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集體備課材料

《蘭亭集序》集體備課材料

《蘭亭集序》集體備課材料

  一、課文悟讀

  《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的傳世之作,千百年來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這麼兩點:

  1.作者以簡潔、素雅的筆調,娓娓動人的語言,描述了一次令人神往的朋友聚會。請想一想吧:江南正是草長鶯飛的陽春三月,在那祟山峻嶺的茂林修竹之中,一夥親朋密友攜手並肩而來,席地促膝侃侃而談,林外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這真是人生的賞心樂事啊!不僅如此,作者所敘寫的是一次規格很高的聚會:從人員上說,是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從宴會的氛圍來看,引清流激湍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這裡沒有觥籌交錯,猜拳行令的喧譁,沒有絲竹管絃的熱鬧;有的是一觴一詠,暢敘幽情。這顯然是古代文人學士及當今傳統知識分子所追求的雅而不俗、素而不豔的樂境,也是他們淡雅人格性情的體現。

  2.作者對人生的感慨系之。有不少人認為,文中流露出作者人生無常和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悲觀情緒,這是作品的消極因素。但我認為不可用悲觀消極簡單概括,應進一步具體分析。人生苦短無論對凡夫俗子,還是英雄偉人似乎都是一個萬古恆新的話題。且不必說《古詩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也不必說漢武帝的少壯幾時奈老何;更不必說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就是一代偉人毛澤東不也發出人生易老,天難老的感嘆嗎?可以說,人生苦短是人類的一種普遍心態。那麼王羲之對此感慨萬千,有什麼不可呢?何況,作者並沒有因人生短促、人生無常就醉生夢死,及時行樂,了此一生,而是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這在玄學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莊哲學的東晉是難能可貴的。誠如《古文觀止》所云: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餘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似乎正是這種雖蒼涼的對人之生死的感嘆,觸發了後世眾多人的不同感受,而讓人蒼涼的經歷,演繹出新的對人之生死的蒼涼的感嘆。

  二、亮點探究

  1.作者依據什麼說這次聚會信可樂也?信可樂也在第1段中起到什麼作用?信可樂也能否改成信可樂矣?

  探究學習:在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這次聚會是群賢畢至,少長鹹集,這是一樂;而聚會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可謂良辰,是為二樂;聚會之地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可謂景美,是為三樂;宴會之中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可謂情真,是為四樂;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可謂極視聽之娛,是為五樂。作者感到人賢、辰良、景美、情真、賞心五事齊臻,所以認為這次聚會,信可樂也。信可樂也一句是對聚會情景的`總結,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樂。

  信可樂也不可改為信可樂矣。因為用也語氣平緩,筆勢沉穩;而用矣語氣激越,筆端情感外露。仔細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鮮花吐芳;就是寫林寫竹,只言茂修,而棄其綠、碧、翠,極力營造素淡、雅緻的格調。蘭亭集會本是賞心樂事,但作者內心的喜悅之情並不過分顯露,這是他氣節高爽、性格沉穩的表現。

  2.第1段中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一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探究學習:這句是對天氣的描寫,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而言,上文有暮春之初交待了聚會的時間,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正是對暮春之初天氣的具體描寫。還有,上文所寫人們的聚會,如果缺少了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樣的好天氣,便不會盡顯歡快的氣氛。就啟下而言,由天氣而及下文的宇宙,又由仰視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而及俯仰一世。這些地方都可見作者行文勾連過渡之綿密。

  3.怎樣理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這句話的意思和作用?

  探究學習:向之所欣,意為先前所喜歡的事情,即先前的樂事,具體指上文所敘蘭亭集會這件事。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言其先前樂事,頃刻之間已成往事。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是一個雙重否定句,意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意為何況對於生命不論長短,終究難免一死呢?整個句子是一個用猶何況關聯的遞進關係的複句,可譯作:人們對於像蘭亭聚會這樣先前所喜歡的事頃刻之間變為陳跡,尚且感慨萬千,何況對於生命無論長短終難免一死這件事呢?

  準確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就會看出,作者這句話一是對從蘭亭聚會聯想到的現今人們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兩種態度的看法;二是以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引出死生這個全文的議論中心。這個遞進關係的複句,宛如一個鏈環,不僅把第3段與第2段,且把第3段與第1段連成一個鏈條,使全文意脈相連,成為一體。

  4.為什麼說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探究學習:一死生齊彭殤是莊周對人生死的看法。莊子在《齊物論》中說: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又說: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認為生和死、壽命長與短沒有絕對界限,是相對的,這本不錯。但莊子誇大了相對性,以致否定了生和死的區別,認為生和死相同,活了800歲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沒有區別,這就是荒謬的。這是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評價莊子觀點的錯誤。若從文中內容看,作者在第3段鄭重引出孔子的死生亦大矣作為議論的發軔,而後連述古人、今人和後人無不為人生無常而悲,對生死之事而嘆。既如此,莊子的一死生一齊彭殤之說就是荒誕之辭了。

  三、選題設計

  書聖王羲之研究。

  研究方法:

  (1)查閱有關王羲之的資料,並作出摘錄。瞭解王羲之研習書法的經歷及其刻苦學練,繼承創新的精神。

  (2)收集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如《蘭亭集序》《喪亂帖》《寒切帖》《姨母帖》及《樂毅論》《黃庭經》等。

  (3)查閱有關書法理論的論著。

  (4)同學自行組合賞析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交換賞析體會。

  (5)寫出賞析論文。

  參讀書目:

  (1)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編《世界之瑰寶

  民族之驕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書法》雜誌。

  (3)《啟功叢稿》,中華書局。