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清照> 淺析李清照的人生經歷對詞風的影響

淺析李清照的人生經歷對詞風的影響

淺析李清照的人生經歷對詞風的影響

  縱觀李清照的人生經歷,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且每個階段其詞作風格都各具特色,例如《如夢令》創作於少女時代,《一剪梅》創作於少婦時期,《聲聲慢》創作於南渡之後等等。這些作品從不同側面反映出了李清照在不同時期的人格與詞風,我們從中不難發現李清照的人生經歷對詞風的影響。下面我們就來作進一步瞭解吧。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作為我國兩北宋時期的著名女詞人,她的人生可謂波折坎坷,少女時代無憂無慮到少女時期的思情悠悠,再到南渡以後的顛沛流離,李清照體味了人生的變故無常,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李清照的不同詞風。

  一、第一階段:成婚南渡以前,詞風清新自然歡快爽朗

  李清照自幼生長於文學世家,其父李格非身居士大夫之職,對古文頗有研究,其母也能詩會文才情了得。耳濡目染的薰陶之下,天資聰穎的李清照飽覽群書才華出眾,過目不忘出口成章,她十八歲時與太學生趙明誠成婚以後更是夫唱婦和,吟詩作對,幸福愉快。此階段李清照的作品清新自然,歡快爽朗,生活情趣溢滿詞作之間。然而聰慧率真的李清照,並不拘泥於庭院生活之中,從那篇最為著名的《如夢令》便能知曉: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憶昔之詞,可見李清照早年的真實生活狀況。僅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一幅極美的生活情趣圖。先指明瞭時間、地點和事件,作者同夥伴一起郊外“西亭”飲酒到日暮時分,到想回家時卻忘記了歸路,這不僅是因為喝多了,還有被大自然美景沉醉之緣故。等盡興晚上乘舟回家時,卻又不小心“誤入藕花深處”。其行文自然流暢,並無斧鑿之印跡,其忘情狀態由此可見。她們的闖入把棲息的水鳥驚動而起。多麼美好和諧的畫面呀。一個自由活潑、浪漫天真、快樂幸福的少女形象立即呈現在眼前。此時的李清照心境開闊思想單純,充滿了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再看《點絳唇·蹴罷鞦韆》: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鏟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該詞可謂是李清照的生活“寫真”,那個無憂無慮、活潑可愛又有幾分頑皮羞澀的小姑娘躍然紙上,不由讓人心生憐愛。

  當然,在封建制度下生活的李清照,受到封建禮法拘束,只能長守閨中觀庭院前花開花落,長大以後也有了些許傷感之情,如那首《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喝多了,沉睡了一夜,朦朧中好像窗外一夜風雨,於是迷糊狀態下擔心起海棠花兒來,她的侍女沒看出來什麼,李清照卻敏感地察覺到了“應是綠肥紅瘦”。寫出了她對海棠花的無限惋惜憐愛之情,同時也以花自喻,感慨易逝的'青春年華,體現出她對自然和人生美景難以長久的感傷心態。

  這類詞作眾多,可以從不同側面看出李清照的性格特點。如《浣溪沙》“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中那個多情卻又不能很好掩飾自己的女孩;那個唱著“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的快樂女孩,無一不在顯示出她率真、爽快而多情的個性,那時的她就是一個快樂少女。

  這一階段李清照的詞作語言優美清新,透過對生活細節的捕捉,使用白描手法抒寫心緒,形象逼真,情真意切、親切感十足。

  二、第二階段:婚後二年到南渡以前,詞風清婉細膩離愁別緒

  李清照之夫趙明誠文化素養很高,二人婚後生活也十分和諧美滿,然而那時男人必須以仕途為重,趙明誠沒辦法只能離開愛妻遠去他鄉。兩地分居自然難免相思苦,也因此李清照有了許多思夫之作,詞作同樣是其真實生活寫照。此時原來那個快樂少女已然不在,長成了思情悠悠、愁腸無限的少婦。她用女性特有的細膩筆法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如《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衫,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這首詞是在趙明誠遠走他鄉後而作,體現了李清照的思夫情感。還是乘舟卻早已沒了“興盡晚歸”時的愉快心情,“獨上蘭舟”等待錦書的到來,充滿了無限惆悵和憂鬱之情。無法抗拒“花自飄零水自流”,也無法排遣夫婦二人的相思情懷,思念之深在心頭揮之不去,將離別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詞作展示出了優美傷感的意境。

  李清照因丈夫遠行十分寂寞,節日之際思念之情尤為突出,她只能借文字以抒懷,如那首《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寫於重陽佳節,抒發了李清照的寂寞和相思之情,文筆委婉細膩,展示了她的多愁善感形象。她心頭“薄霧濃雲”滿是愁苦,李清照“每逢佳節倍思親”,趙明誠“獨在異鄉為異客”,相思折磨得李清照“人比黃花瘦”,一個“瘦”字充分體現了她的悽苦憔悴。通篇雖無“思”字,卻處處洋溢思念之情。

  這一階段李清照的詞作充滿了離愁別緒,文筆清婉細膩,婉轉纏綿,雅而不俗。這都與李清照的人生經歷密不可分。

  三、第三階段:南渡以後,詞風沉鬱頓挫悽慘流離

  發生在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變”,不僅是宋朝的轉折點,同時李清照的人生也由此轉變。隨著金兵攻陷汴京北宋滅亡,從此李清照夫婦再無幸福生活可言。輾轉流亡使得丈夫趙明誠染病而亡,李清照也只能繼續流亡他鄉。由於國破家亡的雙重打擊,李清照精神已到崩潰邊緣。然而她忘不了丈夫的臨終遺言,流亡期間他們曾攜帶了許多文稿書籍和金石器物,並且《金石錄》尚未成書,李清照惟有依靠這些精神寄託苟且偷生。但動盪的時局,悽慘的生活讓李清照失去了那些“寶貝”,她真的成為孤苦伶仃一小舟了。南渡以後,國破家亡、夫死他鄉,故國淪陷親人喪失情況下的思念成就了李清照後期詞作的主旋律,如《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