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離騷> 離騷人物形象分析

離騷人物形象分析

離騷人物形象分析

  《離騷》是我國古代篇幅最長的抒情詩。詩分為前後兩部分,前一部分回顧歷史,後一部分為理想之現實的探索。下面是yjbys小編分享的離騷人物形象分析,更多內容請關注文學網名著閱讀欄目。

  《離騷》中,詩人的形象光輝燦爛,有著氣魄雄偉,血肉豐滿,感情充沛的性格。

  他的理想高遠,決心引導祖國走向富強的道路,但是昏庸的君王,貪婪的黨人,使他思想上產生了矛盾和鬥爭,曾經猶豫動搖過,可是他不忍坐視“民生之多艱”更不願“競周容以為度”,於是他又振作精神,為“美政”而奮起鬥爭。他是一位有著遠大政治理想,熱愛祖國,同情人民,有著堅韌不拔的戰鬥精神的偉大詩人。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詩人。

  他關心國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為堅定的愛國者受到高度評價。雖然他的愛國和忠君聯絡在一起,在這一點上,他並不能背離所處時代和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但同時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較為強烈的自我意識。他並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僕,而是以君主從而也是國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對自己的政治理想與人生理想有堅定的信念,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與自身所屬社會集團的大多數人對抗,寧死不渝。這就在忠君愛國的公認道德前提下,儲存了獨立思考、忠於自身認識的權利。作為理想的殉難者,後人曾從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處世的方式,也被後世正直的文人引為仿效的榜樣。

  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一個愛國者的悲劇,一個改革家的悲劇,一個正義毀於邪惡的'悲劇。

  縱觀他的一生,作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敗了。他的理想和事業永遠為後人所惋惜。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成功了。他憂國憂民、行廉志潔的人品被譽為後世楷模,他氣魄宏偉、辭章瑰麗的作品堪稱世界文學殿堂的精品,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近代學者梁啟超首推屈原為“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評價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一顆閃耀在“群星麗天的時代”,“尤其是有異彩的一等明星”。聞一多評價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中國文學史》評價屈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大百科全書·文學》評價屈原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拓展閱讀:《離騷》命題之意與創作緣由

  關於離騷命題之意,後世說法不一,據統計有66種之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一下幾種說法:

  ①、班固認為:“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已遭憂作辭也。”即離騷,遭憂。

  ②、錢澄之認為:“離為遭;騷為擾動。擾者,屈原以忠被饞,志不忘君,心煩意亂,去住不寧,故曰騷也。”

  ③、林庚認為離騷即“牢騷”,“離”“牢”是雙聲字。

  ④、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認為是遭受憂患的意思。

  “《離騷》者,猶離憂也。”因其距屈原年代未久,且楚辭中多有“離憂”或“離尤”之語,以此說法最可信。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引劉安《離騷傳》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 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尤罹憂也。”;又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屈原的“憂愁幽思”和怨憤,是和楚國的政治現實緊密聯絡在一起的。《離騷》就是他根據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憤以抒情”而創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由於其中曲折盡情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歷程的形象記錄,稱它為詩人的自敘傳。

  全詩解析

  《離騷》作為長篇鉅製,所表現的思想內容是極其豐富的。關於它的內容層次,歷來也有各種各樣的分法。大致說來全詩分九部分:

  第一部分:從“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到“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敘述詩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積極自修,鍛鍊品質和才能。

  第二部分:從“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到“餘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脩之數化”。表現了詩人在實現自已政治理想的過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第三部分:從“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到“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意彭城之譴責”。 在詩人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之後,不退縮不氣餒,興辦教育為國家培養人才,但在“眾皆競進以貪婪”的環境中,群芳蕪穢了——這是詩人遭遇到第二次挫折,但詩人自己依舊積極自修,依照彭咸的遺教去做。

  第四部分:從“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這部分表現的是 由於詩人的特立獨行,立即引起世間庸人的饞毀,從而使詩人再一次遭遇挫折,詩人陷入孤獨絕望的境地。但詩人依舊矢志不屈,甘願“伏清白以死直”,也不願意屈服認同世俗:“背繩墨以追曲”。

  第五部分:從“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到“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這一部分表現的是遭遇苦難挫折,陷入孤獨絕望境地的詩人內心深處進一步展開矛盾、彷徨、苦悶與追求理想,以及靈魂搏鬥的過程,最終堅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

  第六部分:從“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到“攬茹蕙以掩涕兮,沾餘襟之浪浪”。這部分描述的是由於女嬃的勸誡,詩人不得已來到重華面前,向他陳述自已的觀點,期冀引起同情共鳴。

  第七部分:從“跪敷衽以陳辭兮,耿吾既得此中正”到“懷朕情而不發兮,餘焉能忍而與此終古”。這部分表現的是詩人在重華面前闡述了自己的“舉賢授能”的政治主張後,引出神遊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充分表達詩人不容於世的強烈感情。

  第八部分:從“索藑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餘佔之”到“及餘飾之方壯兮,周流觀乎上下”。 詩人聽了巫咸的話,最後決定離開楚國。這一部分把詩人複雜的矛盾心理,萬千思緒,都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

  第九部分:從“靈氛既告餘以吉占兮,歷吉日乎吾將行”到“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詩人在接受靈氛、巫咸的勸告,決定離開楚國遠遊,最後終不忍離開的經過。這是詩人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展開的最後一次幻想。

  全詩尾聲:“亂曰:“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以當時的楚國名曲《亂》作結。反映了詩人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愛國感情,表現了詩人修身潔行的高尚節操和 嫉惡如仇的鬥爭精神,並對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