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詩兩首的教案
關於李商隱詩兩首的教案要怎麼寫呢?有哪些範文可以借鑑的呢?
[教學目標]
1、 理解詩歌寫意的幾種常用方法;
2、 理解內部結構;
3、 理解李商隱詩歌的多種解法。
[教學重點]
掌握詩歌的基本的鑑賞方法:品味詩歌的形象。
[教學難點]
對本詩內部結構和思路的理解。
[教學方法]
譯寫法,點讀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近人梁啟超讀李商隱,值得我等深刻體會。他說:“義山的《錦瑟》、《碧城》、《聖女祠》等詩,講的什麼事,我理會不著。拆開來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飲冰室文集•中國韻文內所表現的情感》)
解說:凡讀過此詩,並稍稍瞭解李商隱生平者,無一不在煞費心思,絞盡腦汁,希望能從這首詩中更多地發現詩人,更深地理解詩人。於是,這首《錦瑟》便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謎”。清王士禎說“一篇《錦瑟》解人難”!
二、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生於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應進士考試,至開成二年(837年),由於令狐楚的推薦,得中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川東節度使判官等職。837年年末,令狐楚病逝。在參與料理令狐楚的喪事後不久,李商隱應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聘請,去涇州(今甘肅涇縣北部)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欣賞其才華,將女兒嫁給了他。這樁婚姻將其拖入了牛李黨爭中。令狐楚父子屬於“牛(僧儒)黨”,王茂元與李德裕交好,被視為“李黨”的成員。因受牛(僧儒)李(德裕)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他的詩作,也有揭露現實黑暗的,但為數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詩歌的藝術上,特別是他的近體律詩深婉綿密、典麗精工。他一生大約創作了六百多首詩,有《李義山詩集》。李商隱將唐詩推向了又一個高峰,晚唐杜牧與他齊名,兩人並稱“小李杜”。李商隱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愛情詩與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元好問《論詩三十首》:“望帝春心託杜鵑,佳人鼓瑟怨年華。詩家總愛西昆(受他影響的宋初詩派)好,獨恨無人作鄭(東漢訓詁家鄭玄)箋(註釋)。”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46歲抑鬱寡歡而死,葬於鄭州滎陽(今滎陽苜蓿窪村)。據《新唐書》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奚生詩》三卷,《賦》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附:愛情生活
李商隱的愛情生活被關注,多因他的《無題》詩表現出一種撲朔迷離而又精緻婉轉的感情。猜測多於實證,下面這些女子被認為是與他有過感情糾葛的:
柳枝。柳枝的名字出現在李商隱寫於開成元年(836)年的一組詩(《柳枝五首》)中。他還為這組詩寫了一個長長的序言,講述了柳枝的故事:她是一個洛陽富商的女兒,活潑可愛,開朗大方,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李商隱的詩(《燕臺詩》),心生愛慕,於是主動與他約會。但李商隱失約了。他後來得知,柳枝被一個有權勢的人收為妾。兩人再也沒有見過面,如果不是李商隱杜撰,這一段沒有結果的感情很可能就是他的初戀。
宋華陽。李商隱在青年時期曾經在玉陽山修習道術,因此有人猜想他在這期間與女道士發生過戀情。在《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贈華陽宋真人兼寄清都劉先生》等詩中,李商隱提到了“宋華陽”的名字,於是,宋華陽就被認為是李商隱的戀人。還有一種誇張的說法是:李商隱曾經和宋華陽姐妹二人同時戀愛。蘇雪林在《玉溪詩謎》中對於這個故事進行了最大限度的想象發揮。
錦瑟(柳枝)。李商隱有一首著名的《錦瑟》詩,劉攽在《中山詩話》中提到,有人猜測“錦瑟”是令狐楚家的一位侍兒,李商隱在令狐家受學期間,曾與她戀愛,但終於沒有結果。
荷花。民間傳說他在與王氏結婚前,曾有一小名“荷花”的戀人,兩人十分恩愛。在他進京趕考前一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隱陪伴荷花度過最後的時光。這段悲劇給他造成很大的打擊,以後的詩中他常以荷花為題也是對舊情的眷戀。
王氏。王氏是李商隱的妻子。但有人從李商隱《祭小侄女寄寄文》中(“況吾別娶已來,胤緒未立”)推斷王氏為李商隱再婚的妻子。如果這種看法成立,李商隱應該還有一位初婚妻子,但關於這方面的資訊幾乎空白。李商隱與王氏的感情非常好,在王氏去世後,他寫下《房中曲》等悼亡詩篇,情感真摯,語意沉痛。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他離家赴蜀地宦遊途中所作《悼傷後赴東蜀闢至散關遇雪》:“劍外從軍遠,無家與寄衣。散關三尺雪,迴夢舊鴛機。” 也有猜測,《錦瑟》也是為紀念亡妻而作,以琴絃斷裂比喻妻子去世。
對李商隱愛情生活的研究,以蘇雪林的《李義山戀愛事蹟考》(1927)最為著名。此書在1947年曾再版,更名為《玉溪詩謎》。蘇雪林的研究,繼承了程夢星、馮浩等人的成果,拓寬和豐富了這一領域的內容。例如,透過她的考證,多數人接受了李商隱與女道士的戀愛經歷。不過,蘇雪林的猜測和推理幾乎不加節制,從而構畫出幾段離奇的戀情,包括他曾與宮女偷情。
三、內容感知
李商隱與杜牧並稱“小李杜”。其詩多憂懷國運,抒寫懷抱,慨諷時事。在藝術手法上,多用象徵暗示情思,意境朦朧。古人評其詩為“深情緬邈”“沉博絕麗”“寄託深而措辭婉”。
《錦瑟》一詩,是李商隱的代表作品之一。題目是擷取篇首二字而成,實為無題詩。詩的意旨隱藏很深,歷來眾說紛紜。對此詩的欣賞重在體味詩的朦朧意境,把握詩人運用的'藝術技巧。意志薄弱用眼淚洗眼睛,意志堅強用汗水學手藝。
四、疑難妙句
1.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剖析]詩的首聯用民歌的起興手法。詩歌以幽怨悲涼的錦瑟作興,點明瞭“思華年”的情感基調。瑟這種樂器本可以彈奏各種情調的樂曲,但詩人們往往喜歡把它與哀怨的情感聯絡在一起。如杜甫有“何時詔此金錢會,暫醉佳人錦瑟旁(《曲江對酒》)。”魯迅也有“瑤瑟凝塵清怨絕,可憐無女耀高丘”(《悼丁君》)之句。無端,無緣無故,沒有來由。五十弦,《史記·封禪書》載古瑟五十弦,後雖一般為二十五絃,但仍有其制。詩的一、二兩句是說:繪有花紋的美麗如錦的瑟有五十根弦,正好我也快到五十歲了,一弦一柱都喚起了我對逝水流年的追憶,一言難盡,感慨萬千。(此說只算作一家之言。)
[翻譯] 這錦瑟毫無來由,具備了五十根絲絃,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華年。
[首聯]佳人鼓瑟,思憶年華。聽瑟訴說,回首當年;想念往昔,一言難盡。
2.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剖析]莊周夢蝶的故事見《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詩句中的“曉夢”,指天將亮時做的夢。“迷蝴蝶”,指對自己與蝴蝶之間的關係迷茫,分不清你我。
面對動盪不安、變化劇烈的戰國社會,莊周產生了人生虛幻無常的思想。而李商隱也正是有感於晚唐國勢衰微,政局動亂,命運如浮萍而用此典故的。
此聯緊承上文“思華年”一語,寫詩人回憶中的感受。出句用莊周夢為蝴蝶事,似乎有這樣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樣美好,在回憶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確使人迷戀,致使詩人覺得它才是真實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頓狀況只不過是一場夢。但又可以反過來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頓狀況是真,則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豈不成了虛幻的夢?這真是“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詩人已經完全陷入一種迷惘的境界之中了。望帝的傳說見《寰宇記》“蜀王杜宇,號望帝,後因禪位,自亡去,化為子規”。用此典故,似乎包含著他對愛情與生命消逝的傷感。子規即杜鵑。詩人筆下美麗而淒涼的杜鵑已昇華為詩人悲苦的心靈,對句用望帝魂化杜鵑事,則似乎表明了詩人對“華年”的一往情深,即無論是夢是真,他都不會讓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滅,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樣借杜鵑的啼聲唱出自己的悲哀。這兩句各用一事,而銜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轍,也反映了詩人用典的工巧。因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極深,真覺得此身為虛,而夢境才是真實的,即使杜鵑啼血也難表達我的相思之苦。
[翻譯] 莊周在清晨的夢中,變成翩躚的蝴蝶,是望帝將傷春的心事,寄託給哀鳴的杜鵑。
[頷聯]莊周夢蝶,望帝啼鵑。曾有美好夢想,曾經沉迷其境,似真似幻,如痴如醉;曾經害過相思,有過殷勤思念,一往情深,至死不悔。
3.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剖析]前一句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輪明月為背景,塑造了鮫人泣淚成珠的形象。這是從民間傳說中借鑑而來的,但又有著作者的創造。“珠有淚”,即言珠光、淚光融成一片,難以分清,既讓人悵惘,又會讓人生出無限美好的聯想。試想,鮫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淚乾卻化作了人們非常喜愛的珍珠,這是多麼的富有情味!
後一句以藍田秀麗的群山和溫暖的陽光為背景,塑造了“玉生煙”的形象。玉深埋於地下,不為人所見,但它那溼潤的精氣卻能透過泥土,化為煙霧般升騰於空中,為群山增輝。這一想象來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據《長安志》載:“藍田山在長安縣東南三十里,其山產玉,又名玉山。”從玉被掩埋這方面來說,那是很可悲的;從“生煙”這一方面來說,卻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況味也是一言難盡的。
這裡的“珠”“玉”,可認為是詩人自喻,不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也可認為是喻指詩人美好的嚮往、美好情感。但不論“珠”“玉”喻指什麼,詩句都充滿了悵惘、悲傷之感。
本來,在頷聯裡詩人用“莊生”“望帝”兩典似乎已將他的“華年之思”說得差不多了,往下確實難以為繼,孰料詩人在瞬息之間視通萬里,給我們展示了這兩幅美好的畫面,真可謂奇峰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輪明月為背景,塑造了鮫人泣淚成珠的形象。這是從民間傳說中演化出來的,但又有作者的創造。“珠有淚”者,珠光、淚光融成一片,難以分清之謂也,它使人悵惘而又聯想無窮。試想,鮫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淚卻化為人們喜愛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讀者品嚐!至於這淚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淚還是作者本人之淚,大可不必去管,反正這意境是夠美的了。後一幅以藍田秀麗的群山和溫暖的陽光為背景,塑造了“玉生煙”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為人所見,但它那溫潤的精氣卻能透過泥土,煙霧般升騰在空中,為山增輝。這個想象來源於古老的說法(晉陸機《文賦》裡“石韞玉而山輝”一句也來自這個說法)。但詩人引用這個說法的意義非同尋常:從玉被掩埋這一面來說,那是很可悲的;從“生煙”這一面來說,卻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況味也真是一言難盡。這兩幅畫面儘管色調不同,但在表達作者悵惘、悲傷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於它們的象徵意義如何,那就有待專家們各抒己見了。明月生於滄海的時候,我的淚水如珠,藍田玉山之上,那玉煙縷縷升騰,何嘗不是從我心中飄出?
[翻譯] 明月臨大海,閃爍著晶瑩的珠淚,藍田的日光和暖,升騰起美玉的輕煙。
[頸聯]鮫人泣珠,藍田產玉。夢想破滅,泣淚成珠,珠光淚光,無限惆悵;玉生地下,尚能生煙,想象豐富,迷茫悲傷。
4.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剖析]尾聯採用反問遞進句式加強語氣,結束全詩。“此情”總攬所抒之情,“成追憶”則與“思華年”呼應。“可待”即“豈待”,說明這令人惆悵傷感的“此情”,早已迷惘難遣,此時當更令人難以承受。張中行用“一切都如隔世”為此句作注,實乃一語破的。
這一聯意思極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個“反跌”:“此情可待成追憶”猶言上面說的那番感慨哪裡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時才有,所以接著就補足一句“只是當時已惘然”。言外之意是,當時既有悵惘之情,則今日追憶必定更加悵惘,的確是不堪回首了。我痛苦的相思,何須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傾心於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經感到惘然若失了。
[翻譯] 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憶!就是在那時候,我也已經不勝惘然。
[尾聯]豈待追憶,早已惘然。此番感概,哪裡是等到今天才有?當時就有,今日追憶更無限迷茫。
構成如下整體板書:
首聯 佳人鼓瑟——聽瑟訴說,回首當年 比興
思憶年華——想念往昔,一言難盡 聯想
頷聯 莊生夢蝶——痴迷夢想,似真似幻 引用 清詞麗句
錦瑟 望帝啼鵑——相思情深,至死不悔 典故 工巧用典
頸聯 鮫人泣珠——夢想破滅,泣淚成珠 引用 意境迷離
藍田產玉——玉埋地下,尚能生煙 典故 基調哀怨
尾聯 豈待追憶——此番感慨,未等追憶 設問
早已惘然——茫然隔世,惆悵無限 自答
五、多種理解: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這年詩人46歲,罷鹽鐵推官後,回鄭州閒居,不久病故。李商隱的詩風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詩婦孺皆懂,而李商隱的詩雖好學深思之人讀來也很費力,特別是他的無題詩,大多有一種朦朧的境界,不易得到確切的解釋。儘管如此,如果單從藝術鑑賞的角度來讀,它又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這首詩雖題為《錦瑟》,但並非詠物,不過是按古詩的慣例以篇首二字為題罷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無題詩,解讀極為不易。
六、常見的幾種理解:
1、 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見詩句分析)
2、 亡妻的深情悼念(妻王氏);
3、 作者的自傷(美人遲暮)。
4、以古瑟自況詩(才德不為世所用)。
5、愛情詩(婢女錦瑟)
6、詠物詩(描繪音樂的適、怨、清、和四聲,中間四句各詠一調)
7、詩集總序說。
七、 分析其他幾種理解
1、 下面摘錄當代著名學者張中行的一段話,以備參考:
古今解此詩者總不少於幾十家吧,其結果自然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有時想,與其膠柱鼓此錦瑟,不如重點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這種辦法試解:“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當年,一言難盡。“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曾經有夢想,曾經害相思。“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可是夢想和思情都破滅,所得只是眼淚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現在回想,舊情難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這樣解,雖然近於六經皆我註腳,總比大力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離破碎好一些吧?(摘自張中行著《詩詞讀寫叢話》)
2、 課堂活動:點讀練習。弄清對《錦瑟》的幾種解釋。
A、朱彝尊:“此悼亡詩也。意亡者喜彈此,故睹物思人,因而託物起興也。瑟本二十五絃,絃斷而為五十弦矣,故曰‘無端’也,取斷絃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華年’,二十五歲而歿也。‘蝴蝶’‘杜鵑’,言已化去也。‘珠有淚’,哭之也;‘玉生煙’,已葬也,猶言埋香瘞(yì)玉也。此情豈待今日追憶乎?是當時生存之日已常憂其至此而預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摘自《李義山詩集輯評》)
B、何焯:“此篇乃自傷之詞,騷人所謂‘美人遲暮’也。‘莊生’句言付之夢寐,‘望帝’句言待之來世。‘滄海’‘藍田’言埋而不得自見;‘月明’‘日暖’,則清時而獨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摘自《李義山詩集輯評》)
C、汪師韓:“錦瑟乃是以古瑟自況……世所用者,二十五絃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為時尚,成此才學,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無端’,猶言無謂也。自顧頭顱老大,一弦一柱,蓋已半百之年矣。‘曉夢’喻少年時事。義山早負才名,登第入仕,都如一夢。‘春心’者,壯心也。壯志消歇,如望帝之化杜鵑,已成隔世。珠玉皆寶貨,珠在滄海,則有遺珠之嘆,惟見月照而淚。‘生煙’者,玉之精氣,玉雖不為人採,而日中之精氣,自在藍田。”(摘自《詩學纂聞》)
八、小結:一支《錦瑟》把要說的,沒說的,都說盡了。無題,無解,無數解?這無可指實,正是李商隱的獨特之處,沉吟時,萬念俱出而又萬念俱滅,唯留下那不可言說的幻美真實的存在。無題的絕美是詩人最後的舞,是詩人漸漸絕望的美!“詞林枝葉三春盡”,“鳥啼花落人何在?”
八、 作業。同步作業本上的練習。
九、 教後記:
1、 實踐了“用教材教”的思想,不定了學生學教材,老師教教材的做法;
2、 倡導了自主自學的學習風氣。課堂大開放,讓學生自己感悟,老師不必為控制課堂而感到吃力,講一講,變成了寫一寫、讀一讀,說一說,議一議。
理解了李商隱詩歌的迷離風格,學習了多種表達技巧,強化了文言閱讀能力的訓練,學習了標點符號的運用。
十、補註:
1、題解
“錦瑟”或名無題,題目“錦瑟”是取句著兩字。是一首廣為傳誦的有人認為是纏綿悱惻的愛情詩,或有人認為可能別有寄託或悼念亡妻之外,大抵是表現封建士大夫隱秘難言的愛情生活。
2、品典
品典一:莊生曉夢迷蝴蝶
用了《莊子》的一則寓言典故,說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為蝶,後來夢醒,莊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詩人藉此典的虛緲的夢境隱喻年輕時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春心託杜鵑
傳說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杜鵑,啼聲哀怨悽悲,動人心腑。詩人藉此以冤禽託寫恨懷,亦表達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滄海月明珠有淚
傳說珠生於蚌,蚌生於海,每當月明宵靜,蚌則向月張開,以養其珠海,珠得月華,始極光瑩;又有南海鮫有泣淚,顆顆成珠的故事。計人藉此把月珠淚合而為一,構成了一個朦朧的妙境,表達一種複雜的悵惘情懷,既有對其高曠浩淨的愛賞,又有於其淒寒孤寂的感傷。
品典四:藍田晶暖玉生煙
藍田的玉山為日光煦照,蘊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氣冉冉上騰,遠察如發,近觀卻元。詩人藉此具有極高美學意味的理想景色,抒發一種對於高潔情感無法親近的悵恨。與典三所涵一致。
3、結構與主題
1—2句:由聽瑟弦訴說思念往昔。
3—4句:由莊周化蝶,望帝託鵑思念親人。
5—6句:由美人眼淚化珍珠,藍田美玉化輕煙進一步眷戀。
7—8句:追憶悲歡離合仍是一片茫然。
這首詩的主旨隱藏得很深,我認為是作者追憶心中思念的親人。眾說紛壇,莫衷一是,可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妨自己品味。
4、 鑑賞要點
構思新奇
開頭寫錦瑟訴說“一弦一柱思華年”思之殷切,思之纏綿。聲聲訴述思念之切。結尾句“當時惘然”“追憶此情”,使悲歡離合之情更令人斷腸。可見作者構思之精巧。
5、朦朧美(哀怨的基調,迷離的意境,清新的語言,工巧的用典)
詩人用“莊生”夢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帶入美好的夢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託給“杜鵑”彷彿置身於“杜鵑啼血”的氛圍中,更感受到離別後的思念這深。夢中的朦朧美如一幅畫,霧也朦朧,水也朦朧,美人魚落淚,藍田美玉在陽光下閃光,彷彿燃燒出縷縷輕煙,冉冉飄拂。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樂遊園》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馬嵬(其二)》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引導學生結合讀過的詩,回憶李商隱的有關生平和藝術創作。
(2)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這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
2、能力目標
(1)進一步訓練誦讀能力,體會李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2)透過寫“我所知道的李商隱”訓練蒐集整合資訊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體味詩人獨特的人生際遇。
(2)深刻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朽的本質,激發憂國憂民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1)分析本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特別是對比襯托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2)正確把握詩人對唐玄宗的評價,正確評價作者的觀點。
【教學方法】
以誦讀感悟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學生充分交流。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這樣描述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又這樣敘說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感情: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楊貴妃被殺的情形,詩歌這樣講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楊貴妃去世後,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今天我們學習李商隱的《馬嵬》,看看李商隱如何評價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
二、課文簡介
《馬嵬(其二)》,是李商隱詠史詩中的佳作,極真切地寫出兵荒馬亂的情狀,在多方對照和詠歎中,著重責備玄宗荒淫致亂的行為和為保全自己而犧牲貴妃的不義之舉。此詩諷意深而用筆細,在眾多詠馬嵬的詩歌中,無論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屬別開生面之作。
詠史之作,東漢的班固首開其端,但止於敘述史實,平實無華。至晉朝左思《詠史》、陶淵明《詠荊軻》之類,始借題發揮,寄寓懷抱。唐代詩人,如杜甫、劉禹錫等人,則多把詠史與詠懷古蹟結合起來,擴大了詩的境界。李商隱的詠史詩,主要寫南朝和隋朝覆滅舊事及唐朝國家戰亂,總之是以史為鑑,多抒發興亡之慨。
三、詠史詩鑑賞流程:研讀詩句→弄清史實 →體會意圖 →領悟感情→分析寫法→評價內容
四、初讀課文
1.教師範讀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2.學生齊讀課文。
五、分析課文
(一).學生參照註釋默讀課文,把握詩意。
(二)學生討論,老師點撥。
1.“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1)剖析:詩以“馬嵬”命題,重點是寫玄宗在馬嵬驛為“六軍”所逼,“賜”楊貴妃死。先用“海外徒聞更(還有)九州”,概括了方士在海外仙山上尋見楊貴妃的傳說。據說,楊玉環死後,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尋其魂魄,在海外仙山會見了她,楊授以鈿合金釵,並言當永記“願世世為夫婦”之約。而“徒聞”“未卜”和“休”流露的譏諷語氣,又為下文定了基調。
(2)【提問】首聯中用典,玄宗聽術士說楊貴妃在仙山上還記著“世世為夫婦”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確】諷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首聯譏諷 海外徒聞,否定妄說;起筆千鈞,氣勢磅礴
貴妃之死 來世渺茫,今生緣絕;當頭棒喝,發人深省
2.“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1)剖析:這兩句承上鋪寫。“空聞”“宵柝”,即徒聞“宵柝”;“無復”“報曉”,即不用“報曉”。此皆承上兩句“徒聞”“未卜”之意,暗指楊玉環被縊於馬嵬之事。長期做“太平天子”、沉湎於淫樂生活的唐玄宗及其寵妃,哪裡聽到過軍營中報更的梆子聲呢!在皇宮中,連公雞都不準養;安然高臥,自有專人去做公雞報曉的工作。“虎旅傳宵柝”,本來是為了巡邏和警衛,以保障皇帝和貴妃的安全。而冠以“空聞”二字,則表明“虎旅”雖“傳宵柝”,卻不能保障皇帝和貴妃的安全了。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得“無復雞人報曉籌”。
(2)【提問】頷聯用了什麼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明確】反襯手法,“雞人報曉籌”反襯“虎旅傳宵柝”,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處境和心情已躍然紙上。“虎旅傳宵柝”的逃難生活很不安適,這是一層意思。和“雞人報曉籌”相映襯,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樂,這又是一層意思。再用“空聞”和“無復”相呼應,表現那希望已幻滅,為尾聯蓄勢,這是第三層意思。“虎旅傳宵柝”本來是為了巡邏和警衛,而冠以“空聞”,意義就適得其反。從章法上看,“空聞”上承“此生休”,下啟“六軍同駐馬”。意思是:“虎旅”雖“傳宵柝”,卻不是為了保衛皇帝和貴妃的安全,而是要發動兵變了。正因為如此,才“無復雞人報曉籌”,李、楊再不可能享受安適的宮廷生活了。
頷聯反襯 虎旅宵柝,羈旅逃難;空聞添悲,希望幻滅
昔樂今苦 傳唱報曉,已經不復;昔樂今苦,兩相映襯
3.“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1) 剖析:這兩句轉入實事。“此日”指貴妃賜死之日,“當時”指七夕相約之時。“六軍同駐馬”指禁軍譁變,李、楊兩人的愛情也一同“駐馬”,並幻滅成空了。“七夕笑牽牛 ”,意為七夕之夜,長生殿上兩人曾歡笑密約,並笑牽牛織女一年一度相見之短暫;“當時”曾“笑”他人,而今卻不如牽牛織女之長久相戀;相比之下,令人可憫而又可笑。詩人把六軍憤慨之情與長生殿秘密之誓放在一起對比著寫,相映成趣,議論深刻,筆鋒犀利。
(2)【提問】頸聯運用什麼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意思?
【明確】玄宗“當時”七夕與楊貴妃“密相誓心”,譏笑牽牛、織女一年只能相見一次,而他們兩人則要“世世為夫婦”,永遠不分離,可在遇上“六軍不發”的時候,結果又如何?兩相映襯,楊貴妃“賜”死的結局,就不難言外得之,而玄宗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無遺。同時,“七夕笑牽牛”是對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來對照“六軍同駐馬”,就表現出二者的因果關係。沒有“當時”的荒淫,哪有“此日”的離散?而玄宗沉溺聲色之“當時”,又何曾慮及“賜死”寵妃之“此日”!
頸聯對比 六軍不發,馬嵬兵變;玄宗下令,貴妃自縊
愛情悲劇 七夕密誓,譏笑牽牛;兩相對照,道明因果
4.“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1)剖析:這兩句以反詰語氣反襯作結。“紀”,歲星(木星)十二年繞日一週為一紀,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約為四紀。“莫愁”古洛陽女子,嫁為盧家婦,婚後生活幸福。這兩句對比強烈,一方面是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寵妃;另一方面是作為普通百姓的盧家能夠保住既善“織綺”,又能“採桑”的妻子莫愁。詩人又把這二者聯絡起來,發出了冷峻的詰問:為什麼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還不如普通百姓能夠保住自己的妻子呢?透過反問,暗含指責意味。
(2)【提問】尾聯運用什麼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明確】尾聯也包含強烈的對比。一方面是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寵妃,另一方面是作為普通百姓的盧家能夠保住既善“織綺”、又能“採桑”的妻子莫愁。詩人由此發出冷峻的詰問:為什麼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還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詩,其批判的鋒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許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疑問作結,更豐富了批判的內容。
尾聯總結 四紀皇帝,無以保妃;沉迷酒色,荒廢朝政
對比批判 平常百姓,恩愛廝守;冷峻詰問,對比強烈
5.【提問】如何理解《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明確】《馬嵬(其一)》是一首絕句:“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敘馬嵬之變,兼寓諷意。本課所選的第二首繼承了前一首的基調,卻更勝一籌,寫得迴環往復,一唱三嘆,意味深長。首聯從“海外”說起,氣勢磅礴,筆力千鈞。傳說,楊貴妃死後,唐玄宗悲傷不已,就命蜀地方術之士尋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機進言,說在海外蓬萊仙山找到了楊貴妃,還帶回了她頭上的飾物。詩人這裡用“徒聞”二字將此事輕輕帶過,實際上是否定了這虛妄之說。接著,詩人又宕開一筆,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為:來世渺茫難求,可是李楊今生的緣分已然斷絕,卻是無爭的事實。此語如當頭棒喝,發人深省。第二、三兩聯,都是從對比的角度來寫李楊愛情悲劇的。馬嵬之後,唐玄宗這位失去了權勢的皇帝,聽到的只是軍旅的梆聲,再也享受不到在長安宮殿裡專人報曉的服務了。現實的情景是軍隊譁變,“六軍不發”,當年盟誓長生殿、笑牛郎織女的賞心樂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謂“樂往哀來摧肺肝”!詩的最後一聯,點明題旨:如何貴為天子那麼多年,卻無力保護自己的女人,反而連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沒有呢?這一反問雖然含蓄卻很有力,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於動盪、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6.【提問】《馬嵬(其二)》的章法結構如何?
【明確】這首詠史詩從章法上看,採用了倒敘的手法。先說唐玄宗“召魂之舉”的荒唐,再追述馬嵬之變後的淒涼,最後點出問題的實質,尺幅之間,可謂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兩句,也是“倒行逆施”:“當時七夕笑牽牛”事發在前,反而置後說;“此日六軍同駐馬”事發在後,反而先著筆。這一點,是李商隱學杜甫之處。他的詩雖沒有杜詩的“沉鬱”,但卻頗得杜詩的“頓挫”:如水流遇阻,迴環幽咽,蓄勢待發,波瀾起伏。
7.《馬嵬(其二)》的巧對
從對偶上看,這首詩也是頗為後人稱道的。中間兩聯,僅僅四句28字,卻呼雞驅虎,駐馬牽牛,信手拈來,自然流利;妙趣橫生,而又無穿鑿之嫌。另外,以“六軍”對“七夕”;以“駐馬”對“牽牛”,都是借對的妙用。所謂借對,是指形式上相對,內容上不屬於一類、而且往往相去甚遠的對語。如“駐馬”是指軍隊停滯不前,而“牽牛”卻是指牽牛星,不是牽著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詩中,這樣的借對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對“白”。這一點,李商隱也是學杜甫,但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唐宋以後,律詩對偶往往以借對為高,因為不容易,且富於幽默情趣。對於這首詩的對句,古人有不同的看法。金元時期的方回認為“六軍、七夕、駐馬、牽牛,巧甚”(《瀛奎律髓》),清代的吳喬更是大加讚賞:“敘天下事而六、七、馬、牛為對,恰似兒戲,扛鼎之筆也。”(《圍爐詩話》)。但也有不同意見,明代的吳昌祺認為“虎雞馬牛同用,亦一病”(唐汝詢《唐詩解》吳昌祺評語),清代的屈復認為“空聞、無復,熟套語,七八輕薄”(《唐詩成法》)。我們認為,後面的否定意見過於拘執傳統,只要出語自然恰切,何者不可以人詩呢?
六、本文寫作特點
1.別開生面的立意。
2.對比、反襯手法的運用。
3.倒敘結構。
七、佈置作業:背誦全文。
附:板書設計
馬 嵬
李商隱
牛郎與織女
譏諷批判→唐玄宗(對比)
(賜↓死) 盧家保住莫愁
楊貴妃
對 他生----------此生
聞軍旅傳柝--------無雞人報曉 →不及盧家
比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