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離騷> 離騷屈原的詞類活用

離騷屈原的詞類活用

離騷屈原的詞類活用

  《離騷》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傑作。詩人謳歌理想,追求理想,展開想象,表現自己高潔的人格和強烈的愛國情感:下面是離騷屈原的詞類活用,一起來看看吧。

  詞類活用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形容詞活用作動詞,譯為“嚮往”

  【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

  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分別譯為“加高”“加長”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形容詞的“為”動用法,譯為“為……而死”。

  一詞多義

  1.長: ①長太息以掩涕兮(副詞,長久) ②長餘佩之陸離(使……加長)

  2.善: ①亦餘心之所善兮(以為是好的) ②謠諑(zhuó)謂餘以善婬(擅長)

  3.以為: ①制芰(jì)荷以為衣兮(用……做) ②餘獨好修以為常(認為)

  4.修: ①餘雖好修姱(kuā)以鞿(jī)羈兮(美好)②退將復修吾初服(整理) ③餘獨好修姱以為常(美,美好)

  5.雖:①餘雖好修姱(kuā)以鞿(jī)羈兮(惟,只是) ②雖九死其猶未悔(即使,縱然)

  離騷文學常識

  (1)楚辭

  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楚辭”的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前期。漢代有時簡稱它為“辭”,或連稱為“辭賦”。又由於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所以後人也有以“騷”來指稱楚辭的。如蕭統《文選》中的“騷”類、劉勰《文心雕龍》中的《辨騷》篇,就是對整個楚辭而言。從漢代開始,“楚辭”又成為屈原等人作品的總集名。

  楚辭淵源於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受著《詩經》的某些影響。只是到了戰國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於楚國文壇之後,楚辭才形成一代文學樣式。楚辭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創作出了《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不朽作品。

  楚辭的特徵,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除此而外,《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情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徵,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 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他懷著亡國的悲痛,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據說就是他的忌日。他一生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為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他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主要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在詩中抒發了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表達了對昏庸王室和腐敗貴族的無比憎恨和對楚國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體現了他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和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積極影響。

  拓展閱讀:離騷教學要點

  1、理解課文中詩人的“衷”、“怨”、“悔”的思想感情:

  課文首章開篇就寫道:“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句中的“太息”意為“嘆息”;“掩涕”意為“掩面擦淚”;“哀”屬形容詞的為動用法,意為“為……哀傷”,全句意為“長聲嘆息而掩面流淚啊,哀傷人民生活多災多難”。詩人開篇就抒發自己的哀傷,著一“哀”字,與前句中的“長太息”、“掩涕”相呼應,把概括敘述與具體描寫結合起來,有形有聲,有因有果,引人深思。這裡抒發的哀傷之情,儘管包含著詩人被疏廢棄的傷痛,但又絲毫不夾雜個人的榮辱得失,這是詩人熱愛祖國、關心民生、革新政治、救亡圖存的`遠大理想難實現時自然而然的情緒反映,其核心是詩人的愛國愛民的精神。在簡述了自己被疏廢棄的經歷後,詩人接著抒發自己的怨恨之情。從詩中看,詩人怨的是“靈脩之浩蕩”、“終不察民心”,恨的是奸佞小人的嫉妒謠諑以及“工巧”的時俗。這裡詩人用簡潔的筆墨,為我們描繪當時楚國君王昏庸,奸佞當道,群邪蔽賢,忠臣被逐,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的社會現實。正是這種現狀導致詩人被疏廢棄,壯志難酬。在揭露了楚國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抒發自己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汙的志向後,詩人在第八章寫自己的悔:“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這句意謂“後悔自己當初選擇道路時沒有看清,我久久佇立而想返回”。這裡的“相道”顯然指詩人選擇實現自己遠大政治理想的道路。在經歷了被疏廢棄的痛苦遭遇後,詩人終於認清了形勢,明白了自己理想難實現的原因,於是他決定固守節操,特立獨行。節選部分所抒發的這三種感情,連貫而一致,對民生多艱的哀,對君王荒唐的怨,對楚國善於投機逢迎的時俗的恨,對自己相道的悔,其實都源於自己理想的難以實現。但值得注意的是,詩人用“靈脩”喻指君心,表現了他對君王的依託之恨。這反映了詩人時代和階級的侷限,他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只把實現遠大的理想的希望寄託在君王身上,這就使詩人的“哀”、“怨”、“悔”不免顯得孤獨和清高,也註定了他悲劇性的必然命運。

  2、體味《離騷》的比興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比興手法在《離騷》中廣泛運用。它“依詩取興、引興比喻”,而且還把比興與要表現的內容合而為一,具有了象徵意義。比如通篇以香草象徵詩人的高潔品質就是這種情況。

  《離騷》中的比興,不像《詩經》那樣只是一個片斷,而是系統的、一個接一個的,充分表現了所要表達的內容。詩中詩人以女子比賢者,由此出發,又以男女關係比君臣關係;以眾女妒美比群小妒賢,如課文中的“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以求媒比通楚王的人;以婚約比君臣遇合。這樣一來,使所用的比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全詩也就因此而顯得生動形象,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