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商隱> 李商隱《夕陽樓》的背景及譯文

李商隱《夕陽樓》的背景及譯文

李商隱《夕陽樓》的背景及譯文

  夕陽樓

  李商隱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這首詩寫於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秋天。作者題下自注說:“在陽。是所知今遂寧蕭侍郎牧陽日作者。”陽即鄭州,是李商隱的第二故鄉(原籍懷州)。今遂州蕭侍郎,指當時被貶至遂州(屬劍南東道)的刑部侍郎蕭。蕭在大和七年三月到八年底,曾任鄭州刺史,夕陽樓就是他在鄭州任上所建。

  李商隱受蕭的器重與厚遇,所以題注稱蕭為“所知”。

  後蕭被貶到遠州。詩人登夕陽樓,觸景傷情,感慨無端,寫下這首情致深厚的小詩。

  前兩句寫登樓遠望,觸景生愁。花明柳暗,本來是賞心悅目的美好景色,但在別有傷心懷抱的詩人眼裡,卻是惹愁引恨之物。李商隱出身比較寒微,特別重視“知己”的理解和幫助。一年前,非常賞識和栽培他的崔戎在海觀察使任上然長逝;現在,另一位對他厚遇的知己蕭又被貶遠去,這就使詩人越發感到自己的孤孑無助。而他兩次應試不第,也無疑更加重了落拓不遇的悲慨。再加上朝廷中李(訓)、鄭(注)專權,黨爭劇烈;宦官勢熾,時代與個人身世的濃重陰影,使得這位敏感而重情的詩人多愁善感。

  “繞天愁”,不但寫出了愁緒的悠遠與紛亂,而且與登高望遠的特定情境切合。一、二兩句,按實際生活次序,應是先登城上樓,後觸景生愁。現在這樣調換次序,一方面是為了要突出詩人登高望遠的無邊愁緒,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使登城上樓的敘述帶上濃郁的抒情色彩,顯出曲折頓挫之致。從“上盡”、“更上”這種強調的語氣中,似乎可以感受到一種不堪承受登高望遠所帶來的心理重壓。

  三、四兩句專就望中所見孤鴻南征的情景抒慨。

  仰望天空,萬里寥廓,但見孤鴻一點,在夕陽餘光的映照下孑然逝去。這一情景,連同詩人此刻登臨的夕陽樓,都很自然地使他聯想起被貶離去、形單影隻的蕭,從內心深處湧出對蕭不幸遭際的同情和前途命運的關切,故有“欲問”之句。但方當此時,忽又頓悟自己的身世原來也和這秋空孤鴻一樣孑然無助、渺然無適,真所謂“不知身世自悠悠”了。這兩句詩的好處,主要在於它真切地表達了一種特殊人生體驗:

  一個同情別人不幸遭遇的人,往往未有意識到他自己原來正是須人們同情的不幸者;而當他一旦忽然意識到這一點時,竟發現連給予自己同情的人都不再有了。“孤鴻”尚且有關心它的人,自己則連孤鴻也不如。這裡蘊含著更深沉的悲哀,更深刻的悲劇。馮浩說三四兩句“悽惋入神”,也許正應從這個角度去理解。而“欲問”、“不知”這一轉跌,則正是構成“悽惋入神”的藝術風韻的重要因素。謝得說:“若只道身世悠悠,與孤鴻相似,意思便淺。欲問、不知四字,無限精神。”(《疊山詩話》)這是深得詩人用意的獨具隻眼之評。體現了李商隱七絕“寄託深而措辭婉”(葉《原詩》)的特點。

  人的一生總是非常多的波折,花明柳暗之事讓人興起無限愁緒   就像盡力登上很高的城樓才發現更高的樓還在前方,仰望天空,萬里寂寥,只有一隻孤雁在夕陽餘光的映照下孑然飛去。但到了這個時候,忽然才頓悟自己的身世原來也和這秋日的孤雁一樣孑然無助。

  課文理解

  一、《夕陽樓》第一句中“繞天愁”一詞寫體現了作者愁緒的什麼特點?

  答:詩人胸際的愁雲放而大之,瀰漫充塞到了天地間,使如許春色也蒙上了一層愁雲萬里凝的黯淡色彩。愁緒反反覆覆,糾纏不休,無法排解。   或答:悠長與紛亂。

  二、宋代詩人謝得評價詩的第三、四句時說:“若只道身世悠悠,與孤鴻相似,意思便淺。‘欲問’、‘不知’四字,無限精神。”請問你如何理解第三、四句所表達的意思?

  答:蘊含著更深沉的悲哀,更深刻的悲劇。讓全詩達到悽惋入神的境界,體現出無限的詩意。

  或答:這兩句真切地表達了一種典型的人生體驗:一個同情別人不幸遭遇的人,往往沒有意識到他自己也是需要別人同情的不幸者;而當他意識到這一點時,竟發現連同情自己的人也不再有了。 註解 此詩大約作於大和九年(835)秋。據自注可知,蕭正在遂州。夕陽樓是蕭在鄭州做刺史時所建。商隱昔曾投靠蕭,有知遇之誼,故稱"所知"。商隱此時當在陽,聞知交遠謫,而獨上夕陽樓,撫今追昔,乃有孤鴻零落,前程未卜之嘆。故雖有花明柳暗之景,卻無秋高氣爽之情,唯覺愁情繞天。詩以孤鴻喻人,然所喻何人?前人解說不同。或雲自喻,或雲喻蕭。胡世曰:"身世方自悠悠,而問孤鴻所向,不幾於悲乎?'自'字宜玩味,我自如此,何問鴻為?感慨深矣。"紀曰:"借孤鴻對寫,映出自己,吞吐有致,但不免有做作態,覺不十分深厚耳。"劉、餘《集解》雲:"三四巧於言情,不直言己之身世如悠悠孤鴻,而謂方將同情孤鴻之遠去,忽悟己之身世亦復如彼。是憐人者正須被憐,而竟不自知其可憐,亦無人復憐之也。運思固極婉曲,言情亦極悽惋,然渾樸之氣亦因之而削。紀評雖稍苛,然眼力自非張氏之一味吹捧者可比。"

  夕陽樓是當時鄭州一處風光動人的景觀,被稱作鄭州八景之一,其遺址在鄭州市區老城西南的城牆角上,登上此樓,居高望遠,可以欣賞到清新美麗的自然風景,也可以一覽鄭州城區的生活畫卷,令人思緒悠悠。李商隱曾經登臨夕陽樓,並慨然題詩,以抒發自己的情懷,留下了一段佳話。李商隱是唐朝後期著名的詩人,他原籍河南沁陽,後來隨父親遷居到鄭州地區的陽,他在《祭仲姊文》中說:“檀山水,實為我家”。李商隱的文學造詣非常高妙,他的詩有著獨特的味道,他善於運用典故,卻不流於堆砌,構思新奇,色彩濃麗,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李商隱的愛情詩在浩的唐詩中以纏綿悱惻的'風格而為人歷代傳誦。 李商隱登臨鄭州夕陽樓題詩的時候,他尚未知名。當時,他在鄭州刺史蕭浣的手下做幕僚,因為才華過人,深得蕭浣的賞識,因此,他常常陪同蕭浣遊覽鄭州一帶的風景名勝。李商隱雖然身為幕僚,地位低下,但他心懷大志,憂國憂民。唐朝大和七年,年方20歲的李商隱滿懷心事,那天,他喝過幾杯酒之後,就獨自穿過鄭州的大街小巷,十分鬱悶地登上了夕陽樓,遠自然風景,近觀鄭州城內來往奔忙的人流,想著自己宏圖未展,而年華悄然流逝,李商隱不禁感慨萬千,他揮筆寫下了此詩。這首詩以眼前看到的景物入手,以藝術的手法來詮釋心中的愁緒和感慨,讀起來沉鬱真摯,依稀在人們面前展開了一幅花明柳暗、高樓獨立、孤鴻飛翔的畫面。李商隱用他生動的筆墨,既寫出了夕陽樓的真實風景,也盡情傾訴了他的心事和渴望。這首詩後來成了吟詠鄭州夕陽樓的名篇,一代代流傳了下來。在夕陽樓題詩之後,到了唐朝開成二年,李商隱進京考中了進士,並逐漸以詩名聞於天下,於是,當時就有文人雅士刻此詩而立於鄭州的夕陽樓前。千餘年來,夕陽樓歷盡滄桑,幾經傾頹,幾經修復,樓以此詩而聞名,詩以此樓而傳誦,成為一道動人的藝術風景,不僅留在了鄭州的歷史上,也留在了中國古代的文化歷史中。

  詩中三 、四兩句專就望中所見孤鴻南征的情景抒慨。仰望天空,萬里寥廓,但見孤鴻一點,在夕陽餘光的映照下孑然逝去。這一情景,連同詩人此刻登臨的夕陽樓,都很自然地使他聯想起被貶離去、形單影隻的蕭,從內心深處湧出對蕭不幸遭際的同情和前途命運的關切,故有“欲問”之句。但方當此時,忽又頓悟自己的身世原來也和這秋空孤鴻一樣孑然無助、渺然無適,真所謂“不知身世自悠悠”了。這兩句詩的好處,主要在於它真切地表達了一種特殊人生體驗:一個同情別人不幸遭遇的人,往往未有意識到他自己原來正是須人們同情的不幸者;而當他一旦忽然意識到這一點時,竟發現連給予自己同情的人都不再有了 。“孤鴻”尚且有關心它的人,自己則連孤鴻也不如。這裡蘊含著更深沉的悲哀,更深刻的悲劇。馮浩說三四兩句“悽惋入神 ”,也許正應從這個角度去理解。而“欲問”、“不知”這一轉跌,則正是構成“悽惋入神”的藝術風韻的重要因素。謝得說 :“若只道身世悠悠,與孤鴻相似,意思便淺。欲問、不知四字,無限精神。”(《疊山詩話》)這是深得詩人用意的獨具隻眼之評。體現了李商隱七絕“寄託深而措辭婉”(葉《原詩》)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