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清照> 李清照悽慘的晚年生活

李清照悽慘的晚年生活

李清照悽慘的晚年生活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婉約詞宗李清照連用14個疊字勾勒出自己晚年淒涼孤苦的生活。相比於李清照久負盛名的詞文,她的晚年生活卻極少被史料收錄,因而顯得異常神秘。她是孑然一身還是改嫁他人?她是如何度過國仇家恨與情感悲劇交織的歲月?

  沉醉不知歸路

  在中國文學史上,李清照堪稱最有成就的女性,也是人生際遇最為坎坷的女性。從名門閨秀到漂泊無依,從琴瑟相和到孤獨終老,她的前半生與後半生可謂“天上人間”。提及李清照的晚年生活,便不得不從她的身世說起。

  北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李清照出生於濟南府章丘(今山東章丘)明水鎮。她的父親李格非是進士出身,在朝中任禮部員外郎,平日愛好文學,曾拜於大文學家蘇東坡門下。母親王氏能詩善文,是遠近聞名的才女。成長在這樣一個書香門第,李清照自幼便受到詩書文化的薰陶,接受了良好的傳統教育。她博覽群書,尤其喜愛詩詞書畫。少年時代,李清照便能吟詩作詞,且常有驚人之句。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鷺。”這首流傳甚廣的《如夢令》真實描繪了李清照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少女年華。“沉醉不知歸路”、“驚起一灘鷺”,既寫出了少女輕鬆活潑的心情,也映襯出李清照“學詩漫有驚人句”的才情。

  宋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18歲的李清照嫁給了同樣出身士大夫家庭的趙明誠。兩人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婚後生活非常甜蜜。趙明誠當時21歲,正在太學讀書,因此與新婚妻子聚少離多。

  獨守家中的李清照不免心生閒愁,常常寫詞寄給趙明誠,訴說相思之情。《一剪梅》、《醉花陰》等婉約柔美的佳作,就是在這段時間創作的。

  趙明誠酷愛金石研究,為了收集字畫、書帖、古器等不惜傾其所有。李清照對趙明誠的這一嗜好非常理解和支援。她平日荊釵布裙,千方百計地縮減支出,將省下的家財用來支援趙明誠的金石考據事業。久而久之,李清照也對金石考據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與趙明誠一道搜求古文奇字,共同鑑賞、校勘,倒也樂在其中。

  夫妻倆對詩詞書畫也有共同的志趣,常常一起談論詩文寫作,品評詞家得失。據此,李清照創作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詞學評論《詞論》。

  然而,儷情深的幸福生活不久就遭到了殘酷現實的打擊。在新舊黨爭(圍繞王安石變法的執行引發的黨爭)中,李清照與趙明誠兩家遭遇了政治上的不幸,二人的父親先後死去。繼而,建炎元年(1127),“靖康之變”突發,金兵入主中原,李清照與趙明誠被迫南遷。建炎三年(1129),趙明誠出任湖州太守,卻不幸在赴任途中病死。

  失去了故國和家園,李清照原本美好的生活迅速轉向暗淡。“沉醉不知歸路”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陪伴她的只餘下無限的愁苦。

  物是人非事事休

  趙明誠死後,李清照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為他營葬,後因身體不支,一病不起。重病之中,支撐她活下去的信念就是達成趙明誠未竟的心願,寫完一本會聚夫婦二人考據成果的《金石錄》。

  據史料記載,李清照在病中孤苦伶仃,無依無靠,在顛沛流離之中又遺失了許多收藏珍品,生活得極其窘困。這時,有媒人給她介紹了一位名叫張汝舟的書生。作為一個柔弱的.女子,李清照在動盪的時局中很難生存。在飽嘗了人生的艱辛後,她渴望有所依靠,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於是,她在媒人的安排下見到了張汝舟,感覺他是個舉止得體的君子,便嫁給了他。這一年,李清照49歲。誰知,張汝舟本是個貪婪自私的小人,他迎娶李清照,並不是為了與她相互扶持、安度晚年,而是為了霸佔她手中的珍貴文物。這些由李清照與趙明誠共同收集的字畫、古器等珍品,可謂價值連城、舉世難求。張汝舟為了得到這些寶物,先是對李清照甜言蜜語,遭到拒絕後就兇相畢露,對李清照百般虐待折磨。忍無可忍的李清照毅然決定結束這段婚姻。

  在古代,只有男子休妻,女子是不能隨意提出解除婚姻關係的。無奈的李清照不得不向官府提出訴訟,檢舉了張汝舟“妄增舉數入官”(虛報考試次數以求得官職)的行為,並要求與張汝舟解除婚姻關係。依照宋代法律規定,婦女起訴丈夫,即使罪狀屬實,也要坐牢兩年。而李清照仍然告到了官府,可見決心之堅、勇氣之足。官府最終判決張汝舟罪名屬實,發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隨後入獄。後來,李清照的親戚翰林學士崇禮得知此事,出面幫她疏通,李清照才得以於入獄九天後被釋放。出獄後,李清照特意寫作《上內翰公啟》,以感謝崇禮。

  儘管改嫁、婚變在今天看來是無可厚非的,但對於古代女性而言難免遭受非議。因此,後世一些學者對李清照改嫁一事難以接受,不斷有質疑的觀點提出,李清照的改嫁也成為一個爭論不休的疑案。

  “改嫁說”與“辯誣說”

  關於李清照晚年的婚嫁情況,學界存在“改嫁說”和“辯誣說”兩種針鋒相對的說法。

  “改嫁說”是宋代正史記載的說法,主要依據的史料是南宋史學家李心傳寫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和李清照寫給崇禮的信《上內翰公啟》(收錄於南宋學者趙彥衛的著作《雲漫鈔》)等。兩本著作均明確記載了李清照改嫁的前因後果。除此之外,還有五本宋代著作也曾提及李清照改嫁一事。由於正史有明文記錄,宋元兩朝的學者對李清照改嫁一事都確信不疑。

  到了明代,開始有學者提出對立於“改嫁說”的“辯誣說”。明代學者徐勃認為,李清照出身官宦之家,且喪夫時已年近五十,改嫁之事不可信。沿著這一思路,清朝及以後的學者從史料記載中找出了一些疑點。清代學者俞正首次全面地論證了“辯誣說”。首先,他指出《上內翰公啟》中有多處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敘述了李清照改嫁的過程,卻又稱此事為“無根之謗”;對於朝廷不應過問的婚嫁之事,卻寫道“持官書文字來輒信”等。而且《上內翰公啟》文筆乾澀,行文不通,應判定為改版本,而非李清照所作。其次,俞正細細考證史學編年,提出宋代史學著作記載的年份不可靠,若按真實的年份推算,李清照沒有改嫁的可能;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的作者李心傳在李清照去世後40年才出生,又與李清照相隔萬里,其關於改嫁的記載恐怕是誤傳,不足採信。

  後來,又有不少學者在此基礎上,豐富和完善了“辯誣說”的依據。首先,趙彥衛的著作《雲漫鈔》廣泛收錄了天文、地理、民間故事等題材的內容,記載難免有失實之處;其次,《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關於李清照改嫁張汝舟一事的記載,前文只稱“李氏”,寫到她去官府狀告張汝舟時,才插了一句“李氏,格非女,能為歌辭,自號易安居士”,很可能是有人故意陷害李清照而改;此外,崇禮是趙明誠的姑表兄弟,如果李清照真的改嫁併入獄,有何顏面接受他的幫助?在“辯誣說”振振有詞時,“改嫁說”也不斷提出新的論證觀點。現代學者黃盛璋認為,提及李清照改嫁的著作均為嚴肅題材,作者也都是與李清照同時代人,史料記載的可信度較強。其中有些著作成書時,李清照還健在,作者不可能公然造謠李清照改嫁。此外,宋代婦女改嫁現象比較普遍,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宋史》中就記載了“詔許宗女改嫁”的事情。而明清以後的學者以婦女守節的標準來衡量當時的李清照是不合適的。

  目前,“改嫁說”是較為主流的觀點。“辯誣說”的質疑雖有一些論據,但力度不強,多為常理推斷或猜測;即便指出史料記載中的一些不足,但仍未發現真正的“硬傷”。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辯誣說”始終脫離不開改嫁失節的成見。

  無論真相如何,李清照的德行、才名、人品不會因改嫁與否而受到影響。她的成就永遠令後人景仰,她的遭遇永遠令後人慨嘆。

  欲將血淚寄山河

  如果說改嫁之痛是李清照晚年的第一個悲劇,那麼國仇家恨則是伴隨她後半生的另一塊心病。在南方漂泊的日子裡,李清照一刻也沒有忘記故土,沒有停息憂國憂民之心。作為一個閨閣女性,作為一位婉約詞人,李清照有此愛國之心是難能可貴的。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與趙明誠沿長江往江西方向遷移。當到達烏江鎮時,李清照得知這是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心生感慨,寫下了名垂千古的詩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趙明誠死後,朝廷傳出趙明誠曾送給金人一把玉壺的謠言,使李清照大為驚恐。原來,在趙明誠病重期間,友人張飛卿曾帶一把玉壺來看望他,此事不知為何被誤傳成“通金”。為表明丈夫的清白,李清照決定將夫婦二人收藏的所有珍品都進獻給朝廷。於是她追隨宋高宗趙構逃亡的路線南渡,經越州、明州輾轉至奉化、台州,後來又從溫州返回越州。流亡途中,李清照所攜文物珍品被金兵、盜賊甚至官兵盜走大半。建炎四年(1130),宋宗看到人多不易逃跑,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看到一國之主只顧自己保命,心中無限失望。她最終沒能追上皇帝,進獻朝廷的願望終究沒有達成。

  紹興三年(1133),宋高宗突發奇想,提出派人赴金看望宋宗、宋欽宗,並與金談論議和事宜。滿朝文武聽後沒有一人敢去,這時,韓肖胄自告奮勇向宋高宗請命。關心國事的李清照了解到此事後,心潮澎湃,滿懷豪情,提筆寫下一首長詩讚頌韓肖胄的義舉。其中,“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一句尤為感人肺腑。第二年,金兵南犯,宋高宗再次棄都而逃,李清照流亡到金華避難。皇帝的軟弱、朝廷的無能使她心灰意冷,愁容滿面。當有人請她去雙溪泛舟時,她惆悵地寫下了千古傳唱的《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後世鮮有人知道,李清照與宋朝的權臣秦檜有親戚關係,她與秦檜的夫人是表姐妹。然而,李清照與他們從不往來,即使是生活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踏進秦家半步。

  怎一個愁字了得

  風燭殘年的李清照孑然一身,心靈的悽苦“怎一個愁字了得”!她平日裡做的無非兩件事情,寫詞和完成《金石錄》。李清照的詞風以南渡為界,前期與後期有很大差別。前期詞風以輕快明麗為主,多表現閨中少女的閒情樂趣或少婦的相思閒愁;後期則變得深沉悲苦,多描寫人生愁苦與憂國情懷。

  李清照有一位姓孫的朋友,生有一個女孩,天資聰慧。李清照十分喜歡,便對這個女孩說,願意將自己畢生所學傳給她。誰知這個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聽後,不由得淒涼萬分。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她的滿腹才學得不到價值的體現,甚至得不到承認。這讓李清照在形影孤獨之外,更添一份心靈的寂寞。

  不久,李清照終於完成了傾注畢生心血的《金石錄》。此時,丈夫的心願終了,離愁別緒湧上心頭,李清照吟出了那首催人淚下的《聲聲慢》,勾勒出一個“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晚年。

  約73歲時(卒年不詳),李清照走完了充滿悲劇色彩的一生。後人將李清照的詞結集為《漱玉詞》,尊她為一代詞宗,並在她的家鄉建起了李清照紀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