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離騷> 《離騷》的學案

《離騷》的學案

《離騷》的學案

  《離騷》在長篇鉅製中以系統的一個接一個的比興表現了它的內容,使全詩顯得生動形象,豐富多采。下面是《離騷》的學案,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文學常識

  1、屈原,名 ,字 。戰國時期 國偉大的愛國詩人,代表作有《離騷》、 、 、等。其中,《離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 。

  2、楚辭是戰國時期屈原等人在民間歌謠的基礎上創制的一種新的詩體。因其有濃厚的楚地色彩,後世因將之稱為“ ”。又因以《離騷》一篇最為有名,故又稱“ ”。

  3、在中國文學史上,常常以“ ”、“騷”並稱,前者指 ,後者指 。魯迅先生認為,後者對後代文學的影響,“乃甚或在三百篇上”。

  二:知識點梳理

  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

  好修姱( )( ) 鞿羈( ) 謇( ) 誶( ) 蕙 ( ) 攬茝( ) 謠諑( ) 偭( ) 忳( ) 侘傺( ) 溘死( ) 鷙鳥( ) 方圜( ) 攘詬( )( ) 延佇( )蘭皋( )芰荷( ) 岌岌( ) 雜糅( ) 可懲( )

  閱讀第一節:

  1.解釋劃線字: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 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餘以蕙纕兮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2.句式特點:

  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謇朝誶而夕替

  3翻譯之前解釋劃橫線的字: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2)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3.梳理本段的思路:

  第二節:

  怨靈脩之浩蕩兮 眾女嫉餘之蛾眉兮 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翻譯:1.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2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梳理本段的思路:

  第三節:

  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解釋並翻譯)

  固前聖之所厚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 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解釋並翻譯)

  梳理本段思路:

  第四節: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步餘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翻譯: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餘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句式特點及翻譯)

  梳理本段思路:

  第五節: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句式特點及翻譯)

  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句式特點及翻譯)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解釋並翻譯)

  梳理本段思路:

  第六節: 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翻譯: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句式特點及翻譯)

  梳理本段思路

  三.文中花鳥蟲魚各有用意,找出文中的象徵義。

  四文言字詞。

  離騷(節選)》中,有12個“以”字,用法靈活、多變。而教學用書上又語焉不詳,所以有必要關注這些“以”的用法和意義。

  1、①、長太息以掩涕

  ②、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

  ③、伏清白以死直兮

  ④、寧溘死以流亡兮

  ⑤、回朕車以復路兮

  ⑥、進不入以離尤兮

  2、

  ⑦、既替餘以蕙纕兮

  ⑧、又申之以攬茝

  (2)、

  ⑨、眾女嫉餘娥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

  ”

  (3)

  ⑩、競周容以為度

  ⑾、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⑿、餘獨好修以為常

  拓展閱讀:《離騷》賞析

  宋代著名史學家、詞人宋祁說:“《離騷》為詞賦之祖,後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這就是說,《離騷》不僅開闢了一個廣闊的文學領域,而且是中國詩賦方面永遠不可企及的典範。

  《離騷》作於楚懷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漢北後的兩三年中。漢北其地即漢水在郢都以東折而東流一段的北面,現今天門、應城、京山、雲夢縣地,即漢北雲夢。懷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擬憲令、主張變法和主張聯齊抗秦,被內外反對力量合夥陷害,而去左徒之職。後來楚國接連在丹陽、藍田大敗於秦,才將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齊國。至懷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於黃棘,秦歸還楚國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漢北。

  漢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遠。《離騷》當是屈原到鄢郢拜謁了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後所寫。詩開頭追述楚之遠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臨睨舊鄉”而不忍離去,中 間又寫到靈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節,都和這個特定的創作環境有關。

  《離騷》是一首充滿激情的政治抒情詩,是一首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傑作。詩中的一些片斷情節反映著當時的歷史事實(如“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傷靈脩之數化”即指懷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對屈原態度上的幾次反覆)。但表現上完全採用了浪漫主義的方法:不僅運用了神話、傳說材料,也大量運用了比興手法,以花草、禽鳥寄託情意,“以情為裡,以物為表,抑鬱沉怨”(劉師培《論文雜記》)。而詩人採用的比喻象徵中對喻體的調遣,又基於傳統文化的底蘊,因而總給人以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