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白> 李白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李白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李白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名篇之一。這是一首送別詩,寓離情於寫景。首句點出送別的地點:一代名勝黃鶴樓;二句寫送別的時間與去向:“煙花三月”的春色和東南形勝的“揚州”;三、四句,寫送別的場景:目送孤帆遠去;只留一江春水。詩作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此詩雖為惜別之作,卻寫得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辭美而不浮,韻遠而不虛。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闊大深遠的意境。這是唐代時期非常盛行的送別詩中的佳作,讀來很有韻味。《新課標》對三、四年級詩詞教學的要求是“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中體驗情感。”古代詩詞語言精美,生動,本節課我用音樂、媒體教學等手段,讓學生透過自讀自悟、自研自得、入境悟情,從而領悟詩意,體驗詩情。用精心準備的導語和切合詩意的古曲音樂,烘托出一個濃濃的讀書氛圍,放開學生的手腳,放飛學生的思維。而板書立求簡潔、明瞭。

  我遵循農村小學生學習古詩的原則。在匯入理解課題後逐步採取讀正確、讀出正確的節奏,再讀出詩歌的韻味。在匯入環節,我曾經找了很多個支點,有學生以前學過的李白的《贈汪倫》、李白的《贈孟浩然》,還有就是這首崔的《黃鶴樓》。《贈汪倫》學生太熟,《贈孟浩然》不適合放在這裡,所以就選擇了這首《黃鶴樓》匯入,因為黃鶴樓正式因為崔的這首詩而聞名的。據說李白到了黃鶴樓這個地方剛想在上面題詩,卻發現上面已經有崔寫的《黃鶴樓》,李白看後不敢下筆。世人驚歎這世上還有李白不敢下筆的地方。文獻同時還記載,李白當時沒有寫詩就離開了黃鶴樓,後來作了《登金陵鳳凰臺》勢與崔的《黃鶴樓》一較高下。

  匯入之後由於詩題較長,所以除了讀正確之外還要讀出節奏。而對於詩文,先做到正確、再讀出節奏,而重點是要讀出韻味。如何進入到詩的情境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感,再讀出詩中情。我想這也是這節課做得最不夠的地方。學生都知道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依依惜別”“戀戀不捨”學生能夠說出我們老師要的和考試要的標準答案,可是這種情卻進入不了學生的內心。也就是說學生不是有感而發的。在試教的過程中,我曾經把學生當做“零”起點去教,結果發現沒有一點突破。

  有人說:詩歌是無聲的音樂。因此在課堂中要讓學生享受古詩的韻律美,畫面美以及整體美,以達到情感薰陶的目的。“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龍》。我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要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中情,讀出詩中情。要使學生披文以入情,教師就必須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披文入境,進而入情。在 “悟詩情”教學環節時抓住兩個主要意境點“煙花三月”和“故人西辭”,學生的情感體驗被調動起來,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堂上流淌的是詩意的語言,湧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但是這裡比較遺憾的是我的操作太快,沒有給學生更多的品味的時間。

  本節課我還重在積累。拓展學習送別詩,默寫或抄寫本節課要學習的這首古詩。這樣的教學,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量,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並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

  我在反思的時候我突然間想起了白居易的送別詩《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最後的“別時茫茫江浸月”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唯見長江天際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孤帆遠去,詩人李白只見長江的水在天邊流淌著,而同樣的,是分別時刻,詩人白居易望著茫茫江面上的`一輪明月,悲從中來。後來我在課堂上補充講《琵琶行》時,效果很好,孩子們特別入情入境。我覺得在執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是不是可以與這首《琵琶行》聯絡,相互映襯呢?

  當時決定上這首詩的時候,很多同事問我為什麼要教詩,詩並不好教。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因為我不會教詩歌,所以想把握這個機會來好好地學習。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開闊大氣的意境。

  這節課的目的,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學生能發散思維,大膽想象。在教學設定上先讓學生逐步理解字、詞、句,再整體把握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感情朗讀。最後把靜態的畫面更具體化,讓李白對友人說話,活躍課堂,開闊想象。

  在操作過程中,對各個環節的時間安排不夠好,在解釋字、詞、句上佔用的時間過多,有點拖沓,導致在朗讀方面的用的時間較少,想象力這一環節因時間關係而不能盡情發揮,有點草草收場的感覺。在表揚學生方面做得比較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讚揚學生的用詞比較格式化,感覺與學生還是有點距離。

  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學到很多新的教學技巧,但同時有產生一種困惑:傳統的教學重基礎缺創造,新課程重創造而底蘊不足,精於思維而表達卻跟不上。究竟這兩種教學方式是否只取一瓢,還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