫。

  ⑺倍尺:二尺。

  ⑻逾:越過。

  ⑼泓(hóng):深潭。水深而廣。

  ⑽被:通“披”,覆蓋 。

  ⑾蘚:苔蘚。

  ⑿墮:落,流。

  ⒀(yū)餘:曲折伸延。,彎曲。餘,通“徐”。

  ⒁卒:最終

  ⒂箭:小竹。

  ⒃(xiū):同“休”,休息。

  ⒄(shī):分流,疏導。

  ⒅遺:留給

  ⒆(juān):古同“涓”,清潔。

  白話譯文

  從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見一個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橋。有一眼泉水幽靜地流淌,它流淌時的聲音時大時小。泉渠的寬度有時一尺,有時就有二尺寬,它的長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塊大的石頭,就漫過石頭。跳過大石頭再往前走,就發現一個石潭,蒲覆蓋著它,碧綠的苔蘚環繞著石泓。渠水又轉彎往西流,在岩石邊流入石隙裡,最後像瀑布一樣的流入北邊的小潭中。小潭方圓還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較深,有許多快速遊動的魚。渠水又往北迂迴繞行一些,斜著看好像沒有盡頭,就這樣最終流入渴潭。潭的一邊全是奇異的石頭、怪異的樹木、奇異的花草、美麗的小竹,人可以並列坐在那裡休息。風吹動著樹,悅耳的聲音在山崖和山谷間迴盪。看它已經很寧靜,它們被風吹動所發出的聲音才在遠處傳播。

  我跟隨柳州太守發現它的,撥開陰鬱的密林和腐爛的朽木,開掘和疏通淤土和亂石,把朽木亂草堆積起來燒掉,石渠裡的渠水便很滿。可惜從來都沒有寫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記寫下來,留給匠人,刻寫在潭南面的石頭上,幫助以後喜好遊歷的人能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從渠疏通到大石。十月十九日,越過石頭髮現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給遊人了。

  作品鑑賞

  這篇文章上承《袁家渴記》,下啟《石澗記》,是《永州八記》的第六篇,借寫景抒發作者仕途不得志的憂鬱之情。

  作者所寫的石渠在袁家渴西南不到一百步的地方,當地的老百姓在它上面架了一座橋。“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句,從視覺上描繪了泉水細輕緩流動的樣子,從聽覺上描了它忽大忽小的鳴聲,突出了石渠泉水的特點,石渠有的地方寬不到一尺,有的地方兩尺來寬,長度大約十來步(古時一步五尺)。它的水流碰到大石,就從石下潛流出來。一個“伏”字,進一步突出了渠水“幽幽然”的特點。接著寫渠水的流向及渠上的景色:過了大石,前邊有石泓。石泓是比石渠水深的石窪。它的上面覆蓋著蒲,四周環繞著苔蘚,泉水折向西流去,旁邊的水落入岩石下。北面墮入小潭中。潭的面積小不足百尺,潭水清而深、有許多白條魚在水中游動。後又向北彎彎曲曲地流去,看起來好像沒有盡頭,然而終幹流入渴中。它的旁邊都是形態怪異的石頭,詭怪的樹木,奇異的草兒,美好的嫩竹,這裡,人們可以並排坐下來休息,這一段描寫,語言簡潔,把“若無窮”的曲折的泉水寫得一目瞭然,渠上的風光只用幾個字就寫出了特色,作者著重描寫了石渠的風:它搖動著那些樹木,花草、竹子的頭,發出的聲音在山谷裡響動。眼看著它們已經靜靜地不動了,可它們被風吹動發出的聲音卻方才在遠處迴響。視覺上是“靜”,聽覺上卻是“遠”,構成了十分奇妙的意境。拿這篇的風同《袁家揭記》中的風比較,它們的“個性”特點是十分鮮明的:一個是“靜遠”,一個是“駭動”,這反映了作者善於細緻觀察自然、善於抓住其特點,並且用貼切的語言來再現它們。柳宗元的遊記的確匠心獨具,有其特殊的風格。

  第二段寫作者從州牧那裡得到石渠加以整治的情況:把枯草朽木歸斂成堆然後清除,疏通渠道,清除堵塞的土石,把已經堆積起來的枯草朽木燒掉,渠道既已疏通就注滿了清泉。可惜還沒有人傳揚它,所以作者才完備地記下它周圍所有的景物,留給那些喜愛山水的人,並把這些刻寫在石渠的北面,使以後熱心此事的人便於得到。這段記事簡明扼要。文中一個“惜”字,反映了作者的心情。可以這樣理解:既是“惜”石渠之未始傳,也是惜自己的懷才不遇。

  最後一段記下整修的時間:元和七年正月八日整修到大石邊。十月十九日,走過大石發現了石泓小潭,至此石渠的美景才算到了盡頭。這篇文章文字簡潔,用詞精煉確切,獨具特色。

柳宗元《石渠記》譯文相關文章:

1.

2.

3.傳》及譯文

4.

5.

6.潭西小丘記》原文及譯文

7.譯

8.譯

9.譯

10.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