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的預習提示
本文是一篇書序,是王羲之為《蘭亭集》詩集而寫的一篇序言。“序”又名“引”,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飲酒賦詩。王羲之將諸人詩作編成一集,並作此序,記述流觴曲水一事,藉以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
王羲之生活的魏晉時期,玄學清談盛行,士族文人多奉行莊子人生哲學,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甚至厭倦人生,放蕩形骸,輕生樂死。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談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他曾說過:“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篇》)王羲之借這篇序文批評當時一些文人的人生態度,指斥“一死生”“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強調死生是人之大事,珍惜生命,重生痛死乃是古今人類的共性,充分肯定生命存在的價值。
《蘭亭集序》全文可分前後兩個部分。前一部分記敘了蘭亭集會,作者透過富有詩情畫意的描寫,充分表現了生之歡樂。後一部分,筆鋒一轉,變為抒情、議論,引發出樂與悲、生與死的感慨,闡明“死生亦大”的觀點。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樸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範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於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學習本文請從下面兩條入手:
1.學會利用註釋自讀課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礎上,結合語境或利用工具書理解課文中個別沒有加註詞句的意義。如“歲在癸丑”的“歲”,“雖無絲竹管絃之盛”的“雖”,“或取諸懷抱”中的“或”,“向之所欣”的`“欣”,“所以興懷”的“所以”等。這些詞語在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都有接觸,在回憶舊知中,弄清其意義和用法。
2.思考和把握作者議論的中心觀點和思想情感脈絡。這篇課文雖然短小,但是難度很大,只有把握課文的中心觀點和情感脈絡,才能理解作品的內容。作品的中心觀點是“死生亦大矣”,由此可知,文章是抒發作者對生死問題的感慨。而表現其情感變化的詞語是“樂─痛─悲”,那麼,作者為什麼樂,為什麼痛,又為什麼悲?帶著這樣的問題研讀課文,就可以比較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