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清照> 李清照兩首《如夢令》詞賞析

李清照《如夢令》詞賞析

李清照兩首《如夢令》詞賞析

  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裕,晚年遭際坎坷,故其詞從創作風格上看明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多描寫青少年時期生活,表現出她對大自然的喜愛或對愛情的追求和純真;後期則主要描寫個人遭遇,抒發故國之思,滲透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其詞善用白描手法刻畫人物形象,。描繪細膩心情,語言風格明快自然,樸素清新流轉如珠,充分體現詞應“協音律”、“別是一家”的創新主張。下面試賞析比較李清照的兩首《如夢令》詞來理解其詞的風格和特點。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兩闋,一是廣為傳誦的“昨夜雨疏風驟”,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記溪亭日暮”。兩詞均為小令,結構和音律上都是單詞,33字,7句,5仄韻,一疊韻。兩詞的共同之處是:

  1.從表現手法上都側重勾勒線條,寫意傳神,往往透過一兩個字,一兩句話,達到概括表現主題的目的。

  2.從表現內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都從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變化中刻畫主人公熱愛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樸素感情。 但從用語、造詞以及意境內的創造上去把握,我們也可以從這兩首詞中看出李清照創作的不同時期不同特色和詩人不同的語言表現技巧。

  一、用語、造句 一“平” 一“奇” 。

  “常記溪亭日暮”一詞所記述的內容十分平淡,“常記”表明所敘是一件時常引起詞人回憶的往事,是少女時代一次郊遊活動的剪影。小令十分自然地引出了郊遊事件:詞人曾經飲酒溪亭,被自然界景緻和美好生活氣氛所薰染,以致“沉醉”迷途,而又“誤入藕花深處”的處境,以致慌亂擊槳,“驚起一灘鷗鷺”的奇遇。作者用語、造句一如內容一樣的平實、自然。但由於作者剪輯嫁接得體。短短三十三字,便成就一幅極有情致的生活圖景,從而首開“以尋常語繪精美圖”之先河。“常記”兩句起的彷彿平了些,然而卻自然和諧,似乎是面對知己敘述一個日常的故事,實際上已將讀者帶到作者所特設的詞境中去,為下句的層層轉折作了鋪墊,頗有《紅樓夢》寫王熙鳳之筆法。接下來三個情態動詞“誤”、“爭”、“驚”亦是尋常用語,但三個詞連為一體、一氣呵成,卻正好生動地勾勒出一幅“荷池盪舟驚鳥”的風俗畫。“誤”字,寫出作者搖船時的醉酒憨態,“爭”字,則刻畫出詩人著急慌亂的神情,“驚”字用得最是精彩,鷗鷺驚飛的場面,詩人由驚慌而至驚喜的神情,都躍然紙上。

  “昨夜雨疏風驟”卻寫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劇:夜晚風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覺醒來,恰為侍女進屋捲簾。作者擁簾試問,侍女卻隨口回答:海棠依舊;看著窗外被風吹得七零八落的紅花,作者頗覺不快,連聲責問:你可知道,枝繁葉茂的時候那紅花卻已經凋落了。此詞用詞造句最大的特點在於“奇”。

  其一,詞中對話寫的非常巧妙。作者睡醒之後即詢問侍女,所問何事卻一字未提,(省略了問語的具體內容)這裡“一問”、“一答”、“一駁”各句語氣均有不同,流露著女主人和侍女不同的心情神態,十分傳神。間接地表現出主人公的惜花之情,含蓄深蘊。與晚唐杜牧所寫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二是用語對比色彩強烈。如“雨疏”與“風驟”,以表現急風對花事的摧殘;“濃睡”與“殘酒”,以襯托借酒消愁的心情;“試問”與“卻道”,看出女主人的心情急切而侍女卻漫不經心,這一對比,表現了兩個人物對外界事物的不同感受和感情傾向;“綠肥”與“紅瘦”,以表明綠暗紅稀的暮春之景;詞開始是水墨淡筆,結處用濃墨重彩,又有濃淡映襯之妙。全篇透過自然景物和人物心態的強烈對比,使讀者對作者的惜春的心情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其三是結句“綠肥紅瘦”。運用借代的修辭手法,以色代物,極為新巧,把形容人的“肥、瘦”二字,用來描狀海棠的葉茂花殘,反脫俗而成奇美,用得驚險奇絕。且不說詩人採用擬人法來描寫事物,把事物寫得形象生動。單說一個“瘦”字,就寫得很含蓄。——不用數量化用語表現花的個體形態(多少),而用形象化用語(肥瘦),使得雨後葉子的肥碩,花瓣的凋零,宛然如見。肥瘦不僅表現了花葉整體的稀和密,多和少的內容對比,同時也表現出花與葉的個體形態,新穎別緻地描繪出海棠花花衰葉茂的鮮明形象。“瘦“既寫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露出詩人惜花之情,還點出了暮春時節。(含蓄)這一結句歷來為詞論家所稱道,王士禎認為,這一結句:“人工天巧,可稱絕唱。”(《花草蒙拾》),有學者因此稱李清照為“綠肥紅瘦居士”。

  二、意境創造一“隱”,一“顯”。

  “常記溪亭日暮”側重在寫景,融情於景。透過景物的描畫來抒發和表達作者對自然的讚美和對生活的熱愛,故而意境創造含蓄深沉。通篇見景不見人。而事實上作者的行蹤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為意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起句“溪亭日暮”,點明活動的時間、地點,亭子座落溪邊,流水潺潺而過,時值黃昏,晚霞滿天,水雲之間,恍然如夢。而如此美景,如果沒有人的參與和欣賞,再美的景緻也只是一種擺設,於是作者以“常記”二字入筆,就自然而然地以欣賞者的身份融進景中,這時候的意境便無限延伸,作者是獨自一人從早到晚呢?還是同情人出外繾綣?令人遐思連篇,而“沉醉不知歸路”又從“酒醉”發展到“心醉”,既透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又曲折反映出作者留戀忘返的被自然之景所陶醉的情致。何以“不知歸路”呢?原來由於“興盡”暢遊,“沉醉”而迷途,本來是作者的“不知歸路”,又演化成“舟入荷叢驚飛鷗鷺”的意境,讀來特別耐人尋味。

  “昨夜雨疏風驟”的意境創造則比較直白,作為一幕生活小劇,既有背景描寫,又有形象刻畫,既寫了人物的動作神態,又寫了人物的對話,意境創造因此顯得比較淺顯明瞭,不事雕琢,但意境之新,情節之奇,形象之生動豐富足見作者功力。“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寫作者昨晚風雨交加時因觸景傷情而醉酒,“濃睡”之後酒勁還是沒退,整個意境畫面,是直接以作者“傷春醉酒”的形象而出現,沒有任何刻意地描摹,但卻給人以無窮回味——作者何故醉酒?是思戀遠方的情人嗎?抑許還有……,這種想象空間一直可以延伸到後幾句的對話,才能最終找到答案。透過語言描寫來塑造意境更是此詞的一大特色。如“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句,以白描手法寫人物言語,透過“問非所答”的轉承,既體現作者惜花傷春的敏感心理,又表現出侍女不夠善解人意的情緒,更貼近生活,更具有情趣。創造了一種新的意境。

  第三,生活感受一“喜”一“愁”。

  兩首詞在組材用語上極為講究曲折,《蓼園詞造》曾對此下過評語:“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但兩詞曲折中反映的生活感受似有所不同:前者偏於樂觀和閒情逸致,後者則有濃濃的傷感情緒。 “常記溪亭日暮”隨著畫面的展現,主人公的情感起伏跌宕地流露出來:美酒勝景帶來的“沉醉”和“興盡”,日暮知返和“不知歸路”所引起的不安,回舟擇路時“誤入藕池”所引起的焦灼,手忙腳亂連呼“爭渡”時的慌亂無主,以及譁然的水聲“驚起一灘鷗鷺”時的喜出望外。全詞圍繞晚歸遣詞造句,選材上富有生活情趣,主題積極,(一切均有陶醉生活,傾慕自然所致)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讚美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而“昨夜雨疏風驟”在選材上偏於淒冷場景,用詞上感情色彩比較消極,如“濃”、“殘”、“卻”、“瘦”等,同樣是體現對大自然的熱愛,但面對的背景卻是“風雨交加的夜晚”,而非“流水潺潺的溪亭邊”,故而傷感愁情甚濃。所謂“濃睡”不過是為了烘托經過一夜後的鮮明對比,這一夜,詞人不斷放耳傾聽的風聲,雨聲,感受著大自然的變化,睡得並不安穩。 後面“知否”的迭用,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設問,而是具有豐富、強烈的感情色彩的。其中既有對侍女不關心花事的微責,又有對花事凋零衰敗的痛惜,蘊積了主人公對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在的惋惜之情,或許還有傷春自傷備感青春流逝的愁情。詞中女主人公口說“應是綠肥紅瘦”答得巧妙,使人感到“應是”只是她對自然季節變化的客觀認識,而大自然卻是無情的,從多情的.女主人公內心來說,她是多麼不願意大自然產生這種無情的變化啊!在“應是”的背後,正隱藏著這種理智與感情的矛盾,而就在這矛盾的心理活動中,女主人公的愛花之心與惜花之情被揭示出來。[嘆惋痛惜之情](這種明寫夜雨傷花,綠多紅少,而暗寫閨婦孤寂,紅顏憔悴的技法,在宋詞中是常見的。)

  李清照是以寫“愁”稱著的女詞人,而她的早期詞作卻寫得新鮮活潑,極富樂觀情趣,這可能與她的生活境遇有著密切的關係。李清照出身於官宦之家,少有文才,深受父母寵愛,生活優裕,早期詞作正是她那時的歡樂生活的真實寫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即原於此。李清照十八歲與趙明誠結婚,四十四歲南渡避難,四十六歲丈夫謝世,作者從此流離顛沛,生活無著,後期作品相當部分反映了她在國破夫亡之時的深愁悲恨。《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否屬其後期作品尚無定論,但兩詞的藝術成就卻是不容置疑的。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這首小令的題材並不新鮮,古已有之,而且不止一人寫過,我們熟悉的如唐代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即是,李清照要寫同樣的題材,要想站住腳,要出新出奇,就必須另闢蹊徑,別出心裁。

  李詞與孟詩雖有相同之處,但女詞人表現的獨具一格,有其獨到的絕妙之筆。與孟詩之異在於:

  1. 從選材來說,李詞與孟詩一樣,都是截取了暮春時節、風雨過後、清晨睡起的一段思想活動來寫的。不同的事,孟詩是“以聲寫春”——“啼鳥聲”、“風雨聲”、“落花聲”,都是在狀春之聲; 李詞卻是“以色寫春”——“綠肥紅瘦”,葉茂花殘,是在描春之容。

  2. 所表現的生活內容也不盡相同:孟詩是寫春天由睏乏而入睡,“春眠不覺曉”;李詞則是寫因飲酒而入睡,“濃睡不消殘酒”;後者似覺內容更豐富。

  3. 在表現心理活動方式上:孟詩側重在“自我揭示”,詩裡出現的,只是主人公自己,抒情性更強;李詞則全靠白描,詩人把清晨睡起後與侍女的一段對話,原原本本地描述在讀者面前,主人公在想什麼(心理活動),就要透過對話去了解。“對話”表現出了兩個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教養以及感情粗細的區別。雖是詩抒情詩,但其中有氣候變化、有人物對話和感情變化,揭示了心理活動,又具有一定的敘事因素,是生活直寫,表現了一個短暫的時間發展過程。這是孟詩所不能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