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

《蘭亭集序》教學方案設計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瞭解王之簡況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把握文章主旨;掌握文中重點詞彙和句式。

  2.過程與方法:組織學生合作交流,疏通文句,理清思路;在誦讀中把握作者的情感。

  3.情感目標:感受大自然的美麗,確立人生苦短、時不我待的積極樂觀進取的人生觀。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把握一、二段作者的情感。

  一.匯入

  透過書法作品《蘭亭集序》匯入課文。

  1.你知道王之是在什麼狀態下創作出《蘭亭集序》的嗎?

  2.由書法美來領略文采美。

  二.相關知識

  1.題目解說

  蘭亭,是東晉會稽郡山陰縣(今浙江紹興)城西南郊的名勝。其地有湖,“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號曰蘭亭”。東晉建立後,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麗的會稽廣置園田別業。風景幽絕的蘭亭,就成為當時的社會名流們聚會遊玩的地方。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之,邀集友人謝安、孫綽等41人在蘭亭集會,當時要求每位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事後彙集成集子,提名為《蘭亭詩》,由王之將各人詩作一一記錄,還作了一篇序,記敘其事,這就是《蘭亭集序》。

  2.作者簡介

  王之,字逸少,原籍琅琊臨(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是東晉大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所寫的《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三.文字研習

  (一)研習第一段

  1.朗讀第一段,學生對照註釋,合作交流,疏通第一段。

  2.第一段可用文中的哪一個詞加以括?(明確:樂)

  3.哪些東西信可“樂”呢?

  明確:良辰——三月初三;

  美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流觴曲水,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賞心——暢敘幽情

  樂事——眾多賢才蘭亭集會

  4.小結:第一段敘集會的盛況,“四美”齊具,在這優美的環境中,作者充分的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審美的愉悅。整段文字意境開闊,感情樂觀。

  (二)研習第二段

  1.朗讀第二段,學生對照註釋,合作交流疏通第二段。

  2.第二段可用文中那個詞來括?(明確:痛)

  3.第二段是如何由第一段的“樂”轉到“痛”的?

  明確:①第一句“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表明人生短暫。

  ②舉出兩種人(悟言一室——談玄論道;放浪形骸——歸隱山林,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盪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鬥爭中。因此,為避免傷害,明哲保身,士大夫逃避現實的思想很濃。),雖“靜噪不同”,但都會因“情隨事遷”而生髮感慨。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指的就是“情隨事遷”,後面用“猶……況……”,是一種遞進關係, “情隨事遷”尚且能觸發感慨,更何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呢?,重點是落在“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上的,與第一句相照應,表明人生短暫,不能不令人感到悲痛。原來,段落的第一句就是中心句,整個段落都是問繞這第一句闡釋的。

  4.小結:第二段抒發了對人生的感慨,生命的長短,全取決於自然造化,最終都是面臨死亡的無奈,作者不由發出“豈不痛哉”的感嘆。文字情調轉入低沉。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把握文章的脈絡,體會作者對人生的感慨。

  (一)研習第三段

  1.朗讀第三段,學生對照註釋,合作交流疏通第三段。

  2.在這一段中直接表明作者的“生死觀”的是哪一句?你怎樣理解這種人生觀?

  明確:是“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在王之看來,這種觀點是虛偽可笑的,這是對當時士大夫的批判。人生不是虛幻的,時光短暫,令人悲痛,雖然作者對生死的思考最終並沒有上升到哲學高度,也沒有通達徹悟的解釋,但在情感的變化過程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表現了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強烈關注。

  3.怎樣理解“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這句話中的“悲”?

  明確:這個“悲”就是上文“痛”的延續和深化。作為“今人”的王之認為把生死等同為一是荒謬的,並早已在上一段中表達了人生短暫的“痛”,而王之的觀點和昔人“若合一契”,更是驗證了古今對生命體驗的一致,並由此推測,雖然“世殊事異”,但“其致一也”,後人也應當如此,今人、昔人、後人,千古同悲,由上文個體生命感受上升到群體生命的感受,進一步擴大了“痛”的內涵,因此說它是“痛”的延續和深化。

  4.小結:第三段深化了人生之“痛”的內涵;明確的展現了作者的人生觀,表現了王之對於對抗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雖然對怎樣生活才有意義沒有作正面的回答,但透過“列敘時人,錄其所述”希望能激發後人對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含蓄表現惡劣作者要抓住現在、珍惜生命的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問題探尋

  郭沫若認為文章前面寫極樂,接下來突然轉到悲痛,“悲得太沒道理”,你是怎樣認為的?

  明確:人對生命短途、世事無常的感嘆,或者說對死亡的恐懼和憂慮在快樂得意時產生,這在中外歷史上都不是偶然現象。漢武帝《秋風辭》中“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就道出了這種現象的正常。古希臘史學之父克謝爾克謝斯率領波斯歷史上最大的一支遠征軍向希臘進軍,在阿比多斯海灣,他檢閱全軍。他的陸軍遮天蔽地,他的水師佈滿海灣。他感到榮耀,感到幸福,但隨後他又感傷起來,而且然淚下,對他的叔父說:“當我想到人生的短暫,想到再過一百年後,這支浩蕩的大軍中沒有一個人還能或在世間,便感到一陣突然的`悲哀。”波斯王在人生巔峰產生“突然的悲哀”,不是無病呻吟,而是根源於他對生命侷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對世間的無情的恐懼。這種悲哀、這種對世間和死亡的恐懼並不必然導向消極悲觀,法爾會激發出更強烈的創造衝動,使他們以現實的努力來抗拒人生的虛幻和時間的奔流。

  板書設計

  樂——四美具(良辰、美景、暢敘、盛會)——敘集會盛況

  痛——人生短暫(情隨事遷→終期於盡) ——發人生感慨(生命個體)

  悲——千古同悲,引發思考 ——言寫作目的(生命全體)

  教學反思

  《蘭亭集序》這篇文章雖不長,但並不好理解。在字句疏通上,可以讓學生透過交流討論自主完成,至於文章的脈絡和所表達的思想,則需要透過設計恰當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把握。第二段的中心意思是表達人生短暫的苦痛,第一句是中心句,其下文字皆是圍繞第一句闡發,先寫人“情隨事遷”要生髮感慨,然後遞進到更何況是“終期於盡”呢,由此完成對第一句中人生短暫的闡發,得出“痛”的感慨。第三段透過“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作者鮮明的態度。並透過昔人、今人、後人的對照,把前面對個體生命的“痛”上升到群體生命的“悲”,表明人們對生命的體驗是一致的,引導後人關注生命的價值,激發後人對生命的感悟和思考。這樣,文章的內涵清晰了,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和把握。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