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優秀教學設計

蘭亭集序優秀教學設計

蘭亭集序優秀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並掌握寫景言情時關鍵詞語(重點文言詞語)的作用及影響。(“因言釋文”)

  2.在瞭解蘭亭宴會的基礎上,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人生思考的哲理性。(“因文悟言”)

  3.瞭解本文散並行而以散為主的行文筆法。

  二、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介紹作者及其《蘭亭集序》

  1,作者簡介

  1、王之(321~379年),字逸少,號齋,原籍琅琊臨(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王之出身於一個書法世家的門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他的兒子王獻之後來也成了書法名手。他是東晉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其書法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他愛鵝,從鵝的形態中悟出筆的走勢。

  王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除《蘭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

  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遊雲,矯若驚龍”。

  2,《蘭亭集序》的相關背景

  A、蘭亭:

  景幽、事雅、文妙、書絕。從浙江紹興城向西南,約20公里處的蘭渚山下,有一座幽雅別緻的古典園林,林中有一亭,相傳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曾在此種植蘭花,故名曰“蘭亭”。

  B、《蘭亭集序》由來: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之邀請當時社會名士謝安、孫綽等41人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他們引酒賦詩,他們這些人圍坐在小溪邊,然後把一個酒杯放在水流中,如果這個酒杯隨著水流流在誰的面前不動了,誰就飲酒作詩。後來他們將所寫的詩結成詩集,王之當場在醉酒的狀態下為詩集書寫一篇序言,即本文《蘭亭集序》。

  C、文體“序”:

  序,也叫“敘”或“引”,是說明作品的寫作目的或作者情況,也有對作品的評論和相關問題的闡發。序一般寫在作品前面,列在後面的稱“後序”或“跋”。

  二、審讀課題

  提問:《蘭亭集序》這一標題如何斷句?(或問:這是一種什麼文體?在文中哪幾句話能看出來?)

  明確:“蘭亭/集序”還是“蘭亭集/序”? A.會於會集山陰之蘭亭。B.後之覽者,亦。C.故列敘時人。

  (掌握“序”這種文體:書序與贈序區分;為下文“蘭亭集會”展開墊本)

  三、朗讀文章,研習文字

  1.朗讀課文,提問:既然《蘭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與通常序文有不同之處嗎?

  明確:作為書序,除了具備一般書序介紹寫作緣由、成書過程和本書意義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從一次宴會上升到對生死的思考。

  2.文中作者是如何從一次宴會上升到對生死的思考的?(或者問:作者的情感變化的過程是怎樣的?)

  明確:這篇作品的情感變化流程是一個由“樂---痛---悲”的過程。作品也是以作者的情感為主線來建構的。

  接下來具體研讀作者是怎樣表達三種不同情感的。默讀第一自然段。

  (一)第一段

  1.提問: 本文記敘了這次蘭亭集會盛況,這是一個怎樣的集會?何以見得?最好用原文回答。

  明確:良辰—美景--佳處—樂事:“信可樂也”。師生共同研習如下:

  良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即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結合“癸丑”,簡介古代干支紀年及相關知識。

  佳處:“會山陰”即浙江詔興,蘭亭在詔興蘭諸山,當年勾踐曾經在那種過蘭花所以就以此為名為蘭亭。

  樂事:“修事也”。“修事也”,事,類似於雲南傣族的潑水節。這種祭禮要挑個黃道吉日,古人規定三月上旬的“巳”為修日。但魏以後用三月三日,不用“巳日”(提問:春天在古代分幾個階段?明確:孟--仲--暮)。

  人物:群賢畢至,少長鹹集。重點落實“鹹”字。

  美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解釋詞語並板書)

  重點落實研習“修竹”、“清流”。

  明確:作者用簡潔雅淨、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淨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

  2.賞:“引以為流觴曲水……”

  我國古代有流觴而飲、吟詩歌賦之雅俗,因此,賢士聚會免不了“酒”與“詩”,“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品。流觴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酒),於是詩興大發,賢士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絃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同時教師補充“濫觴”一詞:江河發源處水淺,僅能浮起酒杯。後來比喻事物的起源、開始。

  3.出示"流觴曲水"圖片: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做一段宴會場景描寫,然後與原文兩相比較,從中理解一些文言詞語的文化意味。

  明確:看到這幅圖,似乎時光倒轉,回到蘭亭集會上,彷彿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後成為千古美談。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許多書法家、畫家、文學家都會彙集此地。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惠風”:“暖風燻得遊人醉,只把杭州作汴洲。”只有春風才算得是惠風,和風。)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要求學生譯此句,並能分“俯”“仰”所指,同時體會這兩個散結合的句子)

  總結:有人說,自然是心靈的風景。的確,自然是人心靈的外化,詩人和藝術家筆下的“風景”,往往不是純粹的客觀外在物,而是貫注了詩人和藝術家心情的情致化之景,是主客觀交融的產物。中國傳統美學和哲學都特別強調天人和一,天人感應,相互交流與相互共鳴。自然的存在與人類息息相關,它體現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人的精神品格。

  (二)第二段

  人們常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第一段宴會描寫是如此歡快自在、酣暢淋漓。為何這一段卻讓我們咀嚼到痛感呢?

  1.提問:接下來一段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一個字。

  明確:“痛”-----這是痛心?痛惜?悲痛?先不忙作答,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實裡,總要與各種人、事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括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態度:

  其一是“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暢談。)

  其二是“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地生活。)

  2.提問:這兩種人生態度可取嗎?能否有更積極的人生態度,譬如就著自己的才華,到社會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負?

  賞:王之所處時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鬥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於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3.重點研習以下語句,深度明確作者的“痛”是什麼?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是“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

  “況修短隨化,……” 況且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自然是自在、自足無外求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來滿足。自然是永恆的,人生卻如此短暫且慾望無止盡,而更多時候是“心想而事不成”,這樣“人生的矛盾”又是綿綿無盡的。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這種“痛”是痛什麼?----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痛惜。

  (三)第三段

  前面兩段分別講到了“樂”“痛”,那麼接下來作者的感情會有怎樣的延伸轉變呢?(請一學生朗誦,師生感受作者字裡行間的情感)

  1.理清本段的思路。

  明確:首先,作者陳述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對人生的深入書寫,這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隨後作者發出“後之視”的感嘆。最後交代了作品的成因,總結全文。

  2.提問:很多人都說這段以“悲”為感情基調,那麼到底是不是真的“悲”呢?重點研習以下幾句:

  “每覽”一句:每看到古人對死生髮出感慨的原因都像契那樣感觸相合,我就為此悲傷感嘆,也說不出是什麼原因。

  “若合一契”一句:像符契那樣相合。“契”是古人借貸的一種憑證,從其甲骨文字形可一目瞭然。(寫出甲骨文用刀在木上刻字,古人把它分成兩半合起來就是憑驗)

  “一死生”和“齊彭殤”一句:這裡“一”“齊”是同義詞,都是“把什麼看作一樣”的意思。“一 ”和“齊”都是莊子的看法,“彭祖”(活到3800歲懂得養生之道,所以把他當作長壽的代名詞)。

  “後之”一句:後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啊!

  教師總結:錢鍾書曾說:“目光放遠,萬事且悲。”魏晉時代,由於社會黑暗,現實殘酷,人們便轉向了內心世界的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說,魏晉時代人們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近代“生命情調”、“宇宙意識”的哲學思想,都是從其超脫的境界裡萌芽而來。他們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並沒有必然導向消極悲觀,反而起更強烈的創造衝動,以紮實的現實努力,來抗拒人生的“空無”。就這一段而言,可以說,雖然王之在盡述古人、今人和後人之後,慨嘆了人生的無常,但是他的這種慨嘆,不是消沉,不是沉寂,而是一種奮起和抗爭。

  三、課文總結

  對王之的人生情感和價值觀,我們都由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在書法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後人迄今為止都沒有超越的。作為成長在新社會的朝氣蓬勃的一代,當我們遭遇生活偶爾的不如意和挫折的時候,我們除了嘴裡叫喊著鬱悶和去大哭一場大吃一頓“化悲痛為食慾”外,我們是否該從王之的身上學到點什麼呢?

  板書設計

  天時

  樂 地利 信可樂也 樂

  人和 盡

  人生短暫之痛 悲

  痛 世事無常之痛

  往事不再之痛 死生亦大矣

  生死難測之痛 來

  古人

  悲 今人 千古同悲

  後人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