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清照> 淺析李清照詞的生活情結

淺析李清照詞的生活情結

淺析李清照詞的生活情結

  李清照詞以其真實的情感,表達了女性生活中的種種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不論是寫少女的活潑開朗、爽性率真,還是寫思婦的憂鬱寡歡、多愁善感,抑或寫老年嫠婦的孤獨無依、年邁體弱,都表現出一種卓越獨特、柔媚婉約的情趣和韻味,卓然於諸大家之外,自成一體,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光輝的篇章。

  李清照是我國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詞人,被譽為婉約詞之宗。在兩宋時期,她是獨一無二的。她的詞表現出真實、自然、感人的藝術創造力,毫不遜色於任何一位男性詞人。“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稱詞家三李。”(王又華《古今詞論》)將李清照與後主李煜,詩人李白相提並論,推崇至極。歷代眾多心高氣傲的文人墨客為她的卓越詞作魅力所傾倒,可望而不可及。李清照以一女子,知音識律,在浩淼的中國文學史上用詞抒寫女性的心靈,把那真正屬於女性自己的心聲表現得淋漓盡致,深切感人,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放射出奇光異彩,傳為文學史上的美談。

  眾所周知,宋詞具有濃厚的女性文學特徵,詞之柔媚婉約的審美特徵,與古代女子的群體性格相互吻合。但是,宋代又何以只產生李清照這樣一位傑出的女性作家呢?這就與李清照獨特的家庭出身,生活經歷以及因此形成的個性特徵密切相關.。她的詞作與她的生活歷程有著密切的聯絡和因果關係。那麼,我們理解分析李清照詞的情感和意境,就必須追尋她的生活軌跡了。李清照的生活歷程可以分為涇渭分明的三個階段,即婚前、婚後及其丈夫趙明誠病逝後三個階段。與此相對應的是李清照現存的48首詞作,按其內容和格調來分,也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婚前和新婚期所作;第二部分為婚後第二年至南渡前所作;第三部分為南渡後所作。因此,本文從這三個階段來探討李清照在各個不同時期所作的詞的生活情結。

  一、李清照在婚前和新婚期間所作的詞的生活情結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土,濟南人,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官至禮部員外郎,精諳經史,擅長詩文,是當時著名的學者,繼黃庭堅、張文潛、秦觀、晁補之等“蘇門四學士”之後,與廖正一、李禧、董榮等名列“蘇門後四學土”。母親王氏,出生名門的大家閨秀,通文墨、懂詩書,有著極高的文學修養。這樣的家庭淵源,無疑為李清照的文學創作之路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這樣的一個文學氣息非常濃厚的家庭裡,她受到的教育薰陶,造就了她的自然、率真的性情,奠定了她柔媚婉約獨立自由的文學創作風格。她從少女時代就步入了文學創作生涯,並嶄露了自己過人的文學天賦。

  這個時期的李清照是一個性格活潑開朗、熱愛生活的女子。她常常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寄情山水,表現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氣息。因此,這個時期的她的詞作內容和格調都是歡快無憂的,其詞境也充滿著樂趣。如寫於十七八歲的《如夢令》一詞就比較典型地表現了這一特點: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鴛。

  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看到李清照是一位天真活潑而又靈秀聰慧的爽性的少女,無拘無束,無憂無慮,自然健康地成長,寄情于山水,託懷於自然。我們還可以從李清照的另外幾首早期詞作中進一步窺探作者的這一性格和形象。例如《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率性;《浣溪沙》:“繡面蕪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的柔情多懷;《點絳唇》:“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天真、活潑與羞澀。

  這一首首精彩的詞作,無一不展示她的率真、爽性而多情的個性! 無一不洋溢著她的蓬勃朝氣和對大自然由衷的熱愛,字裡行間分明顯現的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女那無拘無束、天真活潑的形象。但她並不是一個不知所靜的女孩,不會沉湎於眷戀湖光山色,也不會沉湎於無聊地遊山玩水。她會在“淡蕩春光寒食天”(《浣溪沙》)裡做甜甜的.夢;她還會在“倚樓無語理瑤琴”(《浣溪沙》)中默默地獨自沉思。她雖然出身於名門望族,但她的生活情趣卻不在聲色犬馬,生活理想卻不是養尊處優,而是把詩詞創作作為自己逸志閒情的事業。

  十八歲時,李清照與二十一歲的太學士趙明誠結為伉儷。趙明誠是宰相趙挺之子,是當時著名的金石收藏家。夫婦二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滿。如李清照《減字木蘭花》一詞“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就把少婦的柔情婉孌徐徐展示出來了。他們夫婦二人節衣宿食,共同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題鑑,以讀書為娛樂。夫妻詩詞唱和,堪稱神仙眷侶。李清照晚年的時候,在《金石錄後序》中就以大量的篇幅回憶與趙明誠情投意合的恩愛生活,夫妻情深,款款流露。

  然而,“花無百日好,人無千日紅”。李清照在婚後第二年就遭到了一系列的家庭變故。首先是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被打入“元佑黨人”之列,趕出了京師,遣返原籍。李清照第一次經受了生活風波打擊,被迫隨父還鄉,開始了兩地的別離兩地的思念。

  二、李清照在婚後第二年至南渡前所作的詞的生活情結

  無拘無束的少女時代的率真完全被新婚的歡愉和思戀替代了。雖然兩人之間有相聚的甜蜜,但在庭院顯赫、等級森嚴的趙府之內,更多的是飽嘗恩愛夫妻的離別相思之苦。才華橫溢的李清照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訴諸於筆端。一個“愁”字就悄悄地走上了詞人多情的舞臺。如《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送別了自己的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舉目所見,不管是白雲、飛雁、明月,還是落花流水,時時處處,都與丈夫聯絡起來,這種感情既執著,又纏綿,擺脫不開,擱置不下:“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夫妻間的相思之情被描寫得細膩委婉,使我們彷彿看到女主人眉頭的一顰一蹙,心頭的一震一顫,離愁別恨躍然紙上。詞人一改往昔那活潑俏皮、無憂無慮的少女形象而成了終日思情悠悠、愁腸綿綿的思婦。辛苦的等待,難解的惆悵,它“剪不斷,理還亂”,它可以從 “眉頭”上消失,卻又不自禁地鑽入“心頭”。 這種相思是何等地折磨人啊,“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重陽》)李清照對這種感情作了獨特、深細的體察和把握,把一個思婦的相思愁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了。從中可見李清照作為女子的溫柔、善良與細膩,也可見其作為文化女性的多愁善感。

  李清照飽嘗相思之苦,寫下了不少“愁”詞。兩年後,詞人回到了日思夜想的丈夫趙明誠身邊。這自然給詞人帶來無比的歡愉和振奮。 “春到長門青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碧雲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匝春。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小重山》)

  這首詞便是印證,抒發了詞人在這個時候的愉悅心情。

  然而,好景不長。李清照遭受再一次生活風波打擊。趙挺之死後被罷免官職。越明誠三兄弟被罷官入獄。真可謂是晴天霹靂。詞人仰天而嘆 :“柔腸一寸愁縷”(《點絳唇》)。所幸的是這場暴風疾雨很快就過去了。在屢屢嘗試了政治的風波的苦果後,詞人的思想意識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樓上遠信誰傳?恨綿綿” (《怨王孫》)、 “恨蕭蕭無情風雨” (《多麗.詠白菊》),詞人為自己痛恨綿綿;“多情自是多沾惹”(《怨王孫》),詞人為丈夫的出仕悔悟反省;“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多麗.詠白菊》),詞人在憔悴傷恨之時也不忘明志。作為封建社會文化女性的李清照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全方位地傾訴於筆端,展示自己內心的世界,展示文化女性的一種矜才尚藝。

  在丈夫趙明誠出獄後,李清照陪伴著趙明誠婚後第一次回到了山東青州故里。這一次回青州,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妻共同度過了長達十年的隱居生活。這十年,對詞人來說是幸福的十年,它給詞人留下了終生難忘的美好回憶。“每獲一書,即同共校勘、整集籤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以大量的篇幅回憶了這段屏居鄉里十年時間的幸福生活。

  然而,幸福是短暫的。十年時光,轉瞬即逝。政和元年,趙明誠恢復官職,再度進入官場,再度離家,開始新的仕途奔波生活。李清照從“澤畔東籬”式的桃源生活中醒來,酸甜苦辣,湧上詞人的心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行香子》)。詞人希望能挽留趙明誠,過著夫妻詩詞唱和,寂然於世外的生活。然而,趙明誠義無返顧地重返仕途。這就不可避免地在詞人心中增添一段愁怨。“徵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念奴嬌》),“香冷金稅,被翻紅浪,起來慵梳頭。任寶奩塵滿, 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陣。凝眸處,從今更添,一段新愁。”(《鳳凰臺上憶吹簫》),這兩首詞明白地表達了李清照忐忑不安的愁情。歷經朝廷爭鬥的幾重災難,李清照對追名逐利的社會風尚極為厭惡。她不得不擔心自己的丈夫再次步入政治的漩渦,她希望能擺脫功利的滋擾去過自由的寧靜的生活。但是,這種生活理想在現實世界中是難於實現的。於是,詞人便馳騁想象,到神話般的夢境中去尋找精神寄託。“曉夢隨疏鍾,飄然躡雲霞。因緣安期生,邂逅萼綠華。秋風正無賴,吹盡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棗如瓜。翩翩坐上客,意妙語亦佳。嘲辭鬥詭辯,活火分新茶。雖非助帝功,其樂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歸故家。起來斂衣坐,掩耳厭喧譁。心知不可見,念念猶諮嗟。”(《曉夢》)。這是一首記夢詩,描繪了一幅美妙神奇的生活圖畫。在這裡,人們擺脫了世俗的紛擾,擯棄了功名利祿的追求,成為仙人的“翩翩座上客”,與仙人談笑風聲, “意妙語甚佳”。這正是李清照人生的社會追求,也是李清照清高自傳,不與流俗苟同的高尚情操,更是李清照區別於大家閨秀的鮮明表現。詩人對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嚮往的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尋求精神解脫而不得的苦悶心情。詞人的磨難不斷,詞的愁情也不斷。“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魂夢不堪幽怨,更一聲啼鴻。”(《好事近》),於是李清照常常借傷春悲秋來抒發這種苦悶無奈的心情;“莫恨香消雪減,須通道掃跡情留。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滿庭芳》),詞人也借詠梅來進行自我勸慰。

  李清照在這個時期的情感和心境起伏跌宕。詞人大多數時間都沉浸在愁情之中,只有青州十年是幸福而難以忘懷的。這個時期,只有一首詞《小重山》頗具歡快的格調,抒發詞人夫妻久別重逢時的愉悅之情。可見,李清照在這個時期的情感和心境是屬於愁,屬於悲的。

  三、李清照在南渡後所作的詞的生活情結

  李清照在四十四歲以前,基本上過著學者、作家式的生活,她沉浸在愛情和事業的幸福之中,演繹著多愁善感的思婦形象。公元l127年, “靖康之變”,北宋滅亡。李清照被迫從閨房和書齋中走出來,踏上了逃亡流徒的道路,與丈夫趙明誠先後南渡。李清照是一個具有極高愛國熱忱的女子,面對侵略者的豺狼行徑,她義憤填膺;看到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復中原,她憂心如焚。她以其過人的才氣和銳氣表達了強烈的愛國抗戰願望;她用她的詩歌對投降派作了極為辛辣的諷刺和鞭撻,斥責了不能輔佐皇帝立國安邦的群臣,頌揚了歷史上那些有名節的人物,宣揚了與敵人勢不兩立的思想。

  如《漁家傲.記夢》: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磋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又如《鷓鴣天》: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這兩首詞抒發了詞人的憤慨、失望與不平。國破家淪,而滿腹經綸、自信自負的李清照,既不能報國也不能衛家,就連“甘心老是鄉”的生活也不得如願。詞人的心情是無比沉重的。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菩薩蠻》);

  “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蝶戀花.上巳召親族》);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捐北人不慣起來聽”(《添字採桑子》);

  “仲宣懷遠更淒涼”(《鷓鴣天》);

  “授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清平樂》);

  “燻透愁人千里夢,卻無情”(《攤破浣溪沙》);

  詞人的滿腹愁情化作對異族侵略者的痛恨、對投降派的批駁、對中原故土的

  思念和對人民命運的關注。

  “夷虜從來性的虎狼,不虞預備庸何傷”(《上樞密韓肖胄》);

  “何必羹舍肉,便可車載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塵泥”(《上樞密韓肖胄》);

  “遺氓豈尚種桑麻,殘虜如聞保城廓。”(《上樞密韓肖胄》);

  為了收復淪喪的國土,李清照不惜獻出自己的熱血和生命。

  “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環土。”(《上樞密韓肖胄》);

  對於人生,她以項羽自比。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對於國事慷慨陳詞而不得志,就這樣在憤懣和鬱悶中度過了兩年。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五月,趙明誠接到朝廷詔令,到建康面見皇帝的途中,感染了瘧疾,不幸病逝。國破、家亡、夫死對李清照的打擊太大了。“又催下幹行淚”(《孤雁兒》),她痛苦,憂鬱,悲吟,心頭終日籠罩著愁雲和淚水。“涼生枕簟淚痕滋,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南歌子》),“獨抱濃愁無好夢”(《蝶戀花》),“醒時空對燭花紅”(《浣溪沙》)。其後,李清照因金兵的南侵,又想追趕流亡政府,顛沛流離,病倒了,“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攤破浣溪沙》)。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正月,流亡政府回到臨安。李清照的心情也稍稍開朗了一些,多病的身軀稍稍得以恢復。正當李清照心緒逐漸好轉之時,又一位異性闖入她的生活。“誰憐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末肯枯”(《瑞鷓鴣.雙銀杏》)。一無所靠的李清照,匆匆改嫁給了張汝舟。再婚後,李清照立即認識到張汝舟市井小人的真實嘴臉,僅百日即與之離異。李清照的敢作敢為和第二次婚姻的錯誤選擇,導致晚年處境的尷尬,被相當範圍的社交圈子所拒絕,更被上流社會所摒棄,淒涼的心境更是雪上加霜。

  “如今憔悴,但餘雙淚,一似黃海雨”(《青玉案.送別》)

  “斷香殘酒情懷惡”(《憶秦娥》)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詞淚先流”(《武陵春》)

  “只恐雙溪肝猛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

  詞人的愁情與日俱增,對什麼都感到絕望。家國的重重災難壓迫著她,使她永遠無法抖落心靈的苦難,重新找回昔日的笑容。自然而然她的詞中也就透露著家國之恨和興亡之感。“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永遇樂.元宵》)

  面對最為熱鬧的元宵之夜,杭州城內張燈結綵,一片歌舞昇平的“繁榮”景象,詞人仍然要問“人在何處”,思念故國之情油然而生,昔日汴州元宵盛況歷歷在目。那時國家安定、京華繁榮,婦女們披珠帶玉,打扮得花枝招展;而如今,自己流落異鄉,面目憔悴,兩鬢蒼白,哪裡還有心思觀燈賞景。詞人透過今昔盛衰的對比,咀嚼國破家亡的苦澀悲涼。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

  這首詞將詞人憂患餘生、孤獨無依的淒涼晚景表現得淋漓盡致,是詞人這個時期的詞作的代表,曲折而又典型地概括了詞人南渡以後漂零的生活、悽苦的處境和充滿悲哀的內心世界。詞中不僅反映個人的不幸,而且帶有深沉的家國之痛,將個人的不幸與國難家仇聯絡起來,委婉悽戚,孤獨、愁悶。李清照南渡後正是在這種愁苦和悲憤中度過餘生。

  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五月以後,李清照返回臨安。餘下的二十年左右的時光,李清照都是在京城臨安度過的。李清照的晚年是非常悽苦的,在奔波逃難中,夫妻一生辛勤收集的金石文物也損失殆盡。李清照在孤苦無依的生活中結束了作為詞人的一生。

  李清照詞作的情結是豐富的。作為封建社會的文化女性,她沒有把自己鎖在閨房繡樓內消磨青春年華,而是用心靈去審視社會,用眼睛去直面社會,靠著自己敏銳的細膩觀察和深厚精湛的藝術造詣,透過抒寫個人的歡樂、痛苦、悲哀和理想,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展示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用文學語言記載著宋代的社會風貌。透過李清照的詞作,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才華橫溢、執著追求的女子的抗爭與叛逆;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活潑開朗、爽性率真的少女的青春與純情;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憂鬱寡歡、多愁善感的思婦的寂寞與離情;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孤獨無依、年邁體弱的老人的淚水與倔強;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卓越獨特、柔媚婉約的女詞人在歷史塵埃中遠去的身影與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