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離騷> 《離騷》作者屈原形象

《離騷》作者屈原形象

《離騷》作者屈原形象

  導語:一個給人一種舒服感的溫文爾雅的屈原,卻投了汨羅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讓人覺得可惜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深思一下。所以,屈原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屈原是戰國楚國人,青年時就見聞廣博,關心國家安危,長於文辭,深受楚王器重,任左圖之職,在朝中與群王商議國事,外出接待賓客,應付諸侯。可屈原的一生也是一個悲劇,一個愛國者的悲劇,一個改革家的悲劇,一個正義毀於邪惡的悲劇。縱觀他的一生,作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敗了。他的失敗,在於他沒有遇到一個明君。“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楚王的昏庸,也讓他徹底對楚國失去了信心。屈原這個人呢,辦事兒不知道迂迴,遇到什麼看不慣的事情和有錯誤的朝臣,往往正面與其衝突,這樣一來,結怨甚深,屈原還是個替老百姓著想的開明官吏,這也與當時的腐敗格格不入,因此,朝中上下都與其意見相左,很多人在楚王面前說他的壞話,結果,他的權利漸漸被楚王削弱了,就是這樣,屈原也沒有吸取教訓,還是寫詩嘲諷當時的時政,這更增加了當權者對他的不滿。在《離騷》也有說到,他希望君王“撫壯棄穢”,為王“導夫先路”的壯志和抱負。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吾令鳳鳥飛騰兮, 繼之以日夜”,“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餘”, “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為理”,“吾令鴆為媒兮,鴆告餘以不好”。不難看出,在“上徵求女”過程中,為了實現遠大理想,達到既定目標,詩人驅使龍鳳,喝令人神,馳騁於四海八荒,十分突出地表現出積極奮進的人生態度和一往無前的精神力量。這種態度和力量使詩人雄心籠罩宇宙,精神超越古今。

  我想,政治上的失敗並不足以讓屈原就此投江而死,我想,這或許和他的思想態度有關。而在那樣的.戰國時代,關於個體生命和人生觀的思考主要有兩種:一種人生觀關注人的社會存在,看重的是人的社會價值,主張透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透過立德、立功、立言在社會生活中實現人生的價值。顯然,這是儒家的人生觀。另一種人生觀關注的是個體生命在宇宙中的存在,看重的是人在宇宙中的絕對精神自由。要達到絕對的精神自由,就要徹底擺脫功名、利祿、權勢、地位觀念的束縛,也就是透過遠離社會現實,使精神超越功利、世俗乃至自我,達到優遊自在的境地。顯然,這是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人生觀。我認為屈原選擇的是第二種人生觀,脫離世俗般的存在。這種想法也可以在《離騷》中得到證實。

  “上徵求女”象徵著向夢寐以求的理想境界,亦即詩人的人生價值的寄託之地進發,是一次非同尋常的神聖行程,所以,其心態除了前面所說的人生價值寄託於人生理想的實現,將個人融入社會的積極入世的儒家人生觀的基本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