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真跡去向

蘭亭集序真跡去向

蘭亭集序真跡去向

  唐太宗騙取《蘭亭序》文言記錄為:

  至貞觀中,太宗銳意學二王書,模擬跡備盡,唯《蘭亭》未獲。後訪知在辯才處,三次召見,辯才詭稱經亂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齡薦監察御史蕭翼以智取之。蕭翼隱匿身份,喬裝潦倒書生,投其所好,弈棋吟詠,論書作畫成忘年交,後辨才誇耀所藏,出示其懸於屋樑之《蘭亭》真跡,《蘭亭》,遂為蕭翼乘隙私取此帖長安覆命。太宗命拓數本賜太子諸王近臣,臨終,語李治:“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也?汝意如何?”於是,《蘭亭》真跡葬入昭陵。

  何延之自雲,以上故事系聞辯才弟子元素於永興寺智永禪師故房親口述說。

  傳永和九年(353)農曆3月3日,王之與文友、親族謝安、孫綽等41人, 修(一種臨水消災的'禮俗)于山陰之蘭亭。飲酒賦詩,王之乘醉作序,計28行、324字。酒醒後再寫數十百通,均不如原作,乃稱“最得意書”。

  王之將《蘭亭序》視為傳家寶,並代代相傳,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孫智永手中。智永出家為僧,將祖傳真本傳給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蒐集王之書法珍寶,經常臨習,對《蘭亭序》這一真跡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懸賞索求,但一直沒有結果。

  後察出《蘭亭序》真跡在會稽一個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從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騙取《蘭亭序》,原跡隨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蘭亭序》的傳奇色彩和神秘氣氛。

  辯才和尚擅長書畫,將《蘭亭集序》珍藏在梁間暗之中。唐太宗無奈之下派御史蕭翼專程趕到越州設計騙取真跡。

  蕭翼扮成一個窮書生,帶著二王(即王之和王獻之)的一些雜帖拜訪辯才,同他交了朋友,兩人經常飲酒賦詩,評論二王書畫,在酒酣耳熱之時,辯才終於透露出他藏有《蘭亭集序》的真本。

  蕭翼使辯才視他為“好友”而失去警覺,將蘭亭真跡置於桌案之上,不再放回梁間暗。一天,蕭翼知道辯才外出,便潛入僧房,盜走了蘭亭真跡。

  蕭翼偷走蘭亭真跡,來到地方官處,命令

  他傳辯才面叩朝廷御史。辯才到後,蕭翼對他說,他奉聖旨來取蘭亭真跡,現在已經到手,特喚他來告別。辯才聽後,氣昏在地,驚悸痛惜而死。

  唐太宗得到王之真跡後,令人刻拓,賜給他的皇子近臣。到了他臨終時,埋入昭陵。

  因此,這“天下第一行書”長埋地下。

  存世唐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

  此事又有餘波。據《新五代史·溫韜傳》,後梁耀州節度使溫韜曾盜昭陵:“韜從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

  依此記載,則《蘭亭》真跡經“劫陵賊”溫韜之手又復見天日。不過昭陵有21座,是否真盜得也不一定。

  另外宋代挺在跋文中說,《蘭亭序》偕葬時,為李世民的姐妹用偽本掉換,真跡留存人間。

  然此後《蘭亭》真跡訊息便杳如黃鶴,其下落如何,更是謎中之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