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梁實秋> 梁實秋作品《槐園夢憶》簡介及其讀後感

梁實秋作品《槐園夢憶》簡介及其讀後感

梁實秋作品《槐園夢憶》簡介及其讀後感

  作者簡介:

  梁實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華,出生於北京,浙江杭縣(今餘杭)人。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作《莎士比亞全集》(譯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學,取得哈佛大學文學士學位。1926年回國後,先後任教於國立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前身)、國立青島大學(山東大學前身)並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範學院英語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於臺北,享年84歲。

  作品簡介:

  《槐園夢憶》收錄了女人、男人、孩子、中年、老年、退休、講價、乞丐吃相、飲酒、吸菸、雅舍、清華八年、憶《新月》、談話的藝術、升官圖、學問與趣味、利用零碎時間、罵人的藝術、“豈有文章驚海內”——答丘彥明女士問、文藝與道德、談禮、時間即生命、槐園夢憶——悼念故妻程季淑女士等眾多文章。

  讀後感:

  這幾天讀了《槐園夢憶》,是關於梁實秋的一個集子。不講革命鬥志,無有時代熱情,所謂"閒適"、所謂"小品",就是唧唧歪歪不痛不癢說些吃穿用度啊,筆墨紙硯啊,人情世故啊什麼的,此類無病呻吟,在水深火熱的民眾眼中,在風起雲湧的時代浪潮裡,在劍拔弩張的對決情勢下,不合時宜,也是難免的了。不過話又說來,合時宜未必就合情理,尤其是未必合人性和人情。

  吃穿用度、人情世故、喜怒哀樂,本是生命要義,希望能吃得更滋養有品位,活得更快樂有意義,原本人各有所好,無可非議。只是有時候某種風暴來了,某種漩渦來了,便欲席捲天地之間,讓所有的水分子都緊趨潮流,個個爭做風頭浪尖,覺得那才是值得肯定和標榜的,否則不但不被認同,還可能被扣上各種各樣的帽子,說法厲害到上綱上線的時候,那也不是鬧著玩的。我沒有能力評判和平與戰爭,政治與人性這等宏大的話題,只是覺得作者談的那些問題,如今讀來竟能尋到絲絲縷縷生活的氣息和似曾相識的生命的印記,再加上作者的語言幽默詼諧,頗能讀出一些生活裡的神態和情趣。我想,作者曾是那個時代的精英,而我們只是新時代普通的追隨者,中間隔了五六七八十年,對生活的感覺卻能大體類似,足以說明關於人性的東西可以存在的時間更長久一些。

  這本書分了八個部分。第一部分"雅士雅事",說的是文房四寶琴棋書畫;第二部分"亂點菸茶",講的就是菸酒糖茶,男人、女人、孩子,少年、中年、老年;第三部分"情感物語",說的是喜怒哀樂、懶饞廉恥;第四部分"酬世雜譚",寫的是請客送禮謙讓守時;第五部分是"舊時月色",寫的是曾經住過的地方,曾經見過的人看過的事;第六部分專門談吃,什麼西施舌,獅子頭,佛跳牆,爆雙脆;第七第八談的多是一些回憶和閒話。

  確是夠閒適的,不過話又說回來,人只有在有點閒的時候,才知道什麼是靠近自己和人心的。順手拈得一兩片段與君共享。比如他談錢。他說,錢其實與俗與無關,與貪與臭無關。錢當然是越多越好,貪的人只恨聚無多,不貪的人其實也想積財。所以他說一個人儘管貪財,不可無厭,無凍餒之憂,有安全之感,能罷手時且罷手,大可不必"人為財死"而後已。而在談到花錢的時候,他說,如果是貧萬分,一個錢也不能亂用,幾個孩子同時需要買雙新鞋都會把父母急得冒汗,那當然令人侷促。但如果是小康之家,用錢大有伸縮的餘地,最高明的是不求生活水準之全面提高,而在幾點上稍稍突破,自得其樂。把錢集中用在一點上,便可比較容易適度滿足自己的慾望。至於豪富之家,揮金如土,未必是福,窮奢極欲,樂極生悲。我比較贊同他的觀點。

  錢這個東西,歷來就是生活悖論的焦點。"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行的",所以每個人都在想方設法賺錢,然後去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實現後,會產生一種莫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錢能做到的事情很多,難免會讓人覺得,有了錢就有了一切,有了錢就有了幸福,於是又很容易走入另一個極端,那樣又身為錢役了。所以能做到賺足夠的錢,又能分清有錢不一定就是有幸福快樂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聽起來簡單,似乎又不太容易。呵呵,我的願望與作者相通,錢能讓我無憂即可,衣食無憂,如果生能治之病,有足夠錢去挽留生命;剩下的精力大可去追逐生命中真正讓我快樂的事情。在談到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作者對於"樹大自直"這樣的'觀點頗不以為然。

  他說中國是一個以"孝"為傳統的國家,時至今日,充當孝子的,已然由孩子變成了父母。看如今的孩子,"哪裡還是未來世界的主人翁,他簡直就是現在家裡的主人翁。鼓譟起來像一營兵,動起武來像械鬥,吃起東西來像餓虎撲食,對於尊長賓客猶如生番;不如意撒潑打滾猶如羊癇,玩得高興時能把傢俱什物狼藉滿室,猶如慘遭洗劫…但"孝子"式的父母則處之泰然,視若無睹,頂多皺起眉頭,但皺不過三四秒鐘仍復堆下笑容,危及父母的生存和體面的時候,也許要狠心咒罵幾聲,但那咒罵大部分是哀怨乞憐的性質,其中也許帶一點威嚇,但那威嚇只能得到孩子的訕笑,因為那威嚇是向來沒有兌現過的。"這真是太多父母和孩子的寫照!

  好的教育是讓孩子以後能夠更好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能夠在愛的世界裡,感恩得到的愛,學會付出自己的愛;還要懂得自律,懂得控制,懂得有所敬畏。而這些,不是一味的滿足和縱容就能做到的,相反,如果愛是滿足,那麼不滿足,或者滿足不了就是恨;試想這世上,不肯滿足你的人,滿足不了你的事,何其之多,又該如何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