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清照> 李清照詞《聲聲慢》教學設計與反思

李清照詞《聲聲慢》教學設計與反思

李清照詞《聲聲慢》教學設計與反思

  一代詞人有舊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轟烈,傳誦千古是著書。

  ——李清照《聲聲慢》教學設計

  【教學物件分】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夢令》、《一剪梅》等,也接觸過其它抒寫“愁緒”的作品,可以讓學生展開聯想,進行比較,更好地體會李清照詞的妙處。

  【教材分】

  本詞是李清照後期的代表作,被後人譽為“千古絕唱”。在這首詞中,作者的情緒雖然比較低沉,但卻顯示了她過人的藝術才華。詞圍繞“愁”展開,運用各種各樣的手法來加強愁緒的渲染。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瞭解李清照後期的人生際遇對其詞作風格的影響,體會其前後期作品的不同風格。

  2、技能目標

  學習李清照是如何寫愁的,學會抓住詩歌意象去品味詩歌情感。

  3、情感目標

  體會李清照夫亡家破、飽經憂患和亂離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堅韌、孤高的靈魂。

  【教學重難點】

  1、深入研讀詩歌,抓住意象,體驗愁情,滲透對學生詩歌誦讀的指導。

  2、讓學生由詞及人,突破文字的顯性層面,進入到詞人苦悶、複雜的精神世界,感悟詞作愁的深刻意蘊和李清照孤高的靈魂。

  【教學方法】誦讀品悟法、情感體驗法、探究學習法、對比閱讀法

  【教學媒體】多媒體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課前預習

  熟讀《聲聲慢》這首詞,力求能背誦,回顧李清照的生平事蹟和所學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課前五分鐘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滿西樓》MTV(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詞作——《一剪梅》)至上課,意在激發學生興趣,營造詩情畫意氣氛,讓生更易融入到詞的意境當中。(幻燈片1)

  三、課文匯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夢令》和《點絳唇》(引領學生回憶朗讀,配有短小歡快的音樂)(幻燈片2和幻燈片3)

  從《如夢令》和《點絳唇》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見到一個什麼樣的清照呢?

  明確:開朗活潑快樂

  是的,因為少女時代的清照是快樂幸福的,所以她寫出了清新明快的詞作。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時代的變遷,物是人非,滄海桑田,李清照在後期卻寫出了與《如夢令》和《點絳唇》風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詞——《聲聲慢》(幻燈片4)。這首詞被譽為“千古絕唱”。下面,我們先一起來讀讀這首詞。

  四、朗讀《聲聲慢》(學生集體配樂朗讀)

  五、整體感知

  讀罷此詞,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愁(幻燈片5)

  六、詩歌賞——如何寫愁

  既然如此,我們就抓住這個“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來寫愁的。先來探尋第一個問題:

  (一)怎樣入愁

  入,即進入,清照起筆就哭訴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尋尋覓覓,清照在尋覓什麼呢? 動作 若有所失 尋覓無果

  冷冷清清,是什麼冷清呢? 環境 處境冷清 心境清冷

  悽悽慘慘慼戚,又寫出了清照什麼樣的心理呢?沉痛淒厲

  所以,清照起筆就給我們定下了一個什麼樣的基調?悲苦愁絕(幻燈片6)

  (二)賞意象 品愁情(幻燈片7)

  同學們都知道,中國古典詩詞主要是透過意象來傳情達意。什麼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感情的物象。清照在寫作愁情的時候,同樣是藉助一些意象來抒寫。所以,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賞意象,品愁情。

  1、清照在詞中選取了哪些意象?(請一位同學配樂朗讀,其他同學勾畫出意象)

  (學生:淡酒 晚風 孤雁 黃花 梧桐 細雨)

  2、這些意象是如何表現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幻燈片8)

  ①小組交流探討(前後四個人為一小組)

  ②集體探討(小組代表發言)

  探討明確:

  酒 並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濃,酒力壓不住心愁。(幻燈片9)

  風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百鳥飛回。 ——杜甫 渲染愁情(幻燈片10)

  雁 象徵悼亡之悲、懷鄉之思(幻燈片11)

  黃花 喻憔悴的容顏 孤苦飄零的晚境(幻燈片12)

  梧桐 一葉知秋 牽愁惹恨(幻燈片13)

  細雨 雨滴梧桐 卻敲碎人心 哀傷﹑愁絲的象徵(幻燈片14)

  注意:1、古典詩詞中傳統的意象有著特定的內涵。(幻燈片15)

  酒:愁文化 風:渲染愁情 雁:懷鄉之思 音信之盼

  黃花:憔悴的容顏 梧桐:牽愁惹恨 雨:哀傷愁絲

  2、作者的心情不同,相同意象會傳遞不同的情感。(幻燈片16)

  黃花 戰地黃花分外香

  雁 長空雁叫霜晨月

  3、總結本詞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幻燈片17)

  淡酒 秋風

  過雁 黃花 冷清悽美的意境 傳遞出孤寂愁苦

  梧桐 細雨

  (三)為何生愁(幻燈片18)

  當清照沉浸在這種冷清悽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時,她發出了絕望地呼告:“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此時此地,此情此景,已經不單單是一個“愁”字可以括得

  了的。讓我們突破詩詞的顯性層面,進入到作者苦悶,複雜的心靈,看看作者為何而生愁?到底命運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讓時間老人來告訴我們答案吧!

  1127年:金滅北宋,夫婦所存的十餘屋金石書畫在戰火中焚為灰燼。

  1129年:趙明誠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張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訴訟,與張汝舟離婚。被判刑兩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沒有子嗣,悽然一身,悲苦地離開人世。無人知道死於何時,葬於何處。 禍不單行 孤苦飄零(幻燈片19)

  由亡國到喪失,由再嫁到離異,由入獄到悲死,可謂禍不單行、孤苦飄零呀。晚景淒涼,沒有子嗣的清照就這麼去了,帶著一腔悲憤,悄無聲息的去了,無人知道她死於何時,葬於何地。連最公正的時間老人也沒有記錄。

  瞭解這些史實之後,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聲聲慢》中的愁是一種什麼樣的愁呢?(幻燈片20)

  明確:情愁--獨居之寂寞

  家愁--喪夫之哀

  國愁--亡國之恨

  比起清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相思閒愁,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內涵呀。

  七、寫作練習——我為清照寫碑文(幻燈片21)

  作為一個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為一個詩人,她又何其偉大。苦難不停地擦試著李清照的藝術靈魂,這些經歷像重物一樣壓在她生命的彈簧上,但它們不能壓垮李清照,相反,苦難越重,藝術的靈魂飛得越高。雖然我們不知道她死於何時,葬於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們每個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豐碑,只是這碑上還缺少碑文。這碑文就交給同學們來寫吧。

  八、結束語(幻燈片22)

  最後,讓我們齊聲背誦《聲聲慢》,在誦讀聲中送別清照,向清照堅韌、孤傲的靈魂致敬!

  【教學反思】

  1、較好地落實新課程教學理念,使教師的合適的指導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知識能力及態度價值觀建構、個性發展等有機結合,使經典作品的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了。

  2、課前能佈置有價值的預習(尋找問題),這是在學生個人探究的基礎上的一種思考結果呈現,能提出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頗有價值的預習。課堂上,能根據時間的有限性,使學生的討論、教師的點撥等基本上做到恰到好處、見好即收,從而保證了課堂效率。課後作業中,有讓學生繼續深化思考的題目,使學生的學習得以延續——而且是與生活相溝通、與生命完善相融合的深度延續。

  3、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激勵還是顯得不夠理想,主要是針對性和深度、靈活性、藝術性不夠。因為所面對的已是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能分清什麼是廉價的表揚、什麼是有分量的激勵,他們能感到什麼是敷衍性的搪塞、什麼是真誠的回應。相當長時間以來,語文課堂冷漠化現象相當突出,原因很多,但課堂上缺乏真誠的師生交流及感情互促互悅,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而此中,教師的冷漠恐怕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想要“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教師對學生真誠而經常的激勵,以及學生對教師的激勵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新課標提倡的人文精神在課堂中的一種體現。在這方面,本人還很欠缺。

  4、課堂語言還有欠精練、欠流暢、欠藝術,應勤學苦練、力完善。

  《聲聲慢》是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絕唱,詞情悽清,催人淚下,是一篇寫 ”愁”的名作,是詞人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徵。其藝術表現方式是獨特的,李清照善於選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環境、行動、細節來展現自我的內心世界——她獨有的寂寞心境。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我把教學目標定為:知識與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瞭解李清照的婉約風格;過程和方法:誦讀課文,鑑賞分,比較探究;情感態度:感受《聲聲慢》的悽美,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感悟能力。

  回顧這節課,基本實現了教學目標,而且從學生課堂的表現看,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也較好,但是自我反省,還有很多不足:

  1、朗讀不夠教讀古典詩文,一定要以讀帶動教學的程序,“讀”,不僅是老師的範讀,還有學生的各種各樣的讀,但無論是何種方式的讀,必須讓學生明白,“我讀這一遍,要達到一個什麼目標”,也就是“帶著問題讀課文”,而我在講課時,沒有處理好這一點。學生讀懂了,讀透了,方可進入詩的意境,然後,學生們才可帶著感情讀出韻味來。

  2、 在“寫愁”步驟中我要求學生從詞中找出相關描寫愁的意象並進行分,這樣雖然可以讓學生迅速把握作者宣洩“愁情”的切入口,在教學中更利於操作, 但卻無形中削弱了對整體詞句的品讀,使詞作的分有些支離破碎,“愁”的深度和濃度都變淺、變淡了。因此我覺得詩詞的賞一定不要駕空,意象的品讀要融入具體詞句,邊讀邊品,每分完一個意象,應用精煉的總結性語言幫助學生提升對此意象的把握和其與全詞的內在聯絡。不宜純粹脫離感情基礎去找一些景緻。

  3、課堂內容的安排還是有些多,使得以上環節不能充分展開。

  所以另外一個班開始重新整理思路,確定從以下三個對比點入手:

  1. 《聲聲慢》與《鄉愁》比較。突出意象對錶達詩歌情感的重要作用。

  2.《聲聲慢》與《如夢令》比較,藉以明確李清照創作的兩個階段。

  3.《聲聲慢》於《醉花陰》比較,讓學生分“愁”的不同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