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賀> 李賀作詩的啟示

李賀作詩的啟示

李賀作詩的啟示

  作者簡介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說來託古寓今,所以後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傳世作品

《》
《》
《》
《》
《》
《》
《》
《二十三首》
《五首》
《並序》
《》
《》
《》
《》
《》
《》
《》
《》
《》
《》

  作品風格

  李賀詩歌詩風以空靈甚至詭異見長,在內容上主要是抒發懷才不遇的悲憤;描寫幻想中的神鬼世界;描寫人民的疾苦;揭露時弊、批判統治者的荒淫昏聵,歌頌邊塞將士英勇衛勉等。其藝術特點為:想象奇譎,辭采詭麗,變幻繽紛,刻意創新。詩歌意象跳躍,結構不拘常法。修辭的奇巧和詩歌語言的奇峭。但有其不足,追求奇峭虛幻而往往流於晦澀險怪,缺少完整的形象和連貫的情思脈絡,難於索解。

  李賀作詩的啟示

  “嘔心瀝血”是比喻為了創造和工作用盡心思。而這一成語其實就是來自唐朝著名詩人李賀的典故,在史書和李商隱的文集中都有所記載。而李賀對作詩的態度和方法都可以給後世許多啟示。

  李賀作詩十分嚴肅認真,他每天早上騎一頭驢出門,帶上一書童,揹著一錦囊,遇到心有所得的詩句就寫下來扔進錦囊裡。晚上回去後他在吧詩句合成一篇,如果那天不是大醉或者弔喪就每天如此。他的母親派侍女找來錦囊,發現裡面詩稿很多,就責怪他:“這孩子只有到嘔出心血來才會罷休。”

  李賀對作詩的認真態度,啟示我們,像李賀這樣有天賦的人仍然非常努力刻苦,何況這些尋常之人呢?而他作詩的方式也極其有教育意義,可以說李賀詩歌方面的知識是一點點積累的,水平也是一步步提高的。如今學校里老師教育學生寫作要積累好詞好句,其實就是李賀作詩這一方法的延續。所以說創作,需要的是堅持多思考多練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可能有進步的。而平日裡的努力和練習,才能在關鍵的時候做到厚積薄發,對於詩歌創作而言,也就是下筆如有神了。

  另外,李賀作詩從不像別人那樣先定題目在寫詩,他不去牽強附會前人的作品,也不會受傳統的格式所限制。正是因為李賀這樣作詩的原則,才造就了他後來詩歌自成一風格,以詭譎見長。

  人物軼事

  李賀七歲能辭章

  李賀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後世稱之為“詩鬼”,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和“詩佛”王維齊名。他在詩歌方面的傑出造詣,與他個人的'天賦有關,可見《新唐書》對他的描寫。

  李賀在詩歌領域可謂天才神童,最直接的描述是“七歲能辭章”。他的詩才已經開始傳播,當時著名的大文豪韓愈和皇甫湜聽說後並不相信,於是兩人就聯袂前去一探究竟。他們見到李賀後,就出題讓他寫詩,李賀不慌不忙拿起筆就寫了一首,就是後世極為出名的《高軒過》。

  這首詩共十四句,可分為三個部分。前六句為第一部分,描寫了兩位大人來時的穿著、馬匹、神態等,旨在說明他們的氣派。李賀上去迎接,發現是皇甫湜和韓愈,就盛讚兩位,一個是“東京才子”,一個是“文章鉅公”。中間四句為第二部分,還是誇獎兩位大人,說他們才氣和學識淵博,筆下的文章甚至可以彌補上天造化的不足。後四句為第三部分,寫的是自己,說自己是“龐眉書客”,是窮困失意的但也胸懷大志頗有抱負,所以希望兩位大人可以提攜和幫助。

  作為一首應酬詩,李賀的這首《高軒過》是非常成功的,他也因此得到了韓愈兩人的器重,之後多次對他伸出援手。不過後來也有人對這首詩的創造時間提出質疑,現在一般斷定,它不是李賀七歲所寫,而是他二十歲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