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新教材新學案

《蘭亭集序》新教材新學案

《蘭亭集序》新教材新學案

  【學習目標】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瞭解本文句法上散並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學習重難點】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背景資料】

  1.王之(303~361,一作321~379)

  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齋。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觀學習“兼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 “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後世譽之為書聖。

  2.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蘭亭地處紹興城西南12.5公里的蘭渚山下,相傳越王勾踐曾在這一帶種過蘭花,漢代為驛亭所在,因名蘭亭。幾經反覆,於1980年全面修復如初。

  3.序

  “序”也寫做“敘”或稱“引”,猶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有對作者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文章前面,列於書後稱為“跋”。這類文章,按內容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的,不多見;抒情成分較多的序,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蘭亭集序》意思是蘭亭會詩集的序,屬書序,還有一種叫贈序,是臨別贈言性質的文章。

  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而“群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本文由宴遊活動談到生死觀,善於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4.《蘭亭集序》由來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為求消災除兇,到水邊嬉遊,稱為修(xì)。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書法家王之和當時名士謝安、孫綽、許詢、支遁等41人來到這裡修,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詩歌會。一群文人雅士,置身於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之中,眾皆列坐曲水兩側,將酒觴(杯)置於清流之上,任其飄流,停在誰的前面,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據記載,當時參與其會的41人中,12人各賦詩二首。九歲的王獻之等16人句不成,各罰酒三觴。王之將37首詩彙集起來,編成一本集子,並借酒興寫了一篇324字的序文,這就是著名的《蘭亭集序》(後世推為“天下第一行書”)。

  5.名句積累(關於士人的死生觀):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王勃《王閣序》)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前赤壁賦》)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莊子•德充符》)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鮑照《擬行路難》)

  6.成語及常用語

  ①遊目騁懷(開懷)

  ②放浪形骸(行為放縱,不受世俗禮法束縛)

  ③情隨事遷(思想感情隨著情況變遷而發生變化)

  7.常識

  ①紀年法 歲在癸丑(干支紀年)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帝王年號) 趙惠文王16年(王公紀年) 順治二年乙酉四月(年號干支並用)

  ②暮春(孟春 仲春 季春)

  ③(風俗,臨水為祭,消除不祥,選在三月三日)

  【基礎知識】

  1、生字注音

  修( ) 癸丑( ) 流觴( ) 遊目騁懷( )

  感慨系之( ) 趣舍萬殊( ) 齊彭殤( ) 放浪形骸( )

  會稽( ) 臨文嗟悼( )

  2、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內 ____ 通 ____

  雖趣舍萬殊 “趣”通“取”:往,取。

  3、字詞活用

  【少】少長鹹集:年紀小的,年紀大的,形容詞用作名詞。

  【帶】映帶左右:像帶子一樣,名詞用作狀語。

  【齊】齊彭殤為妄作:同樣看待,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興懷】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使懷興,即:使感嘆產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固知一生死為虛誕:同樣看待,或看成一樣,數字活用為動詞。

  【視聽】足以極視聽之娛:耳目,動詞活用為名詞。

  4、詞語古今異義

  【其次】

  古義:其,代詞,指曲水。次,旁邊、水邊。如:列做其次。

  今義:①次第較後;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義:這篇文章。如:亦有感於斯文。

  今義:文雅;文化或文人。

  【懷抱】

  古義:胸懷抱負。

  今義:

  ① 抱在懷裡;② 胸前;③ 心裡存著;④ 打算。

  5、特殊句式

  ◆省略句:

  ⑴ 省主語:

  (群賢)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群賢)引以為流觴曲水

  ⑵省介詞賓詞:

  引以(之)為流觴曲水

  ⑶ 省介詞“於”:

  映帶(於)左右

  悟言(於)一室之內

  ◆倒裝句:

  ⑴ 介賓短語後置(也叫狀語後置):

  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會

  不能喻之於懷──不能於懷(在內心)喻之

  亦將有感於斯文──亦將於(對)斯文有感

  當其欣於所遇──當其於所遇欣

  (2)定語後置:

  雖無管絃之盛──雖無盛之管絃

  【梳理探究】

  1.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麼?(分別用六個字來括。)

  2.朗讀第一段,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第1自然段,敘述.描寫了蘭亭宴集的盛況,用原文中的詞句括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環境和人物。

  時間:___________________地點:_______________事由:_________________

  環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賞重點詞語的含義並分用法

  暮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賢、少、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激湍:____________________。次:________________

  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觴曲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段文字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文中表現作者心境的一個詞是 ________________

  總結:湯顯祖《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中說人生有四大樂事,在這裡都有了體驗。

  ◆譯下列句子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3.朗讀第二自然段,文中表現作者心境的一個詞是 ________________

  ◆賞重點詞語並分用法

  欣於所遇: 向之所欣: 終期於盡:

  ◆總結:本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慾望, “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最後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

  4.朗讀第三段。

  ◆文中表現作者心境的一個詞是 ________________。

  ◆賞重點詞語並分用法

  臨文嗟嘆 一死生為虛妄 齊彭殤為妄作 殤:

  ◆譯下列句子。

  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總結:作者由蘭亭盛會寫起,極寫盛會之"樂"。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極易引發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對蘭亭美景,不由得興盡悲來,感慨萬千,進而展開議論,抒發了"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溝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簡而意深,不愧為千古名篇。

  5.難點探討

  ◆文章第1段述了蘭亭集會的情況,說說作者為什麼會有“信可樂也”的感受?

  ◆用自己的話括課文第2段議論的中心問題,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樣由“樂”轉而為“痛”?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生死觀?

  【鞏固練習】

  1.下面“其”字的用法,與其他句不同的一項是( )

  A.吾其還也 B.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C.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D.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已,快然自足

  2.對《蘭亭集序》分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

  A.本文是王之的曠世之作,不僅文辭優美,而且在書法史上也獲得盛譽,又稱“蘭亭序”。

  B.文章表現了對大自然優美景象的讚美,同時又流露出對人生“修短隨化”的無限感慨。

  C.本文先記敘了這次集會的時間、地點、緣起、盛況和個人感受,由景生情,緣情入理,景、情、理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D.本文語言華美典雅,敘議結合,使人讀後如含酪,回味無窮。

  3.漢字中有不少會意字,今人也可以結合個人的感悟進行新的理解,並且有的還不止一種理解。請仿照示例,從“詩”“掙”“舒”“劣”這四個會意字中任選兩個進行重新“會意”,每個字只寫出一種理解。

  示例:選 ⑴走在前面的人,更有選擇的餘地。

  ⑵被挑選出來的人,應該是事事走在別人前面的。

  答:

  4.閱讀下面幾則有關王之的軼事,並把它們譯成現代漢語。

  時太尉鑑使門生求女婿於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鑑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鹹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鑑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之也,遂以女妻之。

  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之將至,烹以待之,之嘆惜彌日。

  又嘗在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之笑而不答。其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

  (選自《晉書•王之傳》)

  5.默寫:

  (1)是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可樂也。

  (2)寫出文中談“人之相與”的兩種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入閱讀】

  1.《古文觀止》評《蘭亭集序》

  清人吳楚材、吳調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

  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餘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2.王之《蘭亭詩》(其三)及後人評點

  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

  仰望碧天際,俯水濱。

  寥朗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大矣造化工,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譚元春:“寓目理自陳,適我無非新”二語,真是通識所發,非一意孤高絕俗之流。(《古詩歸》)

  鍾惺:七賢胸中恐遜此原委。(《古詩歸》)

  陳明:曠達之旨,射洪古詩中多此等語,易流宋人。(《採堂古詩選》)

  沈德潛:不獨序佳,詩亦清超越俗,“寓目理自陳”,“適我無非新”,非學道有得者,不能言也。(《古詩源》)

  牟願相:王逸少傳詩不多,其《蘭亭》一篇,如蘇仙高屋,翹視群兒小(《草堂雜論詩》。(摘自《魏晉南北朝詩精品》,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版)

  張玉谷讀了上面的《蘭亭詩》(其三)後這樣與《蘭亭集序》作比較閱讀:詩中的“仰視碧天際”對應《序》中“仰觀宇宙之大”“天朗氣清”。詩中“俯水濱”對應《序》中“俯察品類之盛”“清流激湍”。詩中“無涯觀”“萬殊”“群籟”對應《序》中“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風暖日”。這些景物並非客觀存在之景,而是貫注了詩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從詩中最後一句來看,宇宙萬物雖有差別,但它們給作者的感受都是嶄新的、可愛的。

  【拓展閱讀】

  王之父親王曠的失蹤之謎

  宏偉

  王之和白樸都有很好的“立言”傳世,在光鮮的背後,兩人都品嚐著親人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的裂肺撕心之痛。白樸幼年失母,母親為亂兵所擄。假如沒有親友如元好問等人的關愛,白樸很難走出這個陰影。王之的父親則在王之七歲那年,即晉懷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的夏天,帶兵北伐,在與劉聰的作戰中,兵敗失蹤。

  世人但曉王謝家族的華麗,殊不知華麗家族也和普通家庭一樣,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王之所在的王氏家族,在西晉末年光榮地成了晉室的守護神。父親王曠,伯父王敦、王導是當時政壇的風雲人物,尤其王曠,他的母親是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的母親的親姐姐,他是司馬睿的姨表兄,是當日讓司馬睿移鎮江東從而成就帝業的畫策之人。混亂的時勢造就了王曠建立不世功業的機遇,他就像一樹盛開的花等待著結果。但是,政治永遠是陰險的。不僅皇室司馬氏家族的人要排擠他,本家族的王敦、王導也覬他的名位。作為表弟司馬睿最信任的人,王曠以淮南內史的身份留在至關重要的揚州郡,力圖幫司馬睿控制揚州兵權(當時司馬睿尚未稱帝,晉室的最高統治者為晉懷帝司馬熾,實際掌權人為司馬越)。不幸終於發生,司馬越在309年下令王曠由淮南提兵三萬越過太行山去幷州救上黨。當時幷州的刺史就是赫赫有名的劉。可惜王曠帶兵去的時候,幷州的絕大部分土地早已落入劉淵之手。王曠在當年白起圍殲趙括軍隊的長平遇到了劉聰,戰事慘烈,部將施融、曹超戰死,三萬大軍覆滅。現有的史料既沒有確切給出王曠戰死的資訊,也沒有提示王曠或投降、或逃脫的線索。總之,這位司馬睿南渡最得力的政壇新秀消失了。以後輔者的中堅成了王敦、王導,而一同渡過長江的“馬”,也終於有一匹成了“龍”。用這樣的手段消滅“對手”,確實高明得很。

  失去父親的王之境遇自然不會太慘。他有兩位親叔叔,一位親哥哥王籍之,他們都擁有相當的名位。東晉王朝是不敢“虧待”他們王家的,王曠的堂兄王敦、王導,一武一文,掌控著“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但是,稍稍關注王之一生的行狀,他開始做官是丈人鑑推薦的;王敦造反失敗王導勢力削減,王導希望王之出頭再振家聲時,王之斷然拒絕;王家的祖屋在南京,王之卻一直住在紹興……沒有深至骨髓的恨,能這等“反常”?

  更有令人費解的謎團在。王曠失蹤多年後,居然有靈柩在北方存在。王之叔侄兩代完成了王曠靈柩南遷的工作,並且在王之母親去世後,一對夫妻終於“死同穴”。

  迷一樣的王曠,玩的到底是什麼的失蹤故事?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862245&PostID=15677607)

  王之父子的婚姻悲喜劇

  宏偉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生在嘉興的名詩人劉錫感嘆人世滄海桑田榮悴不定的詩句。其中的“王謝”指的是東晉孕育王之、謝安的那兩個特權家族。這兩個家族的祖先以擁立司馬睿割據江南建立東晉為政治資本,幾代人都成為當時社會的風雲人物。

  然而,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優厚的家庭條件並沒有輕而易舉地給了王之及其子女人世的幸福。他們在抗拒安逸、平庸的誘惑的同時,也得品嚐婚姻所帶來的甜蜜苦澀。

  王之是王氏家族南渡後的第二代,伯父王導,父親王曠均為當時顯宦。年輕時的之為人正直,文采出眾,尤以口才好見稱,與同宗兄弟王承、王悅合稱“王氏三少”。其婚姻的達成,頗有點豬八戒撞天婚的味道。當朝太尉鑑派人來王家選女婿,王家子弟個個一本正經作秀,唯獨王之在東床上袒露著肚皮吃東西,亳不在意。無心插柳柳成蔭,太尉偏偏相中了他的真誠坦率。於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好女人睿算是免除明珠投暗的厄運,東晉百餘年間一對最理想的五好夫妻算是匹配成功。自此,“書聖”的背後有了一份柔韌的依靠。基於這份依靠,“書聖”的身後又走出來一個“小書聖”。於是,中國書法高不可及的範本裡再也少不了幾分女性的嫵媚和溫柔。

  作為受惠於這場美滿婚姻的結晶——王獻之、王之、王凝之、王操之等,也以各自不同的人生經歷,證明了外祖父當年選婿的慧眼獨具。雪夜訪戴,愛竹如命的之,以及名不甚著的操之,他倆的婚姻因史料的欠缺,我們不得而知。獻之、凝之的婚姻於史可睹,說來讓人同情。也許是王家該有的婚姻的幸福都讓他們的父母享盡了,留給獻之、凝之的只有苦澀和悽怨。

  “小書聖”王獻之的結髮妻是道,多半是他母親孃家的好姑娘。不幸的是,不知是於君權的威壓,還是出於家族利益的考慮,獻之後來與氏離婚,成為皇室新安公主的駙馬。這場婚姻使王獻之的官遠遠超過了父親,卻大大損傷了他的情感生活。臨終時,家人問他一生“有何得失”,他回答說:“不覺餘,惟憶與家離婚。”後人保留的這封題為《別氏妻》的信,要是能讓睿和之看到,不知會作何感想——

  “雖奉對積年,可以為盡日之歡,常苦不盡觸類之暢。方欲與姊極當年之匹,以之偕老,豈謂乖別至此!諸懷悵塞實深,當復何由日夕見姊邪?俯仰悲咽,惟當絕氣耳。”

  凝之的婚姻比弟弟獻之稍好一點。他娶了當時的一位才女謝道韞,該女子曾以“未若柳絮因風起”來比擬漫天大雪,大受叔父謝安的讚賞,人稱“詠絮才”。才女是自視極高的,凝之雖是名父之子,謝道韞卻對他很不滿意。謝氏對著謝安發牢騷說:“一門叔父,則有阿大中郎;群從兄弟,復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據此推想,這場婚姻的起始階段當是十分冰冷和苦澀的。待到夫妻間情感稍能溝通,凝之卻為政敵孫恩所害。道韞後來寡居會稽,操持家門極為嚴肅,想必對於亡夫凝之也還算是有深情的。

  王之在冠絕古今的《蘭亭集序》裡對生死問題作了極為瑩徹通脫的闡釋,“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不知道他對婚姻是如何看待的,我們確是大有感於他們父子的婚姻悲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