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桃花心木》教學解讀
桃花心木的花,一朵就有大湯碗那麼大,是深深的橘色,大而鮮豔的花連成一片,美到令人暈,莫怪連鳥兒都要大聲地歌頌。
這是林清玄筆下的一種特別的樹——桃花心木。這樣一棵開滿了橘色的大花,“美到令人暈”的桃花心木能告訴我們什麼?
《桃花心木》一文呈現的正是一棵樹能夠告訴我們的東西,入選人教版小學教材六年級下冊。
自然,樹本身不會說話,文字是透過一個種樹人之口告訴我們的。與一般的種樹人相比,林清玄筆下的種樹人十分奇怪:一是澆水的時間不固定,澆水的量也不一定;二是他似乎知道有些樹會莫名其妙地枯死,而面對枯死的樹卻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大驚小怪,而是從從容容地補種下去。面對種樹人的這種種奇怪的行為,讀者與作者一樣心中充滿了疑惑:
到底該什麼時間給樹澆水?
多久澆一次水比較好?
澆多少水比較好?
你怎麼知道有幾棵樹會枯萎呢?
桃花心木為什麼無緣無故枯萎呢?
如果每天來澆水,桃花心木是否就不會枯死了呢?
…………
當作者把這些疑惑向種樹人和盤托出的時候,種樹人的一番話十分樸素,但卻富有哲理:
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澆水,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會一吹就倒。
種樹人的這一番經驗之談,正是一棵長大的樹能夠告訴我們的生命密碼:樹自己要學會在土地裡找水源,而不是一味地依賴種樹人的澆和培育。只有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紮根的樹,才能長成百年大樹。
由一棵樹的生長,作家聯想到人的成長:
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從一棵樹、一朵花聯想到一個人,從一粒沙、一滴水聯想到整個世界,是林清玄散文一貫的創作手法。其實,萬物同宗,這種聯想是極其自然的。借物喻人的手法在文學創作上雖然十分常見,但如林清玄這樣嫻熟、細膩而又毫無矯情之感的運用,又實在不是一般功力所為的。我想,林清玄的佛教背景使他看待世間萬物都充滿了理解,這種理解往往化為一種慈悲的情懷,在充滿溫情的目光中看到一種人生的智慧,給人以心靈的慰藉。
在這篇《桃花心木》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這一點。
樹在不確定中汲取水分,拼命掙扎,在驕陽和荒野中艱難生存下來,這樣的樹就可以長成百年大樹。同樣,對一個人來說,在不確定中生活,就是要忍受許多無法預料的挫折和困難,在不斷的考驗和磨鍊中走向成熟,這樣的人“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人怎樣才能長大,怎樣才能充滿智慧,怎樣才能堅強面對人世的風風雨雨,就要像一棵桃花心木那樣學會自己尋找水源,汲取養料,而不是依賴與被動的等待。這個被作者明明白白講出來的道理,是從桃花心木的生長中受到的啟發,由於種樹人的.解釋,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認識,理解這個道理並不會有太大的難度。
那麼,教學這個文字,除了理解道理本身,還有哪些內容可教呢?我認為,這個文字的寫作方式和敘述結構應成為另一個教學重點。也就是說,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認識作者先敘事再感悟、從物到人的寫作方式和敘述結構。大體說來,教學這個文字可分為以下幾個教學板塊:
第一板塊:種樹人告訴我們什麼
這一板塊的教學,大致引導學生討論以下重點問題:
1.你認為一棵樹要生長,大需要什麼條件?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和生活體驗討論,為感受下文中種樹人的奇怪做法作準備。
2.林清玄筆下的種樹人是怎麼做的?列舉文字的有關描述來回答,感受種樹人的種種奇怪做法。
3.面對種樹人種種奇怪的做法,你有什麼問題想問他?引導學生將這些問題進行梳理,同時將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有關問題進行整合。
4.如果你是種樹人,請你對這些問題作出解釋,可參考文字中的有關語句來回答。在討論過程中,理解種樹人的一番語重心長的話語。
第二板塊:桃花心木告訴我們什麼
作者由種樹人的一番話,想到了什麼?
出示下列文字輔助學生理解:
在小的時候,我們能不能有情有感,努力地探索智慧,鍛鍊自己的意志,作好人生的準備呢?
——《飛翔的種子——現在的“桃花心木”》
你認可作者的感悟嗎?舉出生活中相關的人或事來證明你的觀點。
對種樹人的這番話,你還有別的感悟嗎?
第三板塊:作者的寫作告訴我們什麼
梳理文字結構:作者由桃花心木的生長聯想到人,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悟。根據這個寫作思路,如果將文章劃分成兩部分,你認為應該怎樣劃分?
討論寫作手法:這種由物到人的寫作方法,你覺得如何?你還讀過運用這種寫作手法的其他文章嗎?
拓展相關文字:可連結出示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磚隙的番茄樹》等,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這種寫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