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梁實秋> 《梁實秋懷人叢錄》簡介及讀後感

《梁實秋懷人叢錄》簡介及讀後感

《梁實秋懷人叢錄》簡介及讀後感

【《梁實秋懷人叢錄》內容簡介】

  梁實秋(1903-1987),原名梁治華,字實秋,北京人,原籍浙江杭縣。他早期寫詩和雜文,也做評論。1923年留學美國,1926年回國後任大學教授、報刊主編等。1949年6月遷居臺灣。著評甚豐, 主要有文學評論集《浪漫與古典的》、《偏見集》、《秋室雜文》等,並譯《莎士比亞全集》等。

【《梁實秋懷人叢錄》讀後感篇一】

  讀完了《梁實秋懷人叢錄》,又知道了很多老一輩作家的趣事。比如梁實秋他們一夥的“酒中八仙”,裡面有聞一多方令孺等人。他們在青島時,三日一小飲,五月一大宴。“三十斤一罈的花雕搬到席前,之而後已,薄暮入席,深夜始散”。和豐子愷鄭振鐸他們一夥不同的是,他們喜歡划拳,自謂“酒壓膠濟一帶,拳打南北二京”,好不痛快!我要是也和他們年相若道相似,必然加入到他們這夥人中。

  抗日戰爭時期,重慶成為陪都,梁實秋也隨一大群文人到了重慶,在北他認識了老舍,而且“時相過從”。“懷人叢錄”裡有三篇是關於老舍的。他最初看到的老舍,“又黑又瘦,甚為憔悴”,這讓我想起老舍寫過的一篇帶自嘲性的自傳,文字不多,十分有趣,至今還能讀出幾句。“舒舍予,字老舍,面黃無須,34歲結婚,今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老舍給人的印象恐怕就是那種體弱多病的人。果不其然,他有胃下垂,割盲腸時找不到盲腸在哪裡,結果盲腸是被胃壓到左邊去了,花了一個多小時才找到。

  老舍是我喜歡的作家,他的《駱駝祥子》,《龍鬚溝》都編在我學過的課文裡,對我產生過很大的影響。老舍也喜歡喝酒,還喜歡養花。在《憶老舍》一文中,收錄了老舍的一篇文章,他說他喜歡養花,在北京養花很不容易,特別是冬天,要把花搬到屋裡過冬。“屋中養花,有如籠中養鳥,即使用心調護,也養不出個樣子來”。這個我有體會。象米蘭這樣的花,很怕冷,我就曾經在冬天搬到屋裡,結果還是沒有養活。那是最初養花時發生的事。我現在也種了一株米蘭,長得很好,花開了一茬又一茬。冬天來了,必要的時候還是要將米蘭搬到屋裡去的。

  “閒時喜養花,不得其法,每每有葉無花,亦不忍棄”老舍這樣說。有葉無花,有花無果,這樣的事我也經常遇到。我在院子裡養的花草中,有兩盆草莓,是上次去郊區摘葡萄時,向農民討的秧苗,現在長得很好。農民對我說,草莓怕冷,天冷時要搬到屋裡去。我要好好地養護它,在明年的春天,希望能看到它結出草莓。

【《梁實秋懷人叢錄》讀後感篇二】

  晚餐後泡腳上床,擁被看《梁實秋懷人叢錄》入神,一氣看到九點半,看了五十三頁。古人說冬夜看閒書是人生一大樂事,誠然。錄下讀梁文的兩點收穫或啟益。

  《鴻銘先生軼事》:先生深於英國文學之素養。或叩以養成之道,曰: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作根基。又言今人讀英文十年,開目僅能閱報,伸紙僅能修函,皆由幼年讀一貓一狗之教科書,是以終其身只有小成。先生極贊成中國私塾教授法,以開蒙未久,即讀四書五經,尤須背誦如流水也。

  啟迪是:要學好英文,一日一句還嫌單薄了些。思劃有空當去書店選一本中英文對照、可讀性高、難易程度較低、書本厚度較薄的名著名譯來,用心誦讀熟記,當見奇功。記得看過一篇文章,寫一個大學生立志在校期間把《清史稿》讀完,孰知讀到半途碰到其中有好多卷是滿文寫的。為不食言廢諾,沒辦法,只好硬著頭皮啃。他找來漢譯本,對照滿文字,一章一節,一頁一頁,蠶齧桑葉一樣啃。一年下來,就諳熟了滿文。記得自己好象為此還寫過一篇《只幹好一件事》。這個學生大四時,因大學期間只窮研清史,大四他寫出了一本有份量的暢銷專著。

  《我的`一位國文老師》:徐先生教我許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訴我:“作文忌用過多的虛字。該轉的地方,硬轉;該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顯著樸拙而有力。”他告訴我,文章的起筆最難,要突兀矯健,要開門見山,要一針見血,才能引人入勝,不必兜圈子,不必說套語。他又告訴我,說理至難解難分處,來一個譬喻,則一切糾纏不清的論難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經濟,何等手腕!

  此等作文密笈,是見道語。看一篇文章用虛字情形,就大致看得出文章高下的一大半。

  引記自己久已的一點體會,其實也是前賢說過的,寫文章要強勉寫,每天寫幾百字,不要等有靈感才寫。靈感是寫著寫著就有了。空等靈感象守株待兔,不大靠譜。經驗是不要偷懶,有電腦在旁,就一定不要用手機寫。用電腦寫,洋洋灑灑,展得開,寫得長。手機寫,狗爬一樣慢,手不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