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離騷》讀後感
【屈原《離騷》讀後感】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詩人,所作“離騷”是現存第一篇宏偉壯麗的抒情長詩。詩人思想的燦爛光芒閃耀在全詩的字裡行間。
屈原在二十六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為楚國建立了法度,辦理外交,使楚國勢趨富強,並一度成為六國聯合抗秦的領導。經過這一系列的政治實踐,認清了楚國的發展前途,在於富強與獨立,這就是他所謂的美政。他希望楚國能夠沿著這條理想的道路走下去,達到最終的強大。
屈原具有強烈的參政意識,但現實世界的黑暗使他只得把自己不能實現的“存君興國”的美政理想寄詠於詩。美政理想的崇高目標是實現大一統,詩中所描述的上下求索,四方神遊的所在,幾乎包括神話傳說中整個中國的遼闊疆土和廣大空間,這正是作者嚮往一統天下的形象表現。
同時他又為祖國積極培養人才“餘既滋蘭於九兮,又樹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他設想一個聖君賢陳相結合的政治局面“曰兩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可是楚國的貴族政治已日趨沒落,楚懷王及其子王都是昏君,秦國張儀以重金收買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懷王的寵妃鄭袖,造成了一個全面的政治攻勢。
他對混沌的政治局面加以斥責,不顧遭到更嚴峻的迫害。“亦與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而轉念一想,,又何必死呢。不如“及行迷之未遠”,“退將修復吾初服”。但屈原畢竟是個有政治理想的人,他無法面對混濁不堪的局勢退而獨善其身。朝廷中沒有同道之人,就連自己最貼心的女伴也勸自己明哲保身。現實中他是如此孤獨,無處申訴內心的憂愁和痛苦,無奈之下,“就重華而陳詞”。他的心緒仍不見平靜,他仍舊一再抽泣,“沾餘襟之浪浪”。這淚是一個充滿理想抱負的男人在理想破滅之時,在失意、悲痛、被世界遺棄之時流下的淚水。“念天地之悠悠,獨然而涕下。”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淚又拭淚,最後終於抱起岸邊的一塊記錄了楚國建國、輝煌、中落的歷史的江石投入了奔騰怒吼的滔滔江水。
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嗚咽。
歷史並不為一個悲憤文人的死而有所改變,但屈原在滿懷絕望投江的剎那,心中是否有一絲解脫,是否閃現過一絲希望的火光呢?
【離騷讀後感】
屈原年少出仕,位至左徒,“入則與王圖議政事,決定嫌疑;出則監察群下,應對諸侯。”可謂才華橫溢,深得懷王之寵。此間,屈原極力舉能薦賢,使廟堂之上一時“蘭桂齊芳”。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欲施行美政,應是志在必得。平卻落了個屢見貶逐,只能憂愁幽思於羅江畔,以至於自沉淵,只留下千年之後江面上的龍舟翩翩,我不禁為這位妙才深感悲哀——屈原雖可謂妙才,但絕非明哲。雖然“其文約,其詞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金相玉質,百世無匹,名垂罔極,永不刊滅”,但卻“死而不容”,何以至此?從《離騷》中我們可見一斑。無論是“帝高陽之苗裔兮……”那開篇的述祖德以自抬身價,還是滿篇的芳草美人自稱,無論是“吾令和弭節兮”的頤指氣使,還是“來吾導夫先路”的狂妄自大,屈原處處恃才自傲,動輒以芳草美人自居,必然會令懷王與群臣疏而遠之,就這一點也註定了“進而不見容”的命運。也不是我要推崇中庸,而是屈原這樣的一類人從歷史中得到的從來都是苦果。才可恃而又不可恃。“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 君子得勢當做飛龍,蔽時可為潛蛟。即使是在站到了這麼多的通達路口,屈原竟還是硬生生地一頭走到了淵墜江而死,實在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其實,我認為浪漫氣質甚濃的屈原根本就不適合涉足政治,沒有法度的“美政”根本就只能是一個“美夢”。見逐後雖然也“上下求索”,但那也只是在虛幻的精神境界求索,這怎能讓自己重回政治的中心舞臺? 在文學領域,屈原卻豎起了一面千年不倒的旗幟,這可以算做在這場決賽中妙才勝出唯一一局,然而我想這應該不是屈原生前奮鬥的目標
《離騷》中,詩人對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他的強烈愛國情懷是最讓我震憾的。他對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信念永不放棄。“苟餘情其信以練要兮,長頷亦何傷。”詩人堅定地信奉著自己的信仰和情感,即使是形消骨立也在所不惜.“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哪怕是粉身碎骨也不改變,難道能受警戒而彷徨?“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這段文字抒發了作者堅持自己的理想,不與他人苟合的堅定品質。寧願委曲心志壓抑情感,寧願承受斥責咒罵,甚至寧願保持清白節操死於直道,也不曾更改自己的追求。直到最後,“餘身而危死兮,攬餘初其猶未悔。”這種面臨死亡也不後悔自己當初志向的精神,成為後代人學習的榜樣,也是數千年來人們一直推崇屈原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屈原在詩中表達的對祖國、對君王無比深厚的感情也使我震動。“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表明了自己熱愛祖國的強烈感情。他心繫祖國的安危,擔心祖國的前途命運,很想做出一番豐功偉績使祖國強大起來。然而,事情卻總不遂人願,他不但沒有施展自己能力的機會,反倒遭人妒忌,受人陷害。甚至最後君王也疏遠他。“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餘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脩之數化。”這段文字既表達了其對君王絕對的忠貞,同時又以男女喻君臣,抒發了自己不被君王信任的傷心與失望他也想過離開,因為他畢竟是個凡人,需要生存。一處無用武之地還可心另覓他方。“閨中既已遠兮,哲王又不寤;懷朕情而不發兮,餘焉能忍此終古。” “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 “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借靈脩之口表達自己的矛盾心理。既然在楚國沒有辦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何不到別處看看呢?也許會有“矩之所同”。“固時俗之流從兮,又孰能無變化;覽蘭其若茲兮,又況揭車與江離”既然很多東西都已經發和變化,那麼自己也該周遊觀訪上天下地了。於是備好了車馬,收好了行慢慢前行,借大好時光尋求歡娛。然而,“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夫舊鄉;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對故鄉、對祖國,還是眷戀,仍是不捨,無法前行。“曾餘鬱邑兮,哀朕時之不當;攬茹以掩涕兮,霑餘襟之浪浪。”也許屈原本身就是個悲劇性人物,他生不逢時,空有一腔堅定的政治理想卻得不到實現,然而他又太愛國,不願另覓賢君。也許也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吧!讀罷《離騷》,心中總有一股悲涼之感無法釋懷,詩人的彷徨,詩人的無助,詩人的堅定,詩人美好的品質通通嵌進我們內心。詩人最後自投羅江,是他的一種解脫,他人雖死,但他的作品,他偉大的人格,他堅毅的品質卻永遠地留了下來,影響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